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序中的疑问

2010-09-11 19:03 楼主
《伤寒卒病论-序》中有一段话: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不到十年,竟三分之二。什么病这么厉害?如果从《伤寒论》后边写的方症看,那些病必然不至于如此凶猛。
因此,窃以为,使张仲景家族蒙难的,不是伤寒,或是瘟疫。只有瘟疫才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为何?
仲景家族200余人,应该是一个大户,是一个旺族,或是权贵一族。生活质量应该比较好,身体素质应该比一般人好,不至于在不到十年中因伤寒而折了一半。而烈性传染病,才有如此杀伤力。
“降志屈节,钦望巫祝”,也可能是当时对瘟疫的确是束手无策。因为普通的病,张仲景不是还有师傅吗?再说,当时的医药也算是比较发达了(同时代的不是还出了华佗),不至于连通常的偶感风寒死亡率都那么高吧?

胡乱猜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12 20:49 2楼
回复 1# sunnymann
所以张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可以看出张仲景在写这一句话时的心情。从而也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张仲景当时还很小,以此成为学医的本源。
现在的教科书都说在感受伤寒(广义)时,亲身经历而写的伤寒论,我看现在编写伤寒论教科书的没有看明白这12个字的含义。
2010-09-13 14:02 3楼
这个现代有考证。
是个很明白的事,结合七日传变的过程,是能对应上的。
2010-09-13 18:10 4楼
回复 3# 今古子

刚到网络上搜了一下,没找到专门考证的文章。只发现了类似的段落,说:

《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有真故事。《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张仲景说他的家族有二百余户,建安(汉献帝年间)元年以后十年,死了2/3,死者中7/10死于伤寒。当时的人们并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曾十分担忧地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这是他的家族的不幸吗?几分钟后,主帅周建安笑容满面地走了出来,看到爱徒一瘸一拐地迎面而来,他不由得脸色一沉:“你不好好养伤,怎么也来了?这其实只是一个样本,当时疫病流行,死人无数,不分贵贱,前面说的王粲就是得传染病死的。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疫病为什么流行呢?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这与政治有关。传统中医学忌口学说中大部分是合理科学的,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文献记载也不乏牵强甚至迷信之处,就连医圣张仲景也说过"妊妇食姜,令子余指"(孕妇吃姜,生的孩子会多长手指头)这样可笑的话,其他文献中或者民间流传的忌口内容也有一定不科学的成分,需要不断研究并甄别。建安元年往前再推十几年,正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陈尸遍野,必然引发疫病,故有“大乱之后必有大疫”之说。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大量医著,最后写成了一本共有16卷的《伤寒杂病论》。从黄巾起义再往前推几十年,暴发过多次瘟疫,却是因“大饥”而引起。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未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大饥”固然因自然灾害,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则最先饿死。“辨证论治”这4个字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中,在张仲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辨证论治”这4个字,但整个临床思路严谨、理法方药俱全,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色提供了最早的最权威的理论构架和临床诊疗标准,所以,我们说到“辨证论治”时总会提到张仲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于是,张仲景立志学医以解老百姓的疾苦。疫病催生名医,“建安三神医”华佗、董奉、张仲景万世不朽。那么,医圣是谁呢?建安以后,镇压黄巾起义的军阀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互相征伐,最后形成三国鼎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在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自己的医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一部系统介绍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临床诊疗手册”。三国之时,全国人口只有800多万,而在百年之前全国有5000多万人口。要是张仲景在世长沙,看到现在这里中医的衰落,和人们的痛苦,和医院连个感冒都要治个把星期还要几百块钱,他老人家会吐血的,感叹道:我当年何必写下《伤寒杂病论》!
2010-09-13 18:10 5楼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灾疫肆虐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建安(公元196)七子之一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当时惨痛的一幕:“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则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2010-09-13 18:12 6楼
上面都是网络上搜的
2010-09-14 12:15 7楼
做学问要踏实。
终一生治一经者,而身后尚有明与不明之争者也。
岂有“百度一搜,一切无忧”之简乎?
2010-09-14 17:52 8楼
回复 7# 今古子

金老教诲的是!
⬅ 聊中医(原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老茶馆 再发:对《伤寒论》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