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六章第四节

2010-07-15 07:15 楼主
第四节 肝
肝,位于右上腹,膈之下,右肋之内,下附胆囊。
肝的主要功能有:其性刚,司收发,以气为用,主疏泄,宜舒不宜郁;以血为本,主藏血,中和解毒。
一、其性刚,司收发,以气为用,主疏泄,宜舒不宜郁。机体以膈为隔,膈上清,膈下浊,唯肝脏浊而不粘。肝主藏血却以气为用,有益者留之于体,无益者泄之于胆。饮食入胃,脾运精微于肝,化物质为功能,肝担负着重要职责,而这些重要职责都需要肝之疏泄功能来完成。精微入肝,肝先受之,肝气司发则上输于肺,肝气司收则传化于胆。心血入肝,肝亦受之,肝气司发则散血与外,肝气司收则藏血与内。故曰:肝藏血,昼行而夜眠。若肝之不疏,则精微入肝难以收发,宗气化生无源;若肝之不泄,则传化之物难以排泄。郁于肝则肝肿,逆行于脾则脾肿,过郁则肝不舒展而僵硬。然肝为刚脏,过于舒则上亢,伤于心心悸,伤于脑脑晕,伤于神神怒,伤于脾消谷而善饥,伤于胆外溢而发黄。故治肝者必疏肝,泻肝必养肝,宜舒不宜郁。
二、以血为本,主藏血,中和解毒。肝具有双向调节血液之功能,出为营血,入为心血。所以肝为血脏,以血为本。中医学将心血、营血作用于肝的物质称为“肝血”。由于饮入水谷之杂,万物各有精秕,纳之于胃,运之于脾,而入于肝,精者各奔其位,秕者独留于肝,这就需要肝血的中和解毒的功能来完成,排泄于胆,复流于肠。故肝血者,具有滋养外,还有中和解毒之功能。人静血归于肝则寤,人动血行于脉则寐,有余者藏之以化精,不足者补之以化气。如此周而复始,运行全身,上充头目,养脑蓄神;周行筋骨,蓄发生爪;下至胞中,生精填髓。故肝血不足,则头晕、神疲、目涩、精衰、筋缩、骨松。若肝气不足,或滞或郁,则肝血因郁而瘀,积秕为毒,或肿或腐,累及他脏他腑。
第六节 肾
肾,位于腰部后侧脊柱两旁,横膈之下,嵌于筋膜、络膜组成的脂肪体中,左右各一,左与胰相邻,右与肝相戚,下通膀胱。
肾的主要功能有:性沉,主水,主滤释,宜实不宜虚;主降,下注膀胱,宜通不宜塞,喜湿恶燥。
一、性沉,主水,主滤释。水液是人体津液的总称,来源有二:吸入和饮入。排泄渠道有四:呼出、汗出、便下、尿下,其中以尿下量为最大。水液生成以后,首先由脾升清作用,入肝上输到肺,浊者则与食物残渣一起下传于大肠用于靡化,从粪便中排出体外。上则入肝司疏泄,肺之宣发输散作用,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将其敷布至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充斥于卫气而运行于体表,外达四肢七窍,以濡养肌肉,润泽皮肤,从汗而出。另一部分随宗气循行于体内,滋养五脏六腑,在三焦底气相佐下行于肾,浊者下输膀胱从尿解,清者上传复归于肺,呼出废气,融于宗气,从而达到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中医学这种肾的功能作用称为“肾气”。使注入肾脏的津血经肾的吸收、滤释,降浊。若肾气虚则滤释失司,三焦底气摄津血而上行,令人颜面浮肿而少尿。故肾气宜实不宜虚。
二、主降,下注膀胱,宜通不宜塞,喜湿恶燥。肾为水脏,水性宜降走下,故肾气以降为顺。其管下与膀胱相接,肾主滤,膀胱主纳,塞则管堵,滴水漏下,不通则痛。塞之为由,皆因燥热,热则水沸,烧水煎石,燥则水干,干化为石,石堵尿沥,水利石走,故痛有时。肾为水器,是脏腑气血在气化、生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理性产物滤水器,所以当这些生理性产物被转化成病理性诱因时,中医学称这为“尿毒”,则肾先受之,滤释而下则安,积之则病,湿热交炽,腐蚀则靡。故以通为上,长通难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09:34 2楼
谢谢分享
⬅ 中医中药走向世界:个人的一点遐想 老茶馆 谁看出来我这个图中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