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养生的一点看法

2010-08-01 19:06 楼主
转自平凡中医博客

近年来,随着电视台的热播和出版社的热出,中医养生越来越深入了人们的心中。光怪陆离的养生方法和斑驳芜杂的养生理论,充人耳目,随处都是。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医养生真可谓红得发紫,中医教授、养生专家们也如遍地春笋般涌现,而琳琅满目了。目睹中医的这种怪现象,我的情怀抑郁已久,作为一名中医,不得不写下这篇文字,为中医养生正名!同时,也对中医养生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供人们参考,我们翘首着真正的中医大师能够出来,为我们大家谈养生,这不仅是大众的幸运,更是中医的幸运。下面仅就我的一点看法谈谈。

一、辨证论治,中医治病的灵魂;辩证养生,中医养生的关键。

中医离不开辨证论治,治病离不开,养生同样也离不开。中医的高明和超前,在于它治病的个体化和动态化,故尔中医养生也必须是个体化和动态化的。所谓个体化,就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选择的养生方法和手段相应的也会不同。所谓的动态化是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每个人养生的方法和手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今天,你适合吃白萝卜,也许,明天你就适合吃西红柿拌白糖,这是因为你的身体状况已经由痰湿转变成阴液不足。再比如:今天,你适合针刺、刮痧和按摩,也许明天你就不再适合,这是因为你的体质已经由实转虚。还有许多人,整天价忙着补肾,忙着祛痰,忙着活血,忙着美容,殊不知这些是否真的适合你的身体状况呢?所以说,养生也必须辩证,必须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决不能听某某专家介绍某种食品或药物有什么功能和好处时,就不加辩证地食用,以期达到什么目的,那样做,无异于东施效颦。因此,中医养生也必须要辨证论治,必须是个体化和动态化的,一切必须依照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那些违背自己身体客观规律的做法,实在是荒谬至极。

二、中医西化是中医自身的绝境,也是中医养生的误区。

中医西化使中医越来越陷入了绝境,中医养生也在这个误区里越走越远,而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却变得越来越萎缩。为了美容,脾胃虚寒的人开始去生吃黄瓜和番茄;肾阴不足的人,开始去吃薏米。为了补肾,痰湿体质的人却去吃枸杞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论,中药或一些食品,就像是西医里的止痛药、消炎药、和维生素一样,被人们想当然地食用着,真不知道这究竟是中医养生还是西医养生。中医养生就这样被阉割了。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有各自的内在规律,我们的思维为什么非要变成西医理论、中医药品的模式和定式呢?中医西化看来是真的根深蒂固了。

三、治病即养生。

现在人们养生已经不再是古代那样无病亦慎养身体了,而几乎全部都是发现身体已经出了问题之后,才萌生养生之念。所以说,养生的人全都是有了病的人。再就是,人,包括每一个人一点病没有是不可能的,天地尚且不全,何况人乎?既然情况如此,那么,养生就是治病,治病就是养生。如果一个有病的人,把病抛在一旁,而去搞另外的什么养生,那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然而这样的人却偏偏不少,结果,是丢了身体,拾了灾难。我就亲见一糖尿病病人,养了几年生,其病的合并症却出来了,现在已经是第四次住院,生命也已危在旦夕。所谓养生,即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令人身体健康通泰。而治病,必将身体脏腑气血调至和平,其病方去,若有一处不平,病必不去。由是观之,治病岂非养生乎?二者之旨,皆在使阴平阳秘,气血和平,身体康健,臻于寿域也。故尔,只有将治病与养生结合起来了,才算是走对了养生的路子。在这里,我奉劝那些因病难治就不再专门坚持治疗,而企图通过简单养生来改变身体的状况的人,那样做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是我对中医养生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仅供参考,以俟高明指正。最后,我还想再说一点,那就是,养生绝不是吃吃大枣,喝喝绿豆汤,吃吃白萝卜那么简单的事。人们做事喜欢简单易行,这也可以说是人的一个弱点。其实,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养生又何尝不然呢?明白了这一点,还去那么做,就是劣根性了。所以说,不会治病没有临床的养生专家多数是骗子,养生离不开高明的医生,离开了高明医生的养生,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建议那些养生的人多听一听医生的建议,不要怕医生太麻烦,有病坚持正规治疗,不要过分依赖那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让自己的身体早日康复、健康!

2010-6-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苏轼的养生诀 老茶馆 生什么病吃什么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