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六章第六节 六腑

2010-07-16 09:58 楼主
第六节六腑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以脏为主,以腑为辅,五脏论精微,六腑说糟粕,讲的是传化之道。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宗气作用于六腑摧生组织之气向下传导。个体生命在正常生理活动中,是通过从饮食中摄取养分来保持气血正常而足够的化生达到脏腑功能活动的需要。那么被摄取养分后的食靡就需要通过六腑来完成,以通为顺。
一、胃
胃位于左腹膈下,上与食道相接开窍于咽,下通小肠与胆管相合,其外体被以筋膜、络膜组成的肠系膜。它的主要功能为受纳、喜湿恶燥,腐熟、吸收,主降,下传小肠。
饮食入胃,胃先受之,中医学称之为胃气。胃的受纳功能有二:自我性和强制性,即喜纳和被纳。喜纳是指胃在胃气的作用下自我排空陈旧性食靡后,致使宗气迅速给补而产生一种通过神的感知而知的饥饿感觉,促使个体生命自行要求纳食而缓解。若喜纳之需无法满足则神疲而力乏,继则津亏口干。而被纳是指胃在胃气不足、或虽足而滞、或饮食过量等致使陈旧性食靡未能完全排空,不食之又难以维持胃气饱和状态的一种似饥非饥的强迫性纳入。不足则纳呆,滞则饱胀不舒,纳后胀甚,饮食过量则似饥非饥。胃气以降为顺,逆则嗳气、呃逆、呕吐;过降则腐熟不及完谷而下;过滞则积靡为毒,毒侵胃腐,甚则穿孔而漏。
饮食入胃,化食为食靡,中医学将这种胃的功能称为“胃津”,或称“胃液”。胃津来源有三:一为饮食而来,二为肝气所泄,即“胆汁”,三为宗气运行津血化生。具有保护胃体,腐熟水谷,沾气燥化、润滑下行之功能。故云:胃喜湿而恶燥。然过湿则成水而泻下,过燥则伤津而干滞。
饮食入胃,精微上输于脾,是通过胃津的腐熟功能,化水谷为食靡,与胃津相融,经脾气的升清作用而上输与脾。故脾气的升清功能与胃津的腐熟作用息息相关。若脾气滞而不运则胃津化源不足,食靡因干而滞于胃。同样,若胃津不足以腐熟水谷,则脾气升清固竭、或所升之精微皆积靡之毒气,致使毒气侵淫脾脏、肝脏,久之则累之心脏、脉道。
饮食入胃,食有冷热软硬生熟,味有辛酸甘苦咸淡,过食则伤,或伤胃气,或伤胃津,伤则胃痛,上泛则见于舌,名曰“舌苔”。小儿肤嫩皮薄,肠胃易受寒邪入侵。
二、胆
胆附于肝而生,呈中空性囊形,上通肝而下接小肠。具有贮存、吸收、排泄之功能,宜通不宜塞,燥湿两不宜。
胆与它腑不同,它所传化之物非水谷,而是肝气疏泄之产生的肝之精,即胆汁。质纯、色金黄、味苦。是宗气摄血流注至肝,在肝中和、加工、解毒等过程中的生理性或病理性产物。中医学称为肝气产生胆气,作用有三:一贮存胆汁,为肝精的储备仓;二吸收胆汗中之精微,参与肝血的中和作用,复上输入心;三排泄于小肠。胆虽为腑却又具有脏之功能,实而不能满,故复有“奇恒之府”之称,藏精而溢泻。而胆汁之作用除具有上述参与肝血中和外,还有促进小肠司消化等作用,故宜通而不宜塞。故肝气或虚或郁,无泄于胆,则肝肿而心悸。若胆之排泄渠道不通,则胆肿而痛。燥则炼汁为石,湿则溢于外,或呕吐黄疸,或溢于皮肤而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09:34 2楼
谢谢分享
⬅ 求助给《灵枢》的一段文字画个图 老茶馆 求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