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雨悟散形

2010-07-25 08:48 楼主
关于散脉之形态,《脉经》曰:“散脉大而散。”后世医家多宗叔和之说,不过文字更为详尽,终未出其范围。如有谓浮大而散不收者,有谓漫无根蒂者,更有描述如杨柳飘絮,踪迹散漫者。然散脉之体状究竟如何?于指下如何体认?何谓“涣散不收”?何谓“漫无根蒂”?何谓如“柳絮飘忽而踪迹散漫”?咏法为医家之实用技术,脉象之形体不明,如何下手诊察?余于临诊间反复思维推求,总觉指下难明。盖散脉体状之关键在“散”,然对“散”之含义,一时难得要领。某夏之一日,临窗闲坐,忽闻迅雷陈陈.大雨随之而下。园中地面积水盈寸,雨点落入水中,即起一水泡,雨点下如乱麻,则水泡此起彼灭,形成散乱无序之状。余忽悟散之形,与此极肖、盖二十七脉中,除散脉外,其余二十六脉虽然脉形各有不同,要皆不离脉体之线条形状.即使动脉突起于一部,其形如豆滑数跳动,而于他部仔细推寻,总有线状脉体可得。而散脉则不见线状脉体,于寸口脉位皮肤之上呈现无数个散在之跳动点,此起彼灭,既无固定之处,亦无规律可循。前贤喻为柳絮之飘忽无定,正此之谓也,亦如余观雨昕见水泡起伏生灭之状。此即《脉经》所谓“散”也,无有定点,生灭不常,即是“乱”也。余至此始明散脉之形态,以后于临证中以此诊察散脉,从无一失。然散脉不多见,余所见者多为房颤痛人,尤其是房颤喘息之患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27 00:14 2楼
[原创]散脉小议

作者:金栋
单位:河北河间市中医院(062450)

散脉属28病脉之一,临床很常见,但有些医家并非真正认识此脉,或将此脉误诊为结代脉。随手翻阅不少中医刊物,凡是描述心律失常中心律不齐(指节律不齐)医案的记载,一般称为结代脉者多,以致结代脉成了心律不齐的代名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齐有两种,即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纤颤(房颤)。结代脉属间歇(止)脉,与早搏之脉同,此已得到公认。但房颤脉并非结代脉,结代二脉亦并非可包括所有心律不齐。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并结合现代医学及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房颤脉与散脉相同。就此浅谈管见。

《脉经》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对散脉体会最深、描述最详者,当推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李中梓言浮、中、沉三候,可谓散脉传神,此正与快速房颤之脉相同。

房颤是仅次于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类。在阵发性快速房颤中,仅一部分下传至心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每分钟120—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变,快慢之间无一定的规律性。触诊:脉搏节律绝对不规则,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听诊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触诊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即渐重渐无,渐轻渐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渐重渐有,“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其弱的脉搏似短而不到位,减轻渐无。强弱之间显得散乱不整齐,若数一下脉率是数不清的,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如杨花散漫无定踪。稍用指力“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再用指力按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中候渐空,按则绝矣。”(《诊家正眼》)。浮、中、沉三候,其强弱、大小不一。故散脉属浮脉类,其道理则在于浮取有之。最后经心电图检查可确诊为快速房颤。此快速房颤之脉能称结代之脉乎?否也。结代之脉,脉搏动有间歇(止),除间歇一次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浮、中、沉三候之强弱大小皆一致。《诊家正眼》云:“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通过现代仪器心电图检查,经确诊为快速房颤后,去体会散脉,使之指下亦明。如此对于正确掌握散脉之象很有帮助,且使之客观公正准确。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1997年第6期与《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
2010-07-27 00:15 3楼
[原创] 房颤脉初探

作者:金栋
单位:河北河间市中医院(062450)

心房纤颤是仅次于期前收缩(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因心房纤颤(房颤)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而影响脉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但现在各类中医杂志对房颤脉描述不清,或曰结代,或曰叁伍不调,或曰心律不齐,或曰沉涩莫衷一是。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虽脉象“在心易了”,因“指下难辨”而众说不一,故通过心电图所示体会房颤脉,对于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使其“在心易了,指下亦明”。在临床常见的28种病脉中,哪些脉象与房颤脉相同呢?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

在阵发性房颤中,因心房乱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心室率可达100次/min~180次/min,一般多在120次/min~160次/min。此时听诊、脉诊显示:心律、脉律绝对不规则,心音、脉搏强弱不等,心率、脉率快慢不匀且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此快速房颤脉当与中医之散涩脉同。

散脉之象具有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之特点。《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李中梓浮、中、沉三候之言,可谓散脉传神。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此等描述非常形象逼真,三指之下,正快速房颤时之脉象。然快速房颤脉并非仅一种散脉可包括,因在脉搏强弱不等至数快慢不匀之时,指下尚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此正涩脉。

涩脉,《脉经》云:“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前贤所论,涩当具散、止之象,临床确实如此。只有在散脉或间歇(止)脉时,才可体会到艰涩不畅、轻刀刮竹。在快速房颤时,因脉搏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搏动有力,指下浮大之象明显;其弱的脉搏搏动无力,似不到位,指下之短象可见,此即“浮短”之涩。强弱中挟杂着脉搏之快慢不匀,即“短止”之涩。若数一下脉率是数不清的,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故而显示出脉律之绝对不规则,即浮大无力而乱。只有在浮取时才如此,即“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而中、沉二候则不然。时贤吕光荣认为,涩、散应相提并论,其在《中医心病证治》中论道:“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而且吕氏认为,房颤脉即“涩散脉”。此说对快速房颤脉的认识较为公允,但在慢性持久性房颤时,笔者认为则觉欠妥。

在慢性房颤时,室率在60次/min~100次/min。此时,脉律不齐但脉率已可数清,脉搏强弱之感在浮中沉三候皆可体会,此与快速房颤时散涩脉之浮大无力而乱略有不同。因散脉只限于浮取,而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当室率在60~80次/分时之脉搏跳动中,其强弱之感及散脉浮取之象皆不甚明而指下间歇(止)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强弱不等参差不齐,短、止、沉、细,此时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非常明显。脉律不齐、间歇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在脉率正常(60次/min~90次/min)之间歇脉(早搏)中当为结脉。但房颤之结与早搏之结不同。房颤之结(止),其强弱、大小不一,指下叁伍不调,无序杂乱,短、止并现;早搏之结,其强弱、大小一致,指下搏动正常,无短、乱之象。“叁伍不调名曰涩”、“一止复来”方谓结,此乃结涩之脉也。

在慢性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若室率慢而规则,脉率多在60次/min以下,此当为迟脉。但若节律不规则或相对规则,即“迟中一止”时,指下之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甚明,此亦为结涩脉。

在室率不甚快(100次/min~120次/min)时,当与快速房颤之散涩脉同。

(收稿日期1998—12—03修回日期1999—02—03)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10期)
2010-07-27 00:17 4楼
[原创]“参伍不调”话房颤

作者:金栋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不调”所言何意,历代诸家不一。如唐.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类经》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清.张志聪注:“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以上诸家所言观点不外有二:一指参校类伍,相参互证;二指脉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节律不齐。

参伍即三五,其义有二。一指反复类比检验,相参互证;二指错杂、错乱不谐、参差不齐。据经文之意,参伍不调当指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内经》脉名繁多,达50多种,指感形象不确切,含义亦模糊不清,至晋.王叔和著《脉经》,才将脉象名称确定为24种,后经历代医家如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清.李中梓《诊家正眼》等增补,渐趋完善,定为28种病脉,沿用至今。参伍不调在28病脉中属何脉?

一指散脉。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当属散脉。散脉,《脉经》:“大而散。”《诊家正眼》:“散有二义,有自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至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不整齐严肃之象也。”即散脉浮大无力、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不整、至数不齐、快慢不均。结合现代医学及心电图所示,此散脉当与快速房颤脉相同。

房颤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在阵发性快速房颤中,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之乱颤,仅一部分激动下传心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每分钟120~160次或更快。此时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变,快慢之间无一定规律性;脉诊节律绝对不规则,脉率快慢不均,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听诊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脉诊强弱不等,或大或小。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所以说此快速房颤脉正是中医之散脉。

二指涩结脉。《濒湖脉学》云:“参伍不调名曰涩。”故又有涩脉之称。即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结合现代医学及心电图所示,此涩脉当与慢性房颤脉同。在慢性持久房颤时,因室率已降,每分钟在60~100次。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其脉搏强弱之感及散脉浮取之象不如快速房颤脉时明显,脉率越慢越如此,而指下间歇(止)之感甚明,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参伍不调,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脉律不齐,间歇(止)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在脉率正常(60~100次/分)的间歇脉(早搏)中,当为结脉。所以此慢性房颤的涩脉当为涩结脉。

涩脉,《脉经》云:“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一个是确立了24种脉象名称及其指感形象标准的王叔和,一个是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的李时珍,都是将涩散止短并提的,说明脉象复杂,很难统一,现在看来,以房颤脉去体会则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房颤因有急性快速与慢性持久之分,致室率不一,故脉象不尽相同。快速房颤脉当为散脉,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结脉。二者皆可称“参伍不调”。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2000年第1期)
2010-07-27 00:19 5楼
[原创] 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 早搏脉与房颤脉临床最易混淆,绝不相同。翻阅目前各类中医类杂志及相关教材发现,现在许多中医学者,将早搏脉与房颤脉仍混为一谈,称“结代脉”者多,而称“散涩脉”者少。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早搏脉与中医的促、结、代脉相同,房颤脉则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相同。其中慢性房颤脉相当于中医的涩、短脉,快速房颤脉相当于散(涩)脉。将慢性房颤脉与早搏脉及快速房颤脉与促脉之区别要点给与阐述。
【关键词】 早搏脉;房颤脉;间歇脉;脉律失常

心脏节律失常临床常见的有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颤动(房颤)等,若发生后脉象亦随之变化,表现为脉律不整、脉律失常,出现脉有间歇、歇止的多种异常脉象。由早搏而形成的脉象叫早搏脉,与中医的促、结、代脉相同,已得到中医界的共识。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与中医的哪些脉象相同呢?目前虽未有统一说法,但笔者认为在常见的28病脉中当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1,2]相同。兹不揣浅陋,陈述如下。

1 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

早搏脉与房颤脉是绝不相同的,翻阅目前各类中医类杂志及相关教材发现,现在许多中医学者,将早搏脉与房颤脉仍混为一谈,称“结代脉”者多,而称“散涩脉”者少。何也?因早搏脉与房颤脉虽同属间歇(止)脉,但间歇是不同的。另外,房颤临床常见的有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和慢性持续性房颤,二者脉象亦不尽相同[3]。房颤脉特别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最容易与早搏脉相混。

早搏与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以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确诊早搏与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为医者若感兴趣,可作对比仔细探寻钻研二者是否一样。

2 慢性房颤脉相当于中医的涩、短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此时的心室率在60—100次/分之间,脉率缓慢,至数虽不齐,但可数清。脉象显示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特别是心室率在60—80次/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为明显。故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参伍(三五)不匀的间歇脉象。此间歇脉当为涩短脉[1],因“参伍不调名曰涩”(李时珍《濒湖脉学》语)而“短脉涩小”(李中梓《诊家正眼》语),实则涩脉,非结代脉,但此时最容易误诊为“结代脉”了。那么涩脉与结代脉之脉象到底不同在哪里?即慢性房颤脉与早搏脉到底不同在哪里?

3 慢性房颤脉与早搏脉之区别要点

(慢性)房颤之间歇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间歇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1]。此正是区别之关键。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云:“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4]

4 快速房颤脉相当于散(涩)脉,非促脉

另外,在阵发性快速房颤时,因心律绝对不整,心率快慢不均,心音强弱不匀。显得心室率快速而乱,脉率〉100次/分,此时脉象显得既脉律不整,又脉力不匀,而且快慢不一。即浮大散漫,无序杂乱,至数不齐,快慢不匀,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综”(李时珍《濒湖脉学》语),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与中医的散(涩)脉同[1,2,3,5]。因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脉率>100次,故有的学者将此快速房颤脉称为促脉。如史大卓、高思华《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云:“促脉可见于心率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6]因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散乱(涩短)之象,故称促脉亦欠妥[1]。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早搏与房颤而形成的早搏脉与房颤脉,二者脉象不同。在常见的28病脉中,早搏脉与中医的结、代、促等脉相同,已得到中医界的共识。而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因脉率在100次/分以上,则与中医的散(涩)脉相同;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因脉率在60—100次/次之间,则与中医的涩(短)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233,232,232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3,12
[3]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60
[4]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102
[5]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6] 史大卓,高思华. 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2期 P142)
2010-07-27 00:21 6楼
[原创] 房颤脉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心房颤动(房颤)临床常见,若发生后脉象亦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确诊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因临床常见的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故脉象不尽相同。

1 阵发性房颤脉相当于解索脉和散、涩(短)脉,非促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室率多在100~180次/分之间。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散乱,错杂不齐,脉率无法数清。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与中医怪脉之解索脉[1]和28病脉中的散(涩、短)[2—4]脉相合。

解索脉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其脉象特征如何?高校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即解索脉是一种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快慢不一,乍数乍疏;脉力不匀,强弱不等的紊乱脉象。恰为快速房颤时之脉象。

散脉:散脉乃28病脉之一,脉象特征如何?《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六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即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匀的散乱脉象。

散乱无序,快慢不均,强弱不匀,与解索脉脉象一致;解索脉即散脉[1],故散脉亦系快速房颤脉。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心音强弱不等,脉搏亦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渐重渐有,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渐轻渐无,可谓短小。强弱之间形成浮短杂乱之脉,故快速房颤脉,还应包括涩(短)脉。

涩(短)脉:《脉经》:“涩脉……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即涩具散象,涩即浮短、短止之复合脉;涩中有散、散中有涩,散涩并见。此等脉象正系房颤脉,而阵发性快速房颤脉以散涩脉最突出。

非促脉:快速房颤,室率快速而乱,脉率>100次/分,且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故部分学者将快速房颤脉称为促脉。如史大卓等《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促脉可见于心率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5]因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短乱之象,故称促脉欠妥。

2 持续性房颤脉相当于涩(短)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心室率已下降,脉率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快慢不等,脉力不匀。此时已无浮大散乱之象,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应指不足、短小无力、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而涩,沉细难寻。此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当为涩(短)脉[2—4]。

涩脉:涩脉在28病脉中是一种复杂难辨的常见脉象,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无论是阵发性快速房颤、还是慢性持续性房颤,其脉皆涩。《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曰: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六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云:“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不齐和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慢性房颤,当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呈现短小无力,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短止艰涩,沉细难寻,此正涩(短)脉。

短脉: 短脉虽属28病脉之一,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病脉相合构成或散或涩的复合脉。《脉经》:“涩脉……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短脉涩小。”即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

快速房颤,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此时寸关尺三部有了“浮而短”之涩脉。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搏浮大散乱之强虽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从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此即“短而止”之涩脉。

止脉: 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持续性房颤,室率下降,脉率减慢,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故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的歇止脉象。此止脉正涩短脉,“叁伍不调名曰涩”、“短脉涩小”、“涩脉……短而止”,实则涩脉。但此房颤间歇之涩脉最易误诊为早搏间歇之“结代脉”。房颤脉与早搏脉鉴别要点:慢性房颤之间歇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叁伍(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间歇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此正是区别之关键。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云:“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6]

3 慢性房颤之结代脉

慢性房颤,当脉率下降至60次/分以下时,会变得慢而节律相对规则。此时脉律相对规整,脉力相对均匀,脉率迟缓。指下呈现迟(细)沉涩(短)之脉象。因室率迟缓,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时脉象,可谓迟细短涩而一止。此止脉,或是“迟缓一止,止无定数”之结,或是“脉来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是结代脉同见。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脉形可细,脉位可沉,脉率必迟。

4 结语

综上所述,房颤时因心室率不同,脉率不一,出现多种不同脉象。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100次/分,相当于怪脉之解索脉和28病脉中的散(涩短)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在60~100次/分,相当于涩(短)脉;而慢性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时,脉率<60次/分,可以出现结涩或结代而涩之脉。

参考文献
[1]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545
[2]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60
[3]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13
[4]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233
[5] 史大卓,高思华主编.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
[6]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102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2010年第51卷第2期P185-186)
2010-07-27 00:24 7楼
[原创] 散脉新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关键词】 散脉;快速房颤脉;解索脉

散脉属28病脉之一,新世纪高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漫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浮大无根,至数不匀。”[1]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相同[2,3,4]。

心房纤颤(房颤)发作时有心律、心率和心音的改变,脉象亦变。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称房颤脉,临床常见有两种,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与<60次/分),脉象不尽相同。

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平均在120次/分-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散乱错杂不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不匀,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中医之散(涩)脉[2,3,4]和怪脉之解索脉[5]。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6]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散脉寄寓解索脉中,皆系快速房颤脉[5]。《中医脉象研究》:“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7]

古人以息间定至数,今人以秒表计频率,正常情况下,一息约等于脉搏跳动4次(四至),1分钟约18息。因房颤脉脉率在90-160次/min之间,从至数而言,一息五至以上属数脉,即>90次/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五不齐”,或称“数中一止之促脉”,或称“数而涩”脉等;若房颤脉之脉率>126次/分,一息七-八至则属疾脉,故有的医家又称“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若以房颤脉去理解,应称散脉。中医脉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与各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有关系,故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规范。当出现快速房颤时,脉象应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乃为规范名称,其它称谓皆不妥。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脉象特征: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散(涩)脉当与快速房颤脉同,应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其它称谓皆不妥。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
[4] 金栋.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J].医学信息,2009,1(12):142.
[5]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2004,26(7):545.
[6]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7]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3期 P139)
2010-07-27 00:26 8楼
[原创] 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

李冬梅 金 栋 杜宝良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出现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脉象亦随之而变,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叫房颤脉,当代中医学者对房颤脉的描述莫衷一是。多年来通过对房颤脉的体会认为,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分,当为散涩脉与怪脉之解索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当为涩短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次/分,当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予以规范探讨。
【关键词】 房颤脉;散脉;涩脉;短脉;解索脉;脉象规范;中医诊断学;中医脉学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出现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脉象亦随之而变,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叫房颤脉,与中医的哪些脉象相同呢?目前仍莫衷一是,尚未统一,有规范统一之必要。

1 当代中医学者对房颤脉的描述

1.1 莫衷一是

检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当代中医名家对房颤脉脉象的描述,莫衷一是。如赵锡武称“脉结代”[1];柯雪帆称“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1],病例则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脉弦涩、散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1]等;奚凤霖称“乱搏脉”,云:“脉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脉……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露之部分怪脉。”[1],病例则称“脉散数有似鱼翔、虾游,急性发作时,脉如釜沸、解索。”[1];周次清云:“阴虚不能敛阳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雀啄脉。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1];丁光迪称“房颤……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1]等。

又《现代中医心病学》对(心房)颤动脉象描述云:“属……促脉、疾脉、雀啄脉”[2],而在房颤分证论治中脉象多为“结代、沉弦涩”[2]等。该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共93位当代名医,在涉及到房颤脉认为是“见散脉、涩脉”[2]者,有奚凤霖,而黄星垣则称“脉结代或散而欲绝”[2],邓铁涛则称“脉结代或散涩”[2],而大多数认为是“促结代、细数结代”脉,亦有认为是“(沉弦)涩脉”者等。

上述医家皆是当代著名中医大家,或是主任医师,或是教授,对涉及到房颤脉的描述,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是促结代脉,欠妥。

1.2 涩散脉

吕光荣认为房颤脉统称为涩散脉,在其《中医心病证治•涩散脉》云:“脉象:脉搏动力量强弱不等,振幅大小有异,节律散乱无次第。其率或脱疾,或迟慢。其体或细弱,或弦劲。其形或洪曳,或虚大……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参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去来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3]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3] 较为公允。

1.3 散脉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4] 房颤脉可称散脉,而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也触不到,而称散脉则非。

1.4 解索脉

《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5]较为公允。

2 房颤脉规范为散涩短脉

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心电图确诊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故以房颤脉去规范中医相关脉象则有临床实际意义,使有关脉象规范并有可操作性。房颤常见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

2.1 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100次/分,规范为散涩脉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速而不规则。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快慢不匀,至数不清;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足位。乍疏乍密,忽强忽弱,强弱大小不等,长短错杂不齐,至数快慢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心电图可确诊。此等脉象正中医之散涩脉等[6—8]和怪脉之解索脉[9]。

散脉,《濒湖脉学》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著矣……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10]

涩脉,《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皆系涩散(短止)并提。

快速房颤脉脉象以浮大散乱为主,既有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散乱错杂不齐之散,又有浮而短之涩,故此脉当规范为“散涩(短)”脉[6—8],称其它脉则非。

2.2 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规范为涩短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后,脉率为60~100次/分。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中医诊断学》:“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10]

短脉,《濒湖脉学》云:“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之而回,不能满部《脉经》……两头缩缩名曰短,涩短迟迟细且难……涩微动结,皆兼短脉。”《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中医诊断学》云:“短脉常兼迟涩。”[10]由此可见短脉与涩脉并见,短寄涩脉中,涩在短中求。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乃构成涩脉的基础脉象,其率可疾数、可迟缓[7]。

故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时,当规范为“涩短”脉,称其它脉则非。

2.3 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次/分,规范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当脉率<60次/分时,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可称迟细而短。《诊家正眼》:“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可谓迟细短时而一止。

故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次/分时,当归范为“涩结或涩结代”脉,称其它脉则非。

3 解索脉即散脉,同属快速房颤脉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脉经》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11]《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

由上归纳出解索脉象: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散脉同,可见解索脉即散脉,皆系快速房颤脉[9]。

4 结语

房颤常见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通过房颤病人的脉象观察,并结合古今学者对相关脉象的论述后认为:房颤脉在常见的28病脉中相当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及怪脉之解索脉。其中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分,当规范为散涩脉和或怪脉之解索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当规范为涩短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次/分,当规范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

参考文献
[1]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2] 苏诚炼,沈绍功.现代中医心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198,493,506,516.
[3] 吕光荣. 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4]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1-345.
[5]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6]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7]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8]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9]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10]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116,119.
[11]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8卷第7期P1-2)
2010-07-27 00:28 9楼
[原创] 散脉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散脉乃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对散脉脉象的认识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或散涩短止并存。现代中医学者承袭旧说;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通过参阅古今学者对散脉的论述,结合西医及自己临证经验认为,散脉是快速房颤脉,与解索脉同。
【关键词】 散脉;房颤脉;涩脉;解索脉

1.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

1.1 散乱不整,至数不齐

《脉经》云:“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诊家枢要》云:“散,不聚也。……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濒湖脉学》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著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

由上述医家的论述可将散脉归纳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1—3]。

1.2 散涩短止并存,非单一脉象

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及临症经验差异,对散脉虽认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但仍不能尽述其义,或认为“散涩短止”并存。如《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一个是确立了24中脉象名称及其指感形象标准的王叔和,一个是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的李时珍,皆将散涩短止等诸脉并提。结合《新校正》所云,涩脉即散脉,或“浮短”之涩散,或“短止”之涩散;或“一止复来”之涩散;或“细迟短止”之涩散。说明散脉脉象复杂难辨,很难统一。

2.现代学者对散脉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者承袭旧说;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或认为系房颤脉。

2.1. 承袭旧说

以下略举几家现代中医学者对散脉的认识,以说明其承袭旧说。

如《脉学阐微》云:“散脉浮大而散,举之散漫,按之全无,形如羹上肥,即浮取散漫无纪,中取重取皆无,这就是说浮取散漫节律不齐,而中取重取,则脉象渺然无踪。”[4]《中医大辞典》云:“散脉,无根的脉象之一。脉浮散不聚,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5]《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6]

2.2 参以西说

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或认为是房颤脉。

2.2.1莫衷一是

检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当代中医名家多参以西说,对心房纤颤脉象的表述时,莫衷一是。如赵锡武称“脉结代”[7];柯雪帆称“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促结代脉均可出现,更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7],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脉弦涩、散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7]等;奚凤霖称“乱搏脉”,云:“脉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脉……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露之部分怪脉。”[7],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散数有似鱼翔、虾游,急性发作时,脉如釜沸、解索。”[7];周次清云:“阴虚不能敛阳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雀啄脉。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7];丁光迪称“房颤……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7]等。

由苏诚炼、沈绍功主编《现代中医心病学》对(心房)颤动脉象的记载时云:“属……促脉、疾脉、雀啄脉”[8],而在房颤分证论治中脉象多为“结代、沉弦涩”[8]等。前后矛盾而所言不一。该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共93位当代名医,有的并未涉及房颤脉,但在涉及到房颤脉(心律失常、脉律失常等)认为是“见散脉、涩脉”[8]者,有奚凤霖,而黄星垣则称“脉结代或散而欲绝”[8],邓铁涛则称“脉结代或散涩”[8],而大多数认为是“促结代、细数结代”脉,亦有认为是“(沉弦)涩脉”者等。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9]在解释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时云:“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9] 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其出现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也触不到,而云散脉,欠妥。

2.2.2 房颤脉

或参以西说,认为散脉是房颤脉。

如吕光荣认为散脉与涩脉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即房颤脉。在其《中医心病证治•涩散脉》云:“脉象:脉搏动力量强弱不等,振幅大小有异,节律散乱无次第。其率或脱疾,或迟慢。其体或细弱,或弦劲。其形或洪曳,或虚大…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参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去来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10]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10]笔者认为欠尽完善。因临床房颤最常见分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率>100次/分)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100次/分),两者脉象不同。

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多在100-180次/分,平均在120次/分-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脉[1—3]和怪脉之解索脉[11]。与吕光荣云“涩散脉”同,与王叔和及李时珍云“散涩短止并存”亦一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散脉当属快速房颤脉,或者说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脉,以散脉之象最明显;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短止)脉,散脉之象已无,而短止之涩明显[3]。

3. 散脉寄居于怪脉之解索脉中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脉象特征为何?

《脉经》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12]《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5]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5]

由上归纳出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散脉同,可见解索脉即散脉,皆系快速房颤脉。如《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13]

4. 散脉乃规范称谓

因房颤脉脉率在90-150次/min之间,从至数而言,若一息四-五至以上则属数脉,即>90次/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五不齐”,或“数中一止之促脉”,或“数而涩”脉等;若房颤脉之脉率>140次/分,则一息七-八至而属疾脉,故有的医家称“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又因早搏之促结代脉等,属脉有间歇、停跳之脉象;而房颤之散涩脉等,亦属间歇而止,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二者最易混淆,甚至促结代脉成为脉律失常的代名词,一见脉有间歇,统称“结代促”脉。由此可见,以上称谓皆不妥。

中医脉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与各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有关系,故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规范。当出现快速房颤时,其脉象称谓不同而有多种脉名,但称为28病脉中之散(涩)脉,或称为怪脉中之解索脉,乃为规范名称,其它称谓皆不妥。

5. 结语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脉象特征: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散(涩)脉当与快速房颤脉同,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其它称谓皆不妥。

参考文献
[1]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2]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刑锡波.脉学阐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42.
[5]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67,1625,427.
[6]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
[7]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8] 苏诚炼,沈绍功 主编.现代中医心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198,493,506,516.
[9]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1-343,345.
[10] 吕光荣. 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11]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12] 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13]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 芤脉求是 老茶馆 汗吐下法亲历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