“浊毒化”与“化浊毒”

2010-07-09 15:35 楼主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浊毒证研究”受到国家重视,被列为重点支持课题,其研究过程也与其他科研项目一样,必须明确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

“浊毒”是什么?

浊毒证研究首先必须回答,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新的物质,还是一个新的学术理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假如“浊毒”是一个新的物质,这个物质是什么?它与传统中医所说的“毒”、“浊”是何关系?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早就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那么,“浊毒”是一种新毒吗?中医认为,毒就是对人体的伤害因素,六气太过变为六淫,六淫引起人体发病,六淫就是“毒”;人吃的药物、食物,如果药不对证,或者食物变质,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这种所谓的药,或者食物就是“毒”。

人体内有许多生理物质,本来是清洁而流动的,如果由于内在、外在的各种原因,失去了其本来的特性,变成混浊、浓稠的物质,成了引起人体发病的物质,它就是“浊”。因此说,“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

由此可见,“浊毒”,并不是在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之外,另有一种“毒”;也不是在湿浊、血浊、气浊之外,还有一个新的“毒浊”。“浊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个物质所包含的两个元素。

“浊毒”广泛性与危害性

“浊毒”作为一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的物质,应该不是现在才有的。那么,这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应该早就存在了,张仲景也应该见过“浊毒”,叶天士也应该知道“浊毒”,只是他们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没有用我们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今天敢于倡导这样一种学说,并不是善于标新立异,虚张声势地玩弄概念,而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我们认为,“六气太过即成毒,气机不畅则生浊”,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浊毒”,其造成的为害是十分广泛的。这样看来,似乎有“满眼皆是浊毒”意味。这是否有夸大其危害、言过其实之处呢?笔者认为,这既是中医学见微知著,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等“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也是辩证地看待利与害、邪与正,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它深刻地体现着中医学的智慧。

自然物质的“浊毒化”

六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与六淫之间的界限,不是靠物理指标加以区别的,而是以其对人体的影响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无论多高的气温,多寒冷的风气,只要不引起人体发病,就是六气之一,而不属于六淫,也就不属于“六毒”。这就是说,六气与六淫的划分,是以其对于人体影响的结果来推定的,是一个相对概念,属于价值判断,不是一个物理量。这就如同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所说:“夫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成何病呼?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某部分,成某病耳!”

这样相对地规定六气与六淫的界限,并不是中医学的缺陷,不是不规范,而是完全尊重人体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刘完素强调六气皆能化火,气有余就是火,是为了推行他的寒凉主张,为清热解毒治疗法则奠立理论依据。

自然物质的“浊毒化”学说,为中医在临床上解毒化浊的治疗措施,创立了理论根据。

中医治疗“化浊毒”

中医临床治病的过程之中,经常使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以此治愈了大量的患者。

我们可以设问,体内的“热毒”经过“清热解毒”之后,“湿浊”经过“利湿化浊”之后,“瘀血”经过“活血化瘀”之后,它们变成了什么?变化之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

在人体脏腑功能的参与下,热已清,毒已解,热病就可以痊愈;“水湿”“痰浊”之气,经过“活化”,流动起来,就变成了生理有用的体液物质,浊稠就转化为清洁;血活起来,淤滞的血液变为流动鲜血,血液也就重新有了活力,再一次参与到人体的代谢谢之中。

由此可见,“浊毒化”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机能下降的时候,物质在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化浊毒”是医生经过辨证论治,促使病理产物在人体内部重新被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环保”的智能化过程。

趋利避害,化毒为药,变废为宝,是中医学独特的智慧之所在。由此看来,“浊毒证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发展中医学术、彰显中医特色的一个重要方法。

2010、3、2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浊毒证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老茶馆 服用胃药的最佳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