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垂病症是否皆从气陷辨治?

2010-08-13 07:06 楼主
胃下垂、子宫下垂、眼睑下垂以及脱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其病理机制,中医多责之中气下陷,因而益气升提为其治疗的常规法则,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是其惯用的代表方剂。以此论治,虽然收效甚多,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下垂病症,都是由于中气下陷所致,故临床不应仅执益气提升之法,概从气陷立论而治。

1.胃下垂

胃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形之女性。主要是由于胃膈韧带松弛无力,以及腹壁肌肉松弛所致。根据要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胃缓”范畴。胃下垂治用补中益气汤,医者皆知,然而胃下垂并非都是由于中气下陷所引起。

证之临床实例,也不皆是从气陷论治。例如:胃下垂有从肝气犯胃论治、从胃阴不足论治、从补肾论治、从肝气不舒论治、从痰饮论治、从肠胃气滞论治者。

2.子宫下垂

子宫下垂,常发生于劳动妇女,以产后为多见。本病《诸病源候论》称为“阴挺出下脱”,《千金方》称“阴脱”、“阴菌”、“阴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阴下脱”,《叶天士女科》称“子宫脱出。”由于多发生于产后,故亦有称“产肠不收”者。临床辨证,一般多责之气虚下陷,肾虚不固,前者益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后者补肾固脱,常用《景岳全书》大补元煎加减。实践中却又不尽然。子宫下垂尚有从血瘀热结论治、从寒凝经脉论治、从肝血亏虚论治者。

3.脱肛

脱肛,多见于老人、小儿和久病体弱患者。其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理的记载,最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一般认为脱肛多属气虚下陷之证,如清代《医宗金鉴"卷五十五"气虚脱肛》说:“脱肛一证,因泻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瘦,遂令肛门滑脱不收。现症面色青黄,指梢冷,脉沉细,唇色淡白,宜温补为主,先以补中益气汤升提其气,再以真人养脏汤温补固滑,外以涩肠散掺之,则气升肛涩而肠自收矣。”因而常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治疗。然而见诸临床,脱肛属虚者虽多,属实者亦不少。如:脱肛有从湿热积滞论治、肠道湿热论治、肺热肠燥论治者。

4.眼睑下垂

眼睑下垂是指上眼皮下垂,难以抬举,影响视瞻,轻者掩瞳仁,重者黑眼全遮,垂闭难张为特征的病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之为“瞧目”,亦名“侵风《普济方》称为“眼睑垂缓《目经大成》称为“睑废。”此外,尚有称“脾倦”、“胞垂”者,现在一般又称“上胞下垂。”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根据此论发展而形成的眼科“五轮学说”认为,目内、外眦归属于心,心主血,名曰血轮;白睛归属于肺,肺主气,名曰气轮;黑睛归属于肝,肝主风,名曰风轮;瞳仁归属于肾,肾主水,名曰水轮;上下眼睑归属于脾,脾主肌肉,故名曰肉轮。轮为标,脏为本,轮之有病,多与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又每在相应的轮位上出现变异。上下眼睑属脾,脾气主,脾虚气陷,升举无力,因而眼睑下垂。根据这种理论,临床对眼睑下垂的病症,中医常责之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然而,尚不知此是言其常,常中更有其变。眼睑下垂尚有从气血逆乱论治、从肝肾阴虚论治、从阴虚血热论治、从肾阴亏虚论治、从风热夹湿论治、从郁热阴伤论治、从寒湿阻滞论治、从肝郁痰结论治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皮肤病千古神奇验方 老茶馆 如何理解血瘀证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