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从“痈”“疽”有别说起

2010-07-31 13:41 楼主
中医学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分科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四科。(《周礼·天官》)这个记载虽出自于《周礼》,但《周礼》只是托古之作,不是周代著作,更不是周公所作,已确定无疑。梁启超就认为:“这书总是战国、秦、汉之间,一二人或多数人根据以前短篇讲制度的书,借来发表个人的主张。”(《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任应秋先生也曾说:“同样是战国时代书的《周礼》,两相比较,便足以充分证明《素问》和它是一个思想体系。”(《<黄帝内经>研究十讲》)亦可佐证,《周礼》与《素问》一样,同属战国时代的书。此当暂且做个中医学分科时代的注脚,但无论分科的早晚,医学的分科都是反映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病种之间差异的界定。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文字和词汇也就有了区别。以外科病为例,痤、疖、痈、疽、疡、疮,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变成了“痤疮”、“痈疽”、“痈疡”等不同的双音词了,而古人却对每一种疾病,也就是每一个单音词所反映的病机和症状,都作了科学的界定。

痈(癰、癕),《说文解字》云:“肿也。”是说它的症状是红肿突起的。《灵枢·痈疽》:“气血不通,壅遇不行故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骨髓不焦,五脏不伤,故命曰痈。”疽,《说文解字》云:“久痈也。”疽也是恶性毒疮,在《三国志·华佗传》、《丹溪翁传》、《对山医话》中都有“食腥物”而“欲成内疽”,或“疽发背死”,或“脑后毒发”死亡的病案记载。《灵枢·痈疽》说:“疽者,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无余,故命曰疽。”因此“痈”和“疽”的区别,从词源说,从病因学上看:痈者,壅也。是气壅否结裹而溃也。而疽者,阻也。是气血不畅,受阻聚积而成。(《正字通》)从临床症状看,“痈”和“疽”的区别是:“痈”面积大,出头多,但尚未向肌肉、组织深处发展;“疽”虽然是一个头,但根子很深,有的下及骨胳、脏器,所以古人也把“疽”称为“附骨痈”。因此“疽”比“痈”的症状更为严重,常常会致人死命。上述文献所记,可证。如果读书者能明晰“痈”“疽”的区别,想必会对上述病案有更深入的理解,其印象也自然深刻。

“痤疮”一词在现代汉语里解释为“皮肤病名……称为黑头粉刺,常于感染后发生脓疱或脓肿。”(《辞海·痤疮条》)这显然和古人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痤,《说文解字》云:“小肿也。”《广韵》云:“疖也。”可见,“痤”是小毒疮,就是大家俗呼的疖子。《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痤痱”就是“疖子”和“痱子”。往往在夏天潮湿、气闷的条件下易生。“十一·五”《医古文》教材,第三十四课《<素问>注文四则》其第三则选自明万历十四年天宝堂初刻本《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生气通天论》,马莳为此篇作注文。其中教材编者注释“痤(cuò)疿”词条时:指称“痤疿”为“皮肤上的汗疹或痈疖。疿,‘痱’的异体字。”(157页)似与下文马莳所注不相一致,马莳在释文中说:“又人当汗出之时,玄府未闭,乃受水湿,则阳气方泄,寒水制之,热郁皮内,温邪凝结,遂为痤疿。痤则较疿为大,其形类疖;疿则较痤为小,即所谓风瘾是也。”可见马莳所注与教材注释是不一致的,不仅与马莳注文不一致,且与自注也不一致,编者在给上文中的“风瘾”一词作注时说“风瘾:即风瘾疹,亦即荨麻疹。”这倒与马莳所注一致,可见将疿解释为“痈疖”是欠妥的。如将注句的“汗疹或痈疖”倒置一下,当为严谨。

又见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对《生气通天论》该段的注释说:“痤疿:‘痤’是疮疖,赤肿而有脓血,‘疿’者,先如水泡作痒,次变脓泡作疼”可证。

“疮”最初是指刀、枪类所造成的外伤,又被称作“金疮”。一千三百年前,巢元方组织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就记载金疮肠断者如何缝合,结扎血管等救治方法,其记述之详,叹为观止。后来才由刀枪创伤化脓而扩大、引申为各种的皮肤溃烂病之称谓。

在《庄子·列御寇》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十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其中所言“痈”与“痤”又有什么区别呢?“痈”和“痤”本属异类,据《说文解字》讲,它们只是大小有别。“痈”肿面积大,多处流脓,症状重,而“痤”肿面积小,症状轻。

“疖”与“痤”的区别,则是近代医学问世以后的事情。古代医学认为“疖”与“痤”的病因相同,都是排汗或血液运行遇冷凝结而成,近代医学则认为,“疖”是局部出现的硬块,而“痤”则是细菌侵入毛囊所引起。

至于“疡”,《说文解字》云:“头创也”,即生在头上的疮为疡。疡源于伤,后化脓而为“疡”。《周礼·天官》记载:“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剂。”意思是外科、骨伤科医生掌管未溃烂、无脓血痈疮,有脓血的痈疮,刀枪等利器所造成的创伤,骨折筋伤的外用敷药及手术所用的药剂。可见当时已经把“疡”症区分得很清晰了。(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31 22:23 2楼
这也是好文章!
⬅ 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通名与异名 老茶馆 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当名辨物”与“知名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