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少林黑膏药熬制经验

2010-09-29 00:16 楼主
( 一)“黑如漆,明如镜”

“黑如漆”即要求膏药色黑如漆。为此。必须让油脂中的脂肪酸和黄丹的主要成分Pb3O4充分反应,生成黑色的脂肪酸铅。首先要注意油和黄丹的质量。不好的油熬成的膏药呈红色,而且含有高分子脂肪酸的菜籽油等熬出的膏药,表面易干裂,故应采用含低分子脂肪酸的麻油、花生油等;黄丹纯度须95%以上,如果黄丹不好,熬膏药很费时间,不易熬成,熬成的膏药呈白色而无光泽。下丹前应充分炒干除去水分,黄丹含水易聚,下丹时易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其次,化膏兑入的细料,芳香药料在膏药中所占比例不可太大。另外,下丹时应用筛均匀撒布,并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拌至膏油变冷成膏,以防黄丹沉聚锅底,反应不完全;化膏兑药时,也要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经验有云:“质黑在于搅。”

“明如镜”即要求膏药表面均匀平整,可见镜样光泽。为此,必须做到颗粒细,黄丹要过80-100目筛。以便反应完全;细料芳香粉要过100-120目筛,以防化膏兑药后表面有颗粒感。再者应防“窝烟”(即让烟雾尽快从热油中散出),这些烟雾多是在油脂高温下的氧化分解产物,如丙烯醛等,让其留在药油或膏油中,不但产生刺激性,而且会使膏药晦暗无光。故操作中要不断撩油并扇去油烟。下丹后热膏油中要喷洒水雾,使膏油剧烈翻腾,同时扇去产生的浓烟。经验有云“膏亮在于扇”。

(二)贴之即粘,揭之即起。

“贴之即粘”是要求膏药微热后贴于皮肤时,能靠它本身的粘**在皮肤上,即不可太老,太老则粘性降低或消失,“揭之即起”是要求贴在皮肤上的膏药,只要轻轻一揭就可脱离皮肤,即不可太嫩,太嫩则易粘在皮肤上难于洁净,且不易固定。要做到不老不嫩,必须注意:1.把握炼油程度,判断下丹前炼油程度的标准为:一看油烟,开始浅青色,渐渐黑而浅,进而变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度。二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集聚时为度。三看滴水成珠,沾药油少许滴入水中,待油散开后又集聚,捣之不散为度。炼油是膏药成败的关键,不足则膏药会太嫩,太过则膏药会太老。经验有云:“老嫩在于炼”。2.掌握丹、油比例。加大黄丹的份量可以增加膏药的稠度,一般情况下,丹、油比例为210:500,夏季气温高会使膏药略软,故可适当增大黄丹份量至240:500;冬季则适当减少黄丹份量至120:500,另外,当黄丹质量较差,纯度较低时,应酌情增加黄丹份量。3.控制膏油质量。常用方法为:一看滴水成珠;将膏油滴入冷水中成珠而不散,膏色黑亮,即表示火候适中;灰色表示未成,需再熬。二看拉丝,将膏油滴入冷水中,待稍冷,取出拉之成丝,并有韧性,表示已成,如软而粘手,拉丝柔软无力,则太嫩,应再熬,如拉丝粗细不匀或脆断如豆腐渣,系过老,需酌情加入嫩油,再熬再试。

(三)减少损失,确保疗效

要保证膏药安全有效,除必须做到如何炮制,依方配料,拔除“火毒”外,还应强调规范操作,尽量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具体要求如下:1.化膏兑药: 细料药,可溶性或挥发笥的药料如冰片,田七等,可先研成细粉,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贵重量少的细料药如麝香,可研细粉,摊涂时撒布于膏药表面。2.药料应充分先炸后下,先将坚硬,质重,块大的药料在油内浸泡5天左右,煎炸至枯黄后再投入质地疏松的药料,避免部分药料煎炸太过破坏了有效成分,而另一部分却煎炸没透,成分未充分提取出来。3.文火炸、武火炼,炸药时用文火,使药料成份充分溶出而不至因油温太高而破坏严重,也避免因升高太快,药料表面很快达到深褐色时而内部仍很少变色致成分没有充分溶出;炼油用武火,加快达到“滴水成珠”的速度,火小则耗进过长,增加有效成分被高温破坏的程度。所以一定要注意掌握火候。

(四)菊花心,铜锣边

这是摊涂膏药时的外观质量要求。所谓“菊花心”,即指膏药在裱背材料(被子)上要呈圆形,其上可留下摊涂转动时竹签规律停顿而产生的辐射状印痕,看上去膏面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铜锣边”则指要求圆形的膏面外部边缘略高出膏面,有如锹边的铜锣。具体操作如下:把温度保持在70-90摄氏度之间的膏药用竹筷挑起,固定于被子中央,在膏药旁擦净竹筷。右手持筷顺时钟方向推动膏药,左手持膏药被子慢慢逆时钟方向捻动,竹筷顶上挤出的膏药形成略厚于中央的“铜锣边”,筷下推成的膏药形成浑圆的“菊花心”,收筷时,筷顶部最后从膏面圆心提起,可留下“花蕊”状的圆点,提起时应不断转动竹筷,缠尽拉出的膏丝,以防其落在膏面上影响美观。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03 22:48 2楼
重新学习学习,感到又有所了解.
2013-01-17 05:26 3楼
请问怎么辨别黄丹的真假?
2013-01-21 21:13 4楼
请问怎么辨别黄丹的真假?
⬅ 民间隐叟谈—古中医的真相 老茶馆 行医27年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