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验案类编

2010-08-14 00:09 楼主
黄芪桂枝五物汤验案类编



黄芪桂枝五物汤

【别名】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 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附注】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君黄芪──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臣┤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生姜──辛温,疏散风邪。

使大枣──甘温,养血益气。

◆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可与风痹证鉴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14 00:09 2楼
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验案



周天寒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周老幼承家学,深知中医治病贵在调和阴阳,他用药轻灵,擅用经方,屡起沉疴。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仲景治疗血痹虚劳方,周老灵活化栽,加味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肩周炎等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过敏性鼻炎

张某,女,40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两个月前因感冒受复发,经服西药治疗,诸症俱减,但鼻塞流涕、恶风如故,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无力。此乃肺气虚寒,营卫失和之证。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仍用原方8剂,恶风、鼻塞流涕尽除。予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巩固疗效。

肺开窍于鼻,主气属卫。肺气虚寒、卫外不固、鼻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微恶风寒,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肺固表、温阳散寒,使肺气足、寒气散、营卫和,诸症自愈。

肩周炎

樊某,男,48岁。患肩周炎、颈椎骨质增生1年余,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近2月来症状加重,前来就诊。现症:左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取左侧卧位,经常被痛醒。察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此乃肺气虚,卫外不固,复受风寒之邪,寒凝血滞。治宜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4剂后疼痛减轻,亦能入睡。仍用原方加当归12克、鸡血藤12克,再进10剂。复诊,臂已不痛,活动基本正常,守方再服10剂巩固疗效。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寒邪。寒性收引,寒邪阻滞肩臂部经脉,气虚血滞,故肩臂疼痛,活动受限。夜间阴寒更盛,是以入夜疼痛加重。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重用黄芪补肺益气,辅以桂枝散寒通络,赤芍活血止痛,佐以姜、枣散寒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凑益气散寒,和营通络止痛之功,故收效甚捷。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2010-08-14 00:10 3楼
黄芪桂枝五物汤法其他妙用



中医名着《金匮》里面写了许多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由五种药物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这一妙方主要治疗血痹,即现在常说的关节酸痛病症。经临床应用,这一妙方还可治疗以下几种现代病———
颈椎病:这种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由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病情严重时可产生头痛、视觉模糊、四肢无力伸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

肩周炎:这一病症是由肩关节软组织引起,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严重时无法抬起双臂,穿衣梳头都感觉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灵仙、姜黄。

坐骨神经痛:这一病症由风寒所致,重症患者无法坐下。治疗时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草乌、川牛夕、蜂蜜、炙甘草。

脑血栓:这一病症主要因血管狭窄使得血流迟缓所致,严重时患者将会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心绞痛:这一病症是由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发病时前胸有异常疼痛的感觉。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瓜壳、薤白、红花、三七粉。
2010-08-14 00:10 4楼
黄芪桂枝五物汤在儿科运用举例



[摘要] 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气虚,营卫失调所致之病证疗效非常可靠,本方配方精当,药少而功效著,临床广泛使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字] 血痹;气虚;营卫失调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098-02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其方辛温平和,有调和营卫,升发阳气,温通经脉之功。主要用于阳气不足,气滞血瘀,营卫不和所致局部肌肉麻木为特证的血痹证。方中用黄芪补气,桂枝通阳为主,辅以芍药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儿科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1 体虚感冒

临床大多体虚儿童,免疫力低下,稍感风寒极易感冒,多汗,纳差,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迁延不愈,甚则肺炎。这类小儿治疗颇为棘手,常规治疗收效甚微。笔者采用异病同治之法,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此类小儿疾患其效甚佳。
病例1,患者,男,3岁,2007年12月5日初诊。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每月至少感冒2次,遇冷即发,且久治不愈,经常住院治疗。初诊:面色苍白,精神欠佳,易出虚汗,食欲不振,形体瘦弱,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此乃体质虚弱,营卫失调,病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健脾。
药用:黄芪15 g、桂枝6 g、白芍6 g、防风6 g、白术6 g、茯苓10 g、煅龙骨10 g、煅牡蛎10 g、党参10 g、砂仁3 g、生姜2片、大枣10 g,连服5剂。
2007年12月15日二诊,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吩咐再服3剂,巩固疗效。随访3月未发感冒。

2 小儿多汗

小儿多汗系指1~3周岁小儿,每晚寐时遍身汗出如珠,甚则湿透衣衫,熟睡1 h后渐渐收敛。此种表现貌似盗汗,但无潮热,舌红,口干等阴虚症状,究其原因大多与肺肾不足有关。明·万密斋认为小儿“肾常不足,肺常虚。”肺与肾有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肾虚不能承上以滋肺,则肺虚易汗;肺虚不能养下以滋肾,则肾虚不摄。故临床治汗大多采用敛肺固肾之法,但往往收效甚微。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龙牡,益气调和营卫、交通心肾,治小儿多汗,疗效尚可。
病例2,患者男,2岁,2007年9月28日初诊。近半月来每晚汗出,汗出如水洗,次日精神较差,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治以益气调和营卫。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 g、桂枝6 g、白芍6 g、龙骨10 g 、牡蛎10 g、党参10 g 、白术6 g、砂仁3 g、浮小麦10 g、神曲10 g、炙甘草3 g,连服5剂。外用五味子、五倍子各15 g,共研细末分为3份,于每晚睡前取一份,加温开水调成干糊状贴脐,外用绷带固定。
服药5剂及外敷药后,患儿晚上出汗大大减少,饮食增加,精神很好。后又服2剂巩固疗效。此方妙在桂枝和白芍,启发心阳,敛阴和血,一启一闭,再配伍黄芪益气固表,协调营卫,汗证立愈。

3 小儿消渴

消渴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笔者在门诊收治了很多例消渴患儿,这些患儿虽有多饮、多尿、消瘦,却无消谷善饥。而且绝大部分患儿食欲欠佳,以纳呆求治,和西医的糖尿病根本不同,并作血糖等检查排出了糖尿病和尿崩证。临床观察这类患儿,特别喜欢高浓度饮料,如糖水、果汁等,这正是此类消渴证的致病原因。甘味过厚,久则生湿,脾恶湿,湿则伤脾、困脾。脾虚输布失权,脾困则脾阳不升,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喜饮。脾虚则土不生金致使肺气虚,通调水道失节,使之尿频量多。脾气呆滞,则纳谷不香,进而消瘦无力。
病例3,患者,女,3岁,2005年7月初诊。纳少,无力,多饮,多尿半年余。昼夜频频饮水,且非浓糖水不饮,致使夜间不能安睡,仅夜间需饮600~800 ml,小便清长且遗尿,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乏力烦躁。检查:面黄肌瘦,毛发无泽稀疏,入睡则汗多,精神较差,舌淡,苔薄白。已在各大医院治疗多次无效。
辨证:中气亏虚,营卫失调。治则:益气升阳,调和营卫。
初方:黄芪15 g、桂枝6 g、白芍6 g、党参10 g、白术6 g、升麻6 g、柴胡6 g、葛根6 g、牡蛎10 g、大枣10 g、甘草5 g。
5剂后复诊,食欲增加,夜间饮水减少至1次,尿量明显减少,睡眠改善,精神好。上方继服10剂后痊愈。

4 荨麻疹

病例4,患者,男,13岁,2007年10月26日初诊。周身丘疹,反复发作近3年,每因天气变化和夜间发作或加重,甚时疹布全身,融和成片,奇痒无比,难以入睡,时时恶风,胃纳不好,大便时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 营卫不和,气虚风盛 。治则:调和营卫,益气祛风。
处方:黄芪20 g、桂枝10 g、白芍10 g、蝉衣6 g、白藓皮10 g、当归10 g、熟地15 g、白术10 g、防风10 g、大枣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
进药3剂,疹出减少,奇痒去,大便成形。再进5剂,则风疹尽除,再服补中益气丸4瓶以善其后。
患病3年,屡治不愈,观其以往用药,不是祛风除湿就是清热解毒之品。本例久病气虚,营卫不调是其病机,所以用本方补虚调卫,蝉衣、白藓皮祛风止痒而获效。
本方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伍黄芪益气固表,其药视之平平,但临证只要辨证确切,运用灵活,确有药到病除之功。本方重在调和气血,而补虚之力不足,对有本方适应证而又有虚象者,需加入补虚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疗效,而对大虚之证非本方所能为之,阴虚火旺之体尤不对证。简言之,本方适应证是阴阳失调,而虚象不甚明显,又无阴虚火旺者。

[参考文献]
[1]成都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4-45.
[2]虞佩兰,张宝林.实用中医儿科手册[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0:361-362.
[3]徐振刚.何世英儿科医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79:182.
[4]湖南中医药研究所.简易中医疗法[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74 ,89.
[5]戴歧,刘振芝.刘惠民医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21-363.
[6]陆拯.症状辨证与治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64.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4期
2010-08-14 00:11 5楼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郝宋喜 赵巧梅 2004-11-22 8:38:12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11月 第5卷 第22期

关键词:黄芪桂枝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笔者随证加减,临床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黄芪桂枝五物汤

1.1 方药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3片,大枣7枚。

1.2 适应症 可用于阳气虚寒所致的多种疾病,如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气血不足、感受外邪引起的血痹(西医之末稍神经炎);及颈椎病中属阳气虚寒、血行不利、经脉失养者。

1.3 临证加减 脾胃虚寒而见胃脘痛,泛吐清水者,可加陈皮、干姜,纳差、便溏者可加茯苓、白术、鸡内金;血痹而见肢体麻木刺痛者,可加桑枝、姜黄、鸡血藤;颈椎病(虚寒型)而见颈项及上肢痛、木、怕冷者可加鹿角霜、葛根、羌活、当归等。

2 病案举例

2.1 胃脘痛 患者,女,41岁,农民。于2001年10月就诊,胃脘疼痛不适一年余,喜温喜按,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伴纳差、神疲乏力、便溏。面色苍白,淡红舌、薄白苔,脉迟缓。胃镜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7枚,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5g。水煎服日一剂,五剂后患者诸证好转,继服本方十八剂后患者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胃脘痛由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寒得温则散、气得按而行,所以痛处喜温喜按;脾气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气虚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脉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所以用本方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而取效。

2.2 血痹 患者,男,47岁,工人。2002年8月就诊。四肢麻木怕冷半年,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加重。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用维生素等药治疗无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中医诊为血痹。治以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处:黄芪50g,桂枝10g,白芍10g,桑枝20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30g,姜黄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症减,原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末见复发。按:本病系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以本方加味治疗,可达益气养血、散风通络之功,故疗效满意。

2.3 颈椎病 患者,女,53岁,农民。于2002年3月就诊。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2月,加重10天。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查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为颈椎病(虚寒型),以本方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7枚,鹿角霜10g,葛根15g,当归15g,羌活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十余剂,而痊愈。

按:本例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3 体会


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三种疾病,虽病名不一,但本质相同,属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沦治原则上的灵活性。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临证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关键所在。
2010-08-14 00:11 6楼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新中医 1999年第7期第31卷 古方新用

作者:赵云芝 阎琳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医院,淄博市张店区中心路63号(255025)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功能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俱虚的血痹证。笔者用于治疗 感觉神经异常所致的病症, 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1幻觉痛

某妪,64岁,1998年1月15日初诊。双下肢幻觉痛 6年。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股动脉栓塞,于1992年3月行双下肢高位截肢术,术后刀口愈合良好,唯感截肢处疼痛,夜间较甚,影响睡眠。西医诊为双下肢幻觉痛,给予谷维素、维生素及布洛芬、消炎痛等治疗,疼痛暂可缓解,但疗效不持续,要求服中药。诊见:二尖瓣面容,神疲气怯,倦怠乏力,饮食尚可。截肢处刀口愈合良好,局部无红肿压痛,唯感疼痛,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气血虚弱,营卫空虚,不荣则痛。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鸡血藤各 30 g,桂枝、白芍、当归各12 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夜能安寐。守方续服3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气怯、乏力等症减。守方加党参、桑寄生各15 g,红花12 g,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幻觉痛在截肢患者中常见,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甚明了,故无特效治法。中医学认为,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气血,导致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而出现疼痛,即“不荣则痛”。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调和营卫,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通络、调和营卫之功。

2不宁腿综合征

某女,45岁,1997年5月7日诊。双小腿深部不适感2年,加重半年。2年前劳累后出现双小腿深部不适, 胀麻木,休息及按摩后可缓解。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则发作,经多间医院检查治疗,疗效不佳。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双小腿 胀麻木,终日坐卧不宁,夜间较甚,伴心烦乏力,眠差,饮食尚可,月经衍期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红、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诊为不宁腿综合征。证系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和,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45 g,鸡血藤、白芍各30 g,桂枝、怀牛膝各15 g,桃仁、红花各9 g,生姜5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腿部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守方去桃仁、红花,继服3剂,症状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不宁腿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代谢谢产物蓄积有关,具体病因尚不明了,各项检查多无阳性表现。故无特殊疗法。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调,气血不畅所致。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中黄芪益气温阳,桂枝温通经脉,白芍、鸡血藤养血柔筋,且桂枝、白芍相伍能调和营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亦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效。
2010-08-14 00:12 7楼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



程金仓周海兰韩梅孙敏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277500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气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图法分类号R593.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为0.3%~0.5%〔1〕,其中1/3成为残疾〔2〕,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但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
我们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中,男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31.2岁;病程最短者60天,最长者7年,平均180天。30例均符合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并参照《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其中住院10例,家庭病床4例,门诊16例。

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或轻度主动活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汤剂,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个疗程。基本方:黄芪30~45g,桂枝10~15g,白芍、白术、防风各10g,知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加减法:偏寒者加制川乌10g或熟附子10g,白芥子6g;偏热者加生石膏30~60g,忍冬藤30g,羚羊角粉(冲)1g;阴亏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12g;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湿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治疗中高热不退,脱水者适当补液。
治疗前后分别作血常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血液流变性等多项检查。

3疗效观察

3.1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经1~2个疗程,30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有效病例平均服药36剂。
3.2症状疗效一般服药5~15剂始便逐渐控制和消除症状。对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肿胀、自汗出、头晕的总有效率依次为100%、96.7%、94.3%、90.1%、99%、94%,效果明显。
3.3RF的变化本组30例治疗前类风湿因子均阳性(滴度>1∶32),治疗后28例转阴(93.3%),2例由阳性转为弱阳性。
3.4血流变性改变治疗前30例患者血沉全部增快;全血比高切、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高切、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不同程度增高,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性的变化(±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全血比粘度
(mPa.s) 高切 6.61±1.21 4.11±0.94**
低切 10.90±1.57 8.08±1.6**
全血还原粘度
(mPa.s) 高切 3.60±1.68 3.05±2.10**
低切 20.71±3.15 16.86±4.50**
血浆粘度(mPa.s) 1.87±0.12 1.63±0.08**
红细胞压积(%) 47.08±4.61 45.96±6.50*
血沉(mm/h) 25.40±8.90 19.10±4.63**
纤维蛋白原(g/L) 4.96±0.96 4.14±0.65**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4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祖国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形成经络痹阻、关节胶结这一基本病理转归。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液运行滞涩,久则致瘀;气虚则运化无力,湿聚热炼而为痰。关节是气血汇集之处,又是容邪之所,在一定条件下,外邪入侵、津血凝滞、痰瘀互结、经络痹阻而病成,久则关节胶结。从临床上看,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体倦乏力、易感冒、自汗出、头昏等气虚症状。益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也说明气虚是类风湿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病后痰瘀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碍气机,伤阳耗气,加之过服寒凉或温热药物,使气更虚并贯穿于病理的始终。气虚 痰瘀 气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症方。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固表,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利水等作用;桂枝、白芍温阳和里,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时加入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加知母养阴清热,又制黄芪、桂枝之偏温;红枣益气,生姜和胃。全方奏益气通阳、甘温除热、祛风逐湿、通络行痹之功效。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确具疗效,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预防感冒;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3〕。笔者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通过益气温阳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循环,有利于祛邪生新,通络行痹,该方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2014-09-24 23:04 8楼
八月惊雷 说:
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验案

试用过,非常有效,值得推广
⬅ 巴豆和温下 老茶馆 芒硝大蒜糊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