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炎"我之所见!

2010-07-29 14:50 楼主
脉管炎中医称<脱疽>(以下都称“脱疽”),是人体在正气低下的情况下,机体受“寒 、湿”二邪的侵袭而导致气血凝滞、脉络闭塞不通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因受理化因素、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的影响,其发病率大有上升趋势,大约在百分之零点五左右。虽然人们对它的发病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临床治疗上却不尽人意,有不少病例因治疗不当而进行高位截肢,致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使患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有关脱疽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痛疽”篇:“发足趾名曰脱疽,其壮赤墨者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急斩之,不则死矣。”之后《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了“脱疽”这一病名。至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对本病的记载较祥细,如:“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膏粱厚味,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泺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凡患此病多生于手足,手足乃五脏六腑之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传遍五趾,上至脚面,其痛如汤泼火燃,其形则筋缩骨枯,其秽则异香难解;内服滋肾水,养气血,健脾安神之剂。”马培之《外科医案》立论,指出了陈实功的偏见,如:古书谓丹石补药,膏粱厚味太过,脏腑燥热,毒积骨髓,则生“脱疽”,盖富贵之疾也,然农夫童稚间或有之,岂亦得丹石温补膏粱厚味乎?然有感寒涉水,足胕肿热,足趾乃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而脱,有落数趾而败者,有落至踝骨而不败者,视其禀赋之强弱。他提出了寒冷是脱疽的主要发病原因。 清代王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云:“凡手足无名指患病后而痛甚者,脱骨疽也,大人以阳和汤”。提出了疽症用温药治之,并创立了治疗疽症的著名方剂---阳和汤,至今临床上仍常用于疽症的治疗。
现代临床上将一般将此症分为四型:
、寒湿型:挟寒湿症侯群。治则:温经散寒。代表方:阳和汤或独活寄生汤。
2.血瘀型:有气滞血瘀的症侯群。治则:活血化淤。代表方:加味桃红四物汤。
3.湿热型:伴有热证。治则:清热养阴。代表方:解毒寄生汤或四妙勇安汤。
4.气血俱虚型:伴有气血不足的证侯。治则:补气活血。代表方:人参养营汤。
古今之方虽分门别类较祥,但治之无效者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只治其标不治其本也。清王洪绪先生在《外科证治全生集》<痈疽总论>中指出: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毒自化,清火毒愈凝。但他虽创立了治疗痈疽的著名方剂阳和汤,却忽略了疽症中的另一个致病因素“湿”邪,临证治疗只解其毒,不利其湿,何以药到病除?
夫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收敛,易使气机收敛,致使患处毛窍血脉收缩,湿性重浊趋下,故此症下肢多于上肢,湿性粘滞弥漫,故患肢长期缠绵难愈。寒湿合邪,致使脉络凝滞,血脉不能正常流通,“不通则痛”,因寒湿之邪为阴邪,故疼痛入夜尤甚。因此,尽管目前临床上将“脱疽”分为四型,但最终遗留显露出难以祛除的寒湿二邪,余家百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虽然现代临床上将其划分为多种类型,但它只不过是病情从轻到重,或从早期到晚期的几个发展阶段而已。无论何种类型的治疗,都不能放弃对寒湿二邪的驱逐,而治疗各个分型的方剂,只不过是治疗其标症的剂型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国最美丽地方排行榜及游览最佳时间 老茶馆 细数腰椎间盘突出的6大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