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案例集锦

2010-07-29 21:17 楼主
巧治一例舌纵病人案例

患者杨某某,男,39岁,四川人。2004年9月12日9时半左右早餐中突病,急送县人民医院。然至下午5时,病症不轻,反重。院称从未见过,不知何病,束手无策,劝其出院.其母上街,四处向路人求诉:“谁能救我儿……” 一人指引张医处.
医者至患家,见患者人瘦体单,坐于沙发,喉中充满痰涎,无法言语和吞咽。忽又严重发作:两眼突臌,颈侧静脉怒张;口角痰涎绵绵,不断外涌;舌暗紫如猪肝,大而老辣,如毒蛇出洞,从上下咧唇咬合的齿间颤颤悠悠努挤出来,足有3寸长,连舌根都几乎努到口外,塞满了整个口,而颈部咽喉处则因而被扯成了一个硬节大包。患者憋气难受,痛苦之状莫名。视手:双手振颤,六脉沉洪,十甲无甲印,但掌纹简洁,命线未断。患者妻云,其夫常烂酒(酗酒)。
视诊毕,云:医不打包票,但短则3日长则1周,应不难痊愈。患妻不以为然,半信半颖,无它计,姑且拜托。
病家于晚7时入住,速拟定施治方案:
1、刺血疗法:常规消毒十宣穴,用瓦针点刺,令出血;
2、外点疗法:开水化冰片3克,待稍冷,用棉签不时点涂舌面;
3、静滴疗法:清开灵注射液60ml配入G.N.S 500ml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连滴3瓶;
4、汤饮疗法:煎服汤药方 —— 涤痰导赤泻心汤加减:
黄连10克 姜半夏20克 陈皮15克 茯苓30克
枳实15克 胆南星20克 菖蒲15克 远志10克
生地10克 淡竹叶10克 木通20克 防风20克
柴胡15克 黄芩10克 全蝎10克 蜈蚣2条
应对紧张而有序。
静滴第1瓶液时,患者长舌逐渐回缩;待汤药煎好,患者已能适当吞咽。遂停止外点,在静滴同时频饮汤药60ml, 费时约1小时,患者喉中痰涎逐渐见少。
13日凌晨3时半,静滴结束,而患者已于1时左右开口说话(家属遂不再颖)。6时左右,患者索要饮食, 其时除伸舌、伸手尚略见微颤(热动生风),余已无任何不适。单服汤药,观察3日,手与舌已不再颤,带一疗程葛根解酲汤粉剂出院(每日2次,每次5克,开水冲服,连服4周),临床治愈。
按:患者质瘦,且平素嗜酒,据瘦人多火与酒客内蕴湿热推知(《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患者当为湿热火毒体质。又据五运六气学说,上午9时至11时地支属巳,五行属火。根据新中医人境(天)相应观,湿热火毒体质遇地支巳火,火上浇油,当发病。湿本裹热,再为火毒熬煎而为浊痰,痰浊阻塞经隧,臌蒙心窍,火毒涌动不得外泄,遂有纵舌诸症(11时至13时属午火,病当更重)。
纵舌一病,最早见于经典《灵枢》“寒热病篇”:“舌纵、涎下、烦闷,取足少阴。”以后代有记载。纵舌病发作,临床大抵可见三大证机:一为气虚失摄,为正虚无邪而病的虚证;二为气虚郁滞,为正虚成邪而病的虚实夹杂证;三为痰阻火涌,为邪盛阻正而病的实证。一般来说,此三大证机虽非死证。但见舌纵并非皆能有救。典籍《辨舌指南》“观舌总纲”即记有死症:“若发热口噤,临死舌出数寸者,此女劳复,阳气虚极也。阴阳易,舌出数寸者,死征也。舌出数寸者,又有因产后与中毒、大惊之候也,据证治之犹可生也。小儿病舌出不能收者,心气散也,不治。”
急症暴发,多为实证,而本案正是痰阻火涌实证。据新中医还正祛邪论:“疾病因邪盛而成者,祛其邪。”即祛邪即足以还正。祛邪有三个途径,即抗邪、化邪与排邪。本案紧急,因而祛邪的三个途径皆用,列表如下:
冰片点舌
抗邪——清热镇风 泻心汤合止痉散
静滴清开灵
化邪——化痰开窍
祛邪涤痰汤
刺血十宣
排邪——外泄火热
导赤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29 21:20 2楼
一例阳证(实证)急救治验案
向天清


2001年春节前,余刚回到家,就见堂叔诊所门前围多人,近前,一发狂的病人.众人难按.
堂兄云,患者为邻村老李.男,60岁,农民,平时在家务农,一向体壮,嗜酒,近年有腿疼的毛病,一直不愈.近日得一偏方由补骨脂,杜仲,红花,牛膝,当归..等药物组成与猪腿同炖,吃肉喝汤.老李性急,当日下午买药就煎未用猪腿,煎完就喝,随至一酒席饮酒,半小时后感到四肢不适,告知家人,自行至诊所,急渴,杯水下腹,急躁,此时家人已至,后意识丧失,狂躁不止,,已用加量安定针注射,无效,无法静滴,无奈山高路远,难以转诊.随把堂叔堂兄叫到一边问,以往遇到过此类情况没有,答曰:没有.又问家里有没有芒硝大黄,答曰:有.急取.忙叫病者其家人讲明情况.至此唯一法,别无他术.时已晚上近9点.
此时病人嘴巴干裂,舌苔干黑,手腕寸脉洪,大,数,其感觉如山洪暴发,关,尺脉几近于无,颈脉与手腕寸脉洪,大,数相符,趺阳之脉与手腕尺脉相符,几近于无. 由此可以断定为《伤寒论》中典型的阳明经狂证无疑。
郑钦安在颠狂篇中云:狂乃邪火之横行,神无定主。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大,小承气,专行攻下狂妄能医。〈难经〉谓重阳者狂。在用方时,虑小承气汤力量太小,乃用大承气汤。但在量的问题上考虑到只要通下,中病即止,则无大碍,只要固护脾胃。而后来所采用的药量是一般人难以置信的.
时思大黄芒硝量应100克左右,量小则不行。患属完全同意,但堂叔,堂兄一再反对,事急,余坚持已见,方勉用不足100克,大黄80克,芒硝60克,余枳实一小把,厚朴两大把,随抓,未称其量。忙捣碎,开水急煎片刻,兑温,按四肢,灌服,但牙关紧闭,无奈,用筷子撬开嘴,注射器注入之法,药量有两中碗,约500毫升左右,当注半碗时,大吐,后继注服,又注入一碗,此时已晚十点钟左右。余半碗,病人已不再狂妄,不用人按即可。稍时停顿观察,脉搏已缓,气息渐平。有少量小便,未大便。躺床上哼哼嗤嗤,迷迷糊糊。时晚上11点,思药已中病,余半碗药未再用。告知其家人,药会暂时影响到胃口,随后可用姜枣煎汤调理一下脾胃。嘱其回家 .
后情况稍变。早,六点半左右,堂兄来告:老李后半夜又狂躁了。余思,或是昨晚药量小了,加之未服完,大便未通,与后半夜阳气生发所致。急把前晚所剩下的药带上,另备足量药物一副。
进门一看,情形与所言相去甚远。老李平静地躺在床上,热情招呼,问明情况,确稍有反弹。脉已平和很多,大便仍未通,双手颤抖。判定药力未通达,救阴不彻底。随煎剩下的半碗药,让其喝下。刚喝一口,言其药老难喝。推托不想喝。喝有半碗,说啥也不喝了。观察到近九点时,无其他变化后,方才离开。
下午,同村的另一病人来就诊时讲:中午已起床吃饭,没事了。
结论:此类病例可能对很多人来讲,一生也不会遇到一个。但中医在这方面的急救效果和快捷的反应丝毫也不差。此案辨证用药及量的依据有四:1,症状为实证无疑,狂躁;2,病人一向体壮,身高在一米七多,体重七十公斤左右,务农,具有实证的基础;3,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大承气汤条中大黄为四两,厚朴半斤,芒硝三合,枳实五枚,除芒硝外,其余三药都要求制用,但一般临床备用都为生药,当时就考虑大黄是否用酒制一下,后想到其误药又犯酒忌,故也用生药;4,在郑州郊县一老中医家传善用大黄,每次都在数十到数百克不等,效捷,曾经注意过。综合以上因素,故用之。
有时想来,不免也有点后怕。可在当时临证的紧急状态,却表现的异常镇静。因为只有一个心思,考虑的就是怎样救人。关于这次经历,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那就是知识
2010-07-29 21:21 3楼
李可治老人癃闭重症验案
张耀忠,男,60岁,市民。1983年11月10日饮酒大醉,当晚尿急淋痛,茎中如刀割,次晨滴沥不通,在当地医院插导尿管1次。12日病重,用导尿管失败,无奈行膀胱造瘘术。诊为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连续用抗生素治疗9日不效,邀余诊治。

诊见患者年虽花甲,体健逾于常人。脉沉滑数,苔黄厚腻。上则口舌生疮,焮赤肿痛,呕逆不能进食;下则前后不通,二便俱闭,邪热充斥三焦。人实,脉实,症实,宜乎速战速决,径予通下。

1.莱菔子30g(生炒各半),栀子、黄芩、黄连、竹叶、肉桂、大黄、芒硝(冲)、甘草各10g,连翘、滑石、川牛膝各30g,乳香3g,薄荷5g,水煎服。

2.大黄15g,海金沙、琥珀、泽泻各10g,大蜈蚣10条,共研细粉,分作3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两冲服,3小时1次,量病情斟酌进退。

11月23日二诊,汤剂未配齐,于21日8时半服末药1包,9时20分小便得通。家人虑大黄量重,当日仅服1次,不久又滴沥不通。今晨8时,服药末1包,9时15分尿下血条、肉屑状尿300多ml,患者喜不自胜。视其舌上黄腻苔未退,中焦湿热仍重,嘱将汤剂及药末1包于6小时连续服完。

11月25日随访,通而不畅。此由犹豫掣肘贻误病机。若能一鼓作气,重剂频投,直捣病巢,则疾已愈。可见危急重症,不仅医者要有胆有识,还需病家深信不疑,二者缺一不可。时青年中医秀山在侧,询及此例既断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上下不通,何以汤剂要加肉桂,散要用黄酒?虫类药又起何作用?所问确已抓住要害。盖癃闭一证,病在三焦气化。肺居上焦,为五脏之“盖”,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道通调,下输膀胱而出。若因寒热外邪犯此“娇脏”,则肺气失其宣降之常,水道不通,下窍膀胱即闭。此类证候,当以麻黄、杏仁、紫苑、桔梗辈开宣肺气,得汗则上焦之闭开,肺气下行,水道通调,下窍亦通而病愈。试观瓷茶壶盖,旁皆有一小孔。若灌满水而堵住此孔,则水不能倒出。开此孔,揭此盖,则水流如注。此与中医宣上窍以通下闭同理。古人以形象的比喻,名之曰“提壶揭盖”,此即上焦气化之理。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机。胃气不降,诸经之气皆不得降;脾气不升,诸经之气皆不得升。若因劳倦伤脾,寒凉败胃,使中焦升降出入之机能乖乱,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微无所归藏,饮食水谷精微不能摄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诸症丛生,甚则大小便亦不能排出,正如《内经》所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此即中焦气化之要。肾居下焦,为先天之本,为气化之根,内寄命门之火,主温煦万物,此火一衰,膀胱寒水便成冰结,欲出而不能矣。故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黄酒之意亦同。至于虫类药则入络搜剔,善通诸窍。

12月13日,诸症均愈,恢复到病前之饮多则尿多、一有尿意便要马上上厕所、迟慢则尿裤状态。畏寒,食纳不如病前。脉细弱,舌上腻苔仍未化净。毕竟花甲老人,根本已虚。重病耗伤,复加苦寒伤阳,故有此变,吾之罪也。脾胃气虚,下焦阳虚。气为水母,水之不蓄,乃因气之不固;而升降之根本在肾,升少降多,责之无火,是宜两补脾肾之阳。 生黄芪、山萸肉、生山药、附子、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焦术各30g,桑螵蛸、益智仁、油桂、炮姜、红参(另炖)各10g,核桃肉30g。

5剂后,追访7年无恙。
2010-07-29 21:22 4楼
一例急性鼻衄经方治验案
某日,邻居惊慌相告,其母口鼻大出血,
患者未起床,其血色发黑,暗,成块。病人言从早五点始至到近八时一直在流血不止,家人言其前几天都是如此,本次量大时久,故很惊恐。
因属急症嘱立服五粒三七胶囊。
随后再四诊:
把其脉为沉,细,无力,面色苍白,虚泛,与前几日体乏无力证符,血色黑暗成块与前证形成一致,闻其声细弱,软绵无力。
断为虚劳鼻衄。虚寒之相甚明,因口中有血,舌苔暂时无法判断,三诊合参颇为一致,随开方如下:
炮姜甘草汤合四逆汤:附子30克 炮姜30克 干姜20克 甘草50克 一付
此前未用过大剂附子,故先用30克,煎煮一个半小时后,即近十点钟左右涮凉服用,近中午十一点又有一些出血,但量很少,嘱再服三七胶囊五粒。临走嘱三个小时左右继续服用汤药。晚,已无大碍,随把原方附子加量到50克,另加仙鹤草30克一付。续服。
第二天未复发。因为邻居,不好强调其继续用药,但体质基础较差。
间隔两日又来告诊,一早又复发。
遂用第二方原方加大黄炭10克两付。
即附子50克 炮姜30克 干姜20克 甘草50克 仙鹤草30克 大黄炭10克
方解:初次处方用炮姜甘草汤意在血见黑止以达止血目的,四逆汤重在回阳扶阳散发气血以达止血之意。后来附子加量20克,另加用仙鹤草30克,意在止血和扶阳方面加大力度。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瓜香草、老牛筋、狼芽草,味苦性平,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于虚寒出血,配益气温阳药,还可用于脱力劳伤等。加大黄炭10克意在通下化淤止血。应用大剂量温热药物的依据关键在于断为虚劳鼻衄这一前提。
自此至今,已半年多未有复发,且身体良好。
⬅ 从伏邪论治温病 老茶馆 【韩】朴南曦:血液成分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