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七间第一节

2010-07-25 11:07 楼主
第一节 六淫
个体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给予,同时也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六气:风、寒、热、燥、暑、湿,是一年四季中的正常气候变化,当这些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太过,足以导致个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改变和紊乱,使人发生疾病时,便成了犯病的邪气,中医学称之为“六淫”。六淫犯病同时也是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性质和差异环境,无法适应气候所发生的异常变化所致。
六淫是六气衍生而来,来是于自然环境的外气,所以病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入经陷脉,动气劫血,所以又把六淫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疾病”。外感病的发生大多于时令季节有关,但亦不排除是绝对的,因为气候的变化不断更替,再加上个体的差异性质也不是绝对保持在不可侵犯状态。六淫为气类,同类而不同性,故其犯人者喜入筋入经,伤络而不伤于脉。
外界的六气不是纯单一的,都在作无序的重叠更替,风甚则寒、风微则热,风久则燥,无风则暑,暑久生湿,所以六淫犯病也往往数邪杂至。
一、 风
风为春季主气。春三月,温始至,万物始生,冬寒未尽,春温已至,气温乍寒乍热,气
流成“风”。其质轻,其性柔。中人于朝暮之时,气血更替之候。或风寒、或风热多邪挟至。
风,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性柔,轻扬开泄。此特点是犯病毫无感觉,都在朝暮气温更变,或个体熟睡之时气血交替之候。好犯于人体头项和肌表。风犯肌表则腠理开,开则汗出。风犯头项,窜于筋、络则感头痛。风邪犯肺则令人咳,甚则令人喘。
(二)、易动,善行,发病快。风邪入于腠理后,破筋膜而入于经,随经而走。就单纯性风邪其发病快愈后也快。症如:抽搐、四肢拘急、口眼歪斜、弓角反张等。
(三)、杂邪挟至。六气的变化风起主导作用,风邪犯病则腠理开,开则杂邪挟至。所以六淫常因风邪之引导杂至犯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温、风寒湿三气杂至等等。
二、寒
寒为冬季主气。冬三月,天至寒,万物始藏,气温超低于体温名曰“寒”。其质重,其性厉。中人于气温骤降之时,气血不及之候。
寒,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质重,性厉。寒为浊邪,中人于四肢、后背,伤于筋膜、络膜之间,阻滞气血,不通则痛,痛有定处。得温则舒,风引内陷。寒湿同性,若两邪相融既粘又滞。
(二)、寒性凝滞,损耗气血。结冰、封冻是寒气的特性,故寒邪犯人,亦有凝结滞留阻滞气机的特点。伤于皮毛则汗孔闭塞,卫气被遏,汗无所泄,故发热、无汗。寒邪内入则凝滞在膜,令人肌肉、骨骼酸痛。寒气内浸于经则气凝,内浸于脉则血滞,令人恶寒、喜温、疲软。寒邪入肺则从湿化,令人咳嗽痰多。入胃则从水化,令人下利。
(三)、湿化。寒邪中人,宗气必奋起而抗争,故从湿化或水化,湿化则粘腻为痰,滞留于体内;水化则下沉为肿。
(四)、从风。单纯性寒邪犯病温则可治,但是在日常环境中,大多以风寒二邪杂至为多。因寒性重浊,风引寒至。故寒邪从风,风邪挟寒而中人。
(五)、寒毒为患。寒邪中人,积久不解,则积久为毒。寒毒为病,腐肌蚀肉,则生恶变。
三、热(温、火、疫疠)
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热为夏季主气。夏三月,万物始长,天地沸腾,从温到热,气温高于体温故名为“热”。其性烈,其质混,其性向上。中人于气温骤升之时,气血沸腾之侯。
热,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质混、性烈,向上。热为混邪,中人于皮毛则腠理开而汗自流,伤于皮发红发黑,伤于肤红肿热痛,入经烙脉,动气劫血,入骨耗津煎髓,入颅神昏脑胀,伤于神则狂燥妄动。入喉痹痛,入肺叶焦,入心腔颤,入肝体硬,入脾脆化,入肾炼石。
(二)、灼津劫液易燥化。温则水升,热则水开,火则水涸,故温、热、火为患,轻则伤津动血,热久为燥,故甚则耗津劫血。若火炎经驰,则迫血妄行。故口干而渴,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浊。
(三)、风助火炎,火从风化。温邪犯病皆因无风而温,风助则从口鼻而入于肺。酷温为热,风助则上炎伤颅入脑。火从风化,迫经妄驰,令人抽搐,痉挛。
(四)、热毒为患。热邪犯病,亦积热为毒,烙肉生疮,发热肿痛。
疫疠
将疫疠纳入六淫之热邪附后述说,是因为其犯病特点具有风、热、暑之特点,又有湿毒等移浊之气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和季节性,具有流行广泛,相互感染,不受机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影响。好发于气侯交替之时,或暴热暴燥之时。如冬末春初、长夏、秋末冬初,故又称“温疫”、“时疫”。
疫疠之气又名疠气、戾气、异气、毒气、疫毒、温毒、乖戾之气,病情险恶,变化急剧。
四、燥
燥为秋季主气。秋三月,万物始收,天旱地干故名之为“燥”。秋未属温燥,秋末属凉燥。其性肃,其质清。故燥之为病,中人于津液不足之时,气血薄弱之侯。
燥,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其性清肃,犯之则干。干是燥的特性,故燥邪犯病,皮肤干燥而无汗,郁热而烦,口干喜润,鼻干咽痛,大便干结。
(二)、伤津干骨。燥之中人,入膜陷筋,则伤津干骨,筋干骨损,行动受阻。
(三)、燥邪从风,易从口鼻而入。燥邪因气干而生,风引由口鼻而入伤人息道。息道不润而口渴,咽喉干涩肿痛。入肺则燥津为痰,津伤则呼吸失司而喘咳。
(四)、燥为热类,因热而干。
五、暑、湿
六气之中,暑气与湿气,前为天气所蒸,后为地气所升,皆是天地之气经酷热蒸发变异而成。故暑、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介于夏末秋未一月,万物始熟,日照雨露。日蒸为暑,夜漫为湿。故暑伤于上性浮质轻,湿伤于下性粘质浊。中人于水火交蒸之时,气血大伤之侯。
其致病特点有:
(一)、暑邪如风如热,上犯于头,蒸汗而自流,高热昏仆。
(二)、暑邪易温化、挟湿。
(三)、湿从寒性,重浊而粘滞,趋下为肿。
(四)、湿易温化,喜风寒为杂。湿为水类,比津浊,比痰稀,既有水的属性,又有痰的特点。得燥化为解,得温化为津,遇火灼为痰。风引入筋,陷于肌肉关节之间;与寒相融,病之缠绵不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09:36 2楼
学习了
⬅ 杏林、橘井的典故 老茶馆 被动吸烟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