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恒亮:一位心内科医生的不灭理想

2010-09-07 20:05 楼主
刘恒亮“急”。自从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走”字便在他的生活中消失,年轻同事跟着他也得一路小跑。他说,每一秒钟就是一条人命。

刘恒亮“迂”。多年行医生涯中,他没收过一分钱的礼,甚至不吃病人给的一颗糖。他说,收病人的东西跟拦路抢劫没啥区别。

刘恒亮,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他坚守职业让别人的“心”恒亮,他坚守道德让自己的“心”恒亮。

救人——永生的追求

刘恒亮的日子“乏味”,让身边的同事都替他“亏得慌”。

他没有业余爱好,不串亲访友,更不外出休假。早上7点以前,他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每天,刘恒亮就是从家到医院的“两点一线”,手术不多时,这条线会从医院再往前延长3里地,在这段路上快速散步,是刘恒亮唯一的“娱乐”。

“您不觉得自己活着特没意思吗?”护士巴宁问。

刘恒亮有些愕然:“我有我的病人。”

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刘恒亮认为最有意思的事,也是他永生的追求。

刘恒亮15岁那年,父亲因没及时治疗而病逝,从此他就在心里埋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

1996年,刘恒亮研究生毕业成为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现郑州人民医院)的第一名硕士。当时的郑州五院极不起眼,医院旁边的居民都几乎对它视而不见。

如今,郑州人民医院已成为全省开展心脏急诊手术最多的医院,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了近600例心脏介入手术,其中三分之一是风险大、难度高的急诊手术,抢救成功率达到95%。

院长周玉东深知:“这些成绩离不开刘恒亮的呕心沥血。”

午夜时分,刘恒亮被电话惊醒后迅速起身,飞奔到医院。10多年来,这样的日子占了他近半的时间。每次进入被窝时他就想:“今夜几点急诊会叫我呢?”

有时候,他真希望做心脏介入的机器出点小毛病,这样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睡上一宿,但马上他就打消这样的念头,转而希望机器百年不坏,以免耽误了病人的抢救。

刘恒亮最多时一天做过6台手术。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累得受不了时,他就在地上铺一块单子,在手术换台时直挺挺地躺上几分钟。

多年来,手术中X射线带来的伤害在刘恒亮身上一点点累积。他的白细胞比正常人低很多,免疫力低,遇冷就会感冒咳嗽,夏天他都不敢开空调,在恒温的手术室脱下铅衣他就得披上棉大衣。

50岁的刘恒亮脸色苍白,面容疲惫,视力也开始模糊。

“能把患者救活,这算得了啥。”他说。

病人——永远的牵挂

妻子说,刘恒亮视事业为生命,为病人不要命。

2004年的一个深夜,刘恒亮的电话响了,不用说,又是救人。但这次病人是在200多公里外的正阳县。二话没说,刘恒亮便登上了救护车。

医院手术室简陋,也没有手术防护服。不手术,刘恒亮有充足的理由。

立即手术!刘恒亮在X射线的直接照射下,小心翼翼地将临时起搏器安全植入患者体内。

“你不怕出现意外而缠上官司?”记者问。

“见死不救,我感觉负罪深重。”刘恒亮说。

刘恒亮满脑子都是病人,离开谁也离不开他的病人。

2006年刘恒亮不慎摔伤骨折,需要打上石膏休息2个月。这段时间他就坐着轮椅“走进”手术室。为了能及时抢救病人,他索性吃住在病区。

平时,刘恒亮也不敢离开医院半小时的距离,如果科室副主任出差,他更是不敢离开郑州半步。

刘恒亮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多么疲惫,电话铃一响他就精神。儿子刘洋说,因担心听不见,父亲手机的音量很大,手机在9楼响,恨不得10楼都能听见。由于长期神经紧张,刘恒亮常出现幻听。

今年6月,医院在外地开会。开会时,刘恒亮愣是听到手机响,拿出来看又没有未接电话,他只好不停地打电话询问值班医生。当天活动结束后,刘恒亮便急着赶回医院,顾不上休息又做了一台急诊介入手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07 20:05 2楼
拒礼——永恒的坚守

不收礼——这是刘恒亮多年来坚守的铁律。

患者家属在手术结束或康复后,总想感谢一下刘恒亮,但至今无一人“如愿”。

有一位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后,患者一对做生意的儿子给刘恒亮送来2000元红包。实在无法拒绝后,刘恒亮把钱交到住院处记到病人账上。

兄弟俩又买了礼品送到刘恒亮家里。刘恒亮说什么也不开门。兄弟俩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儿子该上学了,但他就是不让孩子开门。最后兄弟俩只好失望地离开。

有的患者为了请刘恒亮吃顿饭,天天到办公室堵他,但他连一碗20元的面条也不接受。同事亲戚过来看病,给医护人员买了一包糖,刘恒亮一颗也不吃。

“我们都觉得他太死板,但他说不能开这个头。”护士长张志芳说,在心内科没有一面锦旗,没有一封感谢信。不是没有,是刘恒亮不让收、不让挂。

刘恒亮不仅不收病人的礼,同事、亲朋的礼他也一概不要。

刘恒亮的母亲做完白内障手术在家休息,同事们商量给老伯母送点滋补品。可当他们拿着牛奶过去时,刘恒亮竟当场把东西“扔”到门外。

身边不少人都觉得刘恒亮“迂”得不可理解,他也因此失去许多朋友。有时刘恒亮也会问别人:自己是不是做得过了,但他不想因此改变自己。

妻子知道,他是不想花时间陷入人际关系当中,更怕还不了别人的人情。

亲情——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如果按‘以孝为先’作为干部考察任用的标准,我应该被就地免职!”刘恒亮说,“人情、亲情,是我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

刘恒亮78岁的母亲至今住在老家。来郑州工作的10多年,他没有专程回家看望过母亲一次,没有陪她过过一个年……每次都是会诊病人时匆匆回家看她一眼。为公事出差没问题,为私事请假,刘恒亮开不了口。

“结婚后我没穿过他买的一根纱。家里的事就没管过。为此我恼过、也恨过,甚至想过分手。”如今妻子崔喜芝早已习惯被丈夫忽视的生活,对他也没别的要求,只是希望他能有个好身体,“这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提起父亲,刘洋说:“我们每天说话不超过两分钟,有时一个月也不超几分钟。偶尔的过问就是看到我成绩下降时雷霆大怒。”

刘恒亮太追求完美,对儿子的要求更是百倍严厉,然而他却没有时间为儿子付出一点精力,这样的反差成为父子感情之间的鸿沟。

儿子曾有多年不曾开口叫个“爸”,两人不得不进行的交流需要“翻译”。

那一年,刘恒亮骨折期间吃住在医院半个多月,儿子一直没来看他。为了不失做父亲的尊严,他在深夜拖着打石膏的伤腿回家偷偷看了一眼熟睡的儿子,泪水夺眶而出。

尽管如此,刘恒亮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对孩子的希望。高招填报志愿的前夜,隔着门刘恒亮喊道:“儿子,学医吧。”

儿子并没有如他所愿进“临床”,而是选择了药学,这也足以令刘恒亮感到欣慰。

“为病人付出心血,是他一辈子的追求。我最想对他说的是,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已经工作的刘洋尽管还不习惯和父亲过多接触,但能理解他了。

刘恒亮,用恒久的付出点亮病人和自己的人生道路。

大家都祈愿:刘恒亮的生命“恒亮”,精神“恒亮”。
⬅ 女子看病一夜被转三家医院 都怕担责任踢皮球 老茶馆 佛山美容医院竟可以“沐足” 涉嫌打擦边球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