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找病因

2010-08-31 19:38 楼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张洪钧

病因不明,是疾病无法根治的原因。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除细菌、病毒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外,心脑血管、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大多数疾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发病前就早已存在于患者体内的,自身基本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即体质的异常。这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如吸烟),只有特定的人发病,且不同的人可能会得不同的病;相同疾病的发病人群有共同的生命特征,有相同或相似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有些人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特定年龄、性别、种族多发某一种疾病等等问题。

显然,要想根治、预防这些疾病,必须从调整体质入手。以中医理论为主体,中西医结合,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找出体质异常,分析出中医的病因、病机,从而实现根治疾病的方案:

1.以现代医学病名定中医病名,从而使中西医着眼点一致,保证中医能吸纳西医成果。

2.通过与对照组对比,找出一定样本患者从出生到发病前的生命活动特征,而后对这些疾病前特异性征象进行中医体质的诊断。如颧高唇厚、性急易怒、易于便溏是肝木旺而脾土弱体质,这种异常体质即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即内因。

3.分析患者胚胎期气候的中医五运六气盛衰,父母体质状况,找出患者异常体质形成的原因,初步观察前述体质诊断的准确性。

4.分析发病后的证候演变规律,审证求因。

5.将发病前体质分析得出的内因与审证所求之因对照,即可初步确定病因。

6.通过四诊微观化和四诊延伸的方法,将西医的病理指标,细胞、分子生物学诊断指标和研究成果等纳入中医诊断体系,再与发病后中医诊断及审证求因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病因诊断细致化并确定中医发病机制。

7.将已经总结出的一般规律与某一具体患者的特殊性结合分析,以调整体质为主要方向,标本兼治。

运用上述方法,我们已初步区分开了几种疾病的病因,并设计了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如急性白血病易患人群———体质为火形人,发病机制是造血细胞内火气过盛,金水收藏之气障碍,致使细胞分化阻滞于幼稚期(即恶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造血细胞内湿毒伤土,化气不行而造成的细胞恶变,其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危险性与细胞内火气过盛正相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均有先天禀赋不足,造血细胞因精气不足而逐渐死亡;急性再障为造血细胞内部火气过盛加造血细胞外的火邪,二火相引,使造血细胞迅速死亡;而肿瘤则为火夹痰湿,其中肺癌侧重于火,大肠癌侧重于痰湿。

上述“体质学检测”方法不过是将中医的诊断着眼点由发病后扩展到发病前,诊断指标的收集由病理性的症状、体征扩展到生理范围。诊断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中医基本理论,因而易于掌握。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会有明确的原因,因而会在发病前的日常生命活动中有明显体现。很多疾病的初期“无证可辨”,如肿瘤、少白头、青年痤疮等,若将诊断指标的收集扩展到生理范围,必然会找到异常的生命现象,进而找到病因。如复发性口腔溃疡多是长期湿伏中焦,慢性鼻炎可能是素体中气不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能是素体木气过盛、克土太过等。这些“素体”异常的发现与诊断必须依靠发病前的体质检测才能搞清楚、全面,疾病的来龙去脉、正邪多少、谁是主证等分析也才能真正做到“掌上观纹”。

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因而,对任何疾病,即便是外感、自愈倾向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析必须包含足够的体质内容,才可能真正的清楚明白。由于将诊断目标由病理性的症状、体征扩展到生理范围,体质学检测方法便为“未病”、“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诊断提供了解决手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学是经验医学还是理论医学? 老茶馆 余氏之 “废医存象”与钱氏之“废医存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