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2010-08-22 19:30 楼主
作者:李果, 张的凤, 余润民, 王文凯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此外尚含鞣质。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1 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炮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火候等。例如小便浸、蜜水浸与米泔水浸相继出现,还有面裹煨、湿纸裹煨与绢裹蒸等,蒸法的次数也开始不同。此外炮制的方法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方法被联合应用,例如蒸焙、蒸炒、炙焙的结合。元明时期出现了酒煨、酒浸煨、酒浸炒、酒浸蒸、制炭(烧存性)、酒三棱浸焙、酒和醋煮焙、黄连汁和吴茱萸汁制等新方法。清代大多沿用前期炮制方法,但也出现了醋浸煨、酒洗煨、韭汁炒和石灰炒等方法。其沿革变化概况见表1。表1 历代大黄炮制方法沿革

朝代炮制方法新增方法沿用方法文献出处汉皆去黑皮、或炮或生《金匮玉函经》去皮,清酒洗,酒浸《伤寒杂病论》梁代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本草经集注》东晋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肘后备急方》南北朝细切,内容如水旋斑,紧重,锉,蒸,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雷公炮炙论》唐代火干;炙令烟出;凡大黄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蒸《千金翼方》醋煎大黄,生者甚效《食疗本草》破如米豆,熬令黑;米下蒸,曝干蒸;切,水渍一宿《备急千金要方》细锉;米醋三升和之,……炭火煮之;切熬令黄黑;米下蒸渍;去皮,酒洗;蒸;炒《外台秘要》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酒浸过炒;酒蒸;酒炒炙;蒸《银海精微》宋代灰中炮熟;面裹,煨;蒸,焙;蒸,切,焙锉,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个,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炒令黄焦,去巴豆不用《小儿药证直诀》酒浸蒸熟,锉《女科百问》湿纸裹煨;米下蒸,切,焙;锉,面裹煨,焙;湿纸裹,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焙酒洗;酒蒸;蒸;去皮,酒洗《世医得效方》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锉碎微炒《太平圣惠方》小便浸七日;湿纸裹煨;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纸焙《鸡峰普济方》麸煨;湿纸裹煨蒸;酒洗;锉炒;酒蒸;蜜蒸《三因极-病证方论》米泔水浸后令干,慢火炒取熟《类证活人书》元代去粗皮,酒浸二三时,纸裹火煨去皮净;火煨《瑞竹堂经验方》酒煨;米泔浸三日,焙干为末;酒浸焙;醋纸裹,火煨过,切; 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去皮;酒洗;煨;湿纸包,煨焙;炒;蒸焙;面裹煨;酒蒸;面裹煨,去面切焙;去皮酒洗《卫生宝鉴》金元烧存性为末《十药神书》去粗皮,实者锉碎,酒浸半日,晒干,炒为细末;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肉一粒,贴在大黄上,用绢包裹,汤锅蒸过,取出,去巴豆,将大黄晒干;酒煨去皮;湿纸裹煨;蒸;面裹煨;酒洗;锉,炒;锉碎、微炒;酒浸;用好醋拌炒;水浸一宿,蒸熟切作片,焙干;锉碎,醋拌炒;酒浸;焙;米上蒸《奇效良方》童尿浸晒;酒浸,蒸熟切晒;煨熟米泔浸软火焙干;焙为末;醋煎;酒浸,炒;酒蒸;锉,炒;微炒为细末;酒炒《本草纲目》锦纹好大黄……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切碎;酒拌九蒸九晒;酒浸九蒸九晒《寿世保元》清代韭菜汁拌晒干《医宗说约》(每斤)用陈酒五升煮烂《外科全生集》切片同石灰入锅内,炒石灰桃红色取起,去大黄,放地上一夜,收研末听用《外科证治全书》

2 历代医家对大黄炮制机制的认识

历代医家除注重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研究以外,同时也对大黄炮制的机制进行了一定探讨,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元代《汤液本草》就有“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明代《本草蒙荃》:“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不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奇效良方》:“大黄苦寒,酒煨,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以为使也。”清代大黄炮制理论得到进一步探讨与补充,如《本草备要》有“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医家梓言》有“实者生用,虚弱者酒蒸熟用”之说。《药品辨义》:“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用则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本草便读》:“若经酒制蒸炒,则专行小肠膀胱。”《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非借酒力,浸蒸熟或酒蒸微熟可也。”《得配本草》:“破瘀血韭汁炒。”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生用大黄较为峻烈,可损胃气,熟大黄较之力缓;酒制大黄则可以借酒力而引药上行;醋制、韭汁制则可加大活血化瘀的效用。故有韭汁拌炒,治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醋制呈膏,化脾积血块[3]。

3 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逐年制定颁布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地方省、市、自治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三级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对大黄炮制品在外观性状、炮制方法上均作了一定规定。大黄炮制部分记载见表2。表2(待续) 大黄现代炮制概况

4 讨 论

4.1 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 有关大黄的炮制方法古代较为繁多,现代大黄炮制品主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以及清宁片等。熟大黄炮制方法从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增加酒蒸法,1977年版药典中没有记载大黄炭;1963年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熟大黄黄酒用量较其他版药典有所不同,1963年版《中国药典》辅料所用计量单位不同于历年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则增加记载有醋大黄和清宁片的炮制方法。在部分地区大黄炮制规范中,《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仅记载生大黄、酒制大黄和酒洗大黄,酒制大黄所用黄酒量以及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炮制规范。《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较《中国药典》多出清宁片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缺少酒炖。

历年《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部分地区炮制规范中,对于大黄炮制时的温度和时间除清宁片外均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大黄的饮片质量标准,药典除有生大黄质量标准外,其他大黄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其他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中其炮制方法、工艺有差异,近年《中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炮制方法、工艺差异较大。

4.2 大黄炮制目的探讨 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竣烈,易伤胃气,在较多方剂中使用,如治寒积腹痛便秘的大黄附子汤,治肠胃燥热脾约证的麻子仁丸,治疗热结阴亏便秘的增液承气汤,治阳气虚冷积便秘的温脾汤和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等。熟大黄泻下作用弱,增强了活血化瘀和泻火解毒之功,如治疗小儿惊热和二便不通的大黄朴硝汤,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酒大黄既缓和苦寒泻下作用,免伤脾胃,又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且引药上行,善清上中焦之火,如治上焦实热证,咽喉肿痛、头痛的三黄栀子豉汤,治里急后重、老年体弱便秘的大黄汤,治瘀血蓄积、妇女瘀阻经闭腹痛的抵当汤,治中风瘫痪的大活络丸。醋大黄醋制入肝、缓和泻下作用,使活血化瘀作用缓和而持久,治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等,方如化癥回生丹,治癖积疼痛如三棱散,治肝脾积血生热如千金散,烧烫伤、疮痈肿毒如如意金黄散。大黄炭泻下之力极弱,善收敛止血生肌,可用于治疗热邪伤络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如十灰散;治疗大肠积滞的便血,下痢脓血与金银花炭等联用,如双炭饮。石灰大黄常外用治疗淋巴结核、烧伤、烫伤,疗效显著[13]。清宁片为熟大黄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可以缓解单用生大黄所造成的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反应,对儿童、年老体弱的患者更为适宜,且对急性菌痢高热患者有较好治疗作用[14]。总而言之,生大黄药性峻猛,对胃肠功能有所损害,炮制后一则可以缓和药性、减轻副作用;二则可以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活血化瘀、清热等疗效;三则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4.3 大黄炮制原理研究 大黄炮制原理的研究目前在于对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变化的探讨。现代研究证明,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15]。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因此,泻下作用缓和,收敛力亦有减弱。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且炭有吸附作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则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16]。炮制对大黄的解热作用则影响不大,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宁片、醋炒大黄、酒炖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等5种炮制品煎液对胃蛋白酶活性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活性具不同的影响;大黄炭对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无抑制作用;酒炖大黄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低于清宁片、醋炒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和酒炖大黄对胰脂肪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醋炒大黄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酒炒大黄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17]。大黄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抑菌效力,其中酒大黄抑菌效力与生品相近[18]。生大黄制成熟大黄后,微量元素含量增加的有29种,减少的有3种。而生大黄性寒,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长,熟大黄性寒偏平和,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19]。高效液相色谱对生大黄和炮制品(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的总大黄素测量显示各种大黄炮制品中大黄素的含量变化大。生大黄与熟大黄中总大黄素含量较高,酒大黄和醋大黄中含量仅为上述含量的一半,而大黄炭中大黄素的含量仅有少量残存。若仅从大黄素的含量来讨论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的药理作用,似乎不明确[20]。目前对大黄炮制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蒽醌类和对鞣质的影响,药理研究主要在各个炮制品泻下作用、抑菌作用、抑制消化酶活性、止血和抗应激作用等方面[17]。

大黄的炮制方法、目的和原理研究表明,大黄各炮制品的炮制工艺以及质量标准尚需要进一步统一及细化,特别是大黄各个炮制品的质量标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各炮制品的炮制目的及机制,炮制与临床功效的关系,炮制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变化以及相互联系有待于更深入探讨,以便更科学地阐释大黄炮制品的作用规律与特点,丰富中药炮制学的理论体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白芍古今炮制研究初探 老茶馆 几种有毒中药材的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