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理论在内科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2010-08-28 14:16 楼主
在内科临床工作中,怎样很好地实现中西医结合,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医生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医理论自《黄帝内经》时代建立至今,一直发挥指导性作用,中医理论与实践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未脱离其范畴与根本精神,而西医理论则不然,她的很多理论在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下,理论与实践发展亦日新月异,目前仍在高速发展中。笔者在10余年的内科临床工作中,在怎样很好地实现中西医结合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觉得中医理论可以在内科临床工作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与西医理论相得益彰,更好地解决很多临床问题。

1 中医理论在内科临床诊断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1.1 阴阳学说 对疾病的阴阳划分是中医理论最高度的概括,同时也是非常简明有效的疾病分类方法。临床上可根据病人入院时症状及体征,先分阴症和阳症,然后再根据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腑为阳,脏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等原理进一步明确病性(寒热),病位(表里),病势(虚实),分析其病机,必要时可进一步提检有关西医的辅助检查以更好地明确病情。比如,对于黄疸,中医有“阴黄”,“阳黄”之分;对于水肿,中医有“阴水”,“阳水”之分,进而可进一步明确指导治疗。相对于大海捞针似的病因筛查,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1.2 五行学说 是与阴阳学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有关疾病传变,生克乘侮制化的学说,是一种将人类机体作为一个开放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一级,保持机体自身稳态与人与天地系统间的稳态的相关机制的学说。现代的《控制论》、《系统论》中有关系统的控制与稳定的叙述中,也可见到“五行”的模型,我想这绝非巧合。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明确了肝病的传变路线,亦即“木克土”的传变,可谓经典范例,与西医的现代肝病学理论相比,毫不逊色,同时昭示着一种新的临床诊治疾病思路的诞生,而这与机械唯物论毫不相干。

1.3 藏象学说 中医理论中的肝,心,脾,肺,肾并不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种病理生理学概念,一种象、数、理、形的综合概念。这五大功能系统,与西医的八大系统相比较,不但体现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统一性,同时更好地反映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日本学者由此受到启发,创立了“脏器相关理论”,以中医的“藏象理论”为主轴,建立起了现代医学中独树一帜的医学分支,以期更好地明确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乃至各个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探索出了很好的路子。把中医的理论,以这样的思维渗透到西医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中,以及临床实践中将不无裨益。

1.4 经络学说 “为医者,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系统是独立于西医解剖学中“八大系统”之外的,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而且是唯有活的生命体才具有的高级的独特的信息感应传导系统。西医在20世纪90年代时,因对中医针灸的独特疗效开始认可,进而才正式承认经络系统的独立存在,但在探究经络本质的过程中未能显示出应有的能力,但这并不能否认或抹杀经络系统在医学,在疾病诊治领域中的独特位置。

2 中医理论在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2.1 预防为主的思想 《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已非常明确地表述了“治未病”亦即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核心医学模式的今天,更感到“朴素”中医的远见卓识。我国目前正大力提倡社区全科医学,更应注重预防为主的理念,且中医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切不可轻言放弃。

2.2 治病必求本 这个“本”其实就是阴阳。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得病就是因为体内外阴阳失衡所致。调整阴阳,就是调整失衡的脏腑,调整失衡的气血,扶正祛邪,“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由此派生出了很多治病大法:“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2.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学是既辨病又辨证的医学,在与西医同样辨病的基础上,还进行辨证,且有“有是证,用是方”的治疗原则。如治疗感冒,西医只以病毒而言治,中医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虚体感冒等分证而论治,这可称之为同病异治;又比如:久痢脱肛,胃下垂,游走性肾脏等疾病,是不同的病,但都是中气下陷证,都可以用提升中气的方法治疗,这可称之为异病同治。在这一点上,西医要多向中医学习。

2.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这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人而制定相对适宜的治疗方法。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综上,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精熟中西医理论,并能够在内科临床实践中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运用之时,中医理论完全可以在内科临床诊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张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补阳还五汤治冠心病心绞痛 老茶馆 体质学说――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