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与《洛书》图

2010-08-21 23:47 楼主
河图洛书完善版.gif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22 23:28 2楼
《河图》说明:

⑴ 图中黑圈点表示阴数,故所有阴数皆是偶数;白圈点表示阳数,故所有阳数皆是奇数。用意与伏羲八卦黑白二色相同。

⑵ 图中数学共分三层:最外层四数之和(8、7、9、6)为三十;中层四数之和(3、2、4、1)为十;内层三数之和(5、5、5)为十五。三层数相加得五十五。

⑶ 图中数字以“五”为中心,古人有“五瓣梅花天地心”之句,即指此而言。“五”这一中心数字所起的作用是:从下三层看,中一加内五得外层之六;反之,外层之六减中层之一得内层之五。其它三方以同样方法加或减,可得同样结果。如左边三层,内五加中三,得外层之八;反之,外八减中三,则得内层之五。所以“五”在从一到九的系列数字中为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之间的中数。明确这一点对于数字在八卦中的演变很有帮助。

⑷ 《周易•系传》上所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引文中所说的天数二十五,即图中白色圆点各数之和;所说的地数三十,即图中黑色圆点各数之和。阳数,天数、奇数;阴数,地数、偶数。

⑸ 图中以“5”为中心,配以北方之“1”得6,位置居北,北方五行属水,故生坎卦。“5”与南方之“2”得7,居南,南方为火,故生离卦。“5”与“3”得“8”,居东部,东方为木,故生震卦、巽卦。“5”与“4”得“9”,居西部,西方为金,故生兑卦、乾卦。“5”与“10”(即图中“5”中心数上下的两个5)相守居中,在中央,中央为土,故生坤卦、艮卦。

由上可以得出:数字相加以生方位,由方位配合五行以生八卦,由五行配人之五脏组成天人一体的五大功能单位,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特性和病理变化。

此即《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五大功能单位。
2010-08-22 23:47 3楼
《河图》数:圣人用数字表示水、火、土、金、木五行的生、成。

其生数为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为什么这麽相配?《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非土不成,这些生数只是孤阴或孤阳,必须加上土的生数五,才能起生化作用。

八,木的成数;七,火的成数;九,金的成数;六,水的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就是这个意思。白色圆圈点,天数、阳数、奇数,“天一”是也;黑色圆圈点,地数、阴数、偶数,“地六”是也。
2010-08-22 23:52 4楼
不懂 不懂 不懂
2010-08-23 16:06 5楼
《洛书》说明:

⑴《洛书》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规定,与《河图》相同。据阴阳和方位、四时相配合,以显示节气的变化。
奇数“1”,在《洛书》之北方,为“冬至一阳生”之所;“3”在东方,阳气增长,气候和暖;于时为春;“9”在南方,阳气升至极盛之时,于时为夏;“7”在西方,阳气渐衰,于时为秋;“5”在中央,为天地中心之数(参天两地)。阳气的运行方向是朝左,由北而东、而南、而西。此正“左升右降”之谓也,亦正系“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之谓也。
四个偶数(阴气)的位置是:“2”在《洛书》之西南角(隅),显示“夏至一阴生”;“4”在东南角,阴气逐渐增长;“8”在东北角,阴气升至极盛;“6”在西北角,阴气渐衰。阴气的运行方向是朝右,由西南而东南、而东北、而西北。

⑵ 《洛书》1、3、9、7,四奇数所在之地位,称为四正;2、4、8、6,四偶数所在之地位,称为四维。前四个奇数的四正,表示天象的二至二分,北为冬至、南为夏至、东为春分、西为秋分;后四个偶数的四维,表示四立,东北立春、东南立夏、西南立秋、西北立冬。

⑶ 《洛书》九数之和为45.

⑷ 《洛书》是以四正、四维以生八卦。《易纬•乾凿度》云:“伏羲氏画四象,立四维,以定群物之发生门。”

四正即离、坎、震、兑,分居南、北、东、西之位。
四维即乾、坤、巽、艮,分居部位是:乾居西北,为天门;坤居西南,为人门;巽居东南,为地门;艮居东北,为鬼门。

实际上这种四正、四维之说,首先根据《周易•说卦传》而来(引文略);其次,天门、地门、人门、鬼门之说,为京房易所创。《洛书》为三阶幻方,本已包括天、地、人三才之意。京房以天与地相配,故加上鬼,以与人相配。将鬼神妖祥之说纳入八卦系统,虽从古代卜筮中来,但成为“易”学一大支派,京房实为始作俑者。
2010-08-23 16:06 6楼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只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国外则称之为幻方(magic Sq 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

《十翼》解《易》时,引进了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如哲学观念、儒礼观念和象数观念等。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而引起的数学观念。古代的《易》学与这两门科学是分不开的,天文与数学是《易经》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

《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离,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
2010-08-23 16:08 7楼
医易相通: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

《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

《洛书》奇数中阳气升降由“1→3→9→7”之循环,即“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2010-08-23 16:12 8楼
回复 4# 茯神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又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渗透,其中古代哲学发挥了综合整理、理论升华的作用。
1.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略)

2.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药学在其学术体系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医疗经验上升为医学理论,进而形成学术体系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影响。在战国秦汉,代表先进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自然为医学家们所接受,并作为理性思辨的工具,来整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构建中医的医学体系。

战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当时哲学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其理论载于诸子,特别是对《周易》的阐发,其中的《易传》“十翼”,阐发对自然、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除儒家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外,还融进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古代哲学对《内经》学说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是思维方式,而《周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 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
观象是思维过程的起点。
人们运用感官直接感受或体验事物之象,最初直观比照,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出“观象玩辞”、“观象蕴意”,引出道理和原则,并发展为“观象明理”。这个“理”是指事物的功能、作用和运动方式,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藏象学说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参与下形成的。思维模型是人们按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简化描述,是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周易》思维模式化倾向很明显,有阴阳、三才、四相、河图、洛书、八卦等模型。《内经》在医学理论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也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如在藏象方面,有阴阳模型以论脏腑、气血、营卫,有三阴三阳模型以论六经,有五行模型以论五脏等。在病机方面,也有疾病部位的表里模型,疾病性质的寒热模型,疾病发展态势的邪正虚实模型等。模式思维是中医进行理论和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

⑵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周易》最为系统、丰富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内经》理论和学术体系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①整体思维:整体思维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看待世界及一切事物,认为自然万物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部分作为整体的构成要素,其自身也是一个连续、不可割裂的整体,同时又与整体不可分割,因而认为万物同源、同构、同律。如每个卦象同时具有上中下、初中末、天地人之义,反映了《周易》的天人时空整体观。这使当时的医学家们面对有关人体生理、病理与天时气候、地土方宜、社会人事相联系的大量资料,运用整体思维的原理进行阐释和概括,构建《内经》三才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并以三才为经,五行为纬,详为论述天、地、人诸事物的类属及其相互关系。
《内经》全息医学思想可能也受整体思维的启发。《周易》认为六十四卦贮藏宇宙全部信息,故《系辞》有“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说,后世医易学家提出“宇宙大天地”、“人身小天地”,《内经》则有脉诊、目诊、耳诊、面诊等察局部而诊全身疾病的全息诊法。

⑵变易思维:《周易》强调事物的变易属性,如通过爻象位置变化实现卦变,反映变化乃自然不易规律,在思维观念上指导《内经》作者,从运动变化角度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以“神转不回”论生命的有序变化,从变动不息研究疾病过程,病随时空而变,治随病变而施,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之一。

⑶相成思维:整体联系、运动变化,都要依赖其内部相互对待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来实现,即相反相成。
首先,相成的前提是相反,而相反之双方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的,而且必须将它们约定在一个统一整体之中,如乾坤、刚柔、动静等,从而使阴阳划分为不同层次。《内经》的阴阳即处于相对独立的整体中,又分为多层次,目的是对人的功能活动依性质不同划列为层次不同的对立面,以便从相反功能的相互作用方式上,分析其相成机制和规律。
其次,相反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相成,和谐是相成的稳态表现。《周易•乾卦》彖曰:“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事物高度和谐的境界。《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形与神俱”作为健康标准,《素问•至真要大论》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作为治疗追求的目标。因而,守中贵和成为《内经》掌握生理病理、确定诊断治法及养生方案的基本思路。

(以上内容见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
⬅ 中医学子的迷茫 老茶馆 自学中医怎样获得中医资格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