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永欣:内练内经 外修学养

2008-05-25 10:11 楼主
区永欣,1939年7月生,广东番禺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等职。1993年获广东省政府授“省名中医”称号。他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教学42年,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血液、消化、呼吸等疑难杂病。
自画像
人生三面:执着、负责、尽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区教授总是不断强调:自己首先是一名中医,然后才是教师、医生。中医在他脑海里早已生根、发芽、开花,能将幼年时的理想坚持到现在,并且仍然满怀激情,区永欣确实是爱之切,情之深。
一个执着的人
我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执着。不仅把对中医的执着持续到现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早在大四的时候,我就患上了青春期恶性高血压,当时血压收缩压已经高达210,医生看了都吓了一跳,对我的同学说我活不过一年,劝我赶紧退学。我自己从医,深知“210”所代表的是什么,但我并不相信医生的“活不过一年”的诊断。于是,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意志,我每天躲在蚊帐里给自己做两次针灸,刺的都是最痛的穴位:涌泉和太冲,每次15分钟。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奇迹真的出现了,我的血压开始回落,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健康。
一个负责的学者
我经常出外讲学,不管哪一次都是力求完美,希望能解答每一位听众的疑问,让世界各国都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医学的博大精深。有时,即使身体不适,但已答应别人的邀请,我还是会尽力赴约。
2002年,我应邀去日本讲学,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要走的当天,我忽然觉得头有点晕晕的,于是测了血压,180,我吓了一跳,去还是不去,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我的面前。去吧,这么高的血压还要坐飞机,长途跋涉,危险会很大;不去吧,那边一切都准备好了,飞机票也订了,让别人全部空忙一场,自己也过意不去。思想斗争了一段时间,我决定如期赴约。苍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自己的敬业精神和毅力,不仅克服了病痛,还在东京做了一场完美的讲座,反响非常好。
一个尽职的医生
我虽然一直战斗在中医教学的战线上,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临床实践。从大学到现在,我亲手解决过很多疑难病症。
我曾碰到过这样一个病人,患了子宫内膜炎,切掉了左边的卵巢;没过多久就复发,右边的卵巢也被切掉一半。这样一来,这个患者的受孕几率就非常小,试过各种方法都无法怀孕,最后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用中医疗法让自己受孕。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我采用中医活血化痰、养血调经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治疗,10个月后,患者的子宫内膜成功移位,患者也顺利受孕,生出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家族轶事
患者成了父亲的干儿子
1947年的夏天,区永欣的出生地平洲的邻村有一个水客,每周往返于香港和平洲,为乡民递送家书货物。当她有一次返抵家中时,发现其独生子已高热昏迷5天,四肢抽搐、奄奄一息。当时偌大的平洲却没有一家医院,要连夜雇船送往广州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她请区永欣的父亲区益之前往救治。区父当时开出的药方是服用紫雪丹和安宫牛黄丸,以姜汁调竹沥水送服,后来又开了一付泻药。服药后第三天,患儿开始醒过来,热也慢慢地退了。共经过8天的治疗,患儿痊愈并且没有什么后遗症。由于病人家属感激救命之恩,经过多次诚恳要求,父亲终于收了这个患儿为干儿子。这个孩子叫梁五珠,长大后做了平洲镇党委副书记。
人生画卷
他被称为“中医基辛格”
如果硬要给人生定个目标的话,那么,区永欣的目标就是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现在,他的人生始终与“中医”紧紧地扣在一起。
中医世家,耳濡目染
区永欣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究竟有多少代行医,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区益之。父亲13岁开始跟随祖父学医,18岁出师独立行医,上世纪30年代中期移居南海平洲镇,在那里行医了45年,救死扶伤,治愈无数病人,在童年的区永欣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区永欣1939年出生于平洲。平洲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抗战前那里物产丰盛、水路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但在抗战沦陷后,经济破产,粮价飞涨,一下子变成战乱和饥荒之地。幼年的区永欣曾亲眼目睹七八家人活活饿死的惨状,而伴随着饥馑的是流行病的暴发,尤以霍乱最为猖獗。有一次,区永欣的父亲出诊,竟发现病者家中有3人已经暴毙而未入殓。为此,区父托药铺制备了专治霍乱的成药,分别名为黑散、白散,救治了不少患者。直到后来区永欣学医才弄清楚这两种药的成分:黑散实际是干姜碳和黄连末以2:1的比例混合,用以治疗霍乱吐泻不止,以米汤和粥水调服;白散是四逆汤加人参(干姜、熟附子、人参、甘草)制成的粉末,用葱白煎汤,兑入猪胆汁一茶匙,红糖适量,调服。救治霍乱后期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病人,服药及时者患者常可转危为安。
坚定信念,弃理从医
为了让区永欣受到更好的教育,父亲把他送到广州的培英中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在中学的六年,区永欣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理科更加突出。高三毕业时,他获得了学校保送到南开大学攻读法学和北京大学攻读数学的机会,但区永欣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放弃。
在区永欣心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医理想的追求。最终,他以广东省医科类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刚开办两年的广州中医学院。有志者事竟成。
大学里的区永欣如鱼得水,贪婪地吮吸着这盼望已久的一切。除了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各大医院学习临床经验。在中医学院学习的六年也让区永欣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开办初期的中医学院,中医课程的教育,从教材、教学设施都很不完备,教学也很不规范,而西医课程的教学、教材、教学的要求和实验,样样规范严谨。在区永欣实习的时候,省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环境条件也有着巨大的反差。另外,区永欣从三年级开始每年下乡巡回医疗,毕业的那一年被分到中南局医疗队赴河南省救灾医疗,背着药箱,实践中所用大部分都是西医西药。这一系列的事情让他对中、西医的观点发生了改变:西医不是中医的敌人,而是盟友。即使专攻中医,也不能完全置西医于不顾,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由于学生时代表现优异,区永欣大学三年级就被定为培养的对象,直接分到内经教研室当实习助教。除了要完成6年的课程和实习任务外,区永欣每星期要用两个晚上到教室辅导低年级课程,两个下午到教研室听课。毕业以后,区永欣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中医药学院的一名教师。
从一而终,永不后悔
在广州机场路繁嚣的一侧,有一座草木葱茏的宁静校园,这就是区永欣工作生活了48年的地方——广州中医药大学(前广州中医学院)。数十年如一日,区永欣勤勤恳恳地奋斗在教学和临床的第一线。
作为通过正规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医人才,区永欣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一线工作的磨练。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在中医药大学领导的支持下,省卫生厅同意在学校组建中医治疗急性热病临床科研基地,由学校拨出专款,卫生厅专门调拨当时非常紧缺的中药材和成药。区永欣当时就是科研基地的一个小组长,从基地成立直到1976年,他带领组员赴顺德、陈村等广州周边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工作,这期间他也参加了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房和急诊室的创建工作,同时参加了附院流脑病房的工作。
另外,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区永欣从任教初期开始就和许多资深的老中医一起工作学习、探讨业务,尤其是在编写《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医药学的各种研究、试验都被打断,中医遇上了最困难的时期。当时的区永欣虽然失望,却没有绝望——不能活跃在一线,那么只能搞“地下工作”了。他的决心和毅力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天。“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又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学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区永欣深感当时教材内容的匮乏,于是向上级请示,和几位当时中医界的泰斗人物一起编撰了《中医学新编》,提供给各大中医学院作为教材。《中医学新编》一直沿用到1988年,之后又改版了一次,至今仍在许多高等院校使用。
与名医大师们的合作,让区永欣迅速成熟起来,很快他就成了学校的骨干力量,经常奔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医基辛格”。
在大量研究中医理论的同时,区永欣也没有忘记临床实践。自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以来,他就在里面任职,为无数病人解决了疑难杂症。
独家秘方玉竹知母汤
玉竹汤,是广州人“清补凉”汤料最常用的。他发现该配方的第一个病例是于25年前,一个9岁的男孩右下肢肌肉萎缩,右大腿周径比左侧小11cm。病人接受治疗已有大半年了,始终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转到区永欣这里。经过详细诊察,他为病人设计了一剂名为“玉竹知母汤”的汤药,清胃热、养脾阴。2个月后,病人大便通畅、食欲改善,右大腿的周径增加了2厘米。为了让效果更加明显,区永欣将药疗和食疗结合起来,精简为“玉竹汤”。每日用玉竹120克,加入适量的肘肉,熬成浓汤,每天服2次。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病人就完全康复了。
师徒情谊
老师非常体贴学生
被访者:古继红,曾是区永欣的学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的教师,区永欣同事。
作为一个教授来说,区永欣是非常体贴学生的。以前我们研究生毕业开PARTY,因为经费不够,区教授提议老师把答辩的费用全部拿出来,帮助学生开一个像样的毕业晚会。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另外,区教授每次要研究生帮他做事时,都非常客气,而不像有的人觉得学生帮老师做事是天经地义的。
另外,区教授做学问很严谨,但是教学就很活泼。他教授的《内经》其实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听起来不乏味,区教授就撇开课本,每次使用一个专题,把内经的理论内容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整个课堂马上生动起来,学生受益匪浅。
养生秘笈
尊重人的自然属性
关于养生,区永欣绝对有发言权。早年被好几种病魔缠身的他不仅克服了疾病,而且还保养得非常年轻。对此,区永欣有着自己的一套养生秘笈。
区永欣的养生秘笈其实是来自他所教授的学科《内经》的精髓思想:人必须依赖自然、适应自然,人类的生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人的自然属性。
区永欣把人的生活方式归纳成三种:饮食、生活规律和心态。饮食方面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调节,比如寒性体质的人适宜多吃点温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应该多吃寒凉性食物之类,这样才能达到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
生活规律方面,要早睡早起,最好在10点半以前入睡,坚持运动。区永欣每天早上睡醒后都会躺在床上给自己做个全身按摩,疏通疏通经络,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了,日复一日,从不懈怠。
心态方面,区永欣认为应该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悲,非常情绪化,惟有这样才能活得悠然自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5-25 10:11 2楼
区永欣,1939年7月生,广东番禺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等职。1993年获广东省政府授“省名中医”称号。他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教学42年,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血液、消化、呼吸等疑难杂病。
自画像
人生三面:执着、负责、尽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区教授总是不断强调:自己首先是一名中医,然后才是教师、医生。中医在他脑海里早已生根、发芽、开花,能将幼年时的理想坚持到现在,并且仍然满怀激情,区永欣确实是爱之切,情之深。
一个执着的人
我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执着。不仅把对中医的执着持续到现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早在大四的时候,我就患上了青春期恶性高血压,当时血压收缩压已经高达210,医生看了都吓了一跳,对我的同学说我活不过一年,劝我赶紧退学。我自己从医,深知“210”所代表的是什么,但我并不相信医生的“活不过一年”的诊断。于是,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意志,我每天躲在蚊帐里给自己做两次针灸,刺的都是最痛的穴位:涌泉和太冲,每次15分钟。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奇迹真的出现了,我的血压开始回落,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健康。
一个负责的学者
我经常出外讲学,不管哪一次都是力求完美,希望能解答每一位听众的疑问,让世界各国都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医学的博大精深。有时,即使身体不适,但已答应别人的邀请,我还是会尽力赴约。
2002年,我应邀去日本讲学,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要走的当天,我忽然觉得头有点晕晕的,于是测了血压,180,我吓了一跳,去还是不去,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我的面前。去吧,这么高的血压还要坐飞机,长途跋涉,危险会很大;不去吧,那边一切都准备好了,飞机票也订了,让别人全部空忙一场,自己也过意不去。思想斗争了一段时间,我决定如期赴约。苍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自己的敬业精神和毅力,不仅克服了病痛,还在东京做了一场完美的讲座,反响非常好。
一个尽职的医生
我虽然一直战斗在中医教学的战线上,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临床实践。从大学到现在,我亲手解决过很多疑难病症。
我曾碰到过这样一个病人,患了子宫内膜炎,切掉了左边的卵巢;没过多久就复发,右边的卵巢也被切掉一半。这样一来,这个患者的受孕几率就非常小,试过各种方法都无法怀孕,最后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用中医疗法让自己受孕。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我采用中医活血化痰、养血调经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治疗,10个月后,患者的子宫内膜成功移位,患者也顺利受孕,生出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家族轶事
患者成了父亲的干儿子
1947年的夏天,区永欣的出生地平洲的邻村有一个水客,每周往返于香港和平洲,为乡民递送家书货物。当她有一次返抵家中时,发现其独生子已高热昏迷5天,四肢抽搐、奄奄一息。当时偌大的平洲却没有一家医院,要连夜雇船送往广州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她请区永欣的父亲区益之前往救治。区父当时开出的药方是服用紫雪丹和安宫牛黄丸,以姜汁调竹沥水送服,后来又开了一付泻药。服药后第三天,患儿开始醒过来,热也慢慢地退了。共经过8天的治疗,患儿痊愈并且没有什么后遗症。由于病人家属感激救命之恩,经过多次诚恳要求,父亲终于收了这个患儿为干儿子。这个孩子叫梁五珠,长大后做了平洲镇党委副书记。
人生画卷
他被称为“中医基辛格”
如果硬要给人生定个目标的话,那么,区永欣的目标就是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现在,他的人生始终与“中医”紧紧地扣在一起。
中医世家,耳濡目染
区永欣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究竟有多少代行医,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区益之。父亲13岁开始跟随祖父学医,18岁出师独立行医,上世纪30年代中期移居南海平洲镇,在那里行医了45年,救死扶伤,治愈无数病人,在童年的区永欣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区永欣1939年出生于平洲。平洲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抗战前那里物产丰盛、水路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但在抗战沦陷后,经济破产,粮价飞涨,一下子变成战乱和饥荒之地。幼年的区永欣曾亲眼目睹七八家人活活饿死的惨状,而伴随着饥馑的是流行病的暴发,尤以霍乱最为猖獗。有一次,区永欣的父亲出诊,竟发现病者家中有3人已经暴毙而未入殓。为此,区父托药铺制备了专治霍乱的成药,分别名为黑散、白散,救治了不少患者。直到后来区永欣学医才弄清楚这两种药的成分:黑散实际是干姜碳和黄连末以2:1的比例混合,用以治疗霍乱吐泻不止,以米汤和粥水调服;白散是四逆汤加人参(干姜、熟附子、人参、甘草)制成的粉末,用葱白煎汤,兑入猪胆汁一茶匙,红糖适量,调服。救治霍乱后期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病人,服药及时者患者常可转危为安。
坚定信念,弃理从医
为了让区永欣受到更好的教育,父亲把他送到广州的培英中学,希望他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在中学的六年,区永欣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理科更加突出。高三毕业时,他获得了学校保送到南开大学攻读法学和北京大学攻读数学的机会,但区永欣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放弃。
在区永欣心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医理想的追求。最终,他以广东省医科类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刚开办两年的广州中医学院。有志者事竟成。
大学里的区永欣如鱼得水,贪婪地吮吸着这盼望已久的一切。除了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各大医院学习临床经验。在中医学院学习的六年也让区永欣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开办初期的中医学院,中医课程的教育,从教材、教学设施都很不完备,教学也很不规范,而西医课程的教学、教材、教学的要求和实验,样样规范严谨。在区永欣实习的时候,省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环境条件也有着巨大的反差。另外,区永欣从三年级开始每年下乡巡回医疗,毕业的那一年被分到中南局医疗队赴河南省救灾医疗,背着药箱,实践中所用大部分都是西医西药。这一系列的事情让他对中、西医的观点发生了改变:西医不是中医的敌人,而是盟友。即使专攻中医,也不能完全置西医于不顾,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由于学生时代表现优异,区永欣大学三年级就被定为培养的对象,直接分到内经教研室当实习助教。除了要完成6年的课程和实习任务外,区永欣每星期要用两个晚上到教室辅导低年级课程,两个下午到教研室听课。毕业以后,区永欣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中医药学院的一名教师。
从一而终,永不后悔
在广州机场路繁嚣的一侧,有一座草木葱茏的宁静校园,这就是区永欣工作生活了48年的地方——广州中医药大学(前广州中医学院)。数十年如一日,区永欣勤勤恳恳地奋斗在教学和临床的第一线。
作为通过正规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医人才,区永欣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一线工作的磨练。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在中医药大学领导的支持下,省卫生厅同意在学校组建中医治疗急性热病临床科研基地,由学校拨出专款,卫生厅专门调拨当时非常紧缺的中药材和成药。区永欣当时就是科研基地的一个小组长,从基地成立直到1976年,他带领组员赴顺德、陈村等广州周边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工作,这期间他也参加了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房和急诊室的创建工作,同时参加了附院流脑病房的工作。
另外,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区永欣从任教初期开始就和许多资深的老中医一起工作学习、探讨业务,尤其是在编写《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医药学的各种研究、试验都被打断,中医遇上了最困难的时期。当时的区永欣虽然失望,却没有绝望——不能活跃在一线,那么只能搞“地下工作”了。他的决心和毅力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天。“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又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学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区永欣深感当时教材内容的匮乏,于是向上级请示,和几位当时中医界的泰斗人物一起编撰了《中医学新编》,提供给各大中医学院作为教材。《中医学新编》一直沿用到1988年,之后又改版了一次,至今仍在许多高等院校使用。
与名医大师们的合作,让区永欣迅速成熟起来,很快他就成了学校的骨干力量,经常奔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医基辛格”。
在大量研究中医理论的同时,区永欣也没有忘记临床实践。自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以来,他就在里面任职,为无数病人解决了疑难杂症。
独家秘方玉竹知母汤
玉竹汤,是广州人“清补凉”汤料最常用的。他发现该配方的第一个病例是于25年前,一个9岁的男孩右下肢肌肉萎缩,右大腿周径比左侧小11cm。病人接受治疗已有大半年了,始终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转到区永欣这里。经过详细诊察,他为病人设计了一剂名为“玉竹知母汤”的汤药,清胃热、养脾阴。2个月后,病人大便通畅、食欲改善,右大腿的周径增加了2厘米。为了让效果更加明显,区永欣将药疗和食疗结合起来,精简为“玉竹汤”。每日用玉竹120克,加入适量的肘肉,熬成浓汤,每天服2次。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病人就完全康复了。
师徒情谊
老师非常体贴学生
被访者:古继红,曾是区永欣的学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的教师,区永欣同事。
作为一个教授来说,区永欣是非常体贴学生的。以前我们研究生毕业开PARTY,因为经费不够,区教授提议老师把答辩的费用全部拿出来,帮助学生开一个像样的毕业晚会。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另外,区教授每次要研究生帮他做事时,都非常客气,而不像有的人觉得学生帮老师做事是天经地义的。
另外,区教授做学问很严谨,但是教学就很活泼。他教授的《内经》其实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听起来不乏味,区教授就撇开课本,每次使用一个专题,把内经的理论内容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整个课堂马上生动起来,学生受益匪浅。
养生秘笈
尊重人的自然属性
关于养生,区永欣绝对有发言权。早年被好几种病魔缠身的他不仅克服了疾病,而且还保养得非常年轻。对此,区永欣有着自己的一套养生秘笈。
区永欣的养生秘笈其实是来自他所教授的学科《内经》的精髓思想:人必须依赖自然、适应自然,人类的生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人的自然属性。
区永欣把人的生活方式归纳成三种:饮食、生活规律和心态。饮食方面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调节,比如寒性体质的人适宜多吃点温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应该多吃寒凉性食物之类,这样才能达到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
生活规律方面,要早睡早起,最好在10点半以前入睡,坚持运动。区永欣每天早上睡醒后都会躺在床上给自己做个全身按摩,疏通疏通经络,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了,日复一日,从不懈怠。
心态方面,区永欣认为应该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悲,非常情绪化,惟有这样才能活得悠然自得
⬅ 苦难的中医历程 (中国中医药论坛) 老茶馆 “津泄 ”校诂--吴弥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