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六章

2010-07-10 20:25 楼主
第六章 脏腑组织学说(附:奇恒之脏)
脏腑,是人体内脏组织进行物质与功能调节的场所,是个体生命的有机组合,是气、血、精、髓、脑、神等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又是个体生命的具体表现。人体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首先表现在脏腑组织。
脏即“五脏”,为肺、心、肝、脾、肾。腑即“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各司其职,化自然界万物之气,通过饮食和呼吸纳入,生有益之物质为功能,藏精于脏,排污于腑。故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脏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物质到功能的转变过程,达到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气、血、精、髓、脑、神六者,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是通过纳入自然而然界万物之气不断生化而成。整个生成、输布、运行、调节、储蓄都必须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的功能潜力。中医学将这种藏纳物质的组织器官称为“奇恒之府”,即经、脉、骨、颅。具有脏与腑双重作用的器官称为“奇恒之庄”,即胞中、胰。
所以所谓的脏腑组织学说,就是以五脏为中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全面论述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以及其构成的物质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利害关系,观体表之变化,测脏腑之反应;辨气血之变化,论脏腑之盛衰。这就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中医学脏腑组织学说的形成,是几千年来民间医疗技术的经验总结,通过现代医学在解剖、生理、病理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检正的结果。所以今天的中医学里的脏腑组织学说,包容了现代医学上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概念,以中医学理论特点为特色,多系统合一地论述,让国人接受中医,让世界接受中医。
第一节 肺
肺,位于胸中,分左右两叶,质软而轻。上通息道(口、鼻、喉),与外界相接,内裹心腔,纳气入心。心肺自成一膈,中医学称之为“上焦”。
肺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宣布、输散津液。故肺为清净之脏,喜润而恶燥,宜通不宜堵,以降为顺。
一、司呼吸。肺的呼吸作用客观地被认为肺在不停地运动,实际原因是宗气的不断出入。肺出喉,上通息道,经口鼻吸入外界新鲜的万物之气,和中焦升发而上的中气相融,产生宗气。宗气作用于肺而摧生肺气,肺气在宗气的作用下:(一)吸入外界新鲜之气;(二)推动经五脏六腑环周运行调节后的“津血”纳入心腔,带动心气鼓动心腔搏动,引血向脉道运行;(三)同时将经五脏六腑环周运行调节后的“废气”从息道呼出体外;(四)将纳入和吸入的物质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后产生的“津液”输散给机体和组织。总之,肺气是宗气作用于肺的内在表现,故经云:肺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与吸入的空气质量和纳入的饮食质量成正比,与脏腑调节功能的优劣成正比。故空气新清则令人舒畅,空气浓浊则令人郁闷。故善治病者必先察其宗气之大小。有则病善,微则病恶。
二、主宣布,输散津液。由于宗气的产生而行于经,出肺入心,摄血循脉而行,内至五脏六腑与各脏气相接,去粕存精;外至皮毛肌腠与卫气相融,司汗孔之开合;下与元气相通,司肌肤及组织的温润,与底气相接司津液的散布,与肾气相交,司尿而出。故云:肺气以降为顺。由此可以得出,饮食入胃,水气化为营气上输于肺,在宗气的作用下输散全身。汗不出者是卫气不充,尿不出者是底气不降。
三、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宜通不宜堵。肺脏居五脏之首,质软而轻,组织娇嫩。因为是宗气的交换场所,又是宗气的发源地,是鼓动心腔搏动的动力之源,自成一膈而居之,所以不容任何异物进入,宜通不宜堵。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论,润则能令其作不停的司呼吸运动。而燥则令其干,干则运动难以为继而停作。肺为脏腑之盖,寒气袭之则气凝,热气袭之则气驰,凝驰皆令气乱,乱则气逆,逆则令人咳,甚则令人喘。过润为湿,湿浸则腐,停则成饮。燥则肺干而痿,燥液伤津,甚则耗血动血。火若为患烙液成痰,炼液成脓。过火则肺焦,耗血血干,耗气气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09:34 2楼
谢谢分享
2014-11-29 10:25 3楼
能否解释一下,肺气的“收敛”是什么意思吗?
肺气的宣发、肃降、收敛,这三者有什么不同、而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收敛与宣发,是不是相反的作用?

特请教。

关于肺气的这三种功能,看了很多书,都仍不得要领。看过的书中,几乎所有的解读,都是貌似深刻、实则毫无逻辑的模糊说教照抄,没有教给读者明晰的概念。
⬅ 学中医的秘诀 老茶馆 中医和西医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