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启动 传承推广任重道远

2010-09-27 19:30 楼主
9月19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宣部、卫生部等23个部委主办的首届“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朝阳公园举行,标志着“中医中药中国行”未来三年活动揭开序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知名专家为群众提供义诊咨询,市民还可现场体验针灸推拿、特色保健等中医传统技法,并通过大篇幅的科普展板,了解中医药历史文化、健康理念和知识、方法。

在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中医院、中药企业竞相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然而,在首日活动之后,参展人员普遍反映:对中医药感兴趣、认可的还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中医药需‘年轻化’!”一位参会人士说,需要“年轻化”的不只是受众,也包括中医队伍。

推广靠口碑年轻人渐认知

19日,北京朝阳公园汇集了大批包括“老字号”品牌的中药企业,这些企业纷纷展出了各自的名牌产品、新产品。在中医针灸推拿服务区,以北京专家为主、各地专家参与的百名专家服务团队现场为群众服务。在中医保健特色体验区,数十家中医保健机构针对“亚健康”人群,现场演示中医药“治未病”技术。

记者看到,在前来参观的人群中,中老年人占据了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参观者极少。在南京市中医院义诊区,活动开始后的半小时内,大夫已经为五六位患者开出了方子。记者从展板上了解到,肛肠病、小儿科、脑病是该院的名牌专科。据该院肛肠科副主任张苏闽介绍,南京市中医院是全国肛肠科治疗中心,在业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消肿止痛制剂、五倍子洗剂、复方珠黄散等自制制剂也名声在外。“我们的治疗手段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手术治疗配合中药康复,疗效最为显著。宣传推广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基本都是靠患者口耳相传,我们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义诊、社区服务等,以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中医。我们希望像这样的宣传中医药的活动越多越好,老百姓只有接触了中医药,才能了解并认可中医药。”

“在中医中药宣传周中,我们将开展‘五进’活动,即让中医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养老院、走进工厂、走进矿山等,让基层百姓能多多接触、了解中医药文化。”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磊介绍,国家政策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而中医药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推广中医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在对老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几年,前来就诊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哈尔滨中医院科教科杨东林表示,现在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呈年轻化趋势,除遗传和年龄因素外,不合理膳食,尤其是食盐摄入过多,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过量饮酒、食物过细、精神紧张、不健康夜生活方式等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如今慢性病的易患人群已经比以前‘年轻’了10~15岁。以肛肠疾病为例,以前来就医的都是中老年人,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也患上了这类疾病,就诊人员明显‘年轻化’。这表明,年轻人并不是不认可中医,而是因为中医的强项就在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而慢性病的年轻化趋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中医。”

在北京同仁堂的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了若干中药制剂,并热心推荐,“像您这样的年轻人,就该吃我们的安神健脑液,它的适应证是体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适合脑力工作者和学生服用。”她表示,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安神健脑液的销售都格外火爆。但遗憾的是,适合年轻人的中药产品并不多,“中药针对的还是以慢性病为主,少有针对年轻人的产品。现在医药企业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片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说。

后继乏人“机器人中医”可替代?

在古色古香的同仁堂展区对面,是另一家公司的展区:几台笔记本电脑,连接在一台白色仪器上,充满现代气息的布置与中医药的传统氛围大相径庭。这是“中医数字化四诊仪”。据研发方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研发者结合了众多中医专家20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采集人体舌、面、脉、症状等客观信息,通过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进行单诊解读、体质辨识及中医辨证,并匹配个体化养生方案及辅助治疗建议,供临床医生参考。

简言之,这是一位“机器人中医”。它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以代替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过程。一位72岁的老太太亲身体验了诊脉过程:在现场专家的指导下,她将面部贴近机器的白色箱体,箱体中有标准光源,可采集到准确的面部和舌部信息;接着将手腕搁在桌上,一条类似血压计的腕带缠在手腕上,采集脉养信息;然后医生从电脑中调出一张问卷,详细询问对方的各种信息,从年龄、饮食起居到不良症状。最后,电脑输出了一张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脉弦滑……”等内容。据该公司医院市场部销售总监华伟介绍,这款仪器仍处于后期研发中,已有三个版本,分别适用于临床科研、体质养生和中医合参辨证。目前已有一些科研机构采用这种机器人,主要用于临床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等。下一步工作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自动开出适当的处方。

“现在老中医已经越来越少,中医药文化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这是我们开发这款仪器的初衷。”华伟介绍,该仪器汇集了无数老中医多年的临床诊疗数据,推广使用后,可以对老中医严重不足的局面有所改善。然而,人的脉象千变万化,名医的诞生需经数十年的临床磨炼,仪器的准确性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医队伍的“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迫于压力都选择了转行,从事本行业者寥寥。“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这一局面的严重性。然而中医的传承不能依靠仪器,而是需要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只要老百姓认可中医,需要中医,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一行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药店非法医治红眼病 为患者打点滴“消毒”眼睛 老茶馆 中医药文化科普再绽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