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速查

2010-08-07 09:57 楼主
穴位速查---1
十四经腧穴、奇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四种
1、 体表标志法 
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止点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之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之中间定膻中等;活动标志是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2、 骨度折量法
此法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全身不同的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再等分折量的定位方法,因此法是等分折量,因此不论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很适用。常用的骨度分寸列表如下: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表 说明书


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后发际不明时及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额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突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胸剑联合中点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外缘→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腘横纹相当14寸)
腘横纹→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3、 指寸定位法
这是指利用患者本人手指的宽度以量取腧穴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见"图表")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手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

在具体取穴时,医生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
4、 简便取穴法
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手太阴肺经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穴位名称:中府 [经穴]

【定位】:在胸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针刺方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直刺过深,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温和灸10-20分钟。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肩背痛。③腹胀。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肺募穴,手、足太阴之会
【附注】:①本穴是肺募,故是诊断和治疗肺病的重要穴位之一,肺结核和支气管哮喘病人,此外常有异常反应,又因其为手、足太阴之会穴,故又能健脾理气而治疗腹胀 ②以下各经穴针灸方法条中,除禁针穴外,一般仅介绍毫针的常规针法;灸法中除禁灸穴及特殊灸法外,一般均可温和灸10-20分钟,使局部皮肤发红,不再一一列述。 ③层次解剖,由浅入深,分别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或肌腱或筋膜)、血管、神经。以下各穴只写穴下的血管和神经。
穴位名称:云门 [经穴]
【定位】:在胸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针刺方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穴位名称:天府 [经穴]
【定位】:在上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腑前纹头下3寸处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鼻衄。②咳嗽,气喘。③肩及上肢内侧疼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穴位名称:侠白 [经穴]
【定位】:在上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烦满。②干呕。③上臂内侧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穴位名称:尺泽 [经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①直刺0.8-1.2寸。②治急性腹痛吐泻时在穴位的头静脉上放血。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②咽喉肿痛。③急性腹痛吐泻。④小儿惊风。⑤肘臂挛急。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孔最 [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急性咳血,痔疮出血,鼻衄,咳嗽气喘。②咽喉肿痛。③热病无汗④前臂疼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经渠 [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针刺方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甲乙经》:不可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太渊 [经穴]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针刺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主治】:①咳嗽痰多,气喘乏力。②血管性疾病:无脉症,头痛,偏瘫,下肢冷痛无力。③手腕痛。④呃逆。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原穴,输穴,八会穴(脉会)
穴位名称:列缺 [经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针刺方法】:向上斜刺0.3-0.5寸。
【主治】:①头项病:外感所致的偏正头痛,项强,口眼歪斜,牙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②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阴jing痛,尿血,遗精。②腹胀。③拇食指无力。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穴位名称:鱼际 [经穴]
【定位】:在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针刺方法】:向掌心方向刺0.5-0.8寸。
【主治】:①哮喘。②咽喉肿痛,发热,失音。③咳嗽,咳血。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荥穴阴肺经穴
穴位名称:少商 [经穴]
【定位】:在手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针刺方法】:向上斜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①咽喉肿痛,咳嗽,鼻衄。②发热。③昏迷,癫狂。④指端麻木。
【归经】:手太阴肺经穴
【类别】:井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
穴位名称:商阳 [经穴]
【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针刺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②热病昏迷。③食指端麻木。④耳聋。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二间 [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2-0.3寸。
【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三间 [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输穴
穴位名称:合谷 [经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主治】:①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②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③痛经,经闭,滞产。④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⑤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⑥疔疮,瘾疹,疥疮。⑦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原穴
【附注】:别名虎口
穴位名称:阳溪 [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前头痛,目赤肿痛,牙痛。②手腕无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偏历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①龋齿,耳聋,面瘫。②水肿,手背酸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络穴
穴位名称:温溜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急性腹痛,肠鸣,肩背酸痛。②面瘫,面肿。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下廉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②肘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上廉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手臂麻木。②腹痛,肠鸣。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手三里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
【主治】:①腹痛,腹泻。②上肢不遂。③止痛,弹拨此穴可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酸胀感。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曲池 [经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针刺方法】:直刺1.0-1.5寸。治瘰疬针尖平刺上透臂臑穴。
【主治】:①一切热病,发烧,咽痛,疟疾。②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③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④月经不调,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⑤腹痛吐泻。⑥癫狂。⑦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肘髎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针刺方法】:直枣0.5-1.0寸。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手五里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刺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主治】:①肘臂挛痛。②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名称:臂臑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主治】:①目疾: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②瘰疬,肩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肩髃 [经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②瘰疬,风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手阳明与阳蹻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巨骨 [经穴]

【定位】:位于肩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间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主治】:肩背、手臂疼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天鼎 [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之上,扶突穴之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上切迹与胸锁关节上缘之中点处。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扶突 [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禾髎 [经穴]
【定位】:在上唇上外侧,当鼻孔外缘直下,上唇上1/3与中1/3的交界点取穴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口噤不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迎香 [经穴]
【定位】: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口禾髎穴外上方1寸处
【针刺方法】:直刺0.1-0.2或斜刺0.3-0.5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穴位名称: 承泣 [经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②眼睑(目闰)动,口眼喎斜。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四白 [经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隐处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①近视,目翳,目赤痒痛。②眼睑(目闰)动,口眼喎斜。③面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巨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作用】:疏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①口眼喎斜,眼睑(目闰)动。②鼻衄,牙痛,唇颊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阳蹻之会
穴位名称: 地仓 [经穴]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作用】:疏风活络
【主治】:①口喎,流涎。②眼睑(目闰)动,口角抽动。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手、足阳明、阳蹻之会
穴位名称: 大迎 [经穴]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博动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主治】:①颊肿,牙痛。②口喎,口噤。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颊车 [经穴]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主治】:①颊肿,口喎。②下牙痛,牙关紧急,张口困难。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下关 [经穴]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作用】:疏风清热,活络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①耳聋,耳鸣。②牙痛,鼻塞。③口眼喎斜,张口困难,面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少阳之会
穴位名称: 头维 [经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作用】:疏风止痛,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目眩。②眼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眼睑(目闰)动。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名称: 人迎 [经穴]
【定位】: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动脉搏动处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
【主治】:①咽喉肿痛,瘰疬,瘿气。②哮喘,咳血。③高血压,中风偏瘫。④膝关节疼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足阳明、少阳之会
穴位名称: 水突 [经穴]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主治】:①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气舍[经穴]
【定位】:在颈部,当锁骨内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散结降逆。
【主治】:①胸满咳喘,呼吸困难。②瘿瘤,瘰疬,颈项强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缺盆 [经穴]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清热散结,疏经活络。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缺盆中痛,瘰疬。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气户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①咳喘。②胸痛胀满。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库房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降逆化痰。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屋翳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疏风活血。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膺窗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乳中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乳头中央直下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乳根[经穴]
【定位】:在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活络通乳。
【主治】:①乳痈,乳汁少。②胸痛,咳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不容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调中,和胃止呕。
【主治】:①胃痛,呕吐。②食欲不振,腹胀。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承满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梁门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关门[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利水止泻。
【主治】:①腹胀,腹痛,肠鸣泄泻。②水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太乙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理肠胃,宁心安神。
【主治】:①癫狂。②心烦。③吐舌。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滑肉门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理肠胃,止呕豁痰,宁心安神。
【主治】:①癫狂,呕逆。②吐舌,舌强。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天枢 [经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旁2寸
【作用】:健脾和胃,行气活血。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癥瘕,痛经,闭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大肠募穴
穴位名称: 外陵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经止痛,和肠理胃,理气活血。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大巨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肾补气,益肾固精。
【主治】:①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②疝气。③遗精,早泄。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水道[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调血,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痛经,不孕,疝气。③便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归来[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
【主治】:①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②疝气,腹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气冲[经穴]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
【主治】:①疝气。②月经不调,不孕。③阳痿,阴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髀关 [经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作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
【主治】:①下肢痿痹,中风偏瘫。②腰膝冷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伏兔 [经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作用】: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
【主治】:下肢不遂,腰膝冷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阴市 [经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作用】:温经活络,疏风祛湿。
【主治】:①腿膝冷痛,屈伸不利。②疝气,腹胀,腹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梁丘 [经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作用】:疏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①急性胃痛,乳痈。②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 犊鼻 [经穴]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作用】:疏经利节,祛寒逐湿。
【主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足三里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泄泻,消化不良,痢疾,便秘,腹痛,乳痛。②虚劳羸瘦,心悸气短,纳差乏力,头晕失眠。③咳嗽气喘。④膝关节疼痛,中风偏瘫,脚气水肿。⑤癫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合穴,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穴位名称: 上巨虚[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肠胃,通腑化滞,行气活血,起痿缓挛。
【主治】:①肠痈,腹痛,肠鸣,便秘,泄泻。②下肢痿痹,脚气。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大肠下合穴
穴位名称: 丰隆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作用】:化痰祛湿,疏经活络。
【主治】:①咳嗽,痰多,哮喘。②癫狂,癫痫。③头痛,眩晕。④下肢不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络穴
穴位名称: 条口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逐湿。
【主治】:①肩周冷痛,抬举困难。②下肢痿痹,跗肿,转筋。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下巨虚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肠腑,疏经活络。
【主治】:①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②泄泻,痢疾。③下肢痿痹。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小肠下合穴
穴位名称: 解溪 [经穴]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作用】:调理肠胃,疏经活络。
【主治】:①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②头痛,眩晕,癫狂。③腹胀,便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 冲阳 [经穴]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作用】:理气和胃,宁神通络。
【主治】:①胃疼,腹胀。②足背肿痛。③面肿牙痛,口眼歪斜。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原穴
穴位名称: 陷谷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通络,疏风利水。
【主治】:①上眼肌无力,睁眼困难。②面浮身肿,足背肿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输穴
穴位名称: 内庭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胃泄热,通络止痛。
【主治】:①上牙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②腹胀,便秘,胃痛。③足痛肿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 厉兑 [经穴]
【定位】: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理气和胃,宁神苏厥。
【主治】:①面肿,牙痛,鼻衄,咽痛。②梦魇,癫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井穴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足太阴脾经: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穴位名称: 隐白 [经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 大都 [经穴]
【定位】: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 太白 [经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穴位名称: 公孙 [经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穴位名称: 商丘 [经穴]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胀,泄泻,便泌。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 三阴交[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癥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梦遗,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②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③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足痿,脚气,肌肉疼痛。④皮肤病,湿疹,荨麻诊。⑤失眠,头痛头晕,两胁下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 漏谷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
【作用】:健脾利湿
【主治】:①肠鸣腹胀。②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地机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理血固精。
【主治】:①腹痛,泄泻。②小便不利,水肿。③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腰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 阴陵泉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②腹胀,泄泻,黄疸。③膝内侧疼痛。④阴茎痛,痛经,妇人阴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 血海 [经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理血调经,祛风除湿。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箕门[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作用】:健脾利湿,利水通淋。
【主治】:①腹股沟肿痛。②小便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冲门 [经穴]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
【作用】:疏经行气,清热利湿。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崩漏,带下。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 府舍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疝气,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腹结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
【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②疝气。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大横 [经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作用】:调理肠胃,行气通腑。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阳、阴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腹哀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调理脾胃
【主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大包 [经穴]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束骨强筋。
【主治】:①全身疼痛,四肢无力。②气喘,胸胁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脾之大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18 22:36 2楼
感谢分享
2015-07-28 21:16 3楼
造福大众,功德无量
⬅ 求教马加木是什么? 老茶馆 穴位速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