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释《内经》之疑难者乎? 河间金栋

2010-08-20 15:44 楼主
《难经》释《内经》之疑难者乎?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传统观点认为,《难经》一书本于《内经》,是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
如明•王九思《难经集注•杨玄操序》:“《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故首称黄帝。”
明•马莳《难经正义•陈懿德序》:“玄台之言曰:‘《内经》可以称经,而《难经》则以《内经》为难,其经之一字,正指《内经》之经耳,非越人自名其书为经也。’”
清•叶霖《难经正义•序》:“夫‘难’,问难也。‘经’者,问难《黄帝内经》之义也。”
清 •丁锦《古本难经阐注•张序》:“《难经》者,《灵》、《素》之精华也。”《古本难经阐注•自序》 :“《难经》者,扁鹊之所着(著)也。何为乎而名《经》?本于《内经》故名也,《内经》黄帝之《灵枢》、《素问》也。”
清•徐灵胎《难经经释•叙》:“《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前言》:“《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关于《难经》书名的含义,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难’字作为问难之‘难’(nan,发音为四声)。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说:‘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另一种观点认为,以‘难’字作为难易之‘难’(nan,音同男,二声)。唐•杨玄操《难经注•序》说:‘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以上两种理解都有其代表性,从该书体例和文义分析,前一种说法似更符《难经》一书内容之本义。”
目前互联网《百度》词条云:“《难经》,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以上所论,妥否?愚见以为欠妥,何也?诚如清•徐灵胎《难经经释•叙》所云:“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虽有此说,但并未指出其所以然。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丁元力先生撰写“《难经》并非解答今本《内经》疑义之作”一文,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3期,所言甚是。下面摘录其中重要之处,愿与读者共享。

文中说道:
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难经》是解释《内经》中诸多疑义的著作。这种观点最早见于唐代杨玄操的记述。杨玄操曾为《难经》作注,其注本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杨玄操的自序却在宋人(注:当为明人)编著的《难经集注》中得以保存。杨在其注本的自序中认为,《内经》文意晦奥,《难经》“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到了元代,滑寿“本《难经》之义而为之说”作《难经本义》,在他看来,《难经》是“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的著作。《难经集注》和《难经本义》都是公认较好的《难经》注本之一,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因而,上述观点随之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
今天,大部分中医学者仍然深信这种观点。在近几十年出版的《难经》教材、医史相关著作与论文中,他们介绍和进一步论述了这种观点。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辞海•医药科学卷》中,对“难经”词条解释为:“《难经》……共八十一章,用问答的体裁解释《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的疑义。”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难经校释》2009年再版,该书在前言中指出:“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此外,这种看法还经由一些大众传媒在公众中传播。如百度百科就把《难经》解释为“问难《内经》之义”。
但是,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难经》并不是解答《内经》中疑难内容的著作。然而,这些学者提出的证据却并不可靠。这些学者主要通过论证《难经》与《内经》归属不同的学派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内经》属于“黄帝学派”,而《难经》属于“扁鹊学派”,因而《难经》不是解释《内经》的著作。然而,这种划分学派归属的判断本身就带有很多猜测的成分,因而在其基础上的论证也就缺乏可信度。而且,清末古文字学家顾实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就已经指出:《脉经》、《千金方》等书所引“扁鹊语皆不见今传扁鹊《难经》,《难经》固非扁鹊书也”。所以这种通过学派不同来考证《内》、《难》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被看作是可信的证据。此外,一些学者虽直觉《难经》并非阐释《内经》的著作,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仅仅停留在提出一种看法的层面上,所以这种观点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这也是导致了当今的中医学教材和医史著作中仍然普遍将《难经》看作是研究《内经》的著作。
笔者试图通过对文献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来寻找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更为可靠的证据。经研究发现下述证据支持《难经》并非解释《内经》疑难的著作:
第一,《难经》中40余难未指示问难的来源;
第二,《难经》解答的问题虽然针对的是“《经》言”,但是,该内容却不见今本《内经》;
第三,《难经》问难虽然针对《经》中的内容,而且该内容见于今本《内经》,但是,《难经》的解答与今本《内经》中的解说冲突或重复。
……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难经》八十一难中,问难中没有称引“《经》言”的40多难,并非是对某种医书中疑难的解答,因而也就不是解答今本《内经》疑义的。这40多难很可能是对早期医学界公共医学知识的探讨,考虑到《内经》也是对早期医学知识汇编性著作,因而这部分内容虽不称引“《经》言”,却与《内经》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其余称引“《经》言”的30多难,既有与《内经》解说冲突的,也有与其解说雷同的,这表明《难经》所解说或论述的“《经》言”并非针对今本《黄帝内经》。这30多难中还有一小部分虽然也是针对“《经》言”提问,然而其所称引之“《经》言”却不见于今本《内经》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此部分“《经》言”不是来自于今本《内经》。因而《难经》并不是对今本《内经》中疑义进行解答的著作。
有意思的是,认为《难经》是解释《内经》疑义的,大多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这大概是因为“自古言医者,皆祖述《内经》”。而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医史文献研究者。但是在如今常见的《难经》的各种教材和医史著作的相关论述中,仍然将《难经》看作是阐释、研究《内经》疑义的著作。以上这种分歧也显示了医史研究与中医学本身的脱节。(以上内容转引自《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28卷第3期P25-29)

那么《难经》中之“《经》言”所指为谁?时贤郭霭春先生《八十一难经集解•序例》说道:“因为所谓‘经言’,不一定都是出自《素》、《灵》。前古医书,如《上经》、《下经》等早亡佚了。《难经》所引‘经言’,安知不出自亡佚的古医经呢?如必以‘经言’就是《素》、《灵》之言,试问《素问•离合真邪论》、《调经论》、《解精微论》等篇所引的‘经言’,又是出自哪里呢?要知道‘《难经》有本之《素》、《灵》者,亦有显然与《素》、《灵》异帜者,间亦有补《素》、《灵》之未备者。’这样说,好象是比较允当的。”所言甚是。

综上所述,《难经》并不是解释《内经》中疑难问题的著作,它与《内经》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早期医学著作之一。疑系“扁鹊学派”体系,亦未可知。

2010-8-20.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20 15:51 2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第一,《难经》中40余难未指示问难的来源:

⑴《难经》全书以设“难”(问题)自答的方式,论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脉学、经络、脏腑、腧穴、病候以及针法等方面共计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的八十一难都是以问答为体裁的,这其中有许多问难是针对《经》的内容提出的。这种问难会以“《经》言”如何如何,引出疑难内容,然后,针对该内容设问。然而,在八十一难中,有40余难并未指出问难的来源。《难经》的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呢?因为在这40余难中,作者并非在解释某部《经》中的疑义。

⑵《难经》的作者如果针对某部著作的内容设问,那么,作者会以“某某言”的形式先引用该著作内容,然后再就其内容进行问难,并作出解答。

⑶在《难经》中,有一部分问难是就《经》的内容发问。这时,《难经》会以“《经》言”引出《经》的内容,然后再以“何谓也?”“何以别之?”等来对《经》所讲述的内容提问。例如,“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在这里,作者先引出《经》的内容,即“《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然后就“一藏”指什么提问,即“何藏也”。
2010-08-20 15:52 3楼
回复 2# 河间金栋


⑷即使对于《经》之外的著作,作者也会以这种方式先引出其内容,然后对其提问。例如,“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作者先用“《十变》言”引出其内容,即“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然后,就为什么“皆以井为始”提问,即“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⑸因此,《难经》的作者在对某著作的疑难内容提问时,都会以“某某言”的形式指出产生疑惑的内容源自哪部著作,这是《难经》处理引文的一个体例。但是,《难经》中有40余难直接讲述某些医学内容,然后针对该内容提问,而没有在医学内容前用“某某言”来指明其出处。例如,“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在这里,作者直接道出医学中的一个理论,即“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然后设问,为什么要独取寸口,即“何谓也”。在该条问难中,作者没有用“某某言”来标示该医学内容的出处。这表明,《难经》中的这部分问难并非针对某部著作。所以,它的问难也就不是对某部著作疑义的解答。因而《难经》中这40余难的问答,并非在解释《内经》中的疑义。

⑹那么,《难经》这40余难所解答的医学疑义源自哪里?它们很可能源于口头传诵的医学内容,即那种进入早期医学界公共话语的医学知识。传统上,人们往往忽视文字、书面医学之外的医学知识情形。实际上,医学在传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书写材料不发达的古代,相当一部分内容会以口头传诵的形式得以流传。

⑺如果人们就医学界公共医学知识提问,那么,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提及这些医学内容的来源。在这40余难中,作者就某些医学内容问难,但并未提出这些医学内容的来源。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所问难的这些医学内容很可能来自早期医学界公共话语中的知识,而并非是对《内经》疑义的解释。

(以上内容转录于《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28卷第3期,作者--丁元力,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题目---《难经》并非解答今本《内径》疑义之作)
⬅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老茶馆 《内经》的成书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