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六章第二节

2010-07-14 20:25 楼主
第二节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中空性组织器官,故又称之为“心腔”。外被以筋膜、络膜组成的包膜组织,中空与脉道相接。
心的主要功能是心喜动,司鼓缩;主脉,主血液流通;喜温恶寒,宜通不宜塞,宜顺不宜逆。
一、心喜动,司鼓缩。心在不停地跳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气的不断推动和固摄作用下,产生“心气”,导致心腔做有序的鼓动和收缩。推则血鼓而动为开,摄则血收而缩为合,合为气至,开为血行,如此一鼓一缩,有序有规,将注入心腔的血液“心血”摄于脉内运行。心主血以平为期,满而不能实,才能达到并保持腔内与腔外(脉道)血流处于高度相对平衡状态。正常范围在一呼一吸间约为四至跳动。由此可见,心喜动,司鼓缩,与宗气的强弱成反比,与致病因素的致病特**息相关。故小儿禀性不足或老年衰退渐亏则心之鼓缩功能增强,一息为五至以上。若宗气不足则心气化生无源而鼓动无力,致血盈于心而亏于脉,故脉软;若宗气太过则心气化生有泉而鼓动搏强,致血亏于心而盈于脉,故脉弦。心喜动,盈令人悸,亏亦令人悸。“悸”为悸动,是心气离经外浮之象。热则脉数,寒则脉迟;静则脉平,动则脉疾。悲则气败为脉微,惊则气逆为脉促。
肺主气,心主血,宗气先至而心血始行,所以肺先司呼吸,然后心司鼓缩,故呼吸停止,则鼓缩亦停。同理,若心血始行则肺气渐至,心血运行加快则呼吸亦加快。
二、心主脉,主血液流通。这里的血液中医学为心血。心血行滞,只有在宗气、心气的推动下,才能摄血液从心循脉而行,如此气行血行,流布全身,环周不息。血行于心,心先受之,中医学将血液作用于心而又充斥于心的物质称为“心血”,具有温煦、滋养之功能。上至头面,养脑蓄神,容颜脸面;下至四肢末端,举握有力;内至脏腑,外至皮毛。凡筋、络所至,皆有营养,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故心血旺盛,则脑健神灵,视明闻清,面色红润,行动娇健,各脏腑组织生理有序不乱,脉象和缓。若心血不足,则脑怠神疲,面色苍白,耳聋眼花,四肢倦怠。心血虚肝先受,肝血无源,好梦多睡。血不足则脉道空虚,有气无力。
三、喜温恶寒,宜通不宜塞,宜顺不宜逆。心血为有形之物质,温则血行,寒则血凝。所以心血的通畅流行主要在两个方面:心腔与脉道的通畅与否,即有无瘀阻现象。瘀于脉则病重宜急,阻于络则病轻宜缓。治寒则温之,治瘀则祛之。若瘀与毒结,状如霉岩;瘀与痰结,状如痰核,郁久化火,耗津劫血,皆为不治。故治血先治根,活血必治气,顺则昌,逆则亡。
第三节 脾(附:胰)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左侧与膈之间,质脆易破。
脾的主要功能有:主升,主运化,司输送,生营血,主卫气,性柔,喜燥恶湿。
一、主升,主运化,主输送。饮食入胃,一分为三:一为精微,质轻主升,化为营养物质;二为糟粕,质重主降,化为靡食;三为介于两者之间非精非粕。这些都需要脾的作用去粗存精,中医学将脾的这种生理功能称为“脾气”。所以脾气主升,升物质为功能,化精微为营气,上升与肺吸入之气相融合成宗气。脾主运,运之非精非粕之物化为津血、营血,输于肝。脾主送,送之糟粕化为靡食,传于大小肠。所以若脾之这三大功能失司,则气血就生化无源,纳而不化。脾气旺,则生化不绝。然过旺则非精非粕之物被大量吸纳,肝肿,肝实而不能满,则充斥于肌肉令人肥。过送则非精非粕之物被充分传化,胃塞,胃满而不能实,则充斥于肠而令人泻。
二、生营血,主卫气。脾气生化精微,脾先受之,中医学将精微作用于脾的物质称为“脾血”。由于脾血来源纯于水谷之精微,故脾之血分为二类,清稀为津血,浓腻为营血,在脏腑功能的相互配合下化赤为血,故经云:脾生血。精微化生营气,营气又分卫气。卫气性懔,充斥于皮肤肌肉及筋、络之间,具有固表,司汗,养肉充肌之功能。宗气主内,卫气主外,构成防御一体。故脾气虚则卫气不充,皮薄肉瘦肌松,脾气盛则卫气实,皮厚肉肥肌紧。卫气强健,肌腠紧密,虽感外邪而不病。
三、性柔,喜燥而恶湿。脾脏体软而脆,故其性柔弱,若外力硬性撞击则体破。因为其是气血生化之源,七情之喜怒悲思恐忧惊皆可影响其运化和输送功能。饮食之寒热、辛甘都可导致其功能太过和不及。又因脾是饮食分发处,燥则气升,功能发挥积极,湿则气沉,功能发挥消极。故喜燥而恶湿。然过燥则消谷善饥,多饮多食。过湿则运化失司,水送肠间,食少便溏,泄泻稀薄。
附:胰
胰,长条状软体,位于腹腔后上部,横贴于腹后壁,藏于腹腔内由筋、络组成的肠系膜中,紧邻脾、胃和肝、胆。因其具有脏腑之双重功能——藏精气而泻,故称之为“奇恒之脏”。中医学将气血作用于胰的功能与物质称为胰气和胰液。胰气主疏泄,疏则助肝气收发、加工、调节、解毒。泄则促小肠吸收、消化。胰液具有中和作用,宜泄不宜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09:34 2楼
谢谢分享
⬅ 【强推】学习中医的24条 老茶馆 由于肾虚引起腰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