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原則

2010-08-15 18:46 楼主
養生原則


中國傳統的養生術與講陰陽五行的中醫學同出一脈,皆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和人體的理解。古人認為,無論宇宙自然還是人體活動的變化,都有相通的規律,掌握了這個源於自然的變化規律,便能由知變、應變到適變,可趨利避害,防病養生。所以,古人養生,講求天人相應、道法自然,即個人起居的規律要與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配合。又因為古代哲學尤重精神道德,體現在養生術上,也特別重視養神,主張要形(身體)神(思維意識)兼養,動靜適度。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養生須遵循自然的規律,所謂「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傳統養生理論認為,自然界的季節變化,與人體生理機能的變動周期是統一的,因此順應四季而適時養生,就能保持身體內外陰陽之氣的協調平衡。例如,人體要隨著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變化,藉運動和食療調理氣血為生、長、收、藏的狀態,與自然同步;起居也應做到「冬病夏治」(利用夏季陽旺,輔藥以治陽虛寒重者),「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不要過早減衣)秋凍(未寒不忙添衣)」等。


- 講究居住的地方
除了節氣外,養生學亦重視居住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水土和氣候,對人體健康均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居住在寒冷、空氣清新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炎熱、空氣污濁的平原地區的人多短壽。以現代的科學解釋,那是因為山區空氣中含有大量負離子,能中和有害物質,消除呼吸道炎症,紓張末梢血管、穩定血壓,有利防治疾病。所以,古人養生修道都喜潛居深山。唐代著名養生家孫思邈認為,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水土好、背山臨水、山青水秀、氣候高爽、向陽避風,面積大小適宜,距人群遠近適宜的地方。


形神合一
所謂「形」,是指人的形體,「神」,則指精神意識、思維智慧。養形和養神是指形體鍛煉和精神煉養,前者以動為主,後者以靜為主。動以養形,靜以養神,但都要適度,不能走極端。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靜」也並非絕對的靜止,是指「精神專一」,清心寡欲,是清靜而不妄思。總之,形體宜動,心神宜靜,但靜中有動,動靜適宜,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 動以養形
養形除了講求飲食均衡外,適當的運動也是必要的。成書於二千年前的《呂氏春秋》認為,與流水不腐的道理一樣,身體要多運動,否則「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氣鬱則易生疾病。東漢名醫華佗創編了一套模仿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就是認為人要常動,促進血液循環,使「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所以,使身體矯健靈活的古代導引術(導即導氣,調順呼吸,引即伸縮肢體)早在漢代已流行,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即繪有40多種姿態的圖像。


- 靜以養神
傳統的養生學受道家的影響極大,以養神為主流,而養神的重點就在於清靜。成書於春秋戰國的中醫學第一部經典《黃帝內經》已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之」。而道家主張的「清靜無為」,是力求保持思想的「恬淡虛無」,即要摒除雜念,清靜寡欲,淡泊名利,從而使神氣內藏而不外泄,達到養神目的。以現代的生理學解釋,人處於神經放鬆的「靜養」狀態,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減低,長期維持這種低代謝的狀態,應有助延長生命。

抱一玄學論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03 22:17 2楼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中国所有的养生内容都在这里了!
⬅ 通窍活血汤的由来 老茶馆 看图识野菜旋覆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