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象体会

2010-10-09 14:49 楼主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诸药即一药


已经给大家讲过一次整个药物的一个框架,给大家讲了四味药,作为一个简单的框架。但是那一次讲的比较简单,有一些朋友反映也不知道讲药下一此该讲哪一类药,对药物整个的体系也没有一个清透的轮廓。所以我在这讲呢,大家听的好像有点被动,讲一点听一点。以前我跟大家聊过,所有的中药呢实际上都可以把它组合起来,当成一味中药,看成一味药,是一个整体,这样的话我们对药物的把握就比较透彻,就比较圆润一些了,临床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管理员同志呢一直也是让我做一个讲课的单子出来,列一下先讲哪味药,再讲哪味药,我这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一直也没列出来,就想趁今天晚上这个机会呢,把咱们要讲的大部分药物,我们将怎么去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这许多的药物,把这个体系,就是把许多的药都看成一味药,这个结构体系跟大家交流一下。本来这个是打算所有的药物都讲完之后,最后做总结的给大家讲的,后来我想如果提前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对整个药物的整体把握可能更清楚一些,然后去听具体的药物的时候呢,心里可能就更有数一些,也许更有利于大家的学习和交流。所以咱今天提前把这个算是药象的一个结论先讲一下,等最后咱们把所有的药讲完了,应该还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今天晚上也是讲一个大概。所以咱今天晚上呢,讲课呢就用到了一个所有的药的一个组织图,这张图我简单地写了一下,请管理员给我们传上来大家一块来看一下。

图呢已经给大家发上来了,大家可以---在这里面看不清楚,看这个图能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看吗,在自己的电脑上可能看得比较清楚。(如果,也可以,左右拖动可以。)今晚上呢,咱主要就是讲这个药物体系图。首先就是讲一下为什么所有的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味药,看成一味药的道理在哪里?道理就在黄元御先生讲的这个一气周流的体系,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呢,它对任何事物都是适应的,在不同的层次都可以应用。我们是以人体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标准,然后把所有的药物根据它的药性,气味功效的不同,按人体一气周流的结构,给它编排了一下,让所有的药物它们不同的药性互相组合,不同的药效组合传递,也可以模拟成一个药物的人,咱们可以简单的称为药人。药物也组成了一个---就像一个人一样,这么多药物,它有升有降,也有中焦的斡旋,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这个药跟人体的一气相对应,用药选择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当然这个中医的药物组织呢,这个图也是根据内经的四气五味的理论来组织的,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了,黄元御在一气周流这套体系本身跟黄帝内经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完全相符合的。所以今天晚上给大家讲的这些东西呢,不是我个人的独创,只不过是我把黄元御讲的这些东西梳理了一下,帮大家梳理了一下,然后呢跟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大家开始看这个图。内经里面讲四气五味的时候呢,五行各有自己的气味。从味的角度来讲呢,中土---土气它的味道是甘,甜味。左路木气它的味道是酸的,酸味。右路金气,它的味道呢,应该是---内经上讲是辛味,味辛。上焦火,火味苦。下焦水,水呢它的味道是咸。这是从味道来讲。从气来讲呢,中焦土,它的气香,挺香的,香气。左路木气呢,它的气是臊,就是味比较大的一股,比较冲的一个味。上焦火气,它的气味是焦,烧糊了那个味。右路金水呢,它的味是腥味。下焦水气,它的味是腐味,腐败的腐味。这是从气味上来讲。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给药物组织分类的时候,如果大家整体的观察,实际上所有的药物我们基本上也是按这个气味来分的。那么如果按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来看呢,一气周流讲的是中焦土气斡旋,左路木气生发,右路金气敛降,上焦是火气,下焦是水气。火主炎上,水主润下,一个是开散的状态,一个是收藏的状态。

中土的药物呢,上一次我已经,我们前面把中土的药物基本上讲完了。那么人的整个这个中土,中土这股气它是一股缓和之气:不寒不热,不快不慢,非常的缓和。所以呢它的代表药物就是甘草。甘草这个药呢,咱们已经讲过了,神农本草经讲呢,它是入五脏六腑,主一身之气。咱以前讲甘草说,甘草可以兼一身的土气。那么甘草这个药呢,它这个气呀,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缓和,比较柔和,不徐不急,这个特性跟人体本身一气周流的特性非常的吻合。所以甘草呢就相当于代表了人体的这股土气,缓和正常的土气。这个图呢,大家可以看到图是分成五部分,中间是土气的药,上面是火气的药,左边是木气的药,右边是金气的药,下边是水气的药。每组药里面有一个红色的药,红色的药代表的就是本族---这一族药的一个核心药物,就是正常的一个药气的药,代表正常的人体之气的一个药物。

咱从中焦开始说起。中焦这股气呢,正常状态下它就跟甘草的状态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中焦很容易产生湿气,甘草这个药比较偏温燥一些,但是又不是很干燥,它是比较和缓,比较清透的一个药,这跟人体正常的土气非常接近,所以我们选甘草作为中焦土气正常状态的代表。所有的,土气如果正常情况下,没有很多的邪气,单纯虚的时候,我们用一味甘草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补气的作用。所以大家不要一想到补气就是黄芪,就是人参,补气最好的药物实际上是甘草。有一些体质很虚的病人一用上人参用上黄芪,他反而虚不受不补。用上甘草,他的病情慢慢能得到不错的缓解。所以从五行本气来讲,甘草属土,补土气,补一身之气,它的效果其实是最理想的。那么如果中焦呢,中焦这股气虚弱的话,在虚弱的同时有稍微的阴阳的偏差,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时候,那么我们还可以选不同的补益中焦之气的药物。

大家看甘草这个药,往上往下,上面有人参白术,下面有大枣和蜂蜜。这几味药,跟甘草是类似的,他们都是味甘---味道都是甘的,比较甜,气也是比较芳香一些,都可以直入中土,直接补益土气,都有这个作用。但是由于它们本身药物的偏性不同,你像人参,我都讲过了,它呢就是偏于柔润,能直入五脏之内,直接补五脏的精气。白术呢它在补益中土的同时还多少有一点运转中焦的作用。大枣蜂蜜呢就是比较柔润一些了,偏于滋补中焦的阴精。这是它们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跟甘草相比。甘草是比较中正,其他的药稍微偏一点,但是都算补益中焦,直接入中焦就可以补益的药物。这些药呢,大部分情况下是中焦邪气不能太盛,单纯虚的时候可以用,比较好。因为我们知道中焦它要斡旋呀,是一个枢轴,所以有人说,中焦不在补而在于运,要去运转它呀。所以临床上,我这个人参呀,白术呀,大枣蜂蜜,我其实用的很少,甘草用的比较多一些。像大部分运中焦的药用的比较多,补益中焦的药用的很少。有时候中焦运转不动了,你给他补啥也没有用啊。所以我们中焦呢,就要想办法让它转起来。那么单纯运转中焦,从中焦的角度来讲呢,你看我们看甘草左边这几味药:生姜、干姜、苍术;甘草右边还有白蔻、黄连、半夏。这个左右相当于的是中焦的一升一降,这就是运转中焦的药。我以前给大家讲,我有一个运转中焦的很小的小方子就是生姜、甘草和白蔻这三味药。大家都可以看到了,一升一降,甘草在中间。从这个图,从这个结构上来讲呢就比较清楚了。它就是一个小的一个升降斡旋了。

左边生姜、干姜、苍术,这是偏于升发的,都是入中焦的药。右边白蔻、黄连、半夏,都偏于降偏于敛,也都是入中焦的药。因为中焦容易生湿气,所以左路都能化湿气,生姜、干姜、苍术,它都可以把这个湿气推散开。而右路白蔻、黄连、半夏都可以把湿气给它敛降,都有收湿气化湿气的作用。所以中焦一旦有了湿气,有了湿气的郁滞,甚至痰湿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些推动运转的药,左边升右边降,当然这个升降实际上主要还是局限在中焦了,就是甘草左路这几味药比较常用。我们这个图没有把所有的药都写上,就是写了一些主要的,给大家讲个意思。这样左边推右边拉,一升一降,中焦就转起来了。所以你看张仲景先生那个泻心汤,去中焦湿气效果很好啊,他不就用到干姜黄连嘛,你看甘草、干姜、黄连中间这个部分,这就是泻心汤的意思呀。所以经方啊,它是有很多深意在里面的,我们要从一气周流的体系上,从各个方面来理解,包括我们今天晚上讲的所有的药当成一味药来理解,这个是一种办法。

大家看大枣蜂蜜下面是茯苓,茯苓这个药,它比较平淡了,如果中焦只是单纯有一点湿气,升降还没有大碍的时候,单纯用茯苓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茯苓它是化解清除中焦湿气的一味很好的药,非常的平和也很有效。

那么我们看以这个甘草为主,平时是甘草术主掌大局,一旦有了问题可以左膀右臂帮着来运转。单纯虚的时候,可以加一些人参白术大枣蜂蜜这些补益中焦的药,单纯有点邪气的时候,可以用茯苓清利一下,如果中焦痰湿阻滞的比较结实,很多的时候,我们也还有一些比较猛的药。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甘遂是化痰湿最厉害的一个药,甘就是土,就是在土气里面打一个隧道、通道。对于这个中焦土气呢,你看我们常用的药,基本上就这么多类型吧。正常情况下就是甘草,以中气为主,甘草这味药是补益的,补虚的;相似的补虚的药还有上下这么多。左右就是运转的药,下面就是驱邪气的药,任何一气,在周流的时候,周流到任何一个部位,它都有自己本气的特色,那么土气的特色就是和缓,所以它的代表就是甘草。本气虚的时候,有可以直接补益本气的药物。

行者老师以前给大家讲过补泻的概念。顺着一气周流的趋势,这就算补;逆着一气周流的趋势,就算泻。所以任何一气,不论是左路木气还是右路金气,它都有本气本身的特点。有补的药,有泄的药,有除邪的药,都是这样的。基本都是按这个路子来讲,来给大家逐个分析一下。中焦土气的药,先讲到这里。



我们来看左路木气,大家看左边,上次讲了,当归、川芎、白芍、天麻这几味药,今天正好可以用得上。那么左路木气升发呢,它是柔润升发,就象春天草木萌发,百花齐放。不但需要阳光,更需要雨露,你要不下雨的话,就干死了。所以,左路升发,除了阳气要足要萌生之外,阴精一定要足,阴阳要平衡。相对来讲,左路可能需要的阴精更多一些,为什么讲左为阴右为阳啊?左路是偏阴的,阴精偏多。左为肝位啊,肝主血。因为左路升发啊,气啊是偏阴的,以阴为主,阴生于阳嘛。气比较柔润一些,柔润而生发,是这么一个特色。所以选了当归作为左路木气正常状态的一个代表物。大家想想,补血的药物,有一个当归补血汤,这是一个时方,有当归和黄芪两味药。那为什么叫当归补血汤?不叫其它的补血汤?为什么单独说当归,说明当归是补血的一个代表。时方,虽然跟经方不太一样,但是时方里面也有很多非常合理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当归本身,我们刚讲过,气味非常浓郁,本身性味也非常柔润,是柔润而温辛,是这么一味药。

所以大家一想到木气的生发,正常的状态,它就是和当归这么一种状态、气味是相似的。我们想到中焦的土气,它的正常状态是和甘草相似的,不快不慢的,很和缓。那么,左路是,就跟当归一样,气味比较浓郁,比较温润,缓缓上升,****比较大,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当归就可以代表左路木气升发的正常状态。

如果左路木气比较虚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用乌梅来补,乌梅味酸,直补厥阴呢。单纯阴精比较亏的,我们也可以用阿胶来补一补,如果升动的力量弱一些,也可以加减川芎,往上推一推,当归上下这几味药,跟当归在一页,竖着看,乌梅阿胶川芎,这几味药呢也可以认为也是补益木气之虚的药物,补益木气本气之药,跟木气本气的特点比较接近,可以直接补益木气的本气。

因为左路木气是以升发为主,它和金气敛降正好相反。因为木气生发的同时,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发生郁滞,木郁,为什么发生郁滞呢?从药物的角度来讲呢,这时候适合咱们去推它一把,疏导一下,推动一下,所以就有了左路升发的药,大家看看当归左路这一列,麻黄桂枝柴胡细辛。细辛是从底下往外散的,柴胡呢差不多是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也是往外散;桂枝是从接近体表的角度来往外升达;麻黄直接是一下子给你散到外面去,散到体表了,升到顶端了相当于是。那么,这些药都是从左路生发的角度,来协助木气上升。因为木气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升不上去,郁滞的感觉,堵住了。

当然有时候呢,木气郁滞的太厉害了。堵在那个地方,都暴跳如雷发脾气了,就可以适当地用一点**的药,潜镇,这样来控制一下局势,所以当归右边这些药,龙胆草和白芍,就是起这个作用。如果是木气郁滞的时间长了,或者郁滞的比较严重,这股升动的木气在里面横冲直撞的时候,我们就适当地用龙胆草啊白芍甚至苦参啊,稍微镇压一下,控制一下局面。实际从气味的角度来讲,龙胆草啊白芍啊,实际属于右路的药,我们就是把它放在这边作为一个对比,方便大家理解。因为同样还是对这个木气啊,肆虐,***比较好比较常用的一些药,你看桂枝汤,就是左边桂枝升,右边白芍降嘛,都是为了木气本身的特色来用药。所以桂枝汤,实际上也属于厥阴的方子,是治疗木气的方子。桂枝汤是经方之首,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它的组方用意,是比较深刻的。

那么大家看当归左边,麻黄桂枝柴胡细辛,这一组药呢,主要从气的角度来生发。而当归本身上下,乌梅阿胶川芎啊这些药呢,基本上是,从木气本气还是比较滋润的一个状态直接来补益,补益的同时也有升达的作用。这是不一样的。

那么,左路整个木气郁滞的情况,是偏阴的一个状态,就是从阴出阳,还没有变成阳气,所以一旦发生瘀滞啊,也很容易产生一些郁结,临床上看,左路木气郁结,时间长了往往变成血瘀,就是瘀血的状态。所以有人说,久病入络,久病则血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一些病的时间比较长,瘀血的状态比较明显,就是左路郁滞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就用清理左路瘀血,清除左路道路的一些药物,就是当归最外面,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那么这些药都是破左路郁结的药,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活血为主的药物。

其实,木气刚开始郁结的时候,还只是从气的角度,还比较轻,还是无形的层次,用麻黄桂枝,给他舒散一下,通开了他也就好了。如果时间长了,成了有形的淤结了,你往上升升不动,堵上了,成块了,这时候怎么办?就用破结散化瘀的药物来疏通。

所以,你看当归左边两列药实际都是治病的药,一个是从无形的层次来升达,一个是从有形瘀血的层次来破瘀。麻黄桂枝汤,直接从气的角度帮助木气生发。而丹皮元胡红花,是从有形瘀血的角度把道路清畅了,然后木气自己自然地生发上去,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治病的时候呢,就要根据左路木气本身的状态,看属于哪种情况。它如果是没有太多的气上的郁滞,也没有很多有形的瘀滞,单纯本气比较虚,这时候一般脉比较软、比较涩,你就可以直接用当归阿胶乌梅啊,这样的药,直接补一下,直补本气就可以了。这时候效果就比较好。

如果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气血上的郁滞,或者是无力升动的时候,就要用麻黄桂枝这样的药把无形之气,给它鼓动一下,疏导一下。如果气郁的比较厉害,在疏导的同时,也加一些中央控制的药物,反佐物药也可以加一些,甘草白芍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实际我们在临床碰到的绝大部分病人,中医看慢性病多一些,急性病少一些,大部分病人左路上基本都是有郁滞的,所以清通左路道路的这些药物,破结啊,活血化瘀的药啊,必不可少。

以前给大家讲过元胡红花我很喜欢用,活血化瘀,道理就在这里。就是先清畅一下道路,首先把道路打扫清净了,然后呢,再来疏通一下气份啊,柔润一下本气啊。如果道路都堵的很紧实,根本都走不动,这时候你用麻黄桂枝来舒气、条达肝气,疏通,没有用。用乌梅当归来直接滋补木气的本气,也没有用,都走不动嘛。一气周流,首先它要动起来,动都动不了了,其它的你根本都不要考虑,先考虑怎么样把这个障碍除掉,先把路清理好,就跟救灾一样,路打不通的话,什么也干不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你看左路木气我们讲完了,左路木气正常的状态就是当归的状态,比较柔润,阴气比较足,缓和温辛,很条达。一旦发生郁滞呢,往往是木气不能上达、不能升达。所以左路的药,从气的层次来讲呢,升达的比较多。如果郁滞比较重的时候,那么活血化瘀的药也要用上了。

所以你看,左路的这些药,实际上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什么呢?清理道路的药,升达木气的药,这是用的最多的。补益木气本气的药,当归、阿胶啊,实际我们用的并不多。就象我刚才讲的,中焦这个人参,这个人参、大枣、蜂蜜用的不多,这个一气不管在哪都要周流啊,周流不起来,你就补不进去,首先要流通起来你才能补。所以五脏之气,直接补的时候,只要没有邪气郁滞的话,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没有这个邪气淤滞的话,单纯是虚,你直接按照内经讲的五味入五脏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药物直接去补效果很好。现代人哪,因为思虑比较多,欲望比较多,所以郁滞也比较多,这个时候你直接去补的话,效果就很差,或者说没有效果,那么就要想办法疏通一气,从不同的层次上,是气的层次,还是有形郁结的层次,用不同的药物来疏通,打通道路,然后再根据情况,适当地来滋补。



那么这是左路木气。我们来看右边的金气。

那么左路是以生发为主,右路金气是以敛降为主。木气是由阴出阳的状态,是从有形到无形的一个状态。右路正好相反,是从无形到有形转化的状态,无形的火气慢慢的收敛,转化为有形的肾精,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呢,它这个气就偏于无形,比较清透,整个右路之气啊跟左路之气相比,它就没有那么浓郁,相对地清透一些、清凉一些。左路是往上升的,右路是往下降的。左路相当于温润浓郁,右路相当于清凉清透这么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想用麦冬作为右路敛降之气的代表。麦冬这味药就和当归完全不一样了。当归,味很大啊,麦冬几乎就没什么味儿。当归是比较滋润,很柔软,麦冬呢比较清润清透。当归是一个根茎,升发之力还是比较明显的。麦冬也是个根茎,椭圆形的,抓一把沉甸甸的,有一股沉降之气,能比较好地代表右路金气敛降的状态。正常的金气他是清凉、清透、清润、敛降,是这么一个状态。我们知道,金气偏燥,阳明燥金之气。有人会提出疑问,麦冬不是比较柔润吗?怎么能代表燥气呢?这就需要跟大家讲一下,为什么我不用石膏代表金气。木气升发需要柔润的,同样道理,右路金气要敛降,也要比较滋润、比较柔润才能降得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讲呢?最近立秋了,天气慢慢凉起来了。大家应该有这个切身的体会,下一场雨,天气就凉一些,“一场秋雨一场凉”,每下一场雨气温就降个台阶一样。雨就是水气呀,比较润呀,这股无形的火气,他要想比较好的收敛潜降的话,一定需要这么一股比较滋润的、有形的气势带着它,才能收藏敛降的比较好。所以右路这股金气,正常情况下也是比较滋润的,而且是比较清透的那股滋润,就跟麦冬一样,也是比较柔润,他并不是干燥。金气的本性是燥的,但正常状态下他是柔润的,不是燥的,只有在比较柔润的状态下,它才能比较好的下降。只不过金气一旦为病的话,它比较容易产生干燥的症状。人体本身,阴阳是不可分离的。并不是说,左路升发纯是阳气,右路敛降纯是阴气,不是这个意思,都是相对的。右路敛降的状态和麦冬基本是一致的,麦冬基本就是清凉、下降,这么个状态。所以一谈到左路木气升发,大家就可以想到当归这味药;一谈到右路金气敛降,大家就可以想到麦冬这味药;一说到中焦土气斡旋,大家就要想到甘草这味药。这就是他们的标准。在这个状态下就是正常的,不在这个状态下,那肯定就是病了。

那我们看一下麦冬上下这几味药,百合、山药、天麻,这几味药呢,跟麦冬有点像,都是比较柔润,气味比较清透,味都不大,都有敛降的作用,都符合右路金气敛降的特性,所以这几味药都可以作为直接滋补右路金气的药物,补益金气本气的药物。肺金之气由上焦的火气敛神下降,一敛降下来就变成了金气,他处在一个下降的状态,所以金气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降不下来。所以右路用的最多的药物都是往下降的药。左路都是往上升的药,右路都是往下降的药。大家看麦冬右边这一列,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全都是往下降的药。一旦右路金气降不下来了,石膏是退烧很好的药。我以前跟大家讲过,石膏跟麻黄是相对的,麻黄往上升,石膏往下降,它们都是从无形之气的层次,通降之力都是比较迅猛的,是相对的两个药。石膏的潜降的效果是很好的,它是一根一根的,疏通的效果也不错。白芷呢,这味药非常香,按说它入中土也可以,但是它的香味之中还有一股苦味,它的下气效果其实很好。我在这里把它列为降金气的药物。杏仁是通泻肺气最常用的药了。麻黄汤里面麻黄杏仁相配合,一升一降。五味子也是经常用的,敛肺补肾之药,它能把肺气从上焦直接敛到肾里面去。用得少了可以降肺气,用得多了可以补肾气,都是往下走的药。这些药呢,都是从无形之气的层次往下降。就跟我们讲的木气淤滞了升不上去了,我们可以从无形之气的层次,用麻黄桂枝往上升,这个地方我们就用杏仁、石膏、五味子往下降呀。大家看,伤寒论里面有个麻杏石甘汤,是退烧很好的一个方子,麻黄左路的药,甘草中焦的药,杏仁石膏都是降右路的药。一看这个方子偏于降,它的退烧的效果很好。石膏对于阳明实症,大量的用,用到二三百克,退烧的效果非常好,一剂就可以退烧,这用的是石膏的沉降之气。白虎汤呢,用的是石膏和知母,知母也可以算是右路的一个药。为什么白虎汤石膏知母一块用?右路要敛降,除了用石膏敛降,杏仁破气,我们加上点滋润的药,百合麦冬类的药。知母和百合麦冬有点类似,是偏于滋润的这么个药。加上知母之后呢,有利于金气更快的降下来。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淤一块治效果更好。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治疗阳明燥金之气的方子是百合麦冬石膏五味子,他就是从无形之气和肺金本气清润敛降的药物一起用的。这是我们从直接补益本气和从无形之气直接往下降两个层次讲肺金之气,该用哪些药。

左路木气有上升太过的时候,右路金气很少有下降太过的时候。有些肺气降不下来,也有时是肺气虚而无力降。如果是气虚而无力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点黄芪川椒来稍微补益一下,就是麦冬左边的两味药。黄芪、川椒都是温通、温辛的药,按说都是属于左路的药,但是我们在右路,包括黄元御也喜欢用黄芪补益肺金之气。严格来说,是由左路打右路。黄芪本身呢,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好补,所以黄芪补肺气的效果非常明显的。我们在这里放黄芪川椒作为右路肺金的药,就和我们在左路放龙胆草和白芍两味药一样,都是反佐的药。这地方算是补益的药,和石膏白芷这些敛降的药是不一样的。黄芪偏于升,石膏偏于降。右路金气如果是比较虚的时候,你就可以用黄芪补益一下。如果肺气本身不虚,就是有些偏燥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些补益肺金本气的药,麦冬百合呀,稍微润补一下就可以了。

左路主血,右路主气。左路气郁的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血瘀;右路气郁时间长了,老是不通畅,容易发生什么呢?我们知道右路肺金和大肠相表里,它就容易发生大肠的积聚或者我们说的消化道的积聚。腑气不通,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阳明症出现承气汤这几个方子呢?承气汤其实是通过通荡腑气,达到通降阳明的目的。六腑以通降为用嘛。右路如果是无形之气降不下来,我们可以用石膏这个角度降。如果是有形之气了,就是我们讲的有食积了,有便秘了这种情况,就要用到承气汤的很多药物。大黄和巴豆,都是通腑气比较峻烈的一些药物。他们都从有形的角度来通腑气,也是清理道路的药物。右路的道路,如果被有形的实邪阻滞住了,降不下来了,如果真是阳明实症了,肠道里面都是有形的淤滞了,你用再多的石膏也没用用了。大黄厚朴巴豆,这都是从有形淤滞的角度用药,涤荡大肠里面的有形实邪,属于通降六腑的。如果你把右路金气的药,和左路木气的药对比一下,都有补益本气的药,都有从气的层次或升或降的药,都有的从有形之气的角度或者通破,或者涤荡。如果你发现是右路的问题就要判断,他是气分的问题降不下去了,还是有形的实邪堵着降不下去了,还是只是本气偏虚一些,偏燥一些,只是需要用补益本气的药稍柔润微润补一下,这就要灵活处理。用药的目的都是要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恢复人体一气的特性,左升右降,中焦斡旋。



咱们接着看下面肾气的药,就是五行来讲的水,肾属水么。肾气咱们知道,肾主收藏。正常状态下,肾气基本上就是处在一个很好的收藏状态,它和这个左路升发、右路敛降的状态又不太一样。你看一气周流走到哪儿就有哪儿的状态呀,就跟我们去旅游一样,走到一个景点就有一个景点的特色。那么这个一气周流,中焦是不快不慢,到了左路就快马加鞭,往前跑,右路呢,就急急忙忙要回家了,那么到了水和水下边这个地方,那就回到家里了,可以休息了,所以肾气要以收藏为特性。肾气如果收藏不好的话,那肯定肾虚了,所以这个补肾啊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恢复肾气的收藏。



那么这个肾气哪个药是收藏得比较好呢?有一个药叫“补骨脂”,大家看下面。补骨脂,咱们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很小的黑豆子。豆子都补肾啊,黄豆啊黑豆啊都能补肾。有一个老人身体不好,什么病我忘了,然后有一个老大夫开了一个偏方,每天吃黑豆,当饭吃,吃了两年这个病就好了。肾气补足了,所有的病都好了。你看这个补骨脂呢,比黑豆还要小,补骨脂的大小大约半个绿豆或者三分之一个绿豆那么大。很小的一个小种子,长得跟豆子形状一样的,实际上就是一颗比较小的黑豆子,跟黑豆是一样的,就是比较小一点,比较结实。植物的种子呢,相对来说,长得越大的,收藏效果就越差一些,长的越小,说明收藏得越紧,收藏的效果越好。从颜色的角度来讲,这个肾在色为黑呀,补骨脂这个种子呢,成熟以后是黑色的,跟肾的颜色是吻合的。补骨脂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肾主骨啊,补骨生髓,它能够补益骨头中这个精华,就是骨髓。所以补骨脂就是补益肾气很好的一个药。你看这个中药起名很有意思,它就反应了人体正常的肾气,正常的状态,就是补骨脂这个状态。收藏的比较紧、气比较饱满,都藏起来了,藏而不露,这就是正常的肾气,就是补骨脂这个状态。大家看病的时候,你看一个人肾气足不足,你就想想他跟补骨脂比较一下,如果他收的没有补骨脂这么好,收不到补骨脂这个状态,他肯定肾虚。所以补骨脂这个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代表肾气正常收藏状态的药物,很有代表性。你看五行,每一行我们都选出一个代表药物来,当家作主,以它为标准。



那么这个补骨脂在入药的时候,大部分都用盐炒一下,盐炒补骨脂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咸味入肾、补肾。我们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盐,不光是为了调节电解质,这个盐是很好的收藏肾气的药,你要是光吃饭不吃盐的话,对营养恐怕是吸收不了了,收不进去。所以吃盐实际上是有益于肾气的收藏。我们这个水谷精微化为一身之气,最后能藏起来,那么这个盐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补骨脂用盐炒过之后,它的效果就更好一些。所以很多补肾的药都是用盐炒一下,盐炒杜仲、盐炒巴戟天,等等。



因为这个肾气已经藏起来、收起来了,所以就是由这个由阳入阴敛降的一个过程。到了肾气这个地方,已经完全变成了纯阴的一股气了,偏于阴精了。我们说这个人大部分肾虚比较多,为什么会肾虚呢?一方面是收藏不好,再一个就是消耗太过。所以补肾的时候,除了要用收藏的药物,比如补骨脂就是直接收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用其他方面、稍微滋润一点的药物。补骨脂的特点是比较结实,不够柔润,那么种子呢,所有种子都是收藏的,所以补肾的药种子用的多一些。有一些种子的药物比较柔腻一些,你像枸杞子,它就比较滋润的,所以它的收肾气、补肾气的效果,可以说阴阳双补的方面,也是比较好的。菟丝子这个药呢,它这个收藏的力量跟补骨脂相比来讲呢,相对弱一些。它是淡黄色的,形状是纯圆形状的,比较圆一些,不像补骨脂是一个比较长的小豆子形状。菟丝子当然是更小了,跟小米那样小。所以菟丝子相当于是从中气的角度往肾里面生,补骨脂是直接收肾气。你这个肾气比较轻疏散,没用其他的问题,单纯是肾气虚,用点补骨脂就可以收进去。巴戟天呢比较滋润,味儿比较厚重,这么一个药。它在收补肾气的同时,多少还有一点疏通的作用。芦巴子以前给大家讲过,芦巴子本身形状像个胎儿,它在收藏肾气的同时,还含着一股生发之气。等于说补骨脂左右四味补肾的药,都是比较平和补肾的药。巴戟天和芦巴子在补肾的同时,多少有点通散的意思;菟丝子和枸杞子呢,纯粹的是往里收藏的。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单纯的比较虚,没有什么邪气,我们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这些药,用盐制一下,就更好,单纯地使用也可以,达到补肾的效果。如果你这个人肾精消耗地太过了,有点精亏了,这时候可以适当地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的纯粹滋润的药,这种药可以滋润敛降。用我们俗话讲了,通过滋阴来补肾。就是说你要收的话,得有东西给你收啊。所以先用熟地、首乌收罗一下资源,积累一些原始资本,然后再收进去。这就是熟地和首乌的意思。如果这个人的肾经亏得比较厉害、虚的比较厉害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熟地、首乌,比较滋腻,能够把一身之气给敛固起来,起到这么一个效果。



咱们知道补肾一个比较好的药物就是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咱们通常叫桂附地黄丸,里面的中药就是熟地,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把一身之气都敛固下来,都固到肾这里来,别的地方不去了。首乌也是这个意思。就跟垄断一样,把资源全都给占领了。用到熟地呢,可能这个用量比较大的时候,木气升不上来了,土气也转不动了,如果你这个人太热的话。所以运用熟地要根据情况,就是脉摸着特别虚、特别涩,肾气亏得比较厉害,这个时候呢,需要用大量的熟地把一身之气全都敛固起来的时候,可以用上比较多的熟地、首乌这样的药。把一身的力量集中起来,把身体补起来再说。但是呢,不易长期使用。熟地用多了,比较温腻,不易于一气周流,尤其是容易阻碍中焦的运化。首乌也是一样。



那我们知道人体的一气呢,肾这里收藏起来,不是回家以后不出来了,收藏起来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状态来生发。所以肾气的这个药,我们用的是肉桂、附子这两味,往上升散的药。如果这个肾气升不上去,元阳很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附子、肉桂啊,从底下来鼓动元阳,使一气能够由水中阳气生发出来,成为木气。肉桂、附子起这么一个作用。如果元阳本身鼓动无力了,他们能帮你加一把劲儿。这股力量很大的,这两味药的生发力量比较大,从这个内脏,五脏之一,比较深的一个层次,往外鼓动,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实际上真正的发动机是人体的元阳,不是肉桂附子。肉桂和附子只不过是调动元阳,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这个人肾气一点都没有了,你再用大量附子去鼓动,这样也是有弊无利的。什么时候可以用肉桂和附子,本身这个肾精或肾气这个资本,不能太少,还有点资本,只是从气的角度来讲,元阳动不了了,所以可以用附子和肉桂,大量地来鼓动,来恢复一气周流。像这个急性心衰,可以用上附子几百克,一两剂就见效,就把人给救过来了。气都走不动了,一气周流基本停滞,用大量附子把元阳鼓动起来,恢复一气的周流。从最底层的角度来入手。这个不是长药,不能一直用的。假设是一个肾气很虚的人,比方这个人肾精比较亏,像现在的肾病综合征,这样的孩子,我治的比较多,一般肾气都亏的比较厉害。如果长时间用附子,这孩子很快就垮了,没有那么多肾气啊可以让他?。所以我们就想一想张仲景的桂附地黄丸里面,用了大量的熟地,少量的附子和肉桂,附子和肉桂的量是熟地的八分之一,很少。同时呢,这样安排药物的比例。这个肾气呢,以收藏为主,不是以发散为主,不能不停地发散。收藏好了,它自然就升上去了。降极而生,肾气收藏足了,它自己就会升动上去。如果本身就没什么资本、没什么底气,你在旁边用再多的附子,敲锣打鼓去鼓动它,照样跑不上去。反而是有点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意思,可能最终的效果是适得其反。所以能不能用附子这个指标,你就要看这个人肾气足不足。对正常人来讲,如果他肾气比较足,不是很差,只是单纯的心动无力;再一个,阳气啊,人的一气周流快停滞了,马上人就不行了,也可以用附子。点火一样,把一气周流推一把,让它能转起来。能动起来才能收,这是相对的。一般来讲,我们碰到的普通病人,附子不能作为一个法宝,抱着不放,什么病都用,那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还是要熟悉肾气本身的特点,肾气就是收藏的。



按照左路右路这个观点,我们知道这个气瘀滞的时间长了,会形成一些有形的实邪,不光是无形之气。而这个肾气呢,它是藏精气而不泻,它藏的都是精气,不会藏邪气,所以肾气里面有形的实邪比较少。因为肾主水,如果肾不好一般伴有湿气的停滞,下焦的水湿比较多。所以我们如果想肾气收藏的比较好,需要把下焦湿气给去一去,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用一些猪苓和泽泻。猪苓是黑色的,也是入肾,跟茯苓不一样;泽泻也是天然补肾,包括茅根也是。可以把下焦的湿气?一下,也算是除邪的药。把下面的暑湿之气一去,你再用收肾之药,效果就更好一些。所谓的肾气虚,很多人表现为肾阳虚,所谓有寒气啊,这个寒气单纯用附子一类的不能温散的,要用利湿的药,淡渗利湿,把水气去掉,然后阳气会慢慢恢复。“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对于补肾气也是很有参考价值。温补肾阳,不是附子一味药就可以做到的。



我们把中焦这股气,左右斡旋,绕到左边成为木气,绕到右边成为金气,收到下面成为水气,我们都讲完了。人体的一气周流呢,我们看最上面,讲这个火气呢。木气往上升,达到一个最旺盛的状态,木气化为心火之气。火旺神肃,这个可以化神,神气就出现了。所以一个人你精神好不好,神志清不清,就看火气旺不旺。火气不旺,这个人就稀里糊涂。正常人的心火之气非常旺盛,能够化像?心情,普通人你看他不害怕。一般人比如你冲他大叫一声,他扑通吓的起不来,吓的打哆嗦,就是心气很虚的人,心气非常弱的人,稍微听到一点声音就打哆嗦,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样。实际上是心气虚,必然也是肾气虚,肾气鼓动不利,下焦元阳这股鼓动之气,鼓动不了上焦,鼓动不到心火这个位置。所以心气虚必然就是肾气虚。正常情况下,如果心气不虚,那么火性延上,弥漫在整个上焦,很充分、很饱满、又是很清透的,无形神气么。心火化为心神,非常安逸,坚固不动,君火是心主么。如果你心火很弱,绝对是没有什么主见。很有主见的人,就是心气比较盛、比较好。这是正常状态,神比较足、气定神闲,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主。我们用朱砂这味药来描述这种状态。



朱砂在《神农百草经》里面叫丹砂,丹砂是养五脏六腑的神气的药,颜色是红红的,没有什么气味,定神效果很好。有时候有小孩子受惊了,用朱砂缝个小袋给他挂着,他就好了。这股?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安宫牛黄丸里都有朱砂,朱砂干什么呢?就是安心情。朱砂本身很沉啊,水飞的朱砂,它是末末,整个一块朱砂是很沉的。它是硫化汞,汞是很沉的一个金属。朱砂没什么气味,跟心神很清透的状态是一样的,心神是这股神气,很冷静或者说很沉稳,跟朱砂这股沉淀之势,也很吻合。正常的心神就是很镇定,不是一盘散沙。所以我们选朱砂来作为心神的一个代表,上焦火气的一个代表药物。是出于这么一个目的。



张仲景用朱砂用的比较少,他大部分用的是龙骨牡蛎。龙骨牡蛎也是潜降的药物,都是敛镇心神的药,跟朱砂是类似的。不过呢,朱砂代表了心神的这股正气,龙骨牡蛎呢单从敛降的角度。如果心神之气散得比较厉害,龙骨牡蛎敛的效果更好。朱砂更偏向于神气的角度,龙骨牡蛎更偏向于气的角度,比朱砂我个人觉得是低了一个层次。我们想朱砂主要是从心神的角度来看这个药。其他的门族药都很多,而这个心火的很少,就这几个药。因为这个心火,正常情况下没有过盛的情况,都是虚,人体的正气没有过盛的,正气不怕足。所以实际上心火呢,没有去邪气的药应该是,但是我们要给大家介绍栀子的这个药。有时候上焦这个上火比较厉害的时候,栀子的这个药长得跟心脏比较相似,古人认为它善于清理三焦相火,它清上焦这个相火的效果很好,所以偶尔也可以用一下。这个药我用的不多,偶尔会用,顺便给大家带一带。上焦心火需要清的时候,也知道有这么一个药可以用。



今天晚上把这个药物按照一气周流的模式给大家排了一下,现在我们来看这些药,最后九个比较有气势、联系比较紧密,就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像不像一个人呢,它跟人体的一气周流是完全吻合的,大自然给我们生产了这么多天然的药物,给我们考虑得很周到。人体有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药物来帮助,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妙处。我们如果把这些药物融会贯通,把这些药跟人体一气周流的模式对应起来,中焦土气、左路木气、右路金气用什么药,下焦水气、上焦火气又用什么药,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药。如果全面地看一下,甘草从中间慢慢这么转,慢慢转到左路成了当归这股气,当归升到上面就变成了朱砂这股气,朱砂这股气降下来成了麦冬这股气,麦冬这股气收进来就成了补骨脂这股气,补骨脂这股气再出来又变成当归这股气,是这么一个过程。中土甘草这股气实际上跟所有这些气是一回事,不过是单独把它列出来。这是正常的状态,人体的一气在五行之间流转,它就是这样,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质上都是一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症,我们就要根据它的位置去判断,这个运行、病人的症状、他的脉象属于一气周流的哪一阶段,到了木气他属于哪个层次,还是在金气这个阶段他属于哪个层次,该用哪些药物,相应地来选。所以一气周流就像一个定位系统一样,你把这个模式搞透了,这个疾病在哪一块,一目了然,在哪一块的哪个层次也很清楚,哪个层次用什么药,也非常方便。如果你把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安排到这个体系里面来,安排得再细一些。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的,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来补的,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来泻的或者除邪的。拿这个左路木气来说,本性的就是当归,往上升就是桂枝,往下降就是白芍,除邪气的就是丹皮,都是分成这么几类。这样一分呢,看着就比较透彻、清楚一些。以后再给大家讲这个一味一味药呢,大家就知道这个药是在哪个位置,应该是干嘛的,我以后可能会怎么用到它,心里就比较有数了。如果不把整个结构给大家讲一下的话,今天给大家讲几个药,明天给大家讲几个药,大家也不知道讲完了这些是干嘛的,好像也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一说呢,梳理一遍,大家整体的印象就更好一些,便于大家以后对药物有个整体的把握。那么今天讲课的内容就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



课后问答

心火方面的药理解得不是很清楚,要求再说一下。我们知道刚才讲的君火呢,只有虚没有实,从医理上来讲是这样的。但是这不代表上焦就没有这个相火瘀滞,没有上焦这个火气甚的症状,不是这个意思啊。而是讲我们对心火治疗的原则,要尽可能地去保护这股心火,不是去消耗它。上焦如果有火气瘀滞呢,是相火,不是君火,就是说不是正常的火气。正常的火气没有太过,只有不足。而这股正常的火气呢,无法用药物来补充,只能去收固,跟收肾气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肾气偏于有形,心火偏于心神的层次,这就是君火的角度,更偏于虚无清透一些。所以我们用朱砂作为代表药物,来表示我们对待这个心火的态度,要养心神,心神不宜发散,正常状态下它本身也是内敛的,比较清透,是这个意思。如果有邪气的话,相火上淤,上焦火甚,这个时候用栀子来清火,但是呢,实际上清的不是君火,清的是相火,是这个意思。所以火气的药用的很少,没什么可用的药物,从正常君火的角度来讲,我们只能听其自然,无法驾驭,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药物很少。大家如果看历代本草药物归经,治疗心火的药好像也比较少,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朋友问,金气为病产生眼睛干燥,这个能不能再讲讲。金气呢,如果想比较好的产生敛降的话,也一定是要比较柔润的,不能太干,太干燥的话就降不下来了,一旦降不下来必然产生干燥。所以眼睛干燥,从降右路这个角度来讲呢,我们可以用上一些百合、麦冬这样的药,来柔润。但是这个肝木开窍于眼睛,我们如果从左路来治疗,这种病可能会更好一些,可以用当归麻黄之类的,也许更好,这都要根据情况。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上来讲,我现在放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09 14:54 2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01:药象理论



药象理论今天我们从象的角度讲药物,从以往的反馈看,大家对从象的方面理解中药,还不是很熟悉,对具体中药的药性,药效了解还是不很明确。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东西,药物和中医理论,每一个大夫必须要有一个过关的水平,离开了这个就离开了前进的方向,在临床上离开了理论的指导,疗效恐怕就不能很好的保障,所以今天呢第一次讲药物方面的讲课,我没有打算就某一具体药物展开讲,主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理论上的东西。因为是讲中药,主要是从药物的角度着手,顺便也会把中医理论体系整个梳理一遍,算是在理论上和大家交流一下,为大家打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这样在具体药物具体方剂,具体的病的治疗上比较好一些。

药物方面的理论,《内经》讲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药物的寒热属性,五味呢,辛甘酸苦咸,分属五行,《内经》讲五味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当然还有淡味,淡味渗利,也属阳。那么这个纯粹理论上的东西,单纯这么枯燥的讲听着好像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咱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东西吧,慢慢来体会。

我记得在北京的时候,在周末和家人朋友在西单去逛,有一家自助火锅店比较便宜,那么火锅呢,比较正宗的火锅都是陶罐,现在好像都用不锈钢锅。瓦罐那种锅,水开了之后,不管煮什么东西,都比较醇厚,比较可口,味道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瓦罐,是用很细的土做的,这个土做的东西土气比较醇厚,这个锅里,这个小环境土气比较浓郁,所有这里面煮出来的东西都带有醇和的土气,人本身也是属土的,所以这就是同气相应啊,所以我们用的陶瓷这个锅啊,做火锅吃味道更好。乡下老白姓也有这方面的经验,瓦罐炖肉的话,就特别香。用高压锅压出来那香味就差了很多。所以咱们中药煎药也是一样的,煎药为什么用砂锅比较好啊,砂锅主要是土做的啊,这个火,热量传过来好比经过了土气的加工比较温和,药物在这个环境里煎出来以后药效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平和的,更适合人体土气的环境,所以自己喝中药用瓦罐煎效果要比不锈钢锅,煎药机效果要好一些。原因就是土气的作用,先讲了一下吃火锅的锅,讲完锅再看看吃的什么味,有的人喜欢吃酸的吃辣的啊,酸酸辣辣的很开胃啊,一吃满口流口水,满头出汗,畅快淋漓,吃得很痛快很开心,所以有一种汤叫酸辣汤,如果感觉胃口不好,来上一碗,吃后感觉食欲就很好了,夏天有的人感觉上火了,吃一些凉拌苦瓜之类的,这种清凉味苦的可以去火,去去火也比较舒服一些。象比较小的孩子都爱吃糖啊,甘甜可口,脾胃比较虚弱的人,大部分比较喜欢吃甜食。我们吃火锅喜欢吃的辣一些,味道浓厚一些。也有的人喜欢吃的咸一些,象我喜欢吃清淡一些,通过这些不同的味道,个人有不同的爱好,各取所需,在火锅快餐店都能得到满足。

我们不能光想着吃啊,吃完以后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酸辣的东西吃了就感觉胃口就比较好啊,有开胃的效果。为什么有点苦味的吃了能去胃里的火气,为什么吃一个比较甜的,闻起来比较香的,吃起来很可口,感觉很好吃。那么咱们大家有没有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记得我以前讲过,巴豆这个药是一个辛温泻下作用比较强烈的药,保存不好的时候,被老鼠偷吃,跟吃花生豆一样,就偷吃光了。咱们想老鼠一定会啦肚子,拉得爬不动了。实际却不是这样,它吃了非常舒服,不会啦肚子的。大黄咱们都知道有泻下的作用,大便不通的时候,吃点大黄通腹推陈出新的作用非常好。要是让老鼠吃大黄,小老鼠吃了大黄会便秘就不是通腑了。同样巴豆和大黄,用在我们人身上引起的效果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猪十二生肖里是排在最后了,亥猪。猪什么东西都吃,小孩的大便也吃。猪在五行属水,水在味为腐臭,那么在猪的鼻子里,臭味是不是就跟咱们香味一样呢。狗呢,在十二生肖跟猪是挨成块的,一阴一阳,小狗的鼻子很灵敏啊,什么味道都能闻到。在农村呆过的都知道,小狗对小孩的大便比较感兴趣。所以对我们人来讲很臭秽不可入目的东西,对猪狗来讲却是可口的食物,那么这其中是什么道理?讲这两个例子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内经讲的五味的作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这个理论是以咱们人为标准确立的,不是以老鼠,或小猪小狗确立的。人是属土的,有一股中庸平和的这股气。从这个角度作为标准来看,辛甘是发散的,酸苦是涌泻。由此可见四气五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我们人的这种相对中和的土气而言的,而不是对所有动物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只是对我们人而言是这样的。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气和不同的味,药物不同的气味受药物本性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药物的本性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气味。不过药物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它长成以后它的气味也是最佳的,这样就有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大黄就是西部高原地区比较好一些。本身西部是一股收敛的金气,比较清凉。大黄本身有降泻的作用,秉受了这股西方地域之势,这样它的药性就会有比较完美的表现。移到东部沿海去种植,我估计,就不会有良好的泻下的作用。同样的道理象辽细辛,辽宁东北这边的比较好一些。巴豆附子四川的。人参东北的好。熟地山药河南的比较好一些。乌梅福建东南山区比较好一些。粉甘草宁夏比较好,那地方土层比较深厚。之所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药材,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五行属性。对当地的地方造成不同的五行阴阳属性,从而造成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不同偏性的道地药材。有一句话叫橘生淮南叫橘,橘生淮北叫枳,这个说法。虽然药物的属性跟它的本性是关系最大,但与外界环境也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咱们有条件用到道地药材,质量比较好的药材对我们临床上有比较好的帮助。

那么我们用几味药分析一下道地药材,药性偏性是怎么形成的,好在什么地方。比方说麻黄吧,麻黄我们都知道是辛温通散的药,升达木气,舒肝作用差不多是最强的一味药,正因为有这么好的舒肝的作用。所以《本经》里面认为它可以破癥瘕积聚。麻黄的绿色,它活着的时候,麻黄的绿色非常青翠,把它晒干以后,这股绿色也会保存的比较好。不像有些药一晒干了,整个药颜色都变了。麻黄的绿色保存比较长,放几年以后还是比较好看的绿色。这一点和其他的药是不一样的地方。青绿色属于木气,所以麻黄的木气保存比较足。比较辛烈,麻黄的形状细细的,长长的,比较锐利,药效来的比较快。反过来我们想麻黄这个药,一个很细很长的茎,干燥的麻黄掰一下很脆,一下子就断了,这同时还有一股收敛之象。收的很细,收的很结实,一掰就断。从它本身结构来看,它本身是一个收敛的非常紧的象。它的这种象,和它的辛温宣散的象是否是矛盾的呢?完全不是,就因为麻黄有这种迅猛宣散之气,如果没有一种收敛的非常紧的象收住它,这股气很快就散掉了。所以麻黄的这个结构就是为了收住它的宣散之气。一般新收的麻黄放一两年后,它宣通的气慢慢就减弱。新的一年之内的麻黄用上3-5g效果就很好。如果麻黄用三年以上的,用上15g可能也没有很大的宣散之力了。这股宣散之气慢慢就挥发了,假设麻黄不是以这么紧的收敛之体,如果没有这个结构来收涩,也许麻黄连半年都放不了,几个月这个气就散了。我们再来看地黄,地黄用的是它的根,地黄的根很肥大啊,汁液饱满,把它蒸熟之后是粘粘的,是一股滋润之象,非常柔润,所以地黄给人的感觉就是肥大,比较壅滞的感觉。就像一个大胖子走不动了,比较肉的感觉。所以中焦健运比较差的病人,用地黄就要慎重,用上之后中焦更壅更不动了。地黄的这股壅滞之象,它就没有宣通之象,就没有麻黄那种比较峻猛的宣通之象,所以它就不需要把自己收的很紧,很散漫的感觉。所以有时你想把熟地黄啊,你想把它捏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地黄的这股气,也和具体的存在相吻合的。由此可见,一味药,他隐藏的这股无形之气,和他的具体形态完全是相辅相成,相克相制的。比如说,白果是有毒的,白果中毒用白果壳可以解毒;荔枝吃多了,小孩肚子难受,用荔枝壳煎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正好说明了,药物形态与功用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它都是相辅相成,相克相制的。所以大自然是一个完美的体系。药物的本性作用不是推导出来的,而是本身所具有的功力,神农本草经要是神农写的,那他也是对药物的无形的功用和有形的形态,都有很好的了解,洞彻轻灵,他把药物深刻了解把药物描写的完美而确切。以前我也跟大家聊过乌梅,乌梅是未成熟的果实,生气旺盛,一般生发之气,勃勃生机,味又非常酸,所以用酸味来控制乌梅的勃勃生机,所以可以借用乌梅的酸味来调服肝气,调理木气。

对药物的四气五味五行属性,在《内经》与《辅行决》里的说法,我记得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其实都是对的,只不过《内经》是偏于从有形的味的层次来讲的,而《辅行决讲》是偏于从无形的气的层次来讲。而这两个本身是相互克制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五行属性完全搞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其实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本身并不矛盾。药物的功用与自身的形态关系,在不同的植物整个植株生长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举个例子来说,山药、地黄用的是地下根茎,他的根茎很发达。农村的孩子,见过种植山药的,可能知道山药地下的根茎粗粗的、很长,而地面上的茎则细细的、长长的绕来绕去,很细的茎叶,长出了一根很肥壮的根茎。地上的部分很弱,整个植物气场保留在地下的根茎,这就是“下盛则上虚”这么一种情况。反过来说咱们平时吃的果实,如西瓜、西红柿都是地上的部分很茂盛而根系不是很发达,西瓜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现象,离根近的没有离得远的西瓜长的大,离根远长得更大离得近的长的越小。在农村,用把西瓜嫁接到一个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上的办法,能让西瓜结出更多的西瓜,反过来说,西瓜的根系不是很发达,而地上的部分很发达,这种情况则属于上盛则下虚。其实药物的偏性随处可见,而且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我们对药物的理解,就可以从它的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当中、生长发育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些象,一些表象,都可以看到,从这些象去理解,就能更清楚药物本身的特性,用药时心里更有数些。



我们知道煎药的时候,有先煎,有后下,有一些区别,实际上这种处理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药物的偏性。先煎的话,就是为了先煎之后取其味,味是偏阴的,有些比较俊猛的药,如麻黄附子细辛,久煎之后可缓其迅猛的药性。而后下的药,大部分是药物比较轻,取其轻清之气,像各种花呀,香味比较浓郁的、比较容易散发的,当然也有个别后下或者是煎得时间比较短,是为了取其锐利之气,像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也喝了,就是要取其迅猛之气。



不同的药物组成不同方剂,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疗效。感冒喝上一剂麻黄汤,发发汗就可以解决;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来上一付承气汤,通腑泄浊,把大便通下去病就好了;中焦健运比较弱的病人,来上几付理中汤健运中焦,病也就好了;这是常见的一些方药。那么,这些药物组成的方剂,只要我们用药合适,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对那些不了解中医药的人,特别是西方人,在他们眼里,西方人看来就是一包草和树叶熬成了一碗茶,居然可以治病,在外国当做一碗很苦的中国茶,这对就是中医完全不理解。我们自己必须了解搞清楚,药物在身体里面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神农本草经》只有药物的功性,四气五味,还有这个药物主什么症,并没有归经,药物归经理论是后人加上去的。药物归经理论,到底对不对,有没有参考价值呢?咱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中医对药物的认识,是从气的层次。人身的一气周流就是一股土气,生命的运行就是如环无端,这样来维持生命的运转。药物本身呢,具有不同的偏性,也是一股药气。所以药物本身这股气,他就从气的层次影响人的气的运转。药物的这股气呢,不同的药有不同的象。那么象,在临证上咱们的课叫临证辨象,在药物上我讲的课叫讲药象体会,主要是从象的角度上讲,那么象是什么东西呢?

大家在大城市的人经常碰到外国人,他们在中国旅游或者生活,我们不懂外语,我们要交流起来,就要打手势,比手画脚,搞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有一点交流起来就比较简单,打个比方,外国朋友很高兴,哈哈大笑,朝着你微笑,给你一个笑脸,这就不用翻译了,我们应该能够看懂。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乡下有个老太太看电视剧,看的是外国电视剧,告诉他外国讲的话都翻译成中国话了。这个老太太就说,这个中国人翻译的真好,连外国人怎么笑都翻译得和中国人一样。这是一个笑话了。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咱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还是靠语言,打个比方,中国人讲喝水叫喝水,外国人就不叫水了,英语叫water,这是名相,但是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象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事物的气,或者是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在事物的本质层面进行交流的话,可能就不需要翻译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道理,我们喝药的话,药物对我们本身的作用,和我们人与人的交流有类似之处的。

《黄帝内经》里面,有《五脏六腑十二官篇》,其中就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一个人的心神、灵魂还是正常的,则五脏六腑各就各位,工作有条不紊,整个身体一气周流和谐如一。一旦心神出问题麻烦可能就大了。我们对外界的一些反应和心神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神,或者叫元神,决定了人体一气周流的态势。在《三国演义》有一个叫张飞的,他在战场上大喝一声能把人吓死,有这么一个典故。他大喝一声也是一股气,一种象,影响了对方心神的状态,这是影响比较深、比较厉害的程度了。讲这个呢,就是要强调心神对人体的重要性。药物这股气的偏性其实也是通过心神这个层次起作用,进而影响身体的一气周流。所以药物这种象呢,或者药物背后这股气是通用的语言,是可以跨越物质的,不光是人和人,人和动物、人和植物都是可以相互对话的。靠谁来做翻译?靠象和气,其实这时候也不用谁来做翻译了,药物这股气,这种象,和人体这股气、这种象,在一定层次上是可以直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像是有些双胞胎,不用说话,一个想要干什么,另个马上就知道了,是这种层次的交流。

药物对人身的作用,并不是西医讲的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药物的代谢谢,半衰期多少呀,中毒量多少呀,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而是药物本身这股药气,直接和人的心神相互作用。拿麻黄来说,麻黄就会劝你,赶紧振作起来,积极一点,跑起来,所以他就有发汗呀,加快心率,解表等这些作用,这些作用不是麻黄直接代替人体实现的功能,发汗解表是人体自己的作用,并不是麻黄的。人体之所以生病,病之所以好,完全是人自己一气的作用。医生也好,药物也好,他不过是从人体气的层次,在元神的层次,影响人的一气周流气的状态,进而起到化解疾病的作用。

假设从这个层次去讲,大夫把病人的病治好了,当大夫的有没有功劳呀?没有呀!用的药物没有功劳呀?也没有呀!功劳在哪里呀?都在病人自身那边,都是他自己好的,但是假如病人的一气不配合,那你用药跟用到石头上一样,不可能有效果的。你把一剂麻黄汤煎好了,倒在石头上,石头可能发汗吗?不可能呀!所以大夫给病人治好了病,可以替病人高兴,但是不要居功,有些可以治病但治不了命,为什么呀?病人本身就这么个条件了。命是有定数的,从中医的层次讲,并不是所有病都能医好的。当然了,一般的病只要辨证准确的话,还是都可以治好的。



关于人体一气周流,行者老师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再讲就是啰嗦、重复了。但是在网上还是有很多人问我,我想今天再重复一下,希望以后没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对于人体的一气周流,具体的过程或模型实际上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模型,本来是想临证辩像完全讲完以后作为一个总结来讲的,因为今天主要给大家讲理论上的东西,这样提前一块讲一下。

内经里面讲:阴阳者,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就是说阴阳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一气周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土斡旋,我们把它分成五段,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复有五行,在水一段,仍然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在木这一段,仍然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也是可以无限制的分下去。如果我们把一气周流分成五段,也可以把它分成十段,一百段,叫做十行,一百行都可以,但是五行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分类,只是大家要知道这五行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它也是浑然一体,浑然一气的。一气周流的这一身土气,作为中焦来讲,体现一个中焦之气,中焦的这一团土气,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右下的这一段往下转就是金水,并不是说周围有一圈,中间还有一块这样的结构,这个结构类似太极的结构。它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大家如果见过银河系俯视图,两条斡旋臂,与那个结构有些类似,就是说人体一团土气,就好比有一个范围一样,这个范围规定为土,在这个范围内,最居中的这一部分定义为脾土或中焦土,偏于升发的这一部分叫做木火,偏于敛降的这一部分叫做金水,实际上都是土气。人身的这个土气,从脏腑的层面是脾升胃降,肝心主升,肺肾主降。如果把它具体在一个细胞的水平上,人体每一个细胞里面也有一气周流,也有五行的升降回环,这个模式,说模型不太准确,因为这不是一个模型,这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结构。中医讲天人相应,气感比较好的朋友,有时候自己本身就能感受到左升右降中土斡旋的这股气,天地是一样的,所以天人合一,为什么天人能合一呢?因为天地本身也是这样一种运转规律,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从气的层次上来讲,都是浑然一体的,那么五行的升降循环的这种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去对照。



从佛的角度来讲,佛经讲“成住坏空”,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都有成住坏空的演变规律,这么一个过程,实际上也就对应了中医的升降,升发收藏这个过程,也是完全对应的。如果把目光稍微拉近一点,历史上的朝代兴衰,研究历史的朋友本身也会有这种感受,历史的兴衰交替,如环无端的这种规律在里面。从时间上来讲,一年又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天有日夜的交替,这也都是有升有降,一气周流的一些或大或小的表现。从方位来说,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间属土,也具有这种周流变迁,这是从外界来看。从机体内部来看,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也是一气的。从药物的角度来看,有升发的药物,麻黄、附子、细辛,有敛降的药物,石膏、大黄、五味子,有中焦斡旋的药物,干姜、甘草,它也是组成一气回环的运行规律,所以我们从无形之气的层次,从这个广大的范围来理解一气周流,它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系统,黄元御老师非常概括的描述了,就是四圣心源里面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彭子益先生在圆运动里面用一年四季阳气的升发潜降,结合季节之气的变化,也来描述这个规律,从不同层次上描述了同一个问题,这个层次,气的运行规律,无处不在,对五行之内所有的事物有相同影响。这个一气周流的体系,我个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中医的多维次五行象数体系”。



刚才给大家讲的一气周流这个结构体系,它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的,如果懂高等数学的人知道有“分形”的概念,就是细节的里面有整体的信息,这种无限可分的图形,由于按照这个原则无限分下去,形成一个无限复杂的图案,中医的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跟分形的这个体系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一气周流,五行这五块,也是无限可分,有无限个层次,并且虽无限可分,它所有的五行不同层次的一气周流,全部都是浑然一体、完全如一。打个比方说,木气郁滞了,那么肝脏从五脏的这个层次上来说是郁滞的,在经络的层次上,肝经是郁滞的,从细胞的层次上,细胞里面的木气这一部分也是郁滞的,在人所处的环境里,在房子里也有一股郁滞的木气,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完全贯通的,这个体系我不知道能否给大家讲清楚,先这样吧。就是说世间万物,所有事物的一气周流,都在咱们讲的一气周流如环无端的体系之内,这个一气周流讲的是天地之间所有事物大的一气周流,不是咱们人身小的一气周流,这种一气周流,任何一个环节,一气的某一段出现郁滞,出现变化的时候,整个系统都要受到影响,这也就是五运六气对人有影响,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我对五运六气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现在科学不是说西方一只蝴蝶拍拍翅膀,东方就可能下一场大雨(原话是南美洲的一支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逐级的反应放大导致美国干个月后的一场龙卷风),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搞绿化能改善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人的健康状况,这也是一样的,所以一气周流这种体系,它并不是简单的转了一圈,不是这么简单的。它是在不同的维次上同时存在的,有我们能看得见的,也有我们看不见的,有我们感觉到的,也有我们暂时感觉不到的。所以为什么多维次五行象数体系,用了维次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三维的,有些东西是在三维之外的,一般人可能感觉不到,这种规律是依然存在的,所以人作为世间的一员,摆脱不了这种体系,任何事物都在这种体系当中生长壮老已。当然对这层次体系的感应,是靠心神来感应的,不是靠手来摸出来的,有些是不能看见的,是靠心来感应,正因为我们有这种分别心,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高的,这是矮的,这是香的,这是臭的,正因为有这种分别心,所以才能感觉到这些东西,人一旦在这种体系当中,就想进入关系网一样,不管你是否愿意,就要不由自主的跟着一气周流转下去,过完自己一生。为什么人会有命运,这也是其中的原因。



那么这股一气周流,这就跟密密麻麻的一张网一样,什么东西都给网在里面,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这个体系,活得更自在一些,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这么一句话“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大家注意最后这句话,“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寿命跟天地一样长久,没有终结的时候,我们知道人正常寿命是百岁,为什么真人达到无有终时这么长一个寿命,怎么达到的呢?它是“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是这样达到的,我们看独立守神这句话,独立守神就是守住自己的意识,不要想外面的这些东西,不去想外面的这些东西就不会有分别心,就不会感觉到好坏,这个时侯你与天地五行气息这张大网里面所有事物的关系就好比解除脱离了,就可以全身而退,就不用在循环里无有终时了,不用再循环里出不来了,就非常自在了,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如果用佛经的话来讲,这是不是就成佛了呢?所以你看,要想成佛,要想达到中医讲的真人的状态,要用心去解脱,孙悟空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只要还在五行中没有跳出三界外,就要接受一气周流的约束,改变不了这种运行规律。



所以中医说到这里,中医的理论确实是很广博、很完美的,真正用在治病的这一块,其实是中医理论的一小部分,并不是中医理论的全部,如果我们都能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不是理论模型,是真实的体系,如果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我个人觉得让我们成为一代名医是绰绰有余的,因为它不只是指导我们看病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



当然对这个中医理论体系这块,相当于跟大家沟通了一下,这个也是我个人的理解,也许不对,或者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一下。



当然在这里特别感谢两位老师,一位是凤凰观察员老师,一位是还原老师,这个都是黄元御学术小组里面的,这两位老师对我在理论上给了非常无私的帮助,包括我讲的东西,也有这两位老师的观点和认识,所以在此提出来,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更应该感谢古人,黄元御等这些前辈,使他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的框架,使我们由此而得到了进入中医的门径,希望今晚给大家讲的东西能够对大家以后的学习有切实的帮助,正式讲课内容就到这了,从下一节课开始讲具体的药物。
2010-10-09 14:55 3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02:中土药象



大家晚上好,今天开始呢,咱们开始正式交流具体的一些药物。临床上咱们具体用药的时候主要有这么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呢,是想用什么样的药,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个药,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用这个药用多少,用多大的量。一般我们临床上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个问题是最常见的问题,平时大家和我交流的时候题的问题也是两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一些。上一次和大家讲用药理论的时候已经和大家聊过,药物实际上凭着它自己的这股药气,每味药都有它自己的一股气,这股药气对人体的一气周流产生一些影响。用咱们通俗的说法来讲用药物偏性来纠正人体一气周流的偏性。我们临床上疾病呢,有缓急之分,有新旧缓急,所以用药的时候有峻猛刚柔之别。新得的病,比较急的病,用药的时候有的时候就需要用的比较峻猛,来的果断一些;有时候这个病时间比较长,病势比较绵长,用药就应该考虑比较柔和一些,缓缓见功。所以咱们用药,具体某一个病用哪一个药,完全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根据病象,疾病也是一个象,一气周流它这股象也是有缓有急,有强有弱,根据病象来确定一个合适药性,根据这个药象自然就有一个合适的药物出来了。每一个药物它的一股气表现出来就是一个股象,有时候我们可能不会直接感觉到药气,通过这种象药物的象体会到药物的这股药气。中药这个药为什么要喝到肚子里去,用水煎呢,那五行里面水液是主收藏的,那么这个水含藏在这个效应非常好,大家知道天一水,地六成之,水分子是所氢和氧,他们的化合价一个是1,一个是6,这是从化学上来讲,这个水本身内藏一六在里面就是收藏,就是这么一个象。水也是一种药呀,那么这种药气经过煎煮,那么溶合或者包藏这个水气之中,那么我喝下去之后在水中蕴藏的这股药气,就会影响我们自身的一气周流,从而产生治疗作用。药物有时候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主要还是内服的药物对身体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一些,当然外用药也有,你比如药浴。如果有朋友在食用米醋的厂家工作的话,基本上就有这么一个体会:凡是在米醋工厂上班的工人,很少有感冒的。就是因为醋这股药气,这股酸柔的药气,把一气周流的木气,就相当于木气的这股冲动之势表现在外面。酸味酸柔入肝,醋厂的工人就相当于在局部的环境里面,厂子里都有醋味,在一个醋味弥漫的环境里生活,他整个身体的一气就受工厂大环境的影响。这就是通过外在一气调整人体内在一气这么一种方式,药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是类似的。当然大的天气寒热对人体影响也是类似的。



内服也好,外用也好,药气都能改变人体一气周流的状态,只不过外用的药量比较大。你说我拿一碗醋,放到一个院子里,我估计对一个院子里的人作用有限,要是拉上一车醋可能还有些效果。所以外用药有一个问题,如果想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需要的药量比较大一些。对我们目前来讲,经济社会需要考虑成本呀,不是很划算,所以咱们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内服药为主,把有限的药气都集中起来,用水给藏起来,直接喝下去,把钢用到道人上,这样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临床上中医师主要剂型也是汤药,讲汤药,水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味药。关于水呢,一会咱们再具体讲。药物的选用要根据情况,从象的角度选用合适的药物。第二个就是量的问题,很多人和我交流的时候就很迷惑,我这个该用多大的药量,你给我来个数。我就很为难。我们知道,疾病有疾病象,咱们用药物来组合,方子有方子的药象,就跟布局一样。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叫新方八阵,也就是每一个方子都是一个阵,作战要布阵,这个比喻是很好的,其实我们开方子就是布一个局,用药物来补充局面这么一种象,来纠正人体失偏的病象,所以药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最重要的是药物的比例。打个比喻说,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呀,什么药你要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哪个药来当元帅,哪个来当前锋,哪个药来当后卫,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维和布局,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考虑量的问题,就比较好办。所以并不是单纯的说,小孩老人用的少一点,大人用的多一点,这只是普通的规律,关键还是要根据病人的病象。比如碰到非常危急的情况,你没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你没办法扭转乾坤,所以用的量很大。而有的时候,人非常虚弱的时候,用的药要非常轻柔。临床具体怎么要药,作为一个临床中医大夫来讲,我觉得对药没一个有个非常深刻和直接的体验,中医如果和药物脱离了的话,至少我觉得不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医大夫。所以大家如果真的喜欢中医,要尽可能的多接触药,多去尝一尝,体会一下,慢慢的就会有感觉,跟药物有一种交流。药物去治病,其实就是药物和人体一气的交流,不需要翻译的,直接在气的层次上互相交流。有的时候病人比较少的情况,来了病人开完方子,我都喜欢自己去给他抓药,有时候方子开好了,到药房去抓药,有时候突然感觉到这个药用的又多了一点,有时候又觉得这个药用的又少一点,开方子的时候没有这个感觉,到了抓药的时候,手里头拿着药突然有这么个感觉。这就是对药物这种药象直接的体会。



再比方说,像我家里呢平时都会是少量的备一点常用的中药,家里难免有个头疼脑热呀,我们家又没有西药,全是中药,常用的有那么一点。如果不是很复杂的病,普通的发烧呀,不想吃饭呀,肚子有点难受呀,有点小病,小毛病,难免呀,家里老人小孩都有。这个时候我给家里人用药的时候呢,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也不会去开一个方子,然后琢磨琢磨用几克,去照着方子抓去,可能直接就拿着煎药的锅抓一点药放进去就行。这个就是纯粹凭着对药物的感觉,感觉这个时候需要散,还是需要收敛,需要运转中焦,需要寒还是需要热,需要一个多大的量。你只要心里有了这一盘局,有这么一个布局的话,去抓药就是去点名啊。跟用人一样,手底下自然就有感觉,该多的多,该少的少,抓出来呢基本上是正合适。所以有时候呢,我感觉就是,有时候自己也不称,纯粹的凭感觉抓出来的这个方子,有时候效果好像还偏好一些。当然这个只是给自己家里人用,你要在医院给病人乱抓一气的话,病人以为你就是在乱抓,也不称,病人可能告你去。
当然比较复杂的疾病,我们还是要比较仔细地开一个方子,就是要琢磨一个好的布局。把整个药物好好安排一下,有一个比较缜密的安排呢,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那么如果对药物比较熟悉了,简单的病,用药不多的,比方说十味以内,你也可以试着自己用手抓一下,不用称。你看好的厨师他炒菜,他要加很多调料啊,好像也不用称,他就拿那个大勺子,一点一点地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调出来那个味很好。要让我去调,可能炒的是咽不下去。这个也是熟能生巧,慢慢地对药物有感觉了,很自然地就会达到这个效果。



这是前面的跟大家聊了一下咱们临床上用药碰到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如何选药,一个是怎么确定药量,这些原则性的问题大概的先说一下。



现在咱开始一味药一味药地讲。药讲多了呢,一味药要是展开讲,一晚上可能一个药也讲不完。这样下来,讲上一年也就讲50多味药,太少。所以咱就尽可能的吧,多讲一点。所以我就讲的可能不会太细。我讲的药物呢,药物的功效以《神农本草经》为准,后世本草呢,可能会联系着提一提。当然这个我也不想照本宣科地给大家再去念,再去读,没啥意思。主要还是讲一下自己对药物的一些自己的体会,也不见得全对,跟大家交流,供大家参考。



刚才讲了,我们要先讲水。水是第一味药。大家可能在网上也看过,说日本有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主要是写水,书叫什么名字我也忘了,大概意思说水好像是有记忆,会思考之类的。他做过实验的,说水是有感应的。说一杯水呀,你跟它说一句好话,然后你再在显微镜下看它的结晶,它这个结晶就很漂亮。骂它一句,你看水的结晶就很不好看,很难看。实际上不光水有这种本能,书的名字叫《水知道答案》。不光水知道答案,任何一个药物它都知道答案呀。任何一个药物都有一股药气,水也有一股自己的气,水的这股气它就是水气了。所有的气这股无形之气,古语讲天人合一,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所以我们人的思想行为,它也是一种气势,可以这么理解。它不光对水有影响,它对任何东西,对天地之间的气所有的东西都有影响。为什么上一次我记得有朋友说蝴蝶效应的时候我也给大家提过。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在气的层次上一种互相感应。当然水呢,它的这股气呢,跟其他还不一样,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收藏,别人不要的我都要。洗衣服,脏东西咱们都不要,水洗了之后,水的胸怀很开阔,它都接收过去,无怨无悔。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水的时候,说“上善若水”。这句话不是空说的,大家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意思。当然水的这股收藏之气呢,它是非常的柔和,它把自己当成一个载体,所以我们有时候煎药,喝了药好了,以为是药物的功劳,忘了水的功劳。所以水有功劳它也不去抢,不居功。就是因为它性格非常的柔和,非常的平和中正,接近于人体的土气。



今天晚上呢,咱们讲的药物,咱们也是按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跟临床部分咱们反过来讲,咱们先讲中焦。临床上我们是最后讲中土为病,药物咱先从中土的药物开始讲起,那水就是第一个。那么古人对这个水很有讲究,什么无根水呀,就是天上的雨水;还有东流水,西流的水还不行。咱们现在好像大部分人都用自来水呀,纯净水呀,好像对古人的这种讲究认为不以为然,实际上不同的水确实是有很大的区别。你像河水,流动的河水,它这股流通之气就非常有利于人体的一气周流的畅通。所以如果你需要用行气利水的时候,需要用这样一个方子,那么这个水呢,你用天然的河水,没有河水呢,就像张仲景讲的,把水放在一个大盆里,扬之千遍,水上有很多珠子,起了很多水泡,你这样的话,也相当于是流通的水,它的效果就会相对更好一些。如果像国内一般的城市,可能自来水都是经过净化处理、消毒,这个水流通性都比较差一些。当然现在好像比较好的饮水机,好像有一个叫纳米水的是不是,好像很细的一些过滤芯把水分子的团块通过过滤网都打碎了,成了小的分子系统,那么这样的水跟长流水有一点类似,效果也是不错。这种非常干净的,流通性比较好的水,喝了之后自然就会产生一股流通之势。就是说,这种干净的水,就这么一味水,实际上就已经可以治病。



我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个,好像一个老和尚讲了这么一个方子,说包治百病,这个方子是什么呢?就是用一杯白开水,早晨起来空腹,温温的,一点一点的,一会喝一小口,一会喝一小口,慢慢地喝,把它喝下去。具体我记不太清了,喝好长时间,还是喝很多口,把它喝下去。坚持上一段时间,慢慢的身体就会好起来。这个实际上我感觉呢,早晨起来呢,是阳气升发呀,木气开始升动之时,用一个比较纯净的水,缓缓咽下,分很多次咽下,那么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水人为地给它加了一股流通之势,一点一点地不停地往下喝呀,这也是一股气势,一股就跟河里一浪打一浪一样,也是一种气势,慢慢地往下推动啊。所以说单纯水就可以治病,这并不是说吹牛,确实是有道理。有时候碰上需要发汗的病人,感冒了需要发汗,什么药也没有的时候,你就烧一盆热水给他泡泡脚,出点汗也就好了呀。所以咱们用水的时候呢,尤其是煎药的时候给它用水,用流通性比较好的水,比较好,效果会相对好一些。因为人体一气周流啊,用药物,就是为了把一气周流调得通畅、柔顺。如果本身水的质量很差的话,那就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水呢,咱就说这么多。今天晚上主要讲中土用药。北方人家里有人生了小孩,都知道给产妇喝小米粥。像黄土高原这个小米,又黄又黏又香,非常养人的。如果你买到比较好的小米的话,熬出来的小米粥,它上面会有一层比较厚的粥油。黏黏的,色也是那种淡黄色,味很香,喝起来非常的醇和,非常舒服。所以一般大病初愈,或是术后的病人,刚开始进饮食的时候都是流食,要求只能喝小米稀饭,甚至只能喝小米汤。这就是小米是入中焦,养中土,非常好的一个食品。所以对于脾胃非常虚弱的,一碗米汤就是一付很好的药。



那么跟这个米汤有点接近的一个药呢,叫饴糖。饴糖就是麦芽糖。北方人主要吃的就是小麦,不知道大家吃没吃过自己磨的面新蒸的馒头。因为在农村呀,到了春夏之交,小麦成熟了收下来,那么把新收的麦子磨成面,用新麦子磨出的面蒸出的馒头如果你去吃的话,刚出锅的时候,它是有一股非常明显的香甜之气。那个面揉出来韧性也比较好,馒头是一层一层的,能感觉。这说明小麦这个食品呢,它也是调养中土,补养胃气,人体的这个土气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东西。用小麦的胚芽做成的饴糖,那就是其中的精华,那就更好一些。所以张仲景在大小建中汤里面都用饴糖作为一个君药,目的就是为了调养中土,土气比较弱的时候。



那么这个饴糖,我感觉比这个米汤、馒头更好消化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饴糖本身是小麦的胚芽发酵这样做出来的,那么这个发酵过程就好像我们这个胃消化、腐化食物很相似的一个过程,五谷入胃,人吃了这个食物之后,在胃里面蒸磨消化,慢慢的就变成糊糊一样的东西,然后再被人体吸收,那么这个饴糖发酵以后就好像是已经经过胃消化一样,所以你在喝的时候就不需要消化了,直接就可以吸收了,有点这个意思。这个饴糖与西医危重病人用的营养液比如氨基酸啊、脂肪乳啊有类似的地方。我以前还讲过在陕西这边,当地人用枣模糊可以代替饴糖,因为他们买不到饴糖,就用枣模糊来代替,就是把大枣煮熟了,去皮,去核,把大枣肉煮熟了,煮成糊糊状,然后在加上一点面粉,熬成跟稀饭一样,这个东西也是非常养人的。这是从食物的角度先讲一下入中焦的一些东西,我们就知道中焦这一股土气,她是非常的柔和,纯和,和缓。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特别是东方的一些国家都喜欢吃一些香香的,甜甜的,不软不硬的,比较可口,看起来比较有胃口的这种食物,这都跟人这个中焦土气相对应、同气相求。我们知道五行当中土的臭为是香味,味道是甜味,甘,用缓急来说中气是以缓和为正,从颜色来讲是黄色,属土。从这个形状来讲属于圆的东西,不长没有边,这样的东西属土,从质地来讲不软不硬,不是很软不是很硬的东西属土,就是一句话中庸之道啊,不偏不倚这些都属于土气,这就是土气的象,所以对于中焦这一气周流,上次跟大家聊过,中焦这一团土气左升右降,升上去就是木火之气,降下来就是金水之气,都从中间中间转,就好像是漩涡一样,食物在这个地方经过腐化之后,慢慢的经过斡旋就转到全身去了,大致是这么一个结构,所以入中焦的这些东西,适合养中焦的这些药物,大部分都是香甜,缓和,大部分都具有这些特点,不同的药物具有一些不同的差别。



那么讲完了食物,由食物过度到药物,食物跟药物这个气质的强弱不同,越缓和越接近中焦这个土气,气势稍微峻猛一些,这都是跟土气相比较而言,先来看甘草,以前跟大家聊过,你看这个产地,大部分在国内主要是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如果在地球仪上来看,这一带都是在北半球,主要是在中纬度,就是在北纬45°左右,大家如果看一下地球仪应该是在这个位置上,在北半球的中央,中央属土,从产地的纬度地域上来看,已经有这个中庸的特点,这一带就是我国北方一带,咋们国家北方一带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比较分明,既不想俄罗斯那么冷,也不象新加坡那么热,所以既不过冷也不过热,这就是一股缓和之气,在这么一个环境中生长,另外这些地方大部分土层都比较深厚,土气比较浓厚,它的根,甘草的根,好的甘草它长的地土质比较疏松,盐碱地长不出好甘草来,那种接近半沙地的土,收甘草的时候就能坠出来,就能拉出来,所以最好的干草就是粉甘草,宁夏一带多一点。粉甘草切片不硬也不软,粉比较多,打成粉的话粉就比较多一点,那么新疆那边的甘草,因为比较偏西边了呀,金气比较浓厚,所以那边的甘草长的就比较结实,打得时候就不太好打,打出来的粉也比较少,气味也相对弱一些,收的比较紧,甘草这个根圆圆的,非常圆,甘草能从地里边能把它从地里边把它拽出来,说明他这个特征,就是基本上是一根,直直的,那么这个你看这种象,你看圆圆的,直直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侧根,这个也基本上是一种圆重、稳重之势。人参有许多须根,甘草就没有那么多,而且长的很长,是一股通利之气,这股比较稳重,比较圆通,有股通达之气,它那个皮,有点棕红色,或者是褐色,偏红色,里面这个黄色比较正,五味,它这个甜味,就是那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包括他的臭味是一种比较香甜的感觉,他的质地既不像白芍那么硬,也不像黄芪那么软,不软也不硬,所以这种不软不硬的甘草最好,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粉甘草,所以在《别录》里面把甘草称作 “诸土之精”。所以甘草无论他生长的地域,纬度,长的这个象,他的气味,他的颜色,他的质地等等,所有的这些象,都是这股土气之象。土气就是雍容缓和,稳重,所以这个甘草它这股气,这股药气,对人体这股中土之气有很好的调护作用,人生病之后这个气大部分是以郁滞,木气郁滞要么出现横冲直撞,出现风气,要么就是郁滞之后成为一种郁结,大部分情况,属于这种风气居多,这个时候甘草就有很好的缓和木气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缓和人体的一身周流之气,所以甘草治病,就是用它这股中重纯和的土气,这股土气雍容缓和,土气本身以缓和为贵,人体一气周流也是以缓和为贵,靠他这个特性来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个人认为甘草这味药能顾摄全局,一身的全局,能够铲除一切叛乱,使一气周流不乱窜,解除窜乱,有这么一种作用,所以平时都讲甘草能解诸药毒,能和解百药,实际上就是甘草这股缓和之气,在人中毒的时候,一气不能周流,要么就凝涩,要么就冲突,所以甘草能将一气周流顾护住,恢复其流通,能让这个热药的发散之性缓和,能让这个寒药的泻下之性也能缓和一些,它是这种缓和的功用,所以有解药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甘草主五脏六腑,那么这个脏为阴腑为阳,因为甘草是阴阳不偏,脏腑具入,人参主五脏,因为人参是偏阴的,入内,如果我们把甘草这味中药它的特性,功用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就是这么一句话:“甘草有纯和中重之土气,能顾护全局而调摄一气周流之特性。”这就是我个人对甘草这味药的理解,甘草就是这种象,所以就能干这么一件事,它凭着这股纯和中重的土气,能顾护一气周流的全局,从而达到调摄的作用,“调”呢,就是既能调快,也能调慢,“摄”呢,就是顾护的意思,就是缓和在我这个范围之内,不能超过我这个范围,从而使一气周流恢复和顺的本性,正常的一气周流是柔和通畅的,如果有了这么一种理解,那么再去看这个《神农本草经》,对甘草的认识,再去看后代各家本草对甘草详解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就不至于人云亦云啊,所以我们临床上这个附子中毒,尤其是火神派,或多或少会碰到这个问题,那么甘草这个药就是治疗附子中毒很好的药,当然书上讲的黑豆啊,五味子啊也能这个纠正这个偏性,因为附子中毒,我的理解是附子是开破的呀,能散,散得太厉害了,一下子堵到一块儿走不动了,甘草就是把这股劲儿给柔顺一下,附子的力量就没有那么大了,是这么一个道理,而这个黑豆,五味子靠的是收敛的作用,把这个附子发散之性收住,但是由于附子散的太厉害了,或者说散的太快了,反而把这个气给堵在一块儿了,再去收,有时候也不见的行,这个时候我感觉甘草更好一些,有时候单纯用这个黑豆五味子去解附子的毒性,很难解,必须配上甘草,甚至单纯用甘草比较好,那么这个网上,有一位老师叫(陈兴华)老师,他好像是一位民间的老师,他讲到在山区的人如果在外面误服野生的乌头中了毒,可以怎么解毒呢?可以用这个小木棍或者这个小树枝敲打这个人的全身,全身都打,当然不能打的太厉害,实际上就是疏通全身的气血,把这个气血给疏通开来,甘草的作用也是一样,就是缓缓疏通,把附子这个很强的冲劲能缓和下来,慢慢的给它疏通,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给大家讲了一下甘草,甘草这个药我刚才讲了,主要是调理土气,那么人身这一气周流,无非就是土气,不过中焦是一股比较纯和的土气,木气金气相当于一股大的土气,比较靠边的土气,是生发和下降的土气,所以甘草这股纯和的土气就能入一气周流,任何一个地方,木火土金水,任何一个地方它都能流通到,都会影响到,如果从归经理论来讲的话,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无所不到,实际上不光甘草任何一味药都是这样的,所以上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这个归经理论的提出,我感觉弊大于利,对于初学的人,可能刚开始有规矩,有学习依靠,一旦你把这个药物理解透了以后,这个东西就成了你的绊脚石,所以对于这个归经理论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要盲从,甘草呢,量一般我是用五克以上,如果是跟辛温通散的药附子啊麻黄啊一起的话,量就会大一些,这是它的量,这样就能较好的顾护人体的一气,不至于散的太过,儿有的时候,比较急的时候,病比较重的时候,就要用大量的甘草,一些肿瘤病人甘草我可能会用到一百克以上,那么什么时候甘草不适合用,如果这个中焦郁结的比较厉害,一般湿气比较多一点,气郁结的比较深,便重,如果不想用通散的药,而是用一些淡渗的药,中焦的药稍微通畅一些,这个时候就不用甘草,甘草会使中焦郁的更厉害,因为它的气是比较缓和的,本身就走不动,当然如果说我要用上一些通散的药,把中焦给转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稍微用一些,中焦郁的太重的时候甘草的量不要太大了,少一点比较好,因为甘草本身不是一种以通行为主的药,它还是一个坐镇中州,它是坐天下的,不是打天下的,所以甘草又被称为“国老”。



甘草就讲这么多,下来咱们讲姜枣,生姜,干姜和大枣。都是这个土气的药,一般这个临床大夫在中焦不运的时候,都喜欢用生姜和大枣,你看这个伤寒论里面第一方桂枝汤,也是用生姜和大枣,所以有些人就把这个生姜和大枣当成是一对药,好像拆开来有点不太习惯,那么这一对药确实很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但是有时候,该拆开还是得拆开,毕竟是不同的药,有时候适合用生姜的时候不见得能用大枣,先讲一下生姜和干姜,先看生姜,生姜是一个根茎,从地底挖出来的是生姜,看起来是一种很可爱的淡黄色,黄色就入中土,有时候在春天,你在草原上看那种草,就是一种淡黄色,绿色之中透着一点黄色,就有一股生气,而这个生姜呢,刚挖出来的时候,它没有绿色了,而只剩下淡黄色,非常可爱那种感觉,就跟小孩的那种气质有点类似,外面有一层很薄的膜,很光滑,就跟小孩的皮肤一样,很娇嫩的那种感觉,所以生姜这个气也是比较柔和的,也接近这个土气,它这个形状,大家在菜市场都买过生姜吧,圆圆的,圆滚滚的,就更小孩一样肉绷绷的,小胳膊,小腿儿,都是肉呼呼的,有时候我就想,小孩这股土气比较纯和,生发之气,那么生姜也有点象,是比较纯和的,圆滚滚的,所以这个生姜不光是辣,它有一股香甜之气,其实鲜姜的这股辣味不是很重,如果我们把这个生姜切开的话,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姜丝,象头发一样的一根一根的姜丝,所有的姜丝都是平行排列的,没有说互相交叉在一块儿,可以说排列的非常的规整,顺着那个姜生长的方向,排列的一根根姜丝,密密麻麻的,所以有时候要自己做丸药的时候要把这个干姜打碎的时候,就会磨出很多姜丝来,这个姜丝打不碎,这个姜本身就有长出这个丝来的气质,要不然它长不出来啊,所以它在这个纯和的土气当中具有一股疏通之气,而且他这股疏通之气仅仅局限在这个姜块之内,没有长到外面来,只是在里面,你看中土主脾胃,脾胃主四肢,一身上的肉都属于土气,所以生姜这味药它不光入中焦,还入所有的肌肉,当然它有这个辛辣之味,这股辛辣之味,就是它有这个姜丝,所以才有这个辣味,没有这个辣味估计也长不出这个辣味来,生姜这股辛散,疏通之力,尤其是这个鲜姜,还是比较冲,但是这个冲呢,又不像麻黄那么骏烈,还是在中焦土气这个范围之内,麻黄这个冲劲可以说超过了土气这个范围,所以这个生姜,你看乡下人,感冒了,都知道熬一锅这个生姜红糖水喝了就好了,就是因为生姜能发汗,能疏通,但是很少有人听说吃了生姜吃的虚脱的,麻黄用多了,可真有虚脱的,可见这两味药的区别,正因为生姜这股疏通辛散之力,所以他斡旋中州的效果就特别好,本身它这个形状,颜色,气味都是入中焦的,中焦又是水气偏多的地方,所以在湿气比较重的时候,这种病人一般就是口味不太好,舌苔看着比较腻,比较滑,水气比较多的时候,甚至有点恶心吐的时候,就可以用大量的鲜生姜,效果非常好,或者是用生姜榨点生姜汁,有时候是立竿见影,问什么啊,生姜推开来了啊,水郁在里面传不动了,生姜在里面一推,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从生姜的这个本性来讲,升散的它是以升为主,但是它治这个恶心呕吐效果这么好,就是因为中焦这个脾胃啊,六腑以通降为和,阳明主降,它本性是往下降得,生姜把这个中焦一推一转,它自然就降下去了,中焦这个下降至势比较明显,因为我们吃饭都是往下走呀,一旦这个不舒服,中焦运化不好,最常见的这个肚子胀,恶心,打嗝呀,这个往上走的象就出来了,我们感觉生姜是往下走的,实际上生姜是以散为主的,它是一股横散,在土气里面疏通,但它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下降,金匮里面有这个生姜半夏汤治这个恶心吐啊,效果是非常好的。



对于生姜用一句话把它的特性概括出来,那么我呢认为生姜可以“横散坤土,通阳散阴”。因为从八卦的角度来讲呢,人身这个一身土气,属坤土,就是一身这个肉啊都叫坤土,生姜呢,它长的也跟一块肉一样,所以呢它呢正好在人体的肌肉范围之内的淤气,它能够给你起疏通横散,横散就是那个姜丝的作用,你看那个姜丝横着长嘛,那个姜在地里真的是横着长的,它的丝基本上也是横着长的,所以它是不偏上不偏下,斡旋中焦为主,通阳以散阴,所以它能化中焦之水湿,能够利水气。伤寒论里面用这个,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脉心迟的这个身体比较虚弱,气血不足,身上有点疼,用人参去补五脏之气,再用生姜把人参这个营养输送到每一块肉那里,每一个细胞那里去,送到土气的每一个地方,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个生姜不是一个单纯的发汗治感冒的一个药,它是整个对人体所有的这个坤土肌肉所有的土气都有很好的疏通的作用。姜的反体字边疆的疆,守卫边疆啊,守卫边疆的目的不是就为了保护国内的平安吗?所以姜的作用的极限就是人体的皮肤,它的作用的极限就是土气的范围之内,不会超出土气的范围内,不管你用多少,所以临床上你用一百克二百克,用一斤500克,吃了不会出事的,就是因为它本身还在土气范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偏性,要是附子用上500克那要是对证还好,用不对症会出人命的是不是,所以生姜以横散温中为主,它的作用范围或说它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坤土,长肉的地方。干姜呢?干姜就是老姜了啊,长了两年的老姜,母姜就是,晒干之后,那么干姜呢就比较燥烈一些,如果拿着刀去切的时候,切生姜的时候它这个丝很脆的,容易断1小时20分46秒切干姜要是刀不快都切不断比较韧性结实的,干姜的味比较辣,所以呢跟生姜相比,干姜补生动之气,可以补小孩子的生发之气比较弱,这个姜还是老的辣,但是这股燥烈之气可以起到很好的散寒的效果。所以如果中焦有陈寒,没有干姜很难散开,因为姜啊,不管生姜、干姜都是入坤土,走这个一身之肉,所以人身上最多的就是肉嘛,一气周流就是在肉里面周流,所以一旦出现这个一身之气寒气淤结,通行不畅的时候,干姜量要大,干姜并不仅仅是温胃,干姜是一身全可以温通,为什么四逆汤里面要用这个干姜啊,干姜就是把一身毛细血管全都温通。把全身坤土所有地方先给你热起来,它的力量虽然没有附子那么峻猛,就象一个炉子一样,一个温暖的炉子能给你热得至少软一点。能通开,道路比较通畅了,然后附子在在里面给你生发遣散之力,阳气以循环站立起来,是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这个干姜主辛通开散,开散这个作用,它不是往外开散,是在内开散这种作用比生姜强得多。生姜也有这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但是弱一些,现在还是以温通动力多一些,一动一静相联系,生姜还是动的比较多,所以你看有时候说治疗咳嗽,治疗肺寒咳嗽,你即使用上一类敛肺的,象五味子之类的,如果没有这个干姜啊,把寒气散开,把道路给它畅通开,用上它也很难把这个咳嗽止住的,所以如果中焦寒气淤结,一气周流不能斡旋,一气周流不畅快的时候用干姜来这个破这个寒气,开淤结,效果非常好,当然在疗效上它表现出来的也是那种,下降的效果比较好,这是生姜干姜他们的区别,临床上给患者用的时候呢,有的时候既有沉寒、又有湿气瘀滞,那就可以干姜生姜一块用。有些患者不明白这个方子开上姜了怎么还让我自己再加姜,加这么多姜行不行,姜是热药,我本来就上火还吃这么热的药,所以咱自己做大夫咱自己要明白,什么时候用干姜什么时候用生姜,用干姜的时候肯定是那个脉啊摸着有点发硬那个感觉,寒气收紧,用生姜那个脉象大部分以滑象或是紧象为主硬的感觉不太明显,一个是湿气弥漫,一个是寒气淤结,冻在一块了,干姜就是融化冰块,熔化寒冰沉寒这么一个作用,生姜呢流通这个就跟流水一样,疏通气血。生姜这股气啊,比较柔和一点。所以这个量啊稍大一些稍微小一些问题不大,但是干姜比较躁烈,如果它这个脾胃比较弱的病人,有时候还不能用的太大,甚至你要改成炮姜,就是干姜炒过了。成黄褐色了很轻很脆了,一捭就碎了,干姜很硬要打开,炮姜的辛温躁烈之性就缓和了很多,有时候小孩啊,老人啊,或是久病体虚啊,需要用姜的时候可以改成炮姜,炮姜就是性格更温和一些,姜碳呢比炮姜炮制的还厉害,炒黑了都快成碳了,这个有时候腹泻或是偶尔用一下,我基本上不用,这个药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药劲,作用不是很大,这是讲了生姜和干姜,如果把干姜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咱们怎么概括呢,干姜则势缓力大而擅散寒开结。干姜走动的趋势力量就小,但是开阔的力量就大,所以它就善于散寒开结,当然它的作用范围还是坤土,那么这是对生姜和干姜这两味药我个人的对他们的一些认识。



下面我们接着讲一下大枣,北方这个大枣比较多呀,山东有这个金丝小枣,黄河滩这边有这个叫黄河滩枣,黄河滩枣枣特别大,肉比较厚,大枣晒干之后那个肉也是粘粘的,山东那个小枣呢就是更甜一些,这个枣树呢,我不知道大家种过没有,我小时候种过枣树,那时候我在农村嘛,当时种的时候就想,当时种了明年能不能结枣给我吃啊,结果是等了好几年,因为是挖了一个很小的那个枣树苗啊,长了好几年也没有给我结枣,长的也不大很慢,还没等长大给我结枣呢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给我挖掉了,实际上没种成。那么老人都知道这个枣树长的比较慢,有时候一棵枣树五六十年了,拿咱们长的快的杨树比可能是三四年的杨树那么粗,正因为枣树长的比较慢,所以它这个枣树这个枝条就比较结实,有时候有些老人啊,拐杖喜欢用枣木,枣木很结实不容易坏,那么这就是一种象,这是一股筋气拈联之象,收敛啊,枣树开花的时候啊,枣树那个花很小,是那种淡黄绿色,五个瓣,也是一股土气之象,那么它开的枣树这个花呢,如果清晨空气比较清新的时候去闻,老远就能闻到那股香气,一股带着甜味的香气,所以这个枣花蜂蜜就特别好,特别养胃,等这个枣到了秋天它熟了才会变红了,你把它摘下来,你吃的时候啊,枣肉是很甜,但是枣这个皮有一点苦味,肉比较脆比较软,皮是比较结实,就跟包了一层皮壳一样,那么我们来看大枣这些特点,大枣圆圆的非常光滑,圆圆的就是中土之象啊,很甜,开的花很香,五个瓣,也是中土之象,那么这个枣皮有点苦,比较结实,筋气收敛之象,颜色呢熟了之后非常红,鲜红鲜红的,艳红,有的是深红色,--火气之色,这个大枣呢它的甜味是非常甘缓甜味,甜味甘缓入中土之气这个之中呢,象蕴含着一股收藏之气或说它蕴涵着一股火气。红色嘛。大枣这个肉呢晒干之后是非常粘非常软的,就是比较滋润的那种,柔润滋润本身也是一股收藏之气,所以这个大枣它和生姜差不多恰好和相反,生姜是在里面散啊,大枣正好在里面收,所谓为什么生姜和大枣配合着用,一散一收,并且都是直接入中焦,补宜土气的药,它们两正好配为一对,这就是一个很小的升降的组合,就把中焦给转开了。所以大部分情况的时候都是生姜和大枣一块用,如果你这个中焦湿气淤滞比较深,或是比较重的时候,需要以疏散为主的时候那就大枣不要用,相反,如果中焦比较虚弱,需要以滋补为主,那就生姜就不要用,有一个方子叫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脏躁,哭哭啼啼,六神无主,就用大枣给她喂养一下,收敛一下就好了,所以甘麦大枣汤里面我个人认为君药,是大枣。通过这个方子治疗妇女的这个脏躁,通过这个例子咱们就可以体会到大枣的这个作用,大枣它在润养中焦的同时它有一股收敛之势,这股收敛之势主要是靠这个大枣的皮来收敛,收敛之气蕴藏在它的枣皮之中,所以我这个个人呢把大枣呢,我个人认为这个大枣啊,它里面藏着一股火气,所以吃枣吃多了会上火的,你看我们都知道这个其它的水果,咱吃的时候你比如杏啊桃啊,它的果肉和果核相对来说吃一吃就分开了,自然就分开了,不是很粘的。这个大枣啊,你看它的枣肉跟中间的枣核长的很结实,有时候怎么也弄不干净,它老是粘在上面,这都是一些凝聚收敛之象,比较粘腻,枣的味道又非常的甜,肉厚而腻,粘腻,就带着这么一股收敛之气,所以它在滋润中土的同时可以养心,收敛阳气,还有这个作用。那如果我们把这个大枣也用一句话来概况一下,我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来,大枣是“凝聚土气之专精,而敛蕴水中之微阳”。说的也不是很好,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大枣啊,果实是一股收敛之气,它的这个气味都是土气的精化,藏在一块,还有大枣的这个果实,同时呢它还能够收藏,有一种收藏阳气的作用,那么这个阳气它收藏到哪里去呢?这个里面有说的不太顺地方,实质上阳气最终最后都会收藏到肾里,也就是水中去,大家也可以再想想这个意思,想想这句怎么去说。碧水云间问大枣不是很堵中土吗?这个说的也很对,大枣正因为它有粘腻收敛之气,所以很容易引起中焦的淤滞,所以这就要我们用的时候就要斟酌,那么在现代这个社会呢,大家吃的一般都比较好,所以这种中土淤滞偏多,所以我在临床上用大枣用到这个远远没有生姜那么多,当然也有用的时候,必要用的时候大枣还是有它的功用的。



时间快到了,今天晚上先讲这么多。有朋友讲小时候挖甘草泡水喝,喝多了会流鼻血,甘草是缓和中气的,缓和中气就有一种缓缓的实际上是固藏之意,你吃多了之后气都走不动了,小孩子气本身是比较冲的,走的比较快的,你让它走慢,走不动了就堵住了。堵住了火气可不就多了嘛。所以出鼻血了啊。就这么个意思。行,咱就下课吧。
2010-10-09 14:56 4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03:人参黄芪蜂蜜



这段时间呢,事儿比较多,好象觉得跟大家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一样。前一阵咱们讲临床临证辨象这一部分呢,整理群里的朋友呢已经全部整理出来了,非常的辛苦,所以也借这个机会呢向参与整理,包括参与咱们这个录音的好多朋友吧,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那么今天呢,咱们还是接着讲药,上次给大家讲了甘草,干姜还有大枣,讲得中土的药物,今天晚上呢主要讲人参、黄芪、蜂蜜。主要讲这三味药吧。



先讲人参,人参这个药呢,《神农本草经》里对它的功用、性味的描述呢,原文我给大家念一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咱们讲的这个药物它的功效呢,我都是以《神农本草经》做为一个讲解的基础,当然主要讲个人对于这个药物的体会。



咱们讲这个人参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以前呢山东有很多人啊,都去这个闯关东,跑到东北去,因为东北这个人少地多啊,相对来说呢,资源比较丰富一些,所以去那边挣点钱还能吃得饱。那么有一部分人去那边的山里专门挖野生的人参,挖人参。挖山参的人呢,他们讲,说这个好的这个人参啊真得是有一股灵气一样,这个话怎么讲呢,据说呢,有一个人呢,他就去在山里啊天天转来转去,想找一棵好一点的人参啊,多卖点钱,好养家糊口啊。这个人呢,平时可能也比较善良,很喜欢帮助别人,比较善,所以跟他一块挖参的人呢有很多呀,但是他挖得参啊相对比较多一些,也比较好,好象运气比别人好一些。有一天,他在山里远远地看见好象山头上,有一个老人,好象是一个,远远看去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个山上蹒跚而行。人们想象一下,荒山野岭的,一个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在这个山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呢,他就想我过去赶紧看看,也许我能帮什么忙。他就往那个山头爬,爬到山头之后呢,就开始阴天了,慢慢下起雨来了,等他上去的时候啊,他就找不到这个老人了。那个山也不大啊,咱们按正常人的推理啊,这个老人应该不会走多远的,他就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老人?那么他就四处打量,突然发现在这个山顶上,在看到老人的这个位置,看到一棵野生的人参,长得非常的繁茂,一看这个叶子,他就知道这个长了很多年了啊,是一棵老山参,所以他就知道,刚才看到的这个老人啊,肯定就是这个山参啊化生成一个形状,告诉他这有一棵山参,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得而知了。所以这个人啊对这个山参啊拜了几拜,然后呢给这个山参啊拴了一根红绳,据他们说,碰到这个野山参啊拴上一根红绳啊,这个山参它就不会跑了,跑不了了,然后他就慢慢地开始挖,挖了好几天啊,因为这个野山参啊,须根很细很长,一旦挖断了,这个卖得价钱就不好了啊!所以这个人很恭敬地挖这个参,把他当做一个老人一样,生怕把这个老人弄疼了,非常恭敬地挖这个参,挖了好多天,每一根参须啊,都给它很完整地挖出来了。他是卖了一个非常好的价钱,所以这个人啊家里的父母啊孩子啊,慢慢地生活也会有所改善,这说得是比较,年头比较远,那时候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时候,这个只是一个,我的亲戚告诉我的,东北的一个亲戚,他说是一个真事,到底是不是真事,我也无从考证,那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呢,就是想跟大家,也是借这个故事来讲一下人参,它这个功用,我们一般人都知道人参是补气啊,大补元气,为什么能大补元气呀?



你看这个本草经就讲,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它肯定都是精神魂魄,都属于这种神的层次,比气的层次还高一些。如果人参没有一个这种很好的灵气的话,我相信它可能不会有这么好的功用,直接能够把人的精神层次的一些东西,能给你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所以神农本草经它讲得这个人参啊,应该就是咱们讲的野山参,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党参,有人说,古代人参就是现在用的党参,可能古代人参啊,它名字叫党参,但是它肯定不是现在的党参,现在的党参啊,只有一点甘甜之气,那股清灵之气很少,几乎没有,用它补中焦还可以,用它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恐怕没有这个功能。



所以呢,神农本草经讲得人参,我个人理解,就是野山参,真正的那种野山参,当然现在野山参很少,而且很贵,一般老百姓都用不起,大部分都是人工栽培的元参了,元参呢虽然没有野山参那么好,但是呢也有一些近似的功效,至少要比现在的党参好一些。所以这个咱们讲的时候,以野山参为标准来讲,临床用的时候呢,把人工种的元参啊,用得量适当的大一些,也能达到一点类似野山参的效果。



下面咱们看一下,这个人参啊到底长得什么样,如果我这里没有图片,哪位朋友如果有人参生长的植株的图片,可以发一个给大家看一下。



东北这个人参呢,它刚长的时候啊,还是一个参苗的时候,它只有一枚叶子,那么这一枚叶子呢它是一个三齿复叶,就是这一个叶子长了三瓣一样,就这么一枚复叶,复生叶,参苗就是这样的,很小只有一个叶子。长了一年以后,第二年呢,它就会长出,就和手掌一样,它那个叶子就长成五瓣了。第三年呢,它就会长出两个五瓣的叶子,就是说这个人参啊,一年就长一个叶子。那么它长得这个叶子呢,就跟这个树的年轮一样,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圈,一年一圈,那么这个人参呢是一年一个叶子。所以这个真正的野山参啊,你看它长了几年,那么你就看它芦头上,有几个叶痕,数一数就知道了。那么咱们这个临床上,用得元参(种植的人参)啊,一般来说大部分都是三年左右的,长得时间比较短一些。



这个图片发上来了,大家可以看,很漂亮,绿绿的叶子,红红的果子你看,它的叶子,一片叶子有五片小叶子,这就是五头复叶,和一个人的手掌有点像,大家好好看。



你看这个叶子呢长五片,长成五瓣,五就是中土之数,土气之数。不是说无缘无故的长五片叶子,都是有内在的一些自然的本性在里面。那么这个人参呢,它的叶子一年长一个一年长一个,是不是越长越多啊,有的人说,长了几十年呀,是不是长几十片叶子啊?不是这样的,有些叶子,过两年慢慢地它就老了呀,落了呀,所以人参这个叶子呢,慢慢地越长越多,最多的时候呢能长到六枚,就是有六只叶子。



长到六只,就是它已经成年了,长大了,就不会再增多了,明年再长出一只新叶子来,它就会落一只老叶子,保持在长六个叶子这么个状态,六是什么呢,六是水的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啊,所以人参是天一这么一个叶子。那么人参的花呢,黄绿色,淡黄色,与土气比较接近,它的花瓣,五瓣。花蕊呢也是五根,都是土之数,土气之象。它长的果子鲜红色,大家都看到了,每个果实里面有一枚种子。



你看刚才讲到这个人参,从它这个形态来讲,每一枚叶子有五个小叶子,花是黄的,花瓣花蕊啊,都是五,叶子能长到六枚。土气之象,又具有水的收敛之象,果实是鲜红色,又有一股火气,生发之气,所以人参呢在一股淳和的清灵的土气之中了包含了水火之象。



我们再来看这个人参这个药材,好的人参,哪怕这个元参,长得比较好的,它的形状远看,是不是很像一个人形啊,芦头,像人的脑袋,整个这个身子主根,像人的躯干,它的须根,就像人的四肢。



这个人参的颜色跟人的皮肤很相近,它的气味,清香,甘甜,微利,有一股甘甜之味。这个新鲜的人参呢,如果你用刀切一下,比较润,稍微有点脆,多少有一种粘连之象。那么这个好的野山参呢,据说,这个挖参的人啊,在山里,条件也很艰苦啊,碰上很饿很累的时候,他舍不得吃这个参啊,就吃点参须,有时候就能度过难关啊。



这就说明这个人参为什么,它这个参须这么细,这么长,尤其是野山参,它这个参须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人参的主根的长度。这个,这么很多很细的参须,打个比喻它就像一个,就像一张网一样,打个什么,把一些东西能够给你收藏住,这么一个形象。



所以这个人参,他这个收藏收补元气这个功能是很好的。尤其长的又象人形,这个人参它能够长的一个人的形状来,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就长出这么一个形状来。必然是人参的一股气,与人身的这股元气有某些近似或相同之处,它才可能长出这么一个形状来。以前和大家聊过的,无形之气决定有形之体。所以人参这股气呢,正因为跟人身之气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所以呢,它长的跟人很相近。目前用的这个人参,大部分都是东北人参,跟《神农本草经讲》的山西上当人参和山西太行山的这个人参不太一样。所以呢,就以今天这个东北人参为例,讲一下现代这个人参它有哪些特点。



文王做后天八卦,伏羲做先天八卦,在先天八卦里面,东北产人参的这个地方,它对应震卦,震者动也,一阳居于二阴之下。阳出于阴,阳动于下,往上生发的一股象,整个卦象,上面是二阴下面是一阳。整个卦象以阴为主,这个阴象之中蕴藏着一股生生之气。这跟人参非常相象,人参是一个偏阴的一个药,但是这个阴柔的药,同时具有一股很好的生发之气,就是阴中有阳。那么从这个后天八卦来讲,东北方向是艮卦,艮为山,为土,为静,安静。人参又长在东北山谷里,山林里面。它一般呢,都是长在比较阴暗的地方。背阳向阴,所以它就跟山一样,安静,稳固。所以它的气能够入五脏。主补五脏,五脏是藏精气,藏而不泄,以藏为主,人参具有这些本性。从这个生生之气来讲,人参有一股生发之气,天一生水,最大的生发来源,是从水里出来的,是从阴中出阳出来的,人参就具有这个特点。从后天药物的形态来看,质地来看,味道又起到敛藏安固的作用。所以通过这些理解,对人参的体会,反过来再来看神农本草经,人参主补入五脏,安精神,震魂魄,出邪气,名目开心益智,再去看这句话,你慢慢有一些体会,不是单纯的背书了,你就可以悟出人参的作用。



人参有与人体元气比较接近的药气,它以这个柔润、收藏为主,同时里面还蕴藏一股生发之气。所以在这个五脏真气不足或者比较亏虚的情况下,可以用大量的野山参,能够起到很好的主补五脏的作用,五脏之真气它可以直接补进去,所以为什么以前的老大夫碰到大出血或者受伤或者产后大出血,用大量的人参汤,好野山参,用上几两,这个效果是非常显著。现在西医抢救措施比较发达,好的人参又比较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这种独参汤,在临床上急救的案例比较少了。当然在心血管这些病房,有些危证的心血管病人,给用上少量的野山参,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单用西药效果好的多。比如病人心衰,已经有这个阳脱、汗出、气急、非常虚脱危险的情况,这个时候用这个野山参炖点汤,赶紧喝下去,要比强心药效果好的多。这方面的报道也不少了,可以到网上去查查。这就说明人体这股生发之气,不是单纯西医强心药就可以补上。



有时候讲这个人参之气怎么补?附子是鼓动人身这个元气,一气周流,让这个一气周流更加有力,是一种边策,是这么一种补。运转中焦的药,是通过推动中焦握权,使中焦气血化源,源源不断,这也是一种补。那么非常虚的时候,用人参直补五脏真气,这也是一种方式。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这就是中医灵活的地方。所以,我把人参的功能总结了一句话,即:人参能进入五脏之阴,而直补流通五脏的元真之气。这是我个人对人参的一种认识。



在这里再和大家谈谈对人参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人参是补气的,有的人认为人参是补阳的,还有的人认为人参是滋阴的,说法不一,市面上各种人参都有,我们是怎么选用。那么今天晚上讲的基本上是以野山参为主,来讲这个人参的功用。从刚才咱们交流的东西来看,人参是补阴的,还是补阳的?这么说就显得的太粗糙了,所以人参不能简单的从补阴、补阳、补气来论述,去争论,那只是显得对人参的认识比较肤浅。要从这个象上走,阴阳是不可分的,气血也是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对药物的理解不要偏执,要从药物的本象去体会去领悟。这个药它有什么的象,它有什么样的气,它有什么样的作用?任何一味药都能补阴也能补阳,阴阳和和,方为平人。一个药如果是纯阴无阳或者是纯阳无阴,这种药如果是真有的话,我估计也不会在咱们的现实世界当中。所有的药物本身就象动物植物一样有生命,所有的生命在它那个层次上都是阴阳和合的,本身它都具有阴阳的秉性,所以对阴对阳都有一些作用,只是它们处的层次不同,它们的内在气场和外在形象不一样,所以对人体的影响,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影响的层次、影响的环节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绝对不会说这个是单纯补阳的,那个是单纯补阴的,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对药的领会,要从象的角度去体会。当你感觉到一个病人,他的病象是一种什么样的象,比方说一股虚火燥热或者阴寒沉涌,有不同的象对应不同的药物,去把这个象改变一下,周动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用起药来会更得心应手,更加灵活。



我们目前用的一般都是生晒参,就是元参直接晒干,三年以上的生晒参效果还可以,五年以上的更好一些。两年以下的也没什么劲了。那么元参什么样的最好呢?一般大家不太会分别,那就教大家最简单的办法。买的时候最好买那种整枝的人参,看人参长的好看不好看,就象看一个人一样,一个人长的很漂亮,很帅,看上去比较顺眼。人参也是一样,你去看,它这个人参长的比较端正,长的比较细腻,颜色比较正,就象人的皮肤长的比较白一样,本身看的比较顺眼,闻着味比较清香,这就是好人参。相反,长的五大三粗或者是有什么怪味的,基本上就有问题。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高丽参,西洋参也不少,我个人感觉从形态来讲,西洋参长的就是一个疙瘩,很难看,卖得还很贵,所以我基本上不用西洋参。当然它有一些补益的作用,我感觉它比较结实比较硬,就是那种收敛之象,更俊猛一些,跟西方人的精气相对应的。所以人上火的时候,有点虚火的时候,用点西洋参确实比生晒参的效果好。但是用于急救绝对没有人参的效果好。高丽参主要产于韩国朝鲜,高丽参都是加工过的,有的加了很多的香料,香精之类的。我对药物的炮制,了解的不是很多。我接触过的高丽参气味确实比较浓,感觉缺乏清灵清润之气。如果只是用于稳补还可以,用于急救,很虚的时候,用于救命,仍然不合适。说来说去,什么样的最好?天然的最好。天然的野山参,或是生晒参,没有加工过的,那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知道,现在这个经济这么发达,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加工过的了,我们想吃点天然的东西还很困难,天然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超市里卖的那些高级的补品,也不好,不如自己在家炒一盘青菜来得好一点。



那么党参呢,顺便一提,党参主要是一个甜润甘润之剂,清香之气很少,所以它是味比较浊,当然也有一个补中气的作用,但是没有什么灵气。所以说如果没有人参,吃这个补补脏器,不是很虚的,慢性病,比较穷的人,想用点人参又嫌贵的可以用党参,量稍微大点,三五十克,有一点近似的效果。我临床上党参很少用的,哪怕少用点人参也不愿用党参,感觉这个效果有限,当然这个也要知道,适当的用一些,用上一二两,100g还是有一点作用的,可以近似的代替一下。咱们知道实在没有人参的时候还有这么个代替办法。



那么这是跟大家讲的人参,有人问人参入药的时候到底需要不需要去掉顶上的芦头。这个芦头呢是一定要去掉的。芦头很苦,你想人参这股轻灵之气,为什么能够在它参体里面藏的这么好,全靠这个芦头,就跟开关一样。这个叶子呀,把这天地精华全都采集起来,慢慢输送到这个参气里面去,芦头就跟一阀门,开关一样,封住了呀。没有这个芦头呢,就散出来了,所以保存人参的时候不要去芦头,用人参的时候就要去了芦头。不去芦头的话,这股气进去之后散不开啊,还被你藏的紧紧的,是不是?所以用的时候就把芦头去了。当然,这个芦头留着也有用。有些这个芦头不是可以探吐嘛,有些比较虚的病人想吐都不吐出来,一用这个芦头马上就能吐出来。为什么呢?芦头这股收藏之气,有点苦,近似于黄连,但比黄连柔和多了呀,毕竟它是人参的芦头,它有一些补益作用啊,不伤胃气,能够把这种很虚之病人胃里的痰浊之气收藏起来,可以吐出来。芦头也有很好的作用。



人参呢,就讲这么多,下面我们接着讲黄芪。



那么黄芪呢,主要产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像内蒙啊,东北啊,在北方。寒凉干燥的气候,比较适合黄芪生长。那么黄芪呢,有图片的朋友也可以把图片发上来给大家看一下。黄芪从植物科上来讲,它属于豆科植物,豆子咱们都知道,补肾的嘛,黄芪也属于豆科植物,它的种子也接近黑小豆差不多。这个黄芪呢,它长得一茎直上,一根直直的往上长。这是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呢,也是直直的往下长,根直而长,也是一根,上下贯通,你看这就是一股疏通之象,是吧。那么它这个花呢,黄色的,淡黄色。它这个根呢,根也是圆圆的,跟甘草似的。咱们讲过甘草的根圆圆的,长长的,这个黄芪也是。根是圆圆的长长的一根。黄芪用的就是它的根嘛。内蒙黄芪有那种特别粗的,切出来的大片很大很宽,还有一种小一点的黄芪,咱们普通的黄芪,细细的,切的片没那么大,但是它的这个切片呢,都是那种淡黄色,偏白,黄白色那种切片,偏白吧,以白色为主,黄色比较淡一些。所以你看,黄白色这个颜色,还是中土的一个颜色。黄芪这个气味呢,你去闻一下,味非常的清香宜人。甘草这个味呢,清香当中带着一股甘甜之气,黄芪呢,主要是一股清香之气。人参那个气,是香甜之中还带着一股滋润的这种感觉,偏于柔润。而黄芪呢,就偏于香燥一些。你看它这个饮片呢,其他的这个药啊,这个饮片,晒干之后都是比较硬的。黄芪这个药啊,它即使晒干了,还是软软的。你去一摸一掰啊,它不是说一掰就断了,它是软软的,比较柔润,比较温和,就跟一个人的脾气很好一样,也就是它质地绵软。



所以你看咱把这个甘草,黄芪,人参三个药一起比较一下。甘草呢,偏硬一些,从饮片的角度来看。甘草是比较硬的,但是一掰能够掰开,比较脆一些。黄芪呢,就比较软,你掰的话,它不会轻易断。而人参呢,有一点非常脆,一掰就断,看不到什么纤维性的东西。甘草和黄芪都有很多纤维的质地,木头一样。人参啊,就像一块凝脂一样,膏一样。所以你看,如果把甘草作为一个中庸的标准,那黄芪呢,就是偏软偏燥,属阳。人参呢,就是偏硬偏润,属阴。人参的根须比较多,能收能固。黄芪呢,只有一根,直上直下,善于通,疏通啊。所以你看黄芪偏阳,能通。人参偏阴,能固。那么这就相当于甘草旁边的一左一右啊,阴阳就出来了。药物有时候跟仪气的象也是很相近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甘草的一股气,缓缓一动变成了黄芪,静静一收变成了人参。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完全可以。所以我说很多药物,它们本身你把它组合起来也是一个一气周流,可以组成一圈。如果这样来可以把所有的药物都串起来,串成一圈,把所有的药物都理解成一味药的话,那个时候用药,基本上可以得心应手了。



那我们都知道这个黄芪是补气的,补大气。黄芪本身这股绵软芳香之气,其实一股土气,能够入中焦,能够随着土气的斡旋流通,遍及周身。刚才讲了这个黄芪呢,是豆科的植物,黄芪的种子是外被黑毛,外面长着黑色的毛,长得也是肾的形状。你看,黄芪本身这股气,最后凝结成肾水的精气,肾藏精嘛,黄芪这股气最后能够凝结成肾中的精气。黄帝内经里讲,卫气出于下焦,下焦属肾啊。什么叫卫气啊,就是这个一气周流啊,卫外而为固,固护肌表,这股气叫卫气。那这个气为什么出于下焦啊,凝固,卫固肌表,这股气,它这个力量是比较大的。一个气很虚的人,他可能每天觉得很冷,哪有这个气固护肌表,这股力量来自肾中元阳,也就是下焦。你看今天国家这个边防,部队调动啊,都来自中央军委一样,对不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补卫气呢,他能够固护荣卫啊,固护肌表啊。就是因为它能够带着下焦肾气的使命,能够把肾中的这个精气收固全身。黄芪有类似的功效,或者说黄芪这个药,它的功用和卫气是类似的。你看它也是直直的一根,直上直下,它长的,疏通的作用很好,能够把这个气呢,形成肾中的一种精气。同样道理,肾中的精气也可以被黄芪很好的收分,所以《本草乘雅》这本书里说,能知卫气出入之道路,便能了知黄芪之功用。肾主水呀,肾中这股生发之气,能够行气而行水,气行则水行嘛。所以黄芪这股绵和之气,芳香微温,善于疏通。它是阴柔缓和,能通中土,便利三焦,温其运气以行水。这跟卫气的作用是比较像的。这个时候呢,咱们看《神农本草经》对黄芪的描述,“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那么对黄芪有这么一个理解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神农本草经》对黄芪的这个论述,那么就会发现黄芪的功用无非就是,温血通行,绵绵行气。你看这个黄芪,我们知道它有很好的补气的效果,被称为“补气之长”,老写的这个黄芪,是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日。黄芪的这个老字啊,本身说明了黄芪的这个地位啊,如卫气一样,缓缓温润,温血通行,所以能够把很多这个气血比较虚,不能通畅的流通运行导致的很多疾病,引起的这些肌肤,属于这个营卫方面的疾病,有一个很好的治疗作用。主小儿百病呢,小儿这股生发之气比较旺盛,就跟人体的卫气一样也比较旺盛,比较强盛的,所以主小儿百病。小儿气比较弱,黄芪的药性呢又比较温和、缓和,也是非常契合小儿的这个病机和生理特点,故主小儿百病。



人体这一气周流,缓和流通,不徐不急,以通畅为贵,所以黄芪它本身这个特点呢,就是缓和流通的,雍容和畅,这是一个比较稳固大度的这么一个象。所以黄芪用在很多慢性病,【qi shi 的】病,效果很好,象这个慢性肝病,关幼波老先生治肝病,善用黄芪,大量的黄芪。肝病本身风气耗散啊,很多病人都偏虚,所以用上大量的黄芪呢,确实补人体的大气,能够把这个气血给流通了,有一个很好的改善。



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治水,水气病篇,你看,也是多用黄芪。黄芪行气啊,气行则水行。我给大家以前讲水肿的时候,给大家讲肾病的时候聊过。治疗水肿不要单纯去利湿啊,要着眼于气。所以黄芪,它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功效,跟它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一个药物有一个什么样的象,它就有一个什么样的功用。我在临床上,很喜欢大部分药我都用的是生药,不喜欢用炙过的。很多药一旦炮制过之后,这股生发之气流通之气就没有了。可能你用上这个药就没有效果,临床上也有很多炙黄芪,我是一般不用的。不是说药物都不能炙,有的该炙还是要炙,只是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时候该炙什么时候不该炙,大部分情况下是不需要炙的。

有人正好又问了,这个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刚才我已经说了一点了。那什么时候能用炙黄芪呢?如果这个病人啊,阴亏的比较明显的时候,气比较虚,你需要它补充这个一气周流的这个大气,同时呢它又有点这个偏燥之性,可以用一点炙黄芪,但是炙黄芪的量,我一般不敢用大,因为这个炙黄芪都是用蜂蜜炙过的,下面我马上就讲蜂蜜,一旦用蜂蜜炙过了之后呢,它就偏腻了,流通性就差了,所以炙黄芪我个人感觉不能大量使用,生黄芪可以大量使用。那么黄芪呢,就讲到这里。



下面咱接着讲蜂蜜。其实很多药,以前讲临证辨象的时候,已经跟大家都聊过了,今天讲的有些可能就重复了。蜂蜜呢就是小蜜蜂采花粉酿造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到了春天百花开的时候,南方人放蜂的比较多啊,它们都是拉着一卡车一卡车,一箱一箱的蜜蜂,由南到北,因为开花都是南方先开,北方后开啊,他们就拉着蜜蜂由南到北到处采蜜。所以有时候在乡下啊,花比较多的地方,果园啊,或者油菜花啊,或者槐花之类的,农村一般比较多,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山区,野花也很多。你在路边经常能碰到很多南方放蜂的。老远就能闻到一阵一阵的花香,所以你看这个放蜂的人啊都很聪明,我就奇怪这些人怎么知道这儿的花比较多呢,一直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但是凡是有放蜂的地方,这附近肯定花都很多,他们都是能赶的很巧,花刚刚开始开的时候他们就赶来了,等花开过了,他们就走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这个时候开花,那个时候不开花。你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行,放蜂人也不可小视啊,到处去采蜂蜜,非常辛苦,非常勤恳,把那个蜂蜜采回来之后啊,都收到箱子里去,酿成蜂蜜,一天下来呀,放蜂的人,把这个蜂巢一扇一扇的就跟板子一样,抽出来,把这个蜜蜂扫下来放到一个甩干桶里面,一转蜂蜜就甩出来了。



咱就看看这个蜜蜂酿蜜的过程。首先,满山遍野的蜜蜂,成千上万的蜜蜂,把分散在各地的花粉采集到一块儿,收集在一起,这是一个什么象呢?收敛之象啊,收藏之象,收集起来。另外呢,你看蜜蜂的蜂巢,我们都知道蜜蜂的蜂巢是六边形的,它的蜂巢做的很细腻,非常规则的六边形。六是什么呀?六是水之成数。所以你看,一见到六,你就知道这是一股收藏之气。雪花是六个瓣,水主收藏,收藏的极限,它就表现出的一个形状来,就是六个瓣,所以你看蜂巢本身也是一股收藏之气。再看蜜蜂本身,蜜蜂呢,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如果有图片的可以发个蜜蜂的照片上来,这个蜜蜂的颜色,两个颜色:黄色和黑色。黄色是中土之气的颜色;黑色呢,水之色黑,收藏之气,水气。然后这个蜂蜜呢,酿出来的蜂蜜是淡黄色,半透明,非常的甘甜可口,黏黏的。你去买蜂蜜,怎么知道这个蜂蜜的好坏,有没有加水啊,加糖啊,怎么鉴别。到放蜂那个地方,新甩出来的蜂蜜,你去看一下,你拿一根筷子到这个蜂蜜桶里去挑一挑,这个蜂蜜挑起来之后啊,如缕如丝不断,这样的蜂蜜就是好蜂蜜,为什么呀?这个蜂蜜比较稠一些,精华比较多,收藏的比较好,如果这个蜂蜜就跟水一样,挑不起来,差的蜂蜜要么就是质量不好,要么有可能兑水,收藏之气不够啊。所以这个蜂蜜呢,从这个颜色来看,淡黄色属于土气之象,从这个味道来看,甘甜可口,属于入中土的。所以它还是中土的一个药,以入中土为主,但是同时它又具有很好的收藏之象,方方面面都显示出一股收藏之象,一股水气。我想大部分人都喝过蜂蜜,蜂蜜呢,很开的热水你不敢喝,你兑上点蜂蜜,马上就能喝了,其实呢,温度可能还是很高,但是你就不觉得那么烫了,为什么啊,热气被藏起来了。附子中毒的时候,有些朋友敢于以身试毒,或者说不小心误服乌附的时候,中了毒怎么办?赶紧喝大量的蜂蜜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所谓的中毒就是附子这股升动之象,这股冲动的力量太强了啊,赶紧用蜂蜜收一下,藏一下,它就缓和了,这就是解毒的本质。仲景在大乌头煎里面,用蜂蜜来煎乌头。乌头破结这股劲就更大了,所以用蜂蜜给它缓和一下。还有这个发的这个小蜜蜂还有蜂巢的照片,非常漂亮,大家看一下,它这个蜂巢非常的规则,正六边形,非常规则,人我估计自己造不出这么漂亮的房子,所以大家要想一想,小蜜蜂有什么智商能够造出这么标准的房子来呀?如果没有它这个本性没有它本身这股收藏之气的本性的话,不可能出现这么漂亮的房子。



你看咱在家里,放上一瓶饮料,放上一瓶醋一瓶酱油,你放上一年不用,可能就坏了。这个蜂蜜啊,你放上几年它坏不了,为什么呀?它收藏的很好,什么细菌呀,寄生虫啊,进去根本就活不了,因为这里面这个生发之气就根本升不起来。所以蜂蜜这股收藏之气还是比较好的。因此我就把蜂蜜定性成什么呢?土气当中的一股水气,土中水。把蜂蜜这个功用啊,概况一下,也给大家发一句话:蜂蜜是土气的缓和收藏之象,寓有水有润下之意,属于土中水。这个时候呢你看,有时候咱们知道小孩喝药都怕苦。有时候小孩感冒了呀,给他用上点解表散寒的,麻黄的味或者桂枝的味有点冲,小孩不愿意喝呀,给他加上点蜂蜜水,如果这个蜂蜜水加的太多了,这个效果就不好,整个方子的效果就不好了。所以呢有时候我就给家长说,你不要加蜂蜜,加点白糖。这个糖呢,就只有甜味没有收藏之气。当然有的时候呢,非要用这股收藏之气的时候,那就一定要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一味蜂蜜,有时候近似的等于生脉饮的效果。生脉饮我们知道:人参,甘草,五味子。一味蜂蜜有时候就跟生脉饮有一点近似的效果。所以这个蜂蜜呢,虽然属于还是中土的一个药,但是它主要是偏于阴柔的一个药。这是对蜂蜜给大家讲这么多。



时间好像还比较宽裕,再给大家讲一下饴糖吧,饴糖一带而过比较简单。饴糖呢,主要是麦芽谷芽之类的,跟米一块儿熬一熬,煮一煮,熬出来的那个糖,也是比较甜的一味药。那么这个饴糖和蜂蜜呢,真正的饴糖它也是液体,是一个比较稠厚的,黄褐色粘稠的一个液体,非常甜的,跟蜂蜜有点象。蜂蜜是透明的,清润的;饴糖就是有一点,好像给人感觉有一点浑浊的感觉。那么饴糖它来源于五谷,都是经过煎煮发酵,所以它这股土气也是比较醇和的,也是黄黄的,甜甜的,都是一股土气。我们人吃饭主要是吃五谷,主食就是五谷,五谷杂粮,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都要是煮熟蒸熟,我们吃了以后还要进一步消化,内经讲“中焦如沤”,中焦就是消磨温化,把饮食的五谷变成人体所能够吸收运用的营养,成为营卫气血的化源。人吃饭消化的过程与饴糖加工的过程很相似。所以这个饴糖呢,仲景在两个建中汤里面,大小建中汤,都是用饴糖作为君药。所以饴糖可以建中,建运中焦,中焦比较虚的时候,我直接把这个消化好的东西,你直接吃吧,不用消化啊,直接就可以吸收了,是这么个意思。这个饴糖质稠而甘温,可以直入中焦而为我所用。饴糖呢,得五谷之精华,甘温滋润,因为又是液体,土气当中的土气,土气当中,五谷本身属土,经过消化,土气当中的精华,土中之土。如果它与蜂蜜比较一下,蜂蜜偏于凉润;饴糖就偏于比较中庸,中正一些。和甘草相比呢,甘草偏于阳,偏于气;饴糖偏于阴,偏于血,都是居中,扶中土之正的这么一种药,都是最中间,属于土气,与土气最挈合的一些药物。对于中焦比较虚,又有点偏寒的,比较合适。而如果实症,中焦的湿气壅滞,这样的可能就不太合适。所以饴糖呢,比较简单,临床上我用的也比较少,因为这个药呀,现在关键是不太多,买也不好买,给大家一带而过,这个饴糖的作用给大家总结一句话:饴糖主要是补中土之虚。



今晚上咱就讲这么多吧,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提再交流一下。
2010-10-09 15:00 5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附子麻黄石膏大黄



今天呢咱们接着讲咱的药象体会,这次呢讲完之后我想停一段时间,我这边呢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一下,这段时间,方便的时候再给大家再讲。所以今天药象体会这一次讲课,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框架,可能讲的稍微粗一点。

今晚上讲四味药,给大家打出来,今晚上咱讲:附子、麻黄、石膏、大黄,讲这四味药。为什么讲这四味药呢?这四味药就是一个代表,代表了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型。通过这四味药,我们能够灵活变通出临床上很多的药物的路子,很多的治疗思路都可以从这个药里面领会出来,触类旁通都可以。所以今天呢,既是讲药,也算是讲一个对药理解的这么一种思维方式。一气周流的模型呢已经跟大家聊了很多了,左路生发,右路敛降,中土斡旋,这个模型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这四味药呢,左路附子、麻黄升发,右路石膏、大黄敛降,中土的药咱们已经基本上讲完了,不再讲了。所以这四味药实际上就代表了一气周流的大的格局。这有代表性。

先讲一下附子。附子这个药呢,道地药材产自四川江油,它是比较地道的,陕南呢,就是陕西南部汉中这一带,有些附子质量也不错,都是在秦岭南北高山峻岭之间。那么这些地方呢气候温差比较大,热的时候很热,冷呢,一天之内温差有时候超过二三十度,一下子很冷。它的药性药力越强,它开的花的颜色越深。如果从大的方位上来讲,四川这一带呢在咱们国家地理位置上来讲呢,它属于相对西南方向的一个位置,如果离开了四川当地的水土,到外地之后,他可能就吃不了这么多辣椒,慢慢的会有所转变的。那么附子这个药呢,在土气比较厚重,四川被成为天府之国嘛,湿气呢重浊的地方生长。我们知道附子是用它的根茎,是地下的一个部分。所以附子呢,咱们都熟悉是大辛大温,通十二经络,抑阴回阳的一个非常主要的药,那么它的这些功用,和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坤土为死阴,以前和大家聊过的,在这地方很难有生气。人这一气周流无非是一股土气,这股土气一定要流动起来,一旦流动不起来,一旦这一气停滞,意味着生命消失,生命也就停滞了。附子的长处呢,它能够在湿气重浊的地方蒸动生发,就像一阳复生一样,不过我们把附子的药性,从底往上升,看成一个震卦,震卦就是震仰盂嘛,底下一阳爻,上面是两个阴爻,一阳动于下,西南方的坤卦有三阴卦,卦如果叠起来,坤卦在上,震卦在下的话---地雷复,复卦,这就说,一元之阳从非常重的阴霾里面,从最底下的地方开始往上生发了,开始恢复了,是这么一个象。我们想一想,附子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药性,与我们刚才讲的复卦,是有点像。我这没有图,哪位朋友会发图片的话,可以把复卦的图像给大家发上来,上面是坤卦,下面是震卦。所以从这里来讲呢,附子它辛温通阳的药性,它的起源是在下焦,跟麻黄是不一样的,都是辛散的药。附子是从人体最下部,或者说最里往外发,往上走。那么刚才一直讲这个附子呢,跟坤卦的关系,坤是土,内经上讲,人呀也是属土的---倮虫嘛。附子对人体的作用,尤其要合适了,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给讲过,所有药物的作用都是相对的,因为我们人体本身就有一气周流这一股气属于土气,所有的药物都是跟这股土气相比较显示出来的药性,附子跟附子相比较有什么治疗作用,你把附子放在附子旁边,这两个附子相互之间会有治疗作用吗?没有。他们的药性是一样的呀,可能就互相没有偏性,没有什么差别,体现不出治疗作用。药物之所以对人体有这个治疗作用,就是药物本身这一股气,跟人体一气周流的这股土气,它运行的层次不太一样,有差别,所以它有影响,正因为附子它生长在湿气、土气都比较浓郁,这么个地方,与人体这一股土气完全相应,所以附子对人来讲是一个回阳救逆的很好的药,相对它对其他的动物有可能不见得是一个正好的药物,所以大家对这一点也要理解清楚。

你看李可老先生他在用破格救心汤救治很多心衰危重病人,这些大病用药之后会出现腹泻或者是小便非常多或者出大汗,这些呢都是湿浊被元阳化开之后往外排的一个现象。这说明附子也是个一气周流运转无力,阳不能化阴,气不能行水,整个人体湿气水浊都在体内郁滞住,是这个病情。我想呢能用上附子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相反,如果说这个人特别虚,气血俱虚,连点水份都没有了似的,就好像地干涸了,已经快枯萎了,你再给他用上附子,那就是报薪救火。所以说一气周流很弱,有四逆证:脉微欲绝,四末不温,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不一定都能用附子,要分情况。附子这股通行之力还非常迅达,非常迅猛。

有一位老前辈,他讲附子有通墙倒壁之功,语意非常确切,确实是有这样的效果,只要用好了,确实是可以起死回生。但是我们也知道的呢,附子力量这么大,所以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就跟一个双刃剑一样,用好了是一剂良药,用不好就会祸不旋踵。所以我个人在临床上用附子呢,一般来说就是脉虚无力,有的脉你看有些接近脱了,或者是虚阳漂在上面了,虚阳上越这种情况,脉摸着也是浮大,浮洪而大,好像是很有力,实际一旦用力按下去沉取的话,马上就无力,这样的也是用附子的指征。常规的脉象就是:脉细、脉沉、脉无力。如果出现虚阳上越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脉大、脉浮、脉数、沉取无力这种情况,这是从脉象讲。但是还要看一下舌苔。这种舌苔呢大部分是比较润。病人形体不会太瘦,阴精不会太虚,这个时候就可以附子,甚至大量的用都问题不大。如果病人本身已经很瘦弱了,舌体黑瘦,舌苔干结,脉细、有点沉涩,这个时候即便他有四末不温这种明显的四逆这些症状,附子也要慎用。一般我用的附子都是清附片,就是那种淡黄色的,不是那种纯黑的炮附片,纯黑的炮附片基本没有什么用处,生附子也比较少一些。这个清附片呢它的药性还是比较好,一般北方人呢我认为有用附子的情况的话,我的用量一般都在10克以上,当然个别时候小量地鼓动一下也可能用5、6克,一般是10克以上开处方,多的时候也有用到100克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呢,北方人15克以下的附子,你煎半个小时以上不会有大问题,如果15克以上的话,最好能煎1个小时以上,一般30克我都建议病人煎2个小时,这样相对比较稳妥一些,久煎之后药性平和。当然如果真是有急症,救急的话,附子久煎之后就没有那股生发之气了,反而没有效。南方人的身体本身这股气相对比较松散一些,南方比较暖和呀,一气开散,收敛的状态不是不多,用的附子量注意不要太大。

有一个香港的朋友来看病,在陕西给他用附子,用上十几克没有问题,他回香港还十几克好像要中毒了,就感觉完全不一样,可能这两地气候不一样引起的。就把这个量减少后,减到5、6克,感觉效果跟我这边的效果差不多。所以南方人北方人体质不一样,气候不一样,根据人不同的体质,在不同的地方,还是要灵活处理。这是把附子先大概讲了一下,然后再讲一下麻黄。这是这个阶段最后一个给大家讲,所以想把大的思路跟大家串一下,三个的药可能讲的不会太详细。

我们现在讲麻黄。麻黄这个药,咱们国内市场这个麻黄呢,大部分都是新疆那边的比较多。新疆,西北方向,后天的乾卦的方位,乾为金,从五行上是肺气,收敛的比较重。新疆那边葡萄、西瓜、哈密瓜都特别甜,温差比较大。就是因为也是收藏的比较好,因为比较干燥。麻黄在这个地方能长得很好,说明他它有天然的抵抗收藏之气的作用,所以它的破散之力就非常明显。从这个形状来讲呢,麻黄长得细细的、长长的,又硬又脆,一掰就断,给人一种锐利的感觉,所以以前我给大家讲过,一看见麻黄,就要想到一股气直冲九霄,有这种感觉。所以新疆人他都知道,凡是长麻黄的地方,这地方的雪都比较少。就是麻黄这股生发之气把这个雪可能就化掉。而且麻黄这股味,煎出来之后非常浓郁,非常难闻的一股,一闻到这股味就要被推倒一样,这股味把你的头顶得都大,受不了,有那种感觉,所以麻黄的气味俱浓。

麻黄跟这个附子正好在左路,一表一里,一个在顶部、一个在底部,遥相呼应的一对药。附子从底下往上升散,强力升散,麻黄在顶上勇猛地宣散,都是猛药。所以麻黄也不能随便想用多少用多少,用的时候要很小心。这是麻黄一个非常好的开散的效果,所以凡是肌表受邪引起的疾病,可以广泛地用。内经上讲这个疾病,讲顺序的时候,先皮毛、后肌肤,然后再五脏六腑,由表及里。如果邪气淤于肌表,表气不开,那就可以用麻黄来开散。《伤寒论》里呢,把这个都归于太阳病。所以麻黄汤这个方子都知道是解表寒,很好的一个方子,君药是麻黄,靠的就是它这股宣散的力量。所以张仲景这个很好的左路升散的经方麻黄细辛汤,就这个两个药,用的君药麻黄,加一个细辛,还有附子。本身附子这个鼓动元阳,往上升动,细辛把上面的路通一下,麻黄把外面的路通一下,这样整个左路的就升达。所以你看麻黄附子细辛汤它原来这个经文、原文讲:发热、脉沉、脉沉而细。这个脉象就是一气淤在里面,上不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升发左路的这个方子里,应该算是药力最专一、药力也是最猛烈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用好了,很多病例就是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网上可以查到许多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很多案例,大家可以结合案例去体会一下。




而且单纯一个麻黄的话,麻黄是偏于表散的,跟附子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跟其他的药物相配合起来,比如麻黄佐以大量甘草,甘草是兼治全身一气周流的,这时候麻黄可能就出不去了,这股药力就藏于体内了。所以对于内脏下垂的疾病,像胃下垂、脱肛,用上比较大量的麻黄,10g以上,配上大于麻黄量的甘草,比方说20g、30g的甘草,把麻黄的这股升发之力给他挡在体内,这个时候,治疗内脏下垂呢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要比这个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好的多。有个老先生他治这个子宫脱垂,他的经验就是必须用24g?以上的麻黄,用上就效果好,不用就没有效果。



以前跟大家提到的《眼科奇书》,这本书中的眼科实症,他认为实症都是沉寒,要用麻黄散寒。麻黄用的很大啊,都是几两几两的,一两就30g啊。实际上我们在临床用的比较好的麻黄,六七克,超过10g就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说明麻黄升发左路、宣泄阳气,效果非常理想。有时候中土啊,中焦不能斡旋,湿气淤滞中焦,这个人的肚子比较差涨,食欲很差,舌苔很粘腻,比较困的时候,有时候这个湿土就粘在中间了,转不动了,用上少量的麻黄,宣通一下阳气,效果也非常好。少量的麻黄,劲儿就比较小了啊,没那么大的力量出来了,这个药力就局限在中焦了,促发阳气。那麻黄汤的原方,麻黄量很大的。那么大的量不可能达到开散表邪的效果。有时候碰到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有些人赶路或在地里干活,来不及拿雨具,突然下大雨了,有些人就淋了。夏天有时候这个雨也比较凉,干活呢出一身汗,很凉的一场雨,有的人就?了,有的人就出现这个水肿、脚痛不能走,表气郁结、湿气留滞,这个情况用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开表气,薏米通利湿气,效果很好。但是有一个前提,量要很大,麻黄要用到二三十克以上、薏米要用到一二百克以上,一般人不敢这么用。但是你要这么用,一般一两剂就好;要是不这么用,单纯地行气去湿,可能弄上很长时间都很难好,甚至会变成其他的疾病。



所以麻黄这个药,他的药力有时候感觉“迅雷不及掩耳”,非常地迅猛。所以它治疗急性、危重病,需要我们果断地下手。非常好的药,将军、良将!所以对这些药物,对它的药要有非常好的体会,这样才有一个非常好的把握,什么时候该用、该用多少。



《伤寒论》上讲,麻黄煎煮的时候,要“去上沫”。“上沫”是什么东西?这个麻黄你要用的少的话,沫也不明显;你要用到10g以上的时候,这个沫就比较多了;用到20g、30g的时候,这个沫很明显、很白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沫?我刚才讲
麻黄这个味儿啊,非常?,气啊感觉有点?住了这种感觉,这个沫也是一种表现,就是它这个药的气味的一种表现。上沫呢,我的感觉可以理解为一种郁浊之气。麻黄本身呢它没有一种这个有型的东西,它的升发之气如果能够收藏住的话,那么它这个药也不存在了。任何一个药物,它的药性和它自己的这个形质,阴和阳、气和味,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应用麻黄的是它这股升散之气,所以这个上沫是一股郁浊之气,是不适合我们用的,去上沫的目的,是把它的郁浊之气去掉。这股郁浊之气在它没有变成上沫之前,在麻黄这个药材本身里面,是用来束缚升发之气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所以煎药的时候,把上沫去掉,剩下的就是一股清透升动宣发之气。升动宣发之气必然是比较清透的,郁浊之气都敛降。这就是《伤寒论》去上沫的意思。如果不去上沫,麻黄的升散之性要往上走、往外走,郁浊之气在里面拉着不让走,那肯定是拉锯战一样,很难受呀。所以有些人会有那种非常难受的感觉。



但是有时候你煎的时间比较长,半个小时以上,这个上沫、有型的东西,就慢慢地化解掉了。当然麻黄这股升散之气也就缓和了很多,这个呢你去不去上沫好像问题也不大。所以你煎药时间比较短,想用他这股锐利之气的时候,上沫还是去掉比较好。



这是讲的麻黄,下面接着讲石膏。上面讲麻黄的时候,你看麻黄,绿色的、细细的、长长的,锐利。那么石膏呢,咱们讲的是生石膏,大家如果见过这个生石膏晶,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石膏和麻黄非常地像,石膏那个结晶的纹路也是细细的、长长的、笔直笔直、晶莹透明,就好比这个麻黄换了一身透明的衣服似的。所以这个石膏啊,说石头重坠下降啊,这个说法我觉得比较肤浅。如果从这个象上去理解,石膏这个细细的、长长的,这股收锐利之气,它依然是通散的一个药,它这个通散和麻黄不一样,麻黄往上通散,石膏往下通散,都是很好的通行的药物。所以这个石膏一旦成了煅的石膏,这个通行之气完全没有了。所以呢,“石膏除大热”必定是生石膏,不可能是煅石膏。现在好多这个药店,他不太懂,卖好多药都要炮制一遍,认为这个石膏也要煅,所以很多人抓的石膏有可能是煅石膏,煅石膏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有害无利。大家如果用石膏来治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生石膏,要亲自看一下,生石膏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是透明的,断面是乳白色,纹理就跟麻黄一样,一条条的,非常细、非常长。



我们以前在杂志也能发现,讲这个麻黄,它这个成分对细菌有什么作用、没什么作用,认为这个石膏好像没有中医讲的那么神奇,石膏的溶解率也很低,只能溶解那么一点点,有效成分很少,用上100g、10g都溶解那么多,有什么作用呢?认为没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模式完全是西医的思维模式,不足为道。国外很多人,包括日本,很多研究中医的,为什么没有研究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跟咱们中医的思维方式,相差太远,门都没有入。中医要从气的角度来理解,讲生理、病理、讲治疗,都是在气的角度。打个比方说,咱看电视剧、武打片的时候,古代打仗有单挑,一个人和一个人骑着马单打独斗,这叫单挑。两个人打架,一个人单枪匹马上阵,另外一个人也是单枪匹马上阵,但是背后还站着千军万马给他助阵。大家想想这个架势,真正一个人这个他肯定心里发虚啊,对手虽然也是一个人跟他打,但是背后这个千军万马这股气就给他压倒了。从这个比喻来讲,虽然石膏这个溶解度比较低,你说我来煎药,石膏这个溶解在水里确实有效成分就这么多,但是那股无形的气很大,不能用这个溶解度来理解。我们煎药的时候,200g石膏这个气,这股通行、沉降气,和10g的石膏的这股气,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水本身收藏万物,水主收藏,任何药物的药气,它都能收藏在里面,所以不能从溶解度的角度去理解石膏的作用,这样就落入西医的窠臼了。要从中医的角度、从气的角度,你就知道,石膏这个量用多用少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仲景这个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用大量的石膏,来降阳明之热,这个一气周流上面走不动了。我们以麻杏石甘汤为例,除了麻黄往上宣散,还有石膏往下宣散啊。这一股气呢,不像磨盘给你压下来,不要这么理解啊,石膏就像一个导引一样的、向导一样的,麻黄石膏都是向导,麻黄领着这一股气往上走,石膏领着这一股气往下走,是很好的通行的向导,有着很好的引导力。如果单纯地从这个重坠、潜镇,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石膏,未免失于肤浅,失去了石膏这个药物的本义了,觉得很冤枉,石膏这么大的用处,被理解成只是一个?下来。



咱们看石膏为什么是透明的呢,那股气也是非常清的啊,气属无形。人体的这个寒湿啊属于有形,所以石膏这个无形的形质---没有什么味儿啊、半透明的形质蕴藏着一股无形的通降之气,它这个无形之气的影响呢,也是最好的。你让石膏来化痰可能没什么作用。



有人说石膏会不会,我这胃寒,不敢用石膏。石膏呢有点微寒,稍微有点偏凉,但是绝不会像这个大黄、黄连一样,明显的寒性是没有的,可以大量使用,没问题。用上300g、500g都不会出事的。而你用上30g黄连,可能有的人都受不了了,别说300g。所以说呢,它是一股通行之气,它的药性比较平和,可以大量使用;但是麻黄是比较宣散的,比较峻猛,这个量就要斟酌、要慎重、不敢太大,太大就全散出去了。





下面我们接着再讲大黄。那么石膏是通向的是阳明之气,阳明呢属土,脏腑呢主要是胃这块,都属于这个属土的这个区域,大黄也是本经里面《神农本草经》里面很好的药物。我们大黄用的是根茎了,如果咱们按大黄的这个药的行络的话,这就是深络的一个药。整个药呢它长成一大块,那个形状象什么呢,大家吃过烤红薯,跟那个有点象,可能也就这个意思吧。就是比较大,比较饱满,颜色也比较深,一看就是一个阴成形的这么一味药。那么大黄呢,它这个气味啊,我个人感觉还是,虽然这个气味还是比较的浓郁,但是浓郁当中有一股清香之气感觉,大家如果有生大黄,没有炮制过的大家可以去闻一下。味还是极大的。老远就能够闻到。但这个味闻到不象麻黄汤样的闻到很难受。它这个有一股好象有点芳香清凉的那么一股气味。闻着比较舒适。是这么一种感觉。如果你尝一尝大黄这个味呢。当然还是比较苦。那么大黄这个药呢本身,大黄这个药收藏在里面,缓缓下行,虽然我们知道大黄这药泄下的很厉害,吃了就能够很快的引起腹泻,实际上我个人感觉大黄这个药,跟麻黄、附子这些药相比,它还是没有那么迅猛。咱们知道它主生发,它本身有种生动力。右路主藏,右路的药大部分还是偏于硬,偏于停。比较安静感右路的药。在右路的药里面呢。大黄跟这些个右路的药,跟这些个药的通性相比,那么大黄是比较活跃的药。虽然是也属于右路敛藏的药,右路还是有一个很好的通经。通行脏腑的这么一个效果。如果跟一气周流整个这个,所有的药物相比,这些个药物相比,跟左路的药相比大黄这个药实际上不是一个很迅猛的一味药,它的这个药性相对较缓和的。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只是从右路的这个里面来看呢,大黄,为什么讲的这个推陈致新呢,我估计它的本意是从右路来着眼呢,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大黄呢,我以前跟大家聊的时候讲过。所有圆形的东西,圆滚滚的象生姜,它的形是圆滚滚的,白术长的也是,长的跟一块肉一样,肉质的,一大块一大块的,从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药大部分是入中土的,大黄这个药也不例外,它本身这个药呢的形态也是中土的一个形态。不象麻黄那么锐利,块头比较大,颜色虽然比较暗,但是它的黄暗也是入中土的,一样啊。它的苦寒当中含有一种清灵之气。香味也是属土,土气范围之内有推陈出新的作用,当然这个大黄没有什么锐利之气,跟麻黄相比它比较缓和。也就只是适合在比较粗浊的地方,象肠道啊,六腑以通降为和,入土化相对比较淤浊的东西。这有会有比较好的效果。麻黄呢,比较细啊,锐利,对精微的气的层次更明显些。大黄可能偏于有形的层次,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里面,药呢它用的是开水浸泡,水稍一开滚就可以了。这是取气。因为药性没那么锐利,我们如果想单纯用它这个气,调动这股热源起动,所以用这个开水煮一下,就类似泡到它的比较清的这股起快点出来。效果比较快点,如果大黄煎得比较久,它通腑的效果比较好,但主要是把淤浊给通出来,这样比较缓和。所以你看,大黄主下淤血,破症瘕积聚,这主要是大黄味的作用,不是气的作用。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大便不通的时候用大黄来通腑的,大黄用上之后他就知道大黄用上以后多长时间它能够有效,大概五六个小时,这个大黄才能够起到这个效果,才能够把这个大便疏通下来。要是用的是麻黄的话,发汗半个小时就出汗了。差别是很大的。这个意思是讲大黄,我个人的理解它这个推陈出新的作用固然通窍入腑的作用能引起一个推陈出新的效果,可能更多的是跟右路的药相比较相对显得活跃一些,实际上这个药还是比较缓和比较温柔的一味药。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不会引起那种俊猛的据泄的。老中医治疗肿瘤啊,以前也跟大家提过,上来就用一百克大黄,基础量,慢慢可能加的会更多。这样大的一个量这个大黄必须久煎,不久煎,要就说用开水泡一下,大黄他们这股气就快了,也许真的就是拉的起不来了。如果久煎的话,大黄破淤血,破症瘕积聚,效果很好。为什么会破症瘕积聚,大黄不象三菱、莪术,又不硬,没有破积聚的作用,一捭比较软,比较脆,不象三菱、莪术捭不动,也不象穿山甲,它哪来的破症瘕积聚的作用呢?它是利用本身的特别,善于入肠道六腑,进入大的通道。打个比方,象毛细血管一样,很小的渠道是需要麻黄来疏通的,那么大的河道就需要大黄来疏通的。各有各的用途。正因为大黄把人体大的这个肠道淤积疏通出去,一气周流给调畅了,症瘕积聚人体自己就把它破开了。所以并不是大黄本身就有破淤的这个作用,许多老中医有经验的,治疗子宫积瘤他也善于用大黄,大家想想子宫积瘤它也不在肠道之内啊,大黄它也泄不下来啊,它为什么还会有效果呢,就是因为这个大黄啊,把体内的淤浊,体内的淤浊,哪的淤浊最多啊?肠道的淤浊最多啊。它把主要的淤浊都排出去了,人的一气周流救通畅了,所以子宫积瘤这个也跟着得到改善,慢慢它自己就消失了。这是我对大黄这个破积聚的理解。《神农本草经》讲大黄荡涤肠胃,显出大黄的特长来了,大黄就这个作用。荡涤肠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作用,产生治疗效果,如果这个药是个很骏猛的这个药,你想它能安五脏吗?安和五脏的药不可能很骏猛,你看这附子麻黄里没有安和五脏的作用,所以大黄这个药还是相对较柔和的一个药,只要我们看准是可以大量使用。

那么今天晚上呢把附子、麻黄、石膏、大黄这四味药简单给大家串了一下,讲了一下用药的思路,这是今天晚上主要想讲的东西。咱们从张仲景麻杏石甘汤这个方子,可以看下麻黄石膏的用途,一升一降,用在上焦,气淤是在上,不得通行。那么还有一个方子呢,叫这个大黄附子汤,是不是叫这个名字啊,我这个人比较懒,记不住,寒食腹痛,有寒食邪气淤滞在腑中,通下要用大黄附子,用附子鼓动下焦,大黄激荡肠中的邪食,这个寒邪用附子温通一下,鼓动一下,然后再用大黄通下去,这是治疗下焦实症。

咱们都知道人体是中阳上升浊阴下降。上焦气的这个部分病比较多,一旦发烧多伴有表症上焦的问题。下面呢主要是有形的邪比较多一点,都是实症,对于这个邪气淤滞的实症淤在哪,一气淤滞在上的时候我们在上,我们就用走气份的药——麻黄石膏来疏通,如果是下焦有形寒邪淤滞在肠胃,那么我们就用下焦的药大黄附子来涤荡。我们从上下焦的角度来讲。所以这四味药咱们完全是可以比喻成一个人,麻黄石膏就是人的上焦,附子大黄就是人的下焦,中焦我们暂时先不管它。所以我以前跟大家讲,所有的药物,你理解好了它就是一味药,与人体的一气周流是完全应对的。所以这四味药你看能把它理解成一个人,能把它理解成以四对一的模式,理解成一味药,这个你就可以灵活组合,灵活的来处理,达到一些非常好的效果。刚才讲的这两个药物的组合是张仲景用的,所以如果从这个打个比方说上面这个麻黄石膏我们作为一个上循环,一气周流它是一个循环嘛,大黄附子作为下循环,我们认为它是下行。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上下循环给它联合起来啊,好像可以啊。建国初期上海有个老中医叫刘复,这个老先生对各种疑难杂症,包括肿瘤都有很好的经验,留了本医案书叫《鲁楼医案》。那么他治疗肺癌的时候有一个方子,叫进退青龙汤,为什么叫进退呢,进的时候这个加附子,退的时候加石膏,今天加附子明天加石膏,就这样来回倒,一进一退把这个肺癌就治好了。所以你看,附子和石膏同用可下可上,那能不能麻黄和大黄同用啊,完全可以,有时候有些人,尤其是些哮喘的病人,感冒了,右路表气不开,右路太内盛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麻黄大黄同用,临床上有时候我就这么用。效果很好。大黄把肠道淤浊排出,我以前讲过肺与大肠相表里啊。肺与大肠完全是一股气啊,肺与大肠相通,大肠一通,肺气就通,肺气一通麻黄开散起来就更容易。这种循环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比喻成大的一个循环呢,刚才那个是小循环,一上一下,现在这个是大循环,上下结合,我们能不能四味药一块用呢,如果需要一块用也可以呀。所以人体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焦斡旋这大的格局把握好,我们用这个模式,人体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可以真实的体会的到,你用这个系统呢,它就跟全球定位系统一样,必须非常精准的定位,来了一个疾病,看过去,马上知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从哪个地方用药,并不是说左路出了问题我就只考虑左路用药。一气周流,是从哪个地方用药都可以,看哪个地方对证,哪个地方入手能四两拨千斤,也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你看张仲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用麻黄石膏从上面入手,用大黄附子从下面入手,我们后代老前辈呢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例子,上左右交叉联合用,这样就把这个一气周流理开了,药物也就给用活了。

今天晚上主要就跟大家讲了这四味药,串了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如何把药做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临床上如何运用,中药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层次,我讲的这四味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层次,你象白术、苍术它是在中焦,也是一个层次,桂枝汤也是一个层次。所有的药你都可以把它溶入我讲的这四味药的框架之中,大家从这四味药的框架的基础上慢慢往上添。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刚硬缓柔,安排它一味药的合适位置,慢慢添进去,这样所出的各味药就成了一个整体。药物是从一个人的一气周流这个角度去体会。如果从佛经的角度,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气嘛。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把所有的药都给大家排好。原先是想给大家多讲一讲多串一下,自己的事情我还想处理一下,所以今天讲完之后呢,就不讲了,可能以后有机会合适的时候再给大家接着讲,讲课的内容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内容不清楚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我看今天晚上大千老师也过来了,感觉大千老师过来给指导。
2010-10-09 15:03 6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当归、川芎、白芍、天麻



前一段时间呢,主要忙着校对《四圣心源》,没有来跟大家交流。主要想给大家校对一个完美的版本,尽量没有错误,花的时间也比较多。最近是刚刚校对完,所以能够稍微轻松一下,来跟大家聊聊。因为我们这个讲堂呢,爱好者为主,咱们讲得呢尽量轻松一些,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放松。所以我讲的时候呢,可能会讲的比较随意一些,不会太严谨,大家主要听个意思就可以了。



以前药性呢,给大家讲了中土的药性。中土的药物基本上都讲完了。最后一次是给大家讲了一个框架,就是所有的药物其实都是可以看成一味药。它也是完全符合一气周流的这个体系,都在一气周流这个圈里、这个范围里面。每一味药我们都可以在这个体系里给它一个位置,它属于哪个位置的一味药,不管有多少,都可以安排进来。所以今天呢,我们就从左右一气的角度,给他们安排座位了。上次给大家讲这个框架,底下是附子,上面是麻黄,这是左路的;右路的,上面是石膏,下面是大黄还是什么。好像就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框架。今天就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把其他常用的药物往里面安插一下,慢慢把所有的药物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那时候我们对所有的药就是一个药的感觉了,临床用药的时候就比较自如了,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应对得当,比较简单了。



左路这个药呢,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左路主升发,阴出于阳,由阴出阳、由阴化阳的一个过程,所以药物也是对应于这个过程。所以左路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偏升发、偏柔韧,都具有这样类似的特点,跟右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个一气周流,它是浑然一体,左路升的同时,右路也在降。左右其实不可能截然分开,升降也不可能截然分开,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呢,有可能把这个左路的药和右路的药对比着、混合着一块讲,大概会分一分,但是不会那么绝对。今天晚上就给大家讲几味左路比较常用的药,以前也跟大家聊过,主要讲当归、川芎、白芍、天麻,讲这四味药。



我们首先来讲一下当归。有图片的朋友可以贴点图片给大家看一下。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讲药物的时候我们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在所有的《本草》里面,对药物的药性描写,应该是最准确的。



那么当归这个药呢,是当归这种植物的根茎,长得比较肥大。咱们在药店里有时候看到样品一样摆着展示的药物,那个里面有时候你会看到很好的当归。当归是一整个的,当归头呢比较粗一些,当归尾就分成几根,比较细长。那个外型呢,长得比较好的,就跟我们常见的胡萝卜的形状有点像,但是颜色是那种偏黄的颜色,有点黄褐色。所以我们有时候买当归饮片的时候,有的饮片非常的白,看着很干净,这样的饮片不一定是很好的饮片。正常的当归饮片应该是淡黄色的,不会是很白的。很多非常白的饮片,有可能是硫磺熏过的,也有可能是被煎煮过的,效果都不太好。大家要注意分别。



首先给大家稍微讲了一些当归形状和对饮片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正常的当归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对中药的认识,很可能就是因为当归这个药。为什么呢?因为当归这个味儿非常大,如果药店刚刚进了一批当归的话,整个药店都是当归的味儿。就是那种浓郁的、有点香的味儿,那个味儿不是很难闻,但是呢这个味道不好描述,非常冲的香味,比较浓。比方说煎药的时候,你这个药里如果有超过10克的当归,很可能其他药物的药味就闻不到了,你闻到的只有当归的味儿。所以当归这个药的味道是非常浓厚的。如果你把当归的饮片掰一下的话,你会感觉当归比较软、比较柔韧。它不像其他药物那么坚硬,当归是偏软一些,尤其是保存的比较好的整个的当归,拿起来可以弯动。当然如果放的时间太长了,干燥的厉害,它也是硬的,但是稍微加点水润一下,或者煎好药以后,当归是非常软的。别的药煎好以后都是硬的,当归就非常非常软。这是它本身的一种性状,非常柔润,长得比较肥厚的药,就是肉很多的感觉。它的质地是比较细腻。这是一个基本的饮片特征。



我们来看当归这个名字。中药的名字是很有深意的,不是每个药随便取个名字。当归呢,主要的含义在“归”字里。归呢,日常理解就是回来、回家,古代的“归”字,是嫁女,把女儿嫁给别人,出嫁的意思。当,合适的意思。当归,就是可以出嫁了、可以嫁人了。《易经》里有一卦叫“雷泽归妹”,泰卦里也写了“帝乙归妹”,所以《易经》的卦象里面这个归妹就是把妹妹嫁出去,这个归字就是嫁人的意思。这个“帝乙归妹”也顺便讲一下。帝乙,有人觉得是一个人名,是商朝的一个君王,为了防止别的国家来攻打他--因为他上位的时候,国家已经衰败了,为了防止外国的侵略,就把自己的妹妹嫁到别的国家去,以通婚来换取和平;还有一种说法呢,讲了古代一种风俗礼仪,“帝”是皇帝的意思,或者是某一种人,“乙”是甲乙丙丁的乙,帝为人名,乙是时间的意思,十天干的第二个支,一年来讲呢,生为首,所以五行里面甲乙配生木。为什么我们讲?里面有甲木,有乙木,甲木象阳像火,乙木?生木,这个甲乙的意思都是取生天这股生气,生木之气。所以帝乙归妹,我们可以理解是二三月份,春暖花开,阳气生发的季节,这个季节把女孩嫁出去是比较合适的,是古代的一种风俗,顺应了生发的一种先天之气,春天结婚,然后怀孕生子的话,孩子的生发之气和天地的生发之气合二为一,人的自身之气和大道之气是相吻合的。这就是另一种说法了。究竟哪个说的对呢,也不知道,就是跟大家交流一下。从帝乙归妹的这句话,看出当归这个名字还是比较有深意的。当归呢,女科用的比较多一些,可以说是女科圣药、女科专药,跟这个是有关系的。



大家看当归的图片已经发上来了,颜色就是这个颜色,黄色偏暗一些,棕黄色吧。大家可以看出来当归的油性比较多,比较柔润这种感觉。当归即便晒干了,也是一种很柔润的感觉,不是枯燥的感觉。所以对药物的理解,一定要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去品味一下、体会一下,不要只是看书上怎么讲。



我们讲了当归的名字,下面开始讲当归的具体作用。当归这个药,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还有一个版本认为“洗在皮肤中”是“癣在皮肤中”。那么这个经文先搁置一下,我们从当归的气味、从当归给我们的直接感觉上,去推断当归是干什么的。当归这个味儿是辛香浓厚、非常冲的一个味儿。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你给我用的这个药里有20克当归,我用完这个药去倒药渣子的时候,这个药渣子剩下的药气就是当归的那个药气,以前的药没有这种感觉,加了当归以后就是这个感觉。倒药的时候那股热气一下子从药渣子里冒出来,差点把他给推倒,就是说这个气味非常浓郁。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可以看出,和其他药相比,当归这股药气是非常浓厚的。那么这股浓厚的药气反映了什么呢?内经讲,气为阳,味为阴;气薄为阳,气厚为阴。当归的气味浓厚,属于主辛主动的一股气,同时又偏阴一些,不像那种清新生发的那种气,那样就纯阳了。这股药气比较浓厚、比较滋润,所以他的升动之中还有很好的一种柔润的作用。当归的作用,要这么体会。



你看五行呀,都有各自的气味,中土,香味,火味,就是苦味。从气的角度,上焦火,气是苦,味是焦。味是就是嗅了,原文是“肝味为臊,心味为焦苦,脾味为香臭,肺味为腥,肾味为腐”。臊也是一股比较冲的味儿,令人接受不了。为什么《内经》把臊配到肝木上?左路的药也有一些气味比较浓郁的,这其中有什么关系?这些都要去思考。因为这个阳气啊,左路木气升发呢,它是从这个肾气,肾属于收藏之征,升发上来的,大家知道这个肾呢,气臭腐,腐臭,肾气它收藏的是。就因为肾气它收藏的这个味,它收藏的比较紧,或者是收藏的比较浓厚,接近有形之物,相对而言吧,五脏的这个臭味,水的这个臭气啊,它是最浓郁的,因为它是收藏的,不是发散的,所以你反而感觉到它的这个味,没那么大,而这股气呢,一旦升散上来,由阴成阳,一旦刚刚发散上来,肝木呢就是阳气升动,还没有完全伸开的时候,刚刚出来,一股升发之气,所以说它那股气味,也全都出来了。就好比肾气收藏的这个气味啊,收藏的很多,现在终于找着个机会可以出来了,所以相对显得这个气味非常浓厚。一旦完全散开了,那个味啊,它就不会这么浓厚了。所以你看,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我们从气的角度,从味的角度,从这个形的角度,从气的角度,来探讨一气周流啊,在任何时候,它都是相吻合的。任何一个角度它都是一样的。



那么当归这股非常浓厚的气味呢,实际上反应了,跟人体这股一气周流相比呢,它正好处在肝木升发的这个阶段,为什么我们把它放在肝木这块来讲呢,当归是柔润肝木,升发肝木,非常好的一个药。它是走左路的,柔润而升发,主要是这么一个作用。那么临床上呢,大部分都把当归当成妇科一个药来用,因为女人呢,相对来说,女人为阴,以血为本,咱们说肝主血,女性呢,用药啊,相对来说要温柔一些,要润养,不能下的太利害了,这是正常情况下。所以当归的这股柔润,缓缓升发的这种特性呢,非常适合女性的这个特点。女性本身它就需要比较滋润,缓缓润养的这个药,来调理身体。你像《神农本草经》上讲,当归可以治妇人内下绝子,“内下”的话,就是“崩漏”的意思,就是月经淋漓不净的意思,必然伴有血虚啊,血淤啊这些特点。那么当归,就能温通、润养,既能通又能养,所以这个时候啊,就可以,“绝子”,活不长命啊,不能生孩子,就能把这个东西给治好了,用的就是这个柔润,温和,润养。当归不是凉的,当归是比较温的,是一个很温和的药。有些人这个药啊,一看到柔润,就认为是凉的,当归不是这样的,当归,柔润的同时,它又是温和的。不是很热,跟木气温和而不热,不热不凉,和柔润这个特点也是完全吻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归是不管是从性味上,还是从气质上,都是左路木气吻合的比较好的一个药,它在这个柔润肝木这些方面,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那么这个《神农本草经》上同时讲当归啊,还主治咳逆上气,就是咳嗽啊,主要是。那么这种咳嗽啊,它主治的这个咳嗽啊,就不是咱们感冒的这个咳嗽了,它主要讲肝血比较枯,肝血枯燥,整个肺金啊,耗气比较盛,木气就失去了这个柔润的特性,这个木气如果不能柔润而升的话,它必然是就淤结起来了,淤结起来,要么就升不上来,要么就是相当于从这个木啊,从这个木金转换的这个过程,它转不过去,它老是郁,木郁,肯定它郁发呀,那么这个时候,引起的咳嗽,肺金不敛呀,木气冲动,导致的这个咳嗽,我们要用柔润的药,来柔润这个木气,自然这个咳嗽自己就会好。这种咳嗽,在临床上,主要是一些老人和一些小孩,比较多见一些,成年人比较少见一些。老年人呢,因为这个气血比较亏了,有时候会出现这种干咳,尤其是到了早晨起来,或者上午,咳的比较厉害,到下午或者晚上会比较少一点,老是觉得比较干。这个时候用上当归,用到30克以上,柔润止咳的效果很好。小孩为什么有时候出现呢?小孩这个至阴至阳,有时候用药可能稍微一偏,它可能就偏倒了,有时候也会出现,主要是老人比较多见一些。这种咳嗽,治起来,见效是很快,但是完全根治的话,不会太快,比较慢一些。实际这个咳嗽的主要原因啊,还是这个木气本身啊,失去了柔润疏缓之气,木气枯燥引起的。这是讲的当归的几个主治。



那么咱们以这个《神农本草经》为主,还有一个再讲一个主治,它还治这个胃郁寒热,我们这个左路木气,它的这个主要病症表现,就是肝气淤滞,就是木淤,木淤,以前跟大家聊过,木郁的表现,一个很常见的表现,木气郁滞厉害的时候,就会出现往来寒热,你看《伤寒论》,它用小柴胡来治疗往来寒热,就是少阳气淤,实际上也是木气淤滞的一种,效果很好。那么这种寒热呢,临床上目前大部分见的都是这种偏于肝气淤滞的比较实,就是心气里一股气,比较多了,淤在里面,这个时候,他会觉得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典型的木气淤滞的表现,那么用小柴胡汤,疏散这股淤滞之气,效果很好。还有一种病人,他也觉得身上一阵冷一阵热,但是他这个脉摸着,没有那么大的劲,甚至摸着呢,脉向还有点细涩,全细,弦细而涩,而且他这种寒热,还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那种感觉,在感觉热的同时,好像汗出不来,还有那种感觉。那么这个时候呢,比较瘦的人,或者老年人比较多一些。这个实际上,这种淤滞,就是我刚才讲的,它也是肝气,或者是木气,本身的这股柔润之性,比较差了,通俗的讲,就是肝血虚,或者是肝阴亏,就是这种情况。在这个情况的基础上,引起了肝气的淤滞,那么这个时候,你用上当归,效果就会很好。你用小柴胡汤的话,就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我觉得这个木气的淤滞呢,我以前给大家讲过这种偏燥的木气淤滞,我用这个柔四逆散,用的是乌梅,乌梅啊,是偏于味了,当归是气味纠正,我用这个柔四逆散,主要是考虑到,现代人这个中焦,大部分都淤滞的比较多,如果用当归,你这个中焦如果淤滞,比较多,用的不好的话,当归用多了,它会加重中焦的淤滞,实际上只要他这个中焦,它运化的还可以,中焦运转还不错的话,这种偏燥的淤滞,用当时的效果可能比用乌梅效果还要好一些。



然后我们传统的还有一些说法,说当归头是养血的,当归尾是破血的,当归身全用的话,它就是和血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要完全拘泥,因为不管当归头也好,当归尾也好,如果你去闻它这个味,去感觉它这个质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差别不是很大,都是那种柔润,气味比较重,都是这样的,它都是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这方面的区别,但是绝对不会说我用上当归尾真的就会完全破血,用上当归头真的就会完全养血,没有破血的作用。所以单纯从养血,破血这个角度来论述当归的话,比较过于简单了,我的感觉呢,当归尾肯定疏通的效果可能更会好一些,当归头肯定润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差别不会太大的。对一般化的来讲,你去买药的时候,也不见得非得去买当归头,买一下当归尾也不错。当归尾还便宜,疏通效果还好一些。



这主要是给大家讲了当归,当归就讲这么多,主要讲当归这种特性,它跟木气本身的这个特性吻合的比较好,所以它是左路木气升发比较好的一个药,主要是用在左路木气比较枯涩,阴津比较亏损的时候,用起来比较好。就是恢复,用当归协助恢复左路木气柔润升发的特性,就起这么一个作用。那么什么时候当归不适合用呢?因为当归本身它毕竟还是偏于柔润的,虽然它是一个升发的药,但是它这股柔润之性容易加重中焦的淤滞,所以这个中焦如果运转不好的时候,这个人容易舌胖,苔腻,吃饭也吃不下去,这个时候你不要用大量的当归,用了可能效果不太好。只要这个胃口还可以,如果有这种情况就要先运转中焦,只要中焦运转还可以的时候,你摸着这个脉呀,有时候病人症状不显形,你只摸着左脉,是陷下,摸着比较软,陷下去了,比较细涩,这时候就可以用点当归,这种柔润的药呀,都可以用的量比较大,当归至少用到十几克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多的时候用到五六十克也没有问题。



那么讲完当归呢,咱接着讲川芎。川芎这味药呢,我们大家先看一下它这个名字。天空,不是有个说法叫“穹”嘛,“苍穹”,就是这个字“穹”。那么在这个繁体字里面,这个川芎,就是穹字上面加个草字头,"穹"就是天的意思呀,就是"天空"的意思,高高在上。这个药呢,它就有这种特性。所以川芎本身呢这个药它是能够直达上焦、直达头面,它这股气味也是非常冲的,你如果去闻一下川芎的味,它也是比较浓,但是和当归的气味相比,川芎这个味呢相对显得清淡一些。当归的味可以认为是非常的浓郁,而川芎相对就淡了一些,但是也是非常冲,给人感觉这个当归这个味浓郁走得慢一些,而川芎呢就好比轻装上阵一样,味淡了所以走得就快一些,其实这么一种感觉。那么从这个川芎影片,川芎也是一个根啊也是根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饮片的质量还算可以吧,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那个饮片啊,它这个颜色区别还是明显的,大家看差不多最左下角最大的这一片川芎的饮片,你看颜色有的地方浓一些,有的地方淡一些,好的川芎你去看一下,它这个颜色啊其实浓淡的差别非常的明显。颜色呢可能还要比这个稍微黄亮一些,这个看着有点偏暗了。那是比较好的川芎。那么这个川芎跟当归就不一样,当归呢比较柔嫩,川芎就比较干燥、比较脆,你用手一掰,啪就掰开了。没有这种柔嫩的感觉,它这种感觉就是这个就好比一个人比较干净利落、比较干脆一样,说啥就是啥,就是那种感觉。所以它这股气呢也是比较浓的一股药气,也是往上升散的。所有的根茎类大部分以疏通为主,那么这个川芎呢由于质地比较脆,比较硬,所以这个气也显得比较清透一些,那么这股清透的药气,直上上焦的头面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窜上去了。就像一下子就登天,一步登天啊就这个意思,所以叫川芎有它的道理。中医这个名字啊都是起得比较形象。有时候这个药啊光从名字上理解一下,可能就把它这个主要作用就理解了一多半了。那么咱们学过中医的人啊都知道川芎啊治头疼啊很好,用的就是川芎这个芎香上达,用的它的这个药性。我们知道木气呢它虽然是主生发,但是它要以柔润为主,不能过于辛燥,川芎是一个比较辛温干燥,比较燥的一个药,所以它这股辛香升散之气呢,你要是长期用的话,对于木气本身的这股柔润的阴精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耗散。会伤了这个木气。从这个角度来讲呢,川芎这个药只能暂用、短时间的用,不能长时间的用。像古代的一些医案记载的这个,因为川芎它本身这个舒肝行气,有些妇科、女人可能就会长时间的用川芎这个药,一味药长时间的使用有时候结果就吃出问题来了,可能把命给吃掉了、搭上了。这样的例子也有,古代有这样的案例。从这个角度来说呢,川芎这个药跟当归相比,那就不能用的量太大,不能长时间的用。那我们什么时候用它呢,就是这个它一般就是跟别的药搭配的药,利用它这个辛散之力来疏通,跟柔润的药来疏通。跟柔润的药配合着来用,一柔一燥,一快一慢,就跟这个两个搭档一样。这样的话就能避免它单独用辛散、消耗的弊端。



那么讲到这里呢,给大家讲一个小方子,这个就是咱们都比较熟悉的佛手散,佛手散是妇科非常常用的一个小方子,它的成分就两味药,就是当归和川芎。就是咱刚才讲的两味药。那么佛手散主要是治疗什么的呢?它主要是治疗以前女人,以前女人啊她那时候这个不像咱现在吃的这么好,那时候女人生孩子都要吃中药,生不下来也只能吃点中药,那么用什么来出生呢,出生病当归加川芎佛手散,为什么叫佛手散啊?佛无所不能,就是这个佛手散。所以把这个法子的功用比喻成这个佛的一双手,手到病除,非常的灵妙。临床上确实是效果非常的好。如果是用于催产的话,孩子生的时候不太顺了,古人就用这个两味药。量很小,都用个一两钱就可以,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效用。就是用川芎这股清香、鼓窜之力来这个引动这个气血,让它往外走,所以你看我们刚才讲的川芎它是左路木气生发往上走,生孩子是从下边生,川芎怎么往下走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太机械了,这个木气呀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木气,所以这个上下内外都是相对的。那么当归呢就是这个就像保护着一样,因为它比较柔润啊,比较缓慢一些,不至于让这个川芎啊跑的太快了,推得太急了,伤了孩子,所以这个一快一慢,一护一推慢慢地就把这个小孩,慢慢地就能生下来。所以佛手散用这两味药啊,这是一个时方,不是经方啊,但是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这个时方就一无事处,时方有很多它的意义也是很深刻的。那么近代呢把这个佛手散的量加大,用于这个引产,就是有些怀孕时间比较长的了,这个由于某种原因啊孩子要不成了,或者孩子已经这个胎死腹中的时候需要引产,如果我们不用西药,只用中药的话,用大量的当归、川芎,就是佛手散的量大一些,都用到60克以上,甚至90克,100多克。根据情况也有很好的效果。我看过这方面的案例,佛手散当归和川芎都用到90克左右,还是当归用90克,川芎60克,我忘了。量都比较大,那么能够把这个中期引产,纯粹中药,比较安全的能够引产,这个孩子、胎儿能出来,而且没有这个西医这种这个清宫、这种手术引产的大出血的弊端,出血很少,恢复得很快。你看这个佛手散不是徒有虚名,它量少有量少的用处,量大有两大的用处。



那么通一个是柔润为主,一个是清香主窜为主。这个佛手散原方啊是当归多、川芎少,那么临床上一般治疗的时候,我们都是当归用得多一些,川芎用得少一些。你看这个一个胎儿这个川芎都能够把胎儿都推动下来。那么从它这个功用上我们就知道啊,川芎它对气血的耗散和推动啊还是比较最猛的,所以这个药呢不适合长期使用的,再强调一遍。人体这个一气周流我们需要的是它缓和的流通,要无环无端,升上去还能降下来,如果你用上一个药把气血全都散了,或者全都输在一起走不动了,都不合适。因为我们的目的首先是一气周流,恢复它的圆润、流通。既不是把它散出去不要了,也不是把它收在一块,不让走了,所以用药呢这个尽量不要巨猛,当然这个这是讲得从大局,或者长远来看,特殊情况该用还是要用的。



川芎在这个神农本草经的主治呢是,大家可以把神农本草经的主治记一下,我们就跟当归再对比一下。当归是治疗这个妇人漏下无子,而川芎治疗妇人血闭无子。都是无子,但是一个是漏下无子,一个血闭无子。漏下需要你去养啊,血闭需要你去开通。这两句一对比,你看神农本草经对这个当归、川芎的经文都是非常的准确的,至于其它的注: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这些都是流通木气一样作用。



那么下面我们开始讲白芍。这是把白芍的饮片给贴出来了。大家看最底下这个一片一片的白芍,这是比较好的白芍了。那么白芍它就是这个芍药的根,大家看这个颜色呢它是白白的,如果你去,白芍没有什么味,刚才咱讲的当归啊、川芎啊味都很浓、比较冲,而白芍呢你闻的话几乎闻不到什么味。只是去摸一下,觉得它是比较硬一些。整个一根的白芍你去掰很脆的,也比较结实,不是那么容易掰断。长得整个比较结实,从这个横切面上大家可以看到,白芍的质地呢比较细腻,给人一种这个比较精致这么那种感觉,比较纯净,又很干脆这么一种感觉。我们学任何一个药,不要去只是想着书上讲得功用主治,你要自己去体会它这个药的特性,它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形状、气味啊自己去体会它,你慢慢地就会有一些感觉。这种感觉就跟它的功用主治是完全一样的,完全分不开的。那么这个白芍,《神农本草经》呢讲白芍是苦、平,后世认为芍药是入酸,这个我觉得可能是随心演绎了,觉得芍药是入肝经的,肝入酸啊。妄注经文。实际上《神农本草经》讲白芍是苦、平。你要去尝一尝芍药这个味,它就是苦的。芍药是偏凉的,白色呢应该是肺金之色。从这个角度来讲,白芍应该是走右路金气这么一个药,也放在左路来讲,就是跟前面的药相配合。因为我们治病啊,比如说左路的病,木气淤滞了,木气淤滞这个需要我们通的时候,也有需要我们平息风木的时候。有些我们去扶持它的时候,也有些我们去教育它,限制它的时候,这两方面的药物我们都要有。刚才就是我以前跟大家聊过它的质地就好比显得这个性格比较偏于严厉一些。不像当归啊当归很软啊,就好像比较温柔一些,白芍就毫不客气,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就给人这么一个感觉。它比较硬、比较脆。所以白芍呢它平息风木一个很好的药,本身呢因为它也是比较细长而直的根状,白芍的根。根本身也有疏通的作用,那么白色呢专注金气的这种敛降或者潜闭,有这种作用。你看这个白芍它很结实啊,抓住它很沉啊,如果同样是一把当归、一把白芍的话,白芍比当归沉多了。所以它这是一股潜镇之气,它本身比较结实,这股气势就在这儿,压着你。所以我们就知道白芍它是这个平息风木,管教或者震慑的这么一个药。



那么张仲景用白芍治什么,用的最多的,张仲景用它来治疗腹痛。我们知道这个木气啊一旦淤滞最容易是来克制这个土气。木能克土,所以木气淤滞的时候,在人身上来讲,整个大肚子属土,都是土气。所以木克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肚子疼。张仲景就用白芍这味药平息风木,你不要这么张狂了,能不能温柔一点,所以从张仲景对白芍的应用上,我们也能体会出白芍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上讲白芍“主邪气腹痛”,我们对经文的理解,不能光记住白芍就是治肚子疼的,为什么治肚子疼,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木气是温暖而升发的,白芍既然能够克制木气,它必然是偏凉的。虽然本经上讲它味苦平,实际上还是有些偏凉。如果大便有点稀,中焦有点弱的,量就不能太多,要适当减量,或者佐以其他的药。就是说中焦虚寒的人,白芍用的时候要注意,它还是偏凉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好像有大便微溏的人要减量这么一句话。你看在小建中汤里面,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大量的芍药来治疗腹痛效果很好。时方里面有个治疗拉肚子的方子,防风、陈皮、白芍、白术,这个方子叫痛泻要方,拉肚子肚子也疼,它用的也是白芍的平息木气,治疗腹痛的作用。所以我们知道,对药物理解透了,不管经方时方,用上有效无效,方子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痛泻要方这个方子如果没有白芍,肯定是没效的。痛泻要方这个方子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小建中汤变化来的。这是给大家讲了白芍这味药。白芍这味药主要是从平息风木的角度起作用,跟它的质地都是完全相吻合的。一个潜镇偏于收敛的药,它的气味一般来说偏于小一些。



最后再给大家讲一下天麻。天麻这味药呢,也是根茎。天麻有个别名叫定风草,说的就是天麻能平息风木,平息风气。从这一点来讲呢,它跟白芍有些相似的地方,有些类似之处。但它跟白芍也有些不一样,白芍刚跟大家讲了,质地比较硬的一个药,很干脆,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天麻实际上和当归有点像,天麻的颜色形状都比较像。唯一不同的是,当归的味比较浓郁,天麻的味比较小;天麻的质地跟白芍有点像,相对来说比较清透。白芍纯粹是没有任何柔韧之性。好的天麻看起来和当归一样,都是比较,比较润,感觉油性比较大一些。但是当归的颜色偏深一些,天麻的颜色浅一些,有点透明了。所以天麻呢,他就相当于把白芍和当归的作用合二为一,都有一点。它的作用偏于平息风木,偏于白芍一点。特性跟白芍更近一些。如果我们把天麻的切片放到嘴里嚼一嚼,感觉有点发粘,有点香香的,有一股天然的香味。天麻的饮片是偏脆的,和白芍的相近。当归的饮片即使是干的,也是比较软的。白芍的饮片你嚼来嚼去成了末末了,比较粗糙。天麻的饮片你嚼一下,黏黏的,成了一团了,和当归的性质有点像了。所以每一个药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你把这些差别都琢磨透了,再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白芍基本没什么味儿,天麻跟白芍比起来有一股香香的味道,但是跟当归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天麻偏于平息风木,多少有点柔润的作用。现在有些人就把天麻当成平息肝风,象中风呀,认为有风木就用些天麻。实际上把天麻当成平息风木的药,当成白芍用还是有些可惜,这个药还是养正气很好的药。《神农本草经》说天麻“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实际上天麻有很好的补益阴精的作用。当归是偏于升散的,天麻没有升散的劲,同时又比较滋润。所以天麻补益的效果比当归好,当归是偏于疏通的,偏于动的一个药,而天麻呢,偏于静。从这一点来讲,它跟当归是相反的。天麻跟当归比呢,由于气味没有那么大,没有升动之性,跟白芍相比,它没有白芍那么严厉,所以这味药相对显得比较平和一些。像天麻这样的药,要想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药效,一个是可以用的时间比较长,另一个用的量必须大,量小了没有明显的作用。



最后我用一点时间讲一些这四味药如何搭配。刚才讲了,临床上当归川芎搭配的很好,叫佛手散。当归白芍呢,临床上也是经常用的,当归柔润升发,白芍平息潜镇,当归白芍我在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肚子里的问题,慢性结肠炎,当归白芍大量的用,用上五六十克,效果很好。你看古人治疗痢疾之类的方子,可能当归白芍一起用的方子也比较多一些。那么当归天麻、白芍天麻有没有一起用的呢,用得不多,其实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以润养为主,不需要白芍那么大的平息风木的力量的话,就可以当归天麻一起用。相反,如果我们以潜镇为主,不需要当归那么大的柔润升发的劲儿,就可以当归天麻同用。所以临床上这几味药都是可以灵活搭配的。今晚药物就讲这么多,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咱们再交流一下。



问:天麻当归能治头疼吗?



答:这个话怎么说呢,天麻单独用都可以治疗头疼。有些人属于血虚的头疼,或者属于阴精不太足,气淤在上面下不来那种头疼,这个时候用川芎的话因为破散太过,所以还不如用天麻从上面给它收润一下,而且天麻比较柔和,是缓缓收润,用的量大一些,一味药对这种头疼都会有效果的。如果跟当归配合一下,也许会更好。可以用一下,但是一定要结合具体病情用,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秘方。



问:白芍走的是右路对吗?



答:严格的说,白芍就是右路的一个药。如果左路没有右路的监制的话,那就是能升不能降;右路如果没有左路的扶持的话,那就是能降不能升。左路右路分开来讲方便,实际上左路右路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并没有分开,并没有单独的左路,单独的右路。这个要大家在临床中实际去用,实际去体会。所以白芍呢,它是偏于右路的药,我们在用时治疗的全是左路的病。



问:有书上说血虚等症慎用天麻。



答:本草书很多,我们每个人去看的话,很难看完。一个药,不同的医家,不同的本草,都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认识。我讲的是我个人的认识,不一定对,跟大家交流。我对药物的认识,还是根据神农本草经,以它为基础,来展开讨论。后世本草仅作为参考。为什么说病人血虚阴虚的时候慎用天麻,我也不太了解。按说是可以用的。因为天麻是偏于往下走的一味药,你看天麻本身,神农本草经说是杀鬼精物,治蛊毒恶气,有这种作用的药都是潜镇的。这个药比较黏,它是有养阴滋阴的作用。



问:天麻葛根配的作用。



答:天麻葛根我也没配着用过。葛根主要是走右路,疏通土气的。哪个方子天麻葛根一起用的,我也不知道。



李时珍有句话,“补益上药,天麻第一”,补益的药物里,天麻是非常好的药,他不是单纯的平息风木。治病的药或者偏于升,或者偏于降,补益的药都是偏于平的。刚才讲了,天麻味也比较小,有点香味,偏于收润,升散之性比较小。民间有些老人,从养生角度,把天麻炖着吃,从这个角度讲天麻还是比较补益,比较平和的一个药。



今天讲课的内容就到这里吧。下课。

过佛手散的方子呢,我们对当归、川芎这两味药就会有一个更好的体会。
2010-10-09 15:05 7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桂枝、柴胡、茵陈、薄荷、麦芽



【桂枝】



今天咱们接着讲木气为病的一些药物,左路木气的药物。上次咱们把当归为主的一组药讲完了,当归是属于木气正常状态的一种代表药物,比较柔润、温和、生发的一个药。今天咱们接着讲,如果木气不能正常地生发了,淤滞住了,需要我们疏通生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药来舒达木气。那么今天讲这些药物。上次我给大家讲的那个多药合一的那个图,里面当归左边的那些药物,今天来讲讲。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桂枝的图片呢,已经发上来了,这是桂枝的饮片。桂枝是个什么药呢?桂枝的原植物呢,就是咱们讲的肉桂,他们是一样的,桂枝就是肉桂的嫩枝。这里顺便把几个名次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们平时临床上用的这个桂枝、肉桂,这两个药比较常用;另外我们在古籍当中,也会看到好多关于桂枝和肉桂的名词,顺便跟大家解释一下。在《神农百草经》里,谈到"桂"有两种,一个叫牡桂,还有一个叫菌桂。这两种桂呢,牡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牡和牝是相对的,牡为阳、牝为阴。邹澍的《本经疏证》里面讲,门轴称为门牡。而肉桂呢,就是桂枝的老皮,《神农本草经》里叫菌桂。我们如果买到比较大的菌桂,就是肉桂,它就是一张卷曲的很大的树皮,就跟门轴下面那个窝儿差不多的,所以叫牝,是阴的意思。一个转动,为阳,一个承受,跟门座儿一样,称为"牝"。因为肉桂的皮卷曲,跟这个门座儿相似,为牝;相反呢,就把细细的桂枝比作门轴,为牡桂。菌桂的菌,就是根的意思,肉桂树的树根这部分,这一部分树干上的皮剥下来,就是《本经》里面讲的菌桂。如果把菌桂外面的粗皮去了,只剩下里面的芯,就是桂芯,其实是桂枝皮的芯,不是桂枝的芯。市场上有种叫油桂,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桂芯,颜色是紫红色的,透着一股油气,新鲜之味非常的冲。好的油桂饮片都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大家可能不知道油桂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了。这是《神农本草经》所讲的桂枝,两个不同的名字,牡桂和菌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和肉桂。因为我们讲这个药,以《神农本草经》为标准,所以把《神农本草经》里的桂枝给大家介绍一下。那么后世呢,在这个基础上,又演变出好多的名字,有叫官桂、薄桂,很多不同的名称。其中《珍珠囊》这本书,交待的比较清楚一些,下面最厚的叫肉桂,粗皮去掉的肉桂就叫桂芯,树干中间这个部分、稍微薄一点的但也比较厚的叫官桂,再往上比较细的树干上比较薄的皮叫薄桂,最上面的很细的嫩枝就是我们所说的桂枝。桂树从地下的树干直至最上部的细小树枝,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名称。这是我们阅读古籍文献时候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名称。



下面开始讲桂枝这个药。临床上用的桂枝,就是桂树比较细、比较嫩的枝条。自己去买药的时候要看一下,这个桂枝是粗还是细,有一些饮片质量不是很好,肉桂枝条很粗,不是嫩枝条了,可能比手指头还粗,这个枝条比较老了,药效就比较差。桂枝的枝条越细越嫩,它的生发之力就越旺盛。最好的桂枝有个叫法是柳桂,跟柳条那么细。



桂枝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君药。我们在临床中,桂枝应用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它的适应面很广,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到。为什么张仲景把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呢?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桂枝汤的论述也是非常的多,认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伤寒感冒的一个方子,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可以治疗。为什么桂枝汤的适应度这么广呢?这根桂枝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桂枝的药相有哪些特点,使它具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它有这么好的疗效。



那么还是从《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人体的一气一直是环合流通,一股温和的土气,一旦流通就是一股木气,就是一股流动、通行之相。所以木气就是一股温辛之气,温润生发。我们上次讲当归的时候,当归的这个药相跟木气的正常状态是相对应的。但是当归只是到了那个正常状态,如果木气发生淤滞的话,当归本身很少刺激木气流通、通达木气、解除淤滞的功效。这时候,桂枝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缓缓疏通开木气的淤滞,恢复到正常的温润流通的状态。或者我们这样理解,桂枝可以把一气周流左路升发的部分恢复到当归的状态。因为木气一旦为病必然是淤滞,一旦淤滞就是走不动了,我们可以用当归去推导一下,去疏导一下。一气是一股阳气,它始终是温和的;而桂枝是肉桂的树枝,生发之气旺盛,跟木气是相对应的;而桂枝这股辛香之气也适合肝气本身这股气息浓郁的特点。上次咱们聊过,肝气本身是由阴出阳,特性是气味比较浓郁,还没有完全由阴化阳的状态。而桂枝这个辛温疏通的效果跟它本身这个气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疏通药物,它的辛温的气味与其他的疏通肝气的药是不一样的。疏通肝气的药很多呀,柴胡、麦芽、茵陈、薄荷等等,但是桂枝相对来说更浓郁。如果单独桂枝煎汤,是辛香之中带着一股淡淡的辣味。当归呢,非常浓郁,但没有辣味。桂枝的辣味,就是辛散之力、通行之力。当归的味道比桂枝的味道更浓郁一些,更柔润一些。桂枝浓郁的味道主要出自桂枝这薄薄的这层皮,桂枝比较细,所以它的皮也很薄,有的中药饮片晒干以后,这层皮就掉下来了。药店的桂枝饮片,放置时间比较久的话,皮会脱落的,如果买到这样的饮片,桂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没有皮的桂枝,剪成汤的话,比较清淡,没有什么很大的味道;带皮的桂枝熬出来的是深色的汤,有点黑色,味道非常冲。你看官桂、薄桂、肉桂这些,用的都是皮,到了桂枝这个地方,因为枝条太细嫩,不容易剥,就干脆连木头芯子一起带着了。但是桂枝的真正效果在皮而不在芯。我们知道植物的皮是输导水分、营养的一个部位,树剥皮之后很快就枯死了,植物学上讲,树皮里纤维束、导管很多,疏通的效果很好,所以桂枝有疏通的效果。



刚才发的桂枝图片,我们看一下。这个桂枝还可以,大部分比较细,也有个别的皮有脱落的,这个还可以。如果大部分皮都没有了,这个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刚才讲桂枝,一个是通行的效果,一个是非常温和的,接近人体阳气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注定了桂枝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个麻黄还不一样,麻黄的辛温、发散的效果非常地峻猛,而桂枝相对麻黄就比较缓和一些。桂枝的药性算是王道之药。人体的土气比较中庸、缓和,一日三餐都是五谷,五谷均属土气,跟人体的本气接近,所以五谷的应用范围最广,除了成为大家的主食,每天都离不开。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接近人体正常的一气流动状态的药,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越广一些。偏性不是很大,用在什么地方都合适;用的量可小可大。所以桂枝不光是适用范围广,药量的范围也是很大的,可少可多自由使用。当然桂枝的药性比较平和,偏性比较小,接近人体正常的木气,只是比正常的木气再偏于疏通一些,更快、通行的力量更大一些,所以才有疏肝的作用。但桂枝的通行之力又不是非常大,因此对于一气淤滞得比较重的疾病就无能无力了,纠正不过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药物。



我们当时讲木气的时候,有一个图片“诸药合一图”,木气里面我们讲,正常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的淤滞上,我们可以用一些走气分的药,像柴胡、桂枝这样的,来通行疏散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一旦淤滞的时间长了,有形的淤滞产生了,有郁结出来了,这个时候再用桂枝可能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用一些活血化瘀、破结的、药性更峻猛的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桂枝这个药主要是补益的药,就是人体的阳气,尤其是木气,偏虚、走不动引起的淤滞,可以用桂枝来鼓动、辅佐、疏通,达到恢复木气通畅周流的目的。这就是桂枝的作用。所以说桂枝,是疏肝的药物中,具有补益作用的一个药物。《神农本草经》讲桂枝补中益气,其他疏肝的药,没有说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本经》里所有谈到“益气”的药,就说明这个药比较柔和,可以久服,不会是一个很峻猛、偏性很大的药,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特点。桂枝是通过补益的效果来达到疏肝的目的、疏肝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的桂枝汤用于中风、脉虚、汗出的情况;苓桂术甘汤用的是阳虚腑气停滞的情况。



张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咱们比较熟悉的方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大部分都是虚症。尤其是桂枝加桂汤,从一次服用量来讲,在《伤寒论》里面一次服用桂枝的量最多的,就是桂枝加桂汤,用了桂枝5两。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奔豚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肾虚,肾中之气不能安固于下,这股气冲动而上,是一种虚动。那么虚动,如果从相的角度来讲,桂枝是往外发的,本身就是因为虚而放出来、跑出来了,你再往外散,不是加剧病情了吗?还重用桂枝,用了5两,为什么还能把这个病很好地治好?原因就在于这个桂枝的补益作用。为什么张仲景不用桂枝加麻黄,而是桂枝加桂呢?就是桂枝的辛温通散之力与人体的正常阳气比较接近。这个药进来之后,能够增强人体阳气的通行状态、力量。它是过来帮你一把。麻黄呢?麻黄好比是你跑不动了,带着你往前跑,是百米冲刺的一个高手,不管你有劲没劲、能不能跑动,带着你就跑。你要是身体很虚的话,也许就被拖垮了。桂枝就不是这样,来的比较柔和,它的结构跟人体的正常结构是比较接近的,相对来说显得比较体贴一些。所以桂枝就可以把人体一气周流的阳气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给你一个很好的加强作用。这是我们从药相的角度去理解,《神农本草经》也没有这么讲。这样桂枝就可以用很大的量,5两桂枝把因虚而动的阳气帮了一把,这时候它心里就有底了,就好比一个人心理强大了,反而就镇静了、不慌了。如果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阳气强盛了之后,通行的道路自然通畅了。奔豚之气往上冲的这种相、症状,实际上是气虚、升动无力的表现,想上也上不去,就不停地往上冲。



我们对桂枝的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疏肝气这一点上,要认识到它的补益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桂枝和其他的疏肝药的主要区别点。所以我们如果把桂枝和当归再比较一下的话,可以把当归理解为体,桂枝理解为用,体用结合么。木气之体、根本,就是当归的状态;木气的作用,就相当于桂枝的状态。



桂枝的用量,要根据临床的用量、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如果一气很虚的时候,一些老人或小孩,中焦很弱,运转不动,我们就用少量的桂枝汤,桂枝的用量很少,小孩两三克,大人五六克,就有很好的运转中焦、运转一气的效果。用的就是桂枝的温补、疏通之力。气虚得比较厉害的,像伤寒中风、气虚汗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桂枝的用量加大,用3量--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克;如果肾气都虚了,发生奔豚了,我们可以用到五两,七八十克的样子。用量范围变化很大,从几克到几十克,甚至可以用到上百克。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大概是九十克左右。只要是虚证,就可以根据虚的程度来选一个合适的药量,效果很好。有的朋友跟我讲,用桂枝来疏肝,用上之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觉也睡不着了,症状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不是单纯的一个虚证,往往伴随着有形的结滞。因为我们讲桂枝本身破结除滞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主要是补虚比较明显。如果木气淤滞时间长了,郁结很多的时候,虽然也有木淤,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也是左路升不上去了,木气淤滞于中,脉象也是弦紧、弦滑、弦而有力,都是这样的脉象,如果强行用桂枝疏通,反而让一气在里面更加焦躁,因为它根本走不动啊、过不去。所以用桂枝主要是用于虚证,效果相对更好一些;或者是这个淤滞有了有形的结滞,但是还没有完全淤滞住,还可以流通。只要是可以流通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桂枝,如果本身流通性很差了,你用桂枝,有时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的描述。《神农本草经》讲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因为桂枝主要还是通行木气,偏于走左路的一个药,所以本经上讲的这些症状,主要都是肝胆经经过的地方,都是属于气上的淤滞。这里说的“结气”我觉得跟我们临床上讲的“结气”不是一个意思,我的理解是气淤的意思。关节周围都是经啊,肝主经。所以桂枝本身还是从木气的角度来发挥作用。



有两个朋友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桂枝既然起主要作用的是皮,能不能去了芯,只用皮呢?这个也可以,你要去了芯只用皮肯定有效果,但是桂枝太细了,去皮太麻烦了。除非是自己干,如果是买的话,很难有去了皮的。还有一个朋友问桂枝的根有没有功效,这个我也不知道,回去我再查一查。



【柴胡】

桂枝我们就讲这么多,下面我们接着讲柴胡。



目前临床上用的柴胡有两种,就是所谓的南柴胡和北柴胡。北柴胡用的是柴胡的根,南柴胡用的是全草,各地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这边主要用北柴胡,就是柴胡的根,全草的柴胡没怎么用过。柴胡这个药,咱们就跟桂枝对比着来讲,刚才讲那个桂枝我们说它通行、疏达木气,主要是得益于它温阳补益的作用,它的药性跟人体本身的阳气比较接近,是一个补益为主的药。而柴胡和桂枝刚好相反,柴胡是一个破散驱邪的药,没有补益的作用,是一个耗散、破气的药,这一点是跟桂枝相反的。



《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其中有一句是: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推陈致新"的药物,只有三个,柴胡、大黄,芒硝。什么叫推陈致新啊?就是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春三月,此为发陈",《内经》讲木气特点的时候说的,春天万物萌发,除旧迎新的相,柴胡呢就?了这个象。《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实际上就描述了这么一种象。



我们如果感受一下柴胡这个饮片,它是柴胡的根 -- 这里我们就讲北柴胡,你看柴胡的根的横断面,是一个纤维性比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疏通的相。没有很大的气味,它的气味比较平淡,《神农本草经》讲它是味苦气平。和桂枝不同,桂枝的味很大,很浓郁、一股辛香之气,相比之下,柴胡就平淡的多。如果药房进很多柴胡,能闻到一种比较淡的清香之气,也是一种缓缓疏通的气。



我们知道这个根呢是在树底下长着,而桂枝是在树的高处,从上下的象来看,桂枝是在阳面,缓缓疏达,柴胡就在比较阴的一面,比较深的层次,偏于阴处来疏散通行。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柴胡的作用层次比桂枝要深一些,桂枝偏于阳,柴胡偏于阴。柴胡的根跟桂枝有点像,都是长条形的,都有通达的效果,都有通达之相。只是柴胡的根本身长在地下,相对偏阴一些,而且调达的效果,没有桂枝那么好,你看桂枝很直很长,而柴胡就相对有点不规则,分叉比较多。从这个相来讲,柴胡的破除的效果就比较好,都给你通开了。不像桂枝,只会往上缓缓通行。就好比一个人有点死心眼,认准一个方向,别的不会了,柴胡相对就比较灵活,在地下四通八达,把淤结之气给破开,是通过破开无形之结来疏通。柴胡是一个破散之药,而桂枝是一个温补之药,这就是两个药比较大的区别。我们有的老大夫一辈子就用柴胡桂枝汤,什么病都可以治,说明这两个药适用范围很广。我们对这两个药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和把握。



柴胡本身的药性偏性也不是很大,所以《神农本草经》讲柴胡是性平。我们讲柴胡是通过本身一股比较缓和的疏通之力,来通破左路木气的气形的郁结,来疏达木气。左路木气郁结得稍微久一些,但是还没有有形的结滞产生的时候,这种状态在脉象上主要表现为弦脉,脉弦而有力,比较饱满,感觉一气都堵在里面走不动,这时候就用柴胡把郁结之气给破开,把里面的道路给疏通一下,木气流通的道路给疏通开,这样木气就可以比较通畅地升达。



柴胡本身还有点苦,苦则能泄。柴胡呢《神农本草经》讲苦平,但实际上呢它是偏阴的一个药,与桂枝偏阳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地下的东西,偏凉。所以柴胡用多了,破气、耗气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气就是阳啊,柴胡耗气呢其实也是伤阳的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上,柴胡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耗散。以前给大家讲过,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小柴胡汤他觉得效果很好就自作主张多吃了几剂,巩固一下,结果吃了之后破气太过,搞得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趴在床上都起不来。你看小柴胡汤里柴胡是用半斤,120多克,你分三次服的话,一次四十多克,也不少。如果对木气郁结比较重的病人,你如果用柴胡用到七八十克以上,这是一天的量,用药之后,很多病人都会有腹泻、拉肚子。这就是柴胡破散的力量比较大了,用了之后把里面的淤结全都给破开了,肠道都收不住,里面的瘀结都给排出来了。要是用大量的桂枝呢,好像拉肚子的就比较少。



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柴胡,在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呢,不要用太大量,普通的淤结,一般用十几克,顶多二三十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只有个别情况下,比如说肠道结滞的病人,会有大便不利的情况,或者是不正常的腹泻,就是总拉肚子但是总是拉不痛快,可以暂时地用上大量的柴胡,把郁结给破一下、排除一下,效果也不错。平时就不要用大量的柴胡,因为现在人的体质都比较差,用大量柴胡破散太过,往往就伤了正气,事与愿违就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有些病人摸到的脉很弱,或者脉的结滞比较明显,脉象有点涩、虚,感觉正气不行,对药物的耐受比较差的,这时候用柴胡就要非常谨慎,最好不用,可以换成比较柔和的麦芽、薄荷之类的。如果要用的话,量尽量少,最好不要超过六克,用个两三克也有效果。



所以桂枝和柴胡这两个药,都属于疏达木气、通行左路的药,但是两者完全不同,这个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把握好,在治疗过程中去体会这两个药不同的作用。



那么从传统来讲,柴胡“劫肝阴”,就是说柴胡用多了会伤肝阴,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待?这个说法呢,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这种说法,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阴阳本身是不可分的,左路就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既是阴又是阳。为什么讲柴胡量大就伤阴呢,所谓“柴胡劫肝阴”,其实就是讲柴胡这种破散的作用,破气太过,引起的副作用。为什么不说伤阳呢?因为左路木气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木气是偏阴的,不像金气,金气是敛降的、偏阳。这股温润生发的木气,如果用柴胡破散太过,破散即消耗,木气就会比较弱;木气本身又是偏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不能把阴阳割裂开,伤阴的同时必然伤阳,很多人柴胡用多了会觉得发冷,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还有一些尺脉摸着很弱的、体虚的病人,你给用上柴胡,他会觉得身上很冷。所以柴胡的副作用就是这个破散,消耗气的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正是它的药效啊,没有这个药效,就没有这个疗效。所以我们把柴胡的用量把握好了,用柴胡这个动机把握好了,就没有副作用。任何一个药用好了,都没有副作用,有病病当之,无病人受之。药物的副作用是你没用好,对药物的把握不够准确。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里,柴胡用到125克,他也没说柴胡不能用这么多,用多了伤阴。所以药物的药性,我们要从相的角度体会得细致一些,临床上用的时候呢跟病机紧密结合,只要你用好了、用准确了,这个药有偏性也不会对你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前阵子不是给大家发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孕妇得了阑尾炎,用的居然是大黄牡丹汤。孕妇你敢用大黄吗?但人家把这个病治好了。所以药物的副作用,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没有副作用哪来的疗效?这就是辨证地看问题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论述,“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这个描述来讲,柴胡主要治疗的是中土的病,都是肠胃病。这实际上就是木气疏达土气的一个效果,人本身属土么。所以柴胡这种疏达木气或者说通破木气的效果,对中土的病有一个不错的效果。因为木气的淤滞必然是波及中土,土气本身就容易淤积,木气一淤,土气就转不动了,胃肠的病就出来了。所以临床上你一摸脉,弦滑有力,这种木气淤滞的病人你问他“吃饭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概99%的人都会说“哎呀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吃什么都没有味”。所以我们把这些书上的经文和临床的症状去对比一下,就知道《神农本草经》对这种药物描述得多么准确。每一个药物的药相是什么形质的,《神农本草经》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药相的基础上指出对哪些病是有效果的。理解了这中间的道理,就不需要去记。



有人问:是否可以理解成柴胡小量升达左路,大量沉降右行?



这个话呢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是这么理解就比较教条了。柴胡本身是通破的药,用量少的话通散效果比较弱,木气郁结比较轻的效果就比较好,如果郁结比较重,那用大量的柴胡可能就把这些郁结都给破开了,会引起腹泻啊这些一气下散这些表现形式。实际上呢柴胡本身还是偏于升散,虽然没有桂枝那么好的升达的气势,还是偏于升散的,否则《本经》也不会讲柴胡“推陈致新”了,“推陈致新”就是春天木气生发的一个相。所以柴胡本身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的作用,当然药效可能会表现出这种作用来,但这只是一气周流本身的表现。一气周流本身就是有升有降的,在任何地方用药,都会对一气产生作用。



今晚上咱们主要讲的就是桂枝和柴胡,剩下的几个药就是顺便讲一下。



【茵陈薄荷麦芽】



下面讲一下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是治疗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呢对茵陈也有一个通俗认识,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的、治疗黄疸的一个药。大家看图片,这是中药饮片。那么真实的茵陈我们在农村的朋友应该都见过,是绿油油的,长着很细的白毛,也是有一股比较淡的芳香之气。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它就长出来了;田野里这个东西也比较多。



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呢,他们有一些类似之处,都是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药。那么区别在哪里呢?今年这个年运,这两年湿气比较偏重一些。记得网上有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今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他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手足口病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比较盛,这时候木气生发就很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湿气比较绵缠、粘滞、不畅达,所以很多植物的生发、生长都受到了很明显的影响,乡下的农民非常有体会。很多庄稼或菜收成不好、长得比往年晚,就是湿气重的明显作用。别的都长不好,但是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所以它长得就很好,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黄疸的根源从中医来讲也是湿气淤滞啊,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来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
外露、湿气淤滞。所以张仲景用大量的茵陈,在化湿气的同时用于升肝,这个比较柔弱的苗、草,有缓和的生发之气。这就是茵陈和柴胡、桂枝的区别,它有很好的化湿气的作用,疏肝的同时能化湿。



而茵陈这个药也稍微有点偏凉,所以用于急性肝炎黄疸期效果很好;如果到了慢性期阳虚的时候,茵陈就不太合适。所以临床上有个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临床上有这个成药,新生儿的黄疸茵陈的效果不错。这都是阳气比较盛的时候可以用,就是阳气不虚、郁热比较盛。一旦人体整个偏阳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谨慎,不能用太多。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源于《本草衍义》。有一个僧人感冒了,发汗不彻底,就有表气的淤滞,再一个就有湿气的停留。如果发汗发透了,汗出表解热退,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治疗不当,会有余热就是发烧,身上也都黄了,一年多了也好不了。后来就有人教他用茵陈为主药,然后加了一些其他的药,一起打成细末,煎服。吃了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天,这个病就好了,还有详细的记录,吃五天病好了三分之一,吃了十天的时候这个病就减了三分之二了,吃到二十天的时候病就完全好了。用的就是茵陈的化湿气、疏肝气的效果。我以前给大家讲,木气的淤滞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上忽冷忽热,小孩甚至会发烧,你看这个僧人就是,表症治疗不彻底,就留下一个低热缠绵不退、总觉得发热,这就是木气淤滞、表气不开,同时还有湿气的停留,表现出黄疸的症状,“身面皆黄”。这时候如果用解表的药,麻黄汤之类,也有效果,但是麻黄汤本身化湿气的效果比较差,不如茵陈;而且本身也只是一个余留的病根,表气淤滞得也比较轻,而麻黄汤就是比较重的药了,茵陈呢比较柔和,刚好比较合适,所以一个以茵陈为主的方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用的量也不大。讲这个病例呢,就是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茵陈的作用,就是肝气淤滞,加有湿气停滞,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的时候。面色发黄就是这个湿气淤滞在皮肤上了,这个时候呢用用茵陈比较好,茵陈走散啊,走散又偏于走肌表。这是茵陈。



再讲一下薄荷。茵陈、薄荷都是比较矮小的植物,茵陈比较柔弱细小,薄荷相比显得稍微高大一些。薄荷味道比茵陈大一些,茵陈味道比较淡,薄荷味比较浓郁,非常的清凉。薄荷的茎有一个特点,长得都是四四方方的,很有规律,叶子比较大一些。药房里的饮片都是全草,就是叶子和茎都有。但是薄荷的作用主要是在薄荷叶上。如果你摘几片薄荷叶子揉一揉,闻一闻,薄荷那个味清凉辛香,很冲、非常浓郁。但是这个味道虽然很大,跟桂枝相比就差一些了。桂枝的浓郁香味甚至会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薄荷的浓郁香味是非常清的,比较清透。鼻子不透气的话闻一下薄荷可能就通了,但是闻桂枝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桂枝的香味更浊一些,薄荷的香味更清一些;桂枝偏温,薄荷偏凉。这就是区别。所以薄荷的清新气下的效果、辛阳通散的效果就比茵陈来得更快、更强、更好,但是没有茵陈的化湿气的效果,薄荷偏散,都散掉了。所以《药性论》里讲薄荷能“去愤气、杀毒汗”,去掉你胸中的愤怒。现在很多人容易发火,如果用薄荷做饮料可能会好一些,这里面说不定还蕴藏什么商机。薄荷因为它的发散的效果比较强,散的比较厉害,所以人气虚得比较厉害,就不能用太多,就跟柴胡一样,气虚用柴胡就不能量大。柴胡在里面散,薄荷相当于是在外面散。



什么时候薄荷能用的比较大量呢?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小孩经常感冒打针,往往会嗓子疼,就是扁桃体发炎、肿大,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讲呢,这是少阳经的淤滞了,木气淤滞了,扁桃体在上面。这时候你可以用薄荷。我说的是扁桃体刚开始肿大、红肿甚至化脓了,这时候用比较好。如果是慢性咽炎,扁桃体都肿大好几年了,结滞成块了,都硬了,这时候用薄荷效果也不好。刚感冒、发烧,扁桃体又红又大,有点化脓,用点抗生素烧退了,但是扁桃体还是红肿痛,这时候就可以用上薄荷,可以适当量大,二十克以上。薄荷的清新宣散之力、疏通之力,对扁桃体的肿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你临床上试用一下,大部分一剂见效,可能一两天就好了。这种情况可以暂时、大量地用。



还有一种情况,肿瘤病人。我以前给大家讲过,肿瘤也是木气的淤结,一种比较沉重的淤结。这个时候也可以用上薄荷,把郁结往外散一散。其他的情况,薄荷不用大量。



疏肝的时候我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因为薄荷相对比较柔和。柴胡呢,比较硬,是一个植物的根,来得比较生硬;而薄荷很软很薄很柔和,药力也是很柔和。小孩和老人这个气比较弱了,木气淤滞需要宣散疏通的时候,可以用薄荷来代替柴胡,那就更好一些。用量十克以下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知道这个弊端,就知道人体比较虚弱的时候,就要慎用,尤其不能长时间大量地用。所以药物要善于运用它的偏性,要让它的副作用变成疗效,不要让疗效变成副作用。一个大夫用药和用人是一样的,药尽其用,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治病,不合适的地方就跟你捣乱。这就是薄荷。



薄荷和茵陈主要用地上的部分,就是全草。



最后讲一下麦芽。麦芽不是小麦芽,是大麦芽,没脱皮的大麦,刚刚发出芽,甚至刚刚长出一个根来,芽还没冒出来。大麦和小麦有什么不一样呢?小麦是比较平和的,偏温的;大麦有点偏凉。大家看图片。小麦的麦粒比较圆润,大麦的麦粒呢,一个比较小,一个比较狭长,跟这个小麦粒相比,大麦芽显得比较坚硬一些。要是磨面的话,小麦能磨出面来,大麦呢皮多面少。大麦芽偏于收敛、偏凉的东西。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用的就是小麦,不是大麦,小麦就是补益中气。小麦是养人的,大麦就没有养人的效果。大麦是整个的,没有发芽,偏于静;一旦发芽就偏于动了,冒芽了,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我们用麦芽用的就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大麦尽管是偏凉的,也是跟小麦相对而言,大麦也是五谷之一。大麦如果跟柴胡薄荷相比,还是偏于性平的药,尤其是发芽之后,一股生发之气,基本就是一个性平、柔和、带有生发之气的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比小麦芽好一些,因为大麦收敛得比较紧,收藏之气比较甚,收藏愈甚根基愈深,一旦发芽生发之气就比较强。所以麦芽也是一个疏达木气的药。



为什么要用麦芽来疏达木气呢?主要是用在正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是跟柴胡桂枝茵陈薄荷相比较,麦芽就更柔和一些,更接近人体的本气,更缓和。所以麦芽的用量就不能太少,太少的话就体现不出这股生发之气。薄荷用几克就有效果,麦芽用几克可能感觉不到什么,至少要用几十克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木气淤积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摸的脉都很涩,人的体质也很差,用柴胡薄荷去散又怕耗气,但是不疏达又不行,就用大量的麦芽,三十克以上甚至五六十克,就有很好的效果,既能疏达木气,同时由于它又是五谷之一,就有补益中气的作用,一举两得,没有耗散的弊端。但是来得比较慢,当然本身这些都是慢性病,来得也比较缓和,用药快了也不行。所以麦芽就用在病体比较虚、病情比较缓和的情况下比较好。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好,用大麦芽三十克以上煎水喝,就能改善食欲。



上面讲的都是麦芽,生麦芽有股生发之气;一旦麦芽炒了,就没有生发之气了,就没有这个作用了。炒麦芽主要是化食积,用的大麦本身的加强中气的作用了。所以临床上基本上是生麦芽为主来疏达肝气,炒麦芽没有这个效果。



麦芽的生发之气比较缓和,但是量用多了,能动,所有有禁忌症。怀孕的时候用麦芽多了,能动胎、下胎。这就是麦芽的食用禁忌。



如果跟前面这些药作用途径比较一下,前面几个疏肝的药都是直入肝经,随口入,而麦芽主要是补中焦入中土来缓缓生动,所以麦芽有个特殊的功效,麦芽能催乳也能回乳。生孩子奶水下不来,用生麦芽,量大,用上150克以上、200克的样子,煎水,它的疏达疏通之力就可以把奶水通下来。阳明经经过乳房,属于胃土;麦芽呢补中焦,疏达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麦芽炒香,新鲜炒制的,有香燥之气,无生发之气,用上个一二百克,给有奶水的妈妈喝了,这个奶水就回去了。一味药既能催乳又能回乳,功效不同。一个往外升散,一个往里收藏,完全不一样。



这是今晚的几个药,主要是柴胡和桂枝,其他的顺带讲一下。讲课内容就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咱们再聊一下。



心脏悸动如何理解?

那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伤寒论》上讲的炙甘草汤的症状,我们在临床上也会碰到这样的病人,摸上去这个脉,三五不调,就是脉结代,他自己觉得心怦怦乱跳、心慌、心悸,这种病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是心阳虚,心阳虚的根本就是肾阳虚。我在给大家讲心火为病的时候给大家提到过这个问题,心火的根源在于下面的肾阳,所有的心脏病病人、心阳虚的病人都伴有肾阳虚,所以往往会伴有一些水肿,脸肿啊腿肿啊这些症状。那么我们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驱通淤浊和温通阳气的角度着手。炙甘草汤走的也是这个路子,但是偏柔润一些,驱逐邪气的力量不够。为什么脉会摸着不流畅、有结代,病人本身觉得心慌得很明显呢?这实际上是木气不够通畅。有人说脉结代摸着是一种风象,说的很对,所有的结代脉、不流畅的脉都是一种风象,这种风象不像弦脉那种肆虐的风象,这是一种郁结的风象,可以这么来理解,还是木气的淤滞,不够通畅。肾阳虚的时候体内会很多淤滞,血淤、痰淤、气滞,这些脉象大部分都不是很清楚、摸着比较模糊,这时候不能单纯用疏肝行气的药,要用破结的药物,然后加上一些温阳益气的补益之药,这样效果比较好。



脾胃虚导致脸上长痘痘,如何来理解?

这个很简单。阳明主面,脸上长痘痘主要是阳气不降;阳气不降呢,由于中焦土气比较淤,转不动了,运转中焦就可以了。所以青春痘很好治,中焦一运化,再加上一些疏通道路的,譬如疏肝气化痰之类的。也有可能是木气本身的道路上有问题。一般情况下,还是中焦的问题,比较好治。具体的方药就没法说,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只能讲讲一般情况。没有脉象,很难把握用药。

给大家讲药象,就是想让大家把脉象和药相结合起来,这时候用药就比较准了。



【课后问答】

柴胡和大黄的推陈致新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都是推陈致新,柴胡主要是从无形之气的角度来推陈致新,恢复木气的通畅,把淤滞之气给去除;大黄主要是入中土,走中土脾胃,偏于有形的淤滞,涤荡有形湿邪。柴胡偏于升,大黄偏于降。都是推陈致新,但层次不太一样。



脉结、心脏悸动、脸浮肿可不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具体的用药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病人,我很难笼统地说。临床上我可能不会这么用。



甘遂用量用几克比较好?

如果确实有顽痰,非常坚实的顽痰,一般的药排不下来,就早上空腹服用甘遂。甘遂要炒过,炒的稍微有点黄黄的,再打碎成粉末,效果比较好。一般一克起步量,然后视效果再每次加半克。一般一克就有效果,两克就有明显效果。当然个别情况下,肿瘤病人用到五克,也能耐受。一般还是不要用大量,我个人觉得一两克就比较好,每天吃一次,即便不见效当天也不要再吃,到第二天再吃,早上空腹吃。一般不要晚上吃,一旦有什么反应,找医生处理也不太方便。



葛根有没有潜阳的作用?

葛根没有潜阳的作用,它是补阳明经的一个药,主要也是下行的药物,疏达阳明通降之路的。阳明之路通降以后,阳明自然可以下降。它本身没有明显的潜阳的作用。



小孩子的甘遂用量?

小孩的看几岁。普通的三四岁的,看体重,按大人的四分之一的量就可以,就比较合适。
2010-10-09 15:06 8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三棱、莪术、元胡、三七



今天接着往下讲,还是讲左路木气的药物,今天争取把左路木气的药物讲完。



上次主要是讲了细辛、威灵仙这些通破的药物,这一次接着讲三棱、莪术、元胡和三七这四味药。在讲这几个药之前,我们把前面讲的药的性味稍微梳理一下。我们知道左路木气的药都是气味比较浓郁、比较浓厚的一些药物,所以它适合左路木气升发的特点,适合左路许多症状的治疗。因为左路木气它是以疏达为性,疏达是他的本性,所以左路木气也最容易发生瘀滞,不同程度的瘀滞我们会用不同的药物去疏通、去治疗。



郁结比较轻、比较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气味比较浓郁、辛香走窜、比较峻猛的药物来治疗,象桂枝、麻黄;如果郁结比较久了,比较结实一些了,我们也可以用柴胡、威灵仙这些气味稍微淡一点,但通破的力量强大一些的药物去破散、去破结疏通,相当于是寓补以泄,是这个意思;如果这个郁结瘀滞的更严重,已经不能够用一般破气的药去治疗,普通的破气药也不能把这个郁结给通破开,象柴胡、威灵仙这些疏通、破结的药,可能有时候也没有效果了。



那么对于这种更深的郁结,或者说更顽固的郁结,我们怎么去治疗?这种郁结一般带有着有形的邪气,不单纯是无形的气结了。到这个程度,都已经有有形瘀滞了,必然会有的。它在脉象上的表现呢,如果临床你去摸脉,它的脉象不但是结涩不畅,它甚至说是板结一块,硬硬的,一整块,不说是铁板一块,完全就跟盐碱地板结那种感觉是类似的。摸着脉非常的不清晰,没有任何的柔和的感觉,柔和的感觉非常少,那么这种时候,我们用一些药力更峻猛的药物。



今天晚上我要讲的三棱、莪术、元胡、三七就是这样的药物。如果大家在临床上见过这些药的话,都知道这些药都是非常硬的,很硬。三棱、莪术、元胡、三七如果没有切片的话,它的整个的药材就跟石头一样,非常硬。所以以前有很多老大夫讲,药物长的越硬,它破结的能力就越强,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呢,同时我也要反问大家一句,砂子石头也很硬呀,它有没有破结的效果呢?你找块石头,放在药里煎一煎,它有没有非常好的、非常强大的破结效果?这个不用去考证,肯定没有。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药物长的越硬的,它破结的力量越强,它的道理在哪里?为什么石头砂子很硬却没这种破结的效果?



所以咱们讲,我们治病是为了恢复和疏通人体本身的一气周流,我们是为了治气,我们的治疗目标是人体的气,同样我们用的药物,所有的天然中药,我们也是用的药物的气,所有的植物药,它都有一股天然的生发之气。植物都属于木气,中药还是植物居多。那么植物性中药的这股生发之气,它是很有规律的,它都是符合天地之道的。天地之道,那就是升则为阳,降则为阴,它就是一气周流的这种模式。所有植物性中药之所以为效,被我们拿来治病,就在于它们本身这股生发这气,也是符合天地之道的。跟人体本身的这个一气,同属天地之间的同一股气。所以我们才能用药物的这股药气,来治疗本身的不正常的自身的一气。也就是说,我们讲这个药象,说到底,讲的是药物的气,我们用的是药气。石头砂子它没有生发之气,没有药气,所以它对人体没有一个明显治疗作用。



当然天气万物都有自己的一气,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植物的一气表现的更灵动一些。所以不要以为一个药长的很硬,跟石头一样,就以为这个药它就真是一块石头了,它还能治什么病?不要这么去想。你比妨三棱、莪术这两个药,他用的都是根茎,这个根茎晒干了之后,三棱这个切片偏白,接近白色,莪术的切片偏黑,接近黑色,一白一黑。从硬度上讲,莪术比三棱还要硬一些,还要结实一些。莪术的生长环境,它喜欢长在什么地方呢,他长的那个地方,那个土壤越结实、越紧密的地方,莪术长得越好。



那么在我们看来,这个三棱、莪术长的这么结实,这么致密,硬的跟石头一样,它的一气怎么流通呢?它是个植物,肯定有自己的一气,它的一周也要周流呀,它怎么流通呢?如果按照我们的观点,长成这么硬的话,恐怕一气周流都走不动了,可是实际上呢,人家三棱、莪术自己的一气周流的非常好,非常通畅,无任何异常。这就是药物跟人体的一气它所处的层次不一样,各自有各自正常的状态。对三棱、莪术来讲,如果以我们人体自已的标准来看,那就是郁结很重了,都郁结成一块了,它在这么一种环境中,它感觉正好,正符合它的一气的周流。



所以呢,我们用三棱、用莪术的时候,用的是三棱、莪术在比较坚实的郁结当中仍然可以通行的这股气。人体本身的气,总体上还是一股土气,还是比较温和、比较温柔的,所以说自身的郁结,有时候如果这个郁结太结实了,太坚实了,自身的一气很难通破开,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解决掉,这个时候,我们就用三棱、莪术这些药,借用它的药气,在它的辅佐下,可以引导人身自身的一气,也能从郁结非常坚实、比较重的地方仍然可以通行过去,可以疏通开。



所以有时候我就想,这个三棱、莪术,相对于人体的一气,它就象一个工具一样。你比方说,可以理解为象一个锥子,象一个凿子一样,能把这个郁结给你凿破,通开,好让这个一气还能周流过去。因为他本身,三棱、莪术本身它就有这个能力,它擅长在这个环境下工作。所以你看咱们中医治病,这个用药是很有意思的,你碰到什么情况就用什么药,非常的灵活。所以我们从象的角度、从气的角度用药的时候,完全不必要去拘泥于药物的归经呀,药物是治什么的呀,不必要去死记硬背。你就完全都对比两者之间的象,两者之间是什么情况。所以这个察象用药,比这个归经用药要灵活的多,非常方便。



三棱、莪术这两个药还是多少有一点区别。三棱呢,它的气味稍微小一点,莪术呢,稍微有一点气味,气味比三棱稍微大一点,但都是气味比较小的药,这个药物的气味越小,它的药性越接近于平和,它的药效主要集中体现在药物本身所具有的那股气势。所以实际上三棱、莪术,它并不是单纯走左路的一个药,一气周流任何一个环节上,这种比较深比较坚实的郁结,都可以用它来通破,只不过不种郁结在左路比较常见,比较多一些,所以把这两个药放在左路来讲。



因为这种药物非常的坚实,很结实呀,所以这样的药物如果用煎剂,就是煎汤药,它的效果也稍微差一点。对于这种药物来讲,把它打成粉剂,直接冲服,或者是做丸剂来服用,它的效果是最好的。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它本身呀,自己的这股药气破结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是同时呢它也比较难于释放出来。一个自身长得很坚实的药,它自身也是一股收敛之象,所以它本身向外发散的力量不是很强,或者说它流通的速度比较慢一些。因这我们煎中药,汤剂煎的时间比较短些,不是很长,所以这个药物能够释放出来的药气有限,尤其是这种破坚癥的药物,长得太结实了,释放出来的有限的药气有时候效果不好。所以呢这种药有时候打成粉末冲服,把汤药煎好了,再把三棱、莪术单独打成粉末冲服,配合着,这个效果要比入煎剂效果更好。



如果我们把这个三棱、莪术用醋炒一下,这个酸味能柔呀,那么它这个药气,这个三棱、莪术它相对就变得疏松些,药气就容易释放出来。如果临床上用三棱、莪术,如果是用煎剂的话,用醋炒过的三棱、莪术效果相对好些,药气更容易释放出来,更容易发挥作用。那么三棱、莪术历来都是被作为破结、疏通、除坚癥、破血结,女科要药,妇科常用的比较重要的药物,许多疑难杂病,尤其是慢性结滞,比较坚实,比较难以通破的这种郁结的时候,用三棱、莪术也是医生的常规手段,经常用的一些办法。



那么三棱、莪术这两味药,虽然气味不是非常的大,通行的不是很迅猛,但是它同样是非常耗气的。原因就在于破坚癥虽然不要速度,但是对力量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要把身体内非常坚实的瘀结给破开,还是需要人身的一气周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要消耗相当大的正气,药物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它本身并不能代替人本身之气去做什么,所以对于这个正气比较虚、体质比较弱的患者,也需要用三棱、莪术的,用的时候呢,要佐上辅助的药物,不要长期的、单纯的只是用破结的药物,那就犯了虚虚之戒。



刚才讲这个三棱、莪术,三棱稍微偏凉一些,白色的,莪术稍微偏温一些,气味稍微大一点,黑色的。所以他们这两个,在破结癥的时候,被历代医家分为偏于气份、偏于血份的不同,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实际上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有形的瘀滞相对少的时候,你单纯用三棱就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通破的力量要比莪术相对稍弱一点,如果有形的瘀滞比较多,相对于偏于瘀血了,偏于血份了,就可以用莪术多一些,莪术本身气味稍微浓厚一些,更坚硬一些,它的力量更大一些。



所以有时候,在临床上你买三七粉的时候,三七我们知道,好的三七很贵啊,如果你买这个现成的三七粉,磨好的,有的三七粉很便宜,比三七便宜多了,这种三七粉里面往往是这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啊,并不是三七粉,它是莪术粉,因为莪术啊多少有点味道,颜色和三七也差不多,混到一块啊,比较难区分,关键是也有一些类似的治疗效果,莪术就便宜多了啊,三七就贵得很。



所以如果大家想用比较好的三七粉啊,最好自己去磨,自己去买一些好的三七自己去粉碎去,或者去买一些正规的三七粉。那么三棱、莪术这两个药,相对来说呢,它的气味还是比较小一些,后面两个药,元胡和三七这两个药它的气味明显得就比三棱、莪术大一些,大得多。这个元胡和三七也是非常结实的药物,元胡要小一些,圆圆的,大概跟人的手指肚那么大吧,三七呢这个就跟半个大拇指那么大了,这个长得要大一些了。好的三七,一定要长三年或七年以上,效果才好,据说这也是叫做三七的来由,为什么叫三七呀?这是一个说法。



元胡和三七呢,你如果用这个锤子去砸的话,你会感到这个元胡比这个三七更硬一些,元胡小啊,它反而长得更坚实,更硬。三七呢相对比这个元胡啊,碎一些,容易碎,没有元胡那么坚实,没有那么结实。



那么元胡和三七呢,也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的,活血破淤,常用的药。那么这两个药呢,它们跟三棱、莪术的区别,如果说三棱、莪术纯粹是破邪气、破郁结,没有什么补益的作用。而元胡三七呢,因为它气味就稍大一些了,由于一种气味呢就跟着左路木气的特性相对离得近一些,因为这个左路木气本身就是由阴出阳,气味聚能这第一个状态,所以它就相对来说呢,它就有一些补益作用,补血的作用。



你看这个三七啊,主要用来治疗外伤,出血啊,伤科啊,非常常用的一个药,各种成药也很多。之所以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跟三七本身的这个特性是分不开的,三七本身是五加科的植物,跟人参是一个科的,这就说明它这个本身它有补益的作用,为什么它有这个补益的作用,有它的道理。其实它是有根源的啊,有家族上的渊源。



所以三七呢,因为它本身就很硬啊,很硬的这个药啊,我们刚才讲了对于这种破郁结的效果很好,这是因为这种药物的药气能够在人体郁结很严重的地方它依然可以流通过去,相当于有这个相当好的磨积开通的作用。所以三七呢它是既能活血,又能养血,既能化淤,又能生血,一物两得,补泻兼具。这么好的药物确实比较难得。



所以现代人都是富贵病比较多啊,血脂比较高啊,或者查一查自己身上各种胆固醇之类的,这个也高了,那个也高了,这种人很怕啊,怕得心脑血病疾病,怕得脂肪肝。一般还都是富贵人家的人家容易得这些病,跟亚健康一样,对于这种病呢,三七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你就用这个好的三七粉啊,每天早上空腹,饭前吃上五克左右,它就能有一个很好的活血养血,疏通排淤的效果,这个养通兼具的,运用了它的这种治疗作用。所以为什么三七这么贵呀,就是因为它适用面这么广,效果这么好,供不应求。所以才贵,物以稀为贵嘛。



元胡呢就差一些了,元胡这个味呢比三七就淡一些,那么它就更坚实,更坚硬一些,所以元胡呢主要偏于破散,所以它这个淤血痛病的时候,它止痛的效果非常好。谁要觉得胸口疼了,来血经的时候,疼得受不了的时候,有一个叫这个元胡止痛片。这个元胡止痛片,效果非常好,吃了之后,可能真的马上就不痛了。那么用的就是元胡这个破血化淤,疏通的效果。它破这个有形的淤血,有形淤血的通破效果是非常好的。当然它这个补益的效果没有三七这那么好了,比较差一些了。



那么从这个三七和元胡这两个药的作用来看呢,它们呢是更偏于治疗有形的血淤,治血中淤结的效果就更好一些。比三棱、莪术更好,原因就在于这两个药它的气味稍微浓厚一些,与木气啊本身的本性更接近,肝主血呀,木气就是血中的温中之气。所以元胡、三七在伤科、妇科用的频率,这个适用面,比三棱、莪术更广泛、更多一些。而三棱、莪术呢,因为本身气味比较淡,所以实际上我们用的主要是它的这种通破之气。这股通破之气呢,没有什么偏好。所以它哪个地方都可以去,它的适用面更广,所有的这种淤结,有形的淤结,不管是血淤也罢,痰淤也罢,气结也罢,只要时间比较久了,淤结成形了,就可以用它。



所以它的这个适用面更广,倾向性就差一些,特色就少一些。不像元胡三七那样,偏于破血结,效果比较明显。



刚才我们讲这个三棱、莪术,我们讲它这个用药最好的方式,就是研末冲服。同样的道理,三七和元胡,它的用药方式,效果最好的方式也是研末冲服。入煎剂呢,效果都不太好。而且这些很坚实的药啊,如果咱们从溶解度来看,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很差的,溶解不了多少。所以说这个药效啊出来的很少。



当然由于这个三七比较贵啊,大家比较珍惜,都知道打成粉来冲服,但是这个三棱、莪术元胡啊比较便宜,打成粉的话,一次吃一点点,根本就不值钱,一大包都值不了多少钱。打成粉,一点点就可以打很多粉,所以在临床上呢,打粉不是很多,大多数都是直接入煎剂了。这种食用方法呢,我个人理解呢,可能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可能为了多卖点钱。



你像两克莪术冲服的效果和二十克莪术煎剂的效果可能差不多。但是大家自己用的时候呢,要知道这一点,这些比较坚实破坚聚的药物呢,它的使用方法,它的使用方式还是打粉用最好,打粉用呢可以充分地利用药物本身的破结之气,水煎的话很难把这股破结之气煎出来的。



那么我们的那个从疾病发生发展的角度再来讲一下我们的药物。今晚上我也没打算讲的太多,药物呢就讲这几个药物,主要是想给大家把思路给梳理一下。



正常情况下呢,元气周流很通畅,一旦发生淤滞的时候,一旦发生疾病的时候,也就是一气周流出了问题了,肯定是有淤滞了啊,肯定是哪些地方走不动了呀,堵上了呀。如果这个淤滞呢,单纯是气上面的淤滞,也就是说它还是可以流动的,那么我们就直接用这种疏通类的药物,把它疏通开就可以了,桂枝、麻黄啊这类都可以。如果这个气呀淤结得比较多了,有点拥挤了,要吃一点点破气性的药物,像柴胡啊、威灵仙,破散它一下,这仍然是在气分的层次上来治疗的,这个气仍然是可以流动的。一旦这种淤滞的气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淤滞的时间久了之后,必然慢慢得就会有一些更加严重的的淤滞产生,这个时候会发生气结。所谓气结,主要就是结滞,不走了,就是有些气它肯定是结在一块了,就停在那个地方了,这个时候呢可能就需要我们用一些通破力量更强大一些的,或者我们把这个柴胡、威灵仙等药量用得大一些,也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或者少用一点我们今天晚上讲的三棱莪术,也有一点效果。



淤结越重,那么产生淤结的地方,一气周流越困难,一气周流通过的时候,相当于这个路径越窄,一气周流在这个地方走过的气机越少。当这个气都快走不过去了,若有若无,完全造成淤结,挡在这个地方,都快过不去了,这种情况呢,我们还有三棱、莪术、元胡、三七这些药物,帮我们把这个淤结给它凿开,打碎,再疏通开,我们还有这个办法。那么我们想,这个淤结再严重一些,可能真的是完全堵上了,一点气都没有了。三棱莪术都疏通不开了,三棱莪术如果要起效的话,它必须也得让这个药物之气,它有一点至少能进去啊,这样这才能够引着人体的一气,把这个疏通,把这些疏通开,把淤结除掉,使这个疾病得到治疗。



如果真的是疾病这个淤结,真的完全成了一个了,真的气通不过,这个时候呢,植物性的药啊,可能真的就效果差一点,我们有时候可能就会用一下动物性的药,你像鳖甲啊,穿山甲啊,土鳖虫啊,这些动物性的药,它的通破的效果,有时候比植物性的药啊更好一些。那么这是什么道理?今天呢,我有点事情,就讲一个小时,这个问题呢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下一次讲的时候呢咱们就接着这个问题,再往后讲。



今天呢主要就给大家讲了三棱、莪术、元胡、三七这四个药,主要是用这四个药,讲了一下咱们治疗顽固性淤结的主要思路,以及这个药啊它起效的道理,为什么这个药呢能够这种情况,这次讲课的内容呢,我就讲这么多,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交流一下。
2010-10-09 15:08 9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右路敛降药物概述



今天咱们接着讲药象,上次我们已经把左路木气的药物基本上讲完了,最后给大家留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说动物类的药、虫类的药,它的破结、疏通的效果有时候比植物类的药物还要好一些,这是为什么呢?不知道上次听课的朋友有没有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上一次讲的左路破瘀结的药物,三棱、莪术之类的,它破瘀结的效果,跟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土鳖虫呀、鳖甲呀,跟这些也是破郁、破结、疏通的药物,有什么不同呢?



看来这个UC的效果还是很差,那就也没法给大家互动了,我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知道植物五行来讲属木,一股木气,升发之气。那么中药呢,就是借助药物这股升发疏通之气,来达到治疗作用。而动物相对于植物来讲,它这股升动之气更迅猛、更强烈,尤其是这些虫类的药物。什么呢虫呀?你看这个“風”,刮風的“風”,它里面就是一个虫字,所以虫子它实际上也属于木气郁勃而动的一种象,它也是一股木气,一股升发之气,这股升发之气比植物这股生发之气更强烈一些,植物它自己不会动呀,小虫子它满地跑、会飞,它这股气升动、走窜之象,这股气更迅猛,所以很多虫类药,它破郁结、疏通的效果比植物性的药还要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这是讲了动物性的药,就是虫类的药物,它的疏通效果比植物性的药更强的一个原因。临床上我基本上很少用动物类的药,小虫子再小它也是一条命,所以我是尽可能的不用动物类的药,包括这个鳖甲、穿山甲,我都是尽量的少用,象一般的土鳖虫、全虫、蜈蚣、地龙,这样的药物,我基本上用的比较少。在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一提,给大家提一个思路,大家可以回去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把各个药自己去体会一下,我那就不具体地去讲了。所以左路木气的药实际上我们就算全部讲完了。



从今天开始,咱们接着讲右路敛降的药物。今天,右路敛降咱们也不讲具体的药物,讲一个概述,就是把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再给大家理顺一下。



我们知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这个讲了无数次了。那么木火升上去之后,一定要降下来,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降下来?是什么力量让升动的木火气之气由升动转而敛降,是什么原因?一气周流,如果能升不能降的化,那就完成不了一气周流,所以由升转降,由散转为收敛,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能天天在谈论一气周流,临床上也天天在用一气周流在治病,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对木火之气升已而降,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清透的认识,认识透了,这样我们
在临床上处理很多疾病,用药的时候就会更有把握。



《四圣心源》里有句话,他讲,心火能被肺金收敛而降,这个过程他解释为戊土右转,就是说左路升发它是己土(脾土)左升,而戊土(胃土),胃气右降带来了肺金之气的敛降,同时也会引导左路升达的木火之气,它升上去之后这股火气跟着也能降下来。



这就牵扯到了两个因素,就是这个一气周流为什么能够降下来,第一个是有一个引导它往下降的力量。就是肺金呀,肺金本身是收敛之性。这是很关健的,没有肺金就好象没有东西挡着它了,这股木火之气一下子就散出去了。所以你看《内经》讲,肺主皮毛,人的整体体表都是肌肤,树木它外面都是树皮,这都是肺金所主的皮毛,它都起一个保护、限制、收敛的作用,起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这股气它跑不出去,你升发的再厉害,只我到这道屏障还在这里,肺金还在这儿,你就跑不了,到我这来它就乖乖的下去,回去。所以肺金是一个很关健的因素,金气它这股敛降的力量,这是保证火气可以由升转降的一个最其码的保障。



那么除了这一点,就是除了肺金,有肺金在这挡着了,心火来了马上可以收敛过来,不让它散出去。那我只是把它收过来,至于它能不能降下去,能不能被收藏好,就好比说把它拉了一把,拉过来又没有地方放,拉过来放哪去?回来还要给它一个出路呀,这个出路就是右路敛降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呢,《内经》里面讲,六腑以通降为和,我们讲右路,阳明主降,阳明主胃,阳明大肠,都是腑气,六腑以通降为和。这就是降明主降,右路金气敛降的出路。肺金之气,把火气拉了一把,拉过来它都去哪?都沿着这个阳明腑气这个地方下去。



所以呢,左升右降,右路这股气,它要想顺利地降,由左升转为右降,顺利地完成一气周流,由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就是肺金本身收敛之性要是正常的,另一个右路敛降的道路要是通畅的。这实际上涉及到了肺金、胃腑、大肠腑,整个在脏腑层面组成了右路敛降的道路。这是从道理上先把一气周流由升转降的转折点,它的过程给大家讲了一下。



下面呢,我们把右路敛降的药物给大家数一数,串一串,顺便也跟前面讲的左路升发的药物做一个适当的对比。



咱们以前讲,左路升发它需要温润而升发,左路木气它是由阴出阳的一个状态,这股升发的木气它一定是温润的。温就是有升发的动力呀,润就是由阴出阳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选用当归这个药作为左路木气升发一个代表。相对应的在右路呢,它是阳气潜降,由阳化阴。这个时候它也需要润降,没有濡润,也很难正常的敛降。这个阳气它要收回来,那么它不可能毫无根基,不可能凭空的收回来,它也是就象要有一个附着物一样。由阳化阴嘛,由一个无形之气,慢慢的要转成一个有形之体,向这个方向来发展,向这个方向来运动。所以它在往下降的过程中,就要伴随着濡润之气。没有这股润降之气,这股无形的火气它也降不下来。地气上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它要下来的它,你看它变成雨滴了,一个比较滋润、比较有形的东西。所以不论左路还是右路,它在升降的时候都是有这个濡润的特性。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阴阳不可分,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大家对阴阳的把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体会的时候,可能对这个理解会更透彻一些。所以正常情况下,右路敛降之气它也是一股濡润的敛降之气,是一股润降之气,它不是一股干巴巴的单纯的阳气,不是这样的。但它跟左路温润而升的这股气还是不一样的,左路温润而升的这股气比较浓郁,气味浓厚。右路润降的这股气,比较清透。只不过是比较滋润而清透。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一个气味比较浊一些,一个气味比较清透一些,一个重浊,一个清透,大概是这么个区别。但都是比较滋润的。右路这股润降之气,正常的状态就是一股润降之气,比较清透,我们就选了麦冬这个药,作为右路润降之气正常状态的代表,这个以前都讲过了。



当然如果说一气周流它一但出了问题,必然是产生了郁滞,流通不利了,左路就是升不上去,右路就是降不下来。如果右路之气,敛降之气单纯的降不下来,没有其它问题,就是简单的右路不降,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一些镇定潜降的药物来引导右路之气的下降。象石膏、代赭石、紫石英、活磁石,石头类的药物,都是重镇潜降的,都可以引导一气的下降。这就是但纯从气这个层次来引导右路之气的敛降。



那么讲到这里呢,顺便讲一下这些石头类的药物,为什么可以敛降?《内经》讲,东方主木,主升发,西方属金,主敛降。东方主要是平原大海,西方主要是高原高山呀。这实际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刚才讲这个心火之气,要想能够降下来,要有肺金的收敛,首先得有肺金来拉它一把。这些重镇敛降的药物,就相当于是肺金的代表,肺金之气负责往下走,拉一把。这种石头类的药物就是大自然中的肺金,跟人体的肺金之气是完全对应的,它的趋势就是往下走,就是把这个火气拉你一把,不要跑了,往下走,拐个弯,回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石头类的药物都有重镇潜降的作用呢?只要是天然的石头,应该是都有这个作用。但它们的效果各不相同,相对来讲生石膏降阳明之气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知道的白虎汤,主要是用石膏,右路之气不降,阳明高热的时候,石膏用到几百克,二三百克的生石膏,可以退高烧,它降气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煅石膏就没这个效果,生石膏的纹理特别规则,一条一条的,就是透明的一条一条的结晶,非常的规整,这种非常规则的结晶就是一股气,一股气势,一股疏通之气,当然这股疏通之气,向下疏通,麻黄是往上疏通,正好是相反的。所以石膏这个药它降气的效果非常好,在于它本身这个结构,蕴藏了一股非常规则的疏通之气。它的结晶越规则,它这股气越有规律,越有针对性,效果就越好。你看我们如果从地上随便找一桶砂子,砂子是不规则的结晶,它也有一定的降气的效果,但是它没有什么规律,它这个降气的效果跟石膏相比就差了很多,完全不可比拟。同样的道理,代赭石它也是比较规则的一个石头。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石头一类的药物,它只所以能够有治疗效果,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石头很重,很沉,重坠下降,所以它就能够降气了,不是这么简单。主要还是因为它本身这个结晶、结构,蕴藏了一股疏通、通降之气,这是最主要的。



从这里如果说开去,大自然的任何东西,只要是天然的,天然生长的,它都遵循天地阴升阳降、一气周流,大的这个道理,大道都是相同的,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所以只要是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它必然蕴含着符合天地之道的生发之气,或者说是疏通之气,就可以用来作为药物。相反很多我们人为加工的物品,象塑料、水泥这些东西,它几乎没有什么有规则的东西,很不规则,没有什么规律,它蕴含的气也是很乱的,这种东西对我们家居、生活肯定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你看咱们自己家里用的东西,你用天然的木制、竹制的东西,肯定要比塑料的或者人工合成一些的东西要好,原因就是天然的东西它含这股气符合天地之道,对人体的一气周流来讲,它也是不会互相违背,应该是相辅相成,并存互利的。假设你这家里用的所有东西都是塑料的,都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塑料制品,可能你家里的整个气场都不太好,对人体可能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这里多说几句。



那么右路这个敛降之气,有时候我们上焦上火了,上火了很多人都愿意吃这个去火的药,吃了之后效果还很好,什么是去火药?黄连、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等类似这些东西,都是很苦很凉的药物。这个说明了什么问题?苦味的药,它降气的力量实际上是非常强的。我在诸药合一图里面,把黄连放在了中焦里面,因为这个药它主要是走中焦,实际上它这个药,如果从降气的这个角度讲,它降右路之气的效果要比麦冬、生石膏还要强,还要厉害。苦能降,咱们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内经》的话了。附子辛温而散,升散,向上走,黄连苦寒,往下走。这两个药可以说是相对的。



咱们把这个药物,左路升发的药物,右路敛降的药物,把它们升发、敛降的力量,根据它们药力的强弱给排排队,对比一下,左路正常的升发状态,是当归这个状态,右路正常的敛降状态它就是麦冬。当归味很大,比较滋润,偏软,麦冬味很小,也是很滋润,但是偏硬,当归偏温,麦冬偏凉。一升一降,都是比较柔和,比较正常的状态。而麻黄呢,左路的麻黄,升发之气很强盛,它的药劲来的比较快,但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主要是作用在气分上,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属于比较轻清的。右路的石膏,它的状态就比较重,非常的沉重,它的气非常清透,它往下降的力量也是非常迅猛的,它起效也是很快的,同样它的维持时间也是比较短,也是作用在无形之气这个层次。所以麻黄和石膏它都处在一气周流的顶端,相当于是,它们相当于并肩相对一样,麻黄在左边气的比较轻的层次往上升,石膏在右边气分这个比较清透的层次往下降,都是药性相对比较轻,作用比较迅猛,作用时间比较短暂,属于短平快,这种类型。当然它们从药性这个偏性来讲,麻黄就比当归升发力量要强,石膏就要比麦冬敛降的力度要快、要大,这是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附子。附子它是左路从最底下由阴出阳,从最底下往上升,往上散,它这股升发之气不光是非常的峻猛,而且是绵绵不绝,气势非常磅礴。你看麻黄细细的一根,跟一个人家里没什么积蓄一样,就这么一点力量,用完了就完了。附子就不一样,你看它长得很结实,很墩实,就跟一个国师一样,家底比较厚好比是,所以这个药力持续时间很长,而且这个作用层次比较深,升发的力量比较大。黄连跟附子有点相对的意思,黄连也是长得比较结实。它跟石膏的清透就完全不一样了,石膏很清透,黄连很结实。黄连这股敛降、收藏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你要用多了,那就全都给你收住。所以这个附子它是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个药,黄连也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它们这个实力是跟麻黄、石膏相对比而言。左路这个附子要比麻黄长的结实,内涵就更充实一些。右路也是一样的,黄连也是很结实的,它跟石膏这股清透无物、几乎没有东西,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所以说左路附子升发的力量最强,右路黄连往下降的力量也是最强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升降的力度按升降力量的大小排个队,左路附子最强,其次是麻黄,再其次是当归。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个药效的持续时间,药物的整体实力来讲,升发的实力,当归升发的实力,它就比这个麻黄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从这一点来说,当归可以说界于麻黄和附子之间。所以我们从药性这个迅猛、快慢来讲,附子最强,麻黄次之,当归又次之,从整体这个升发实力上来讲,附子最强,当归次之,麻黄最次,麻黄只是比较快,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一点。同样道理,右路也是这样,从药物敛降快慢、敛降的迅猛程度来讲,黄连最快、最猛,生石膏次之,麦冬又次之,但是如果从整个右路敛降的整体实力来讲的话,大量的麦冬它的敛降的气势要比石膏还要强,当然它来的慢一些,所以右路从实力上来讲,它敛降的顺序,应该说是黄连最强,麦冬次之,石膏又次之。你看我们把这几个药一讲,大家可以看到,左路右路这个药物基本上都是对称的。那么左路是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化阴。



还有两个药,一个左路的乌梅,还有一个是右路的五味子,这两个药都是酸味。我们知道,酸味主收敛,但是乌梅偏于升发,五味子偏于敛降,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乌梅它是一个没有长熟、没有长大的果实,正处在升发阶段,所以它偏于升发,五味子是一个成熟的果实,成熟的果实就处在一个收藏的状态,所以它偏于敛降。这是这两个药它们的不同之处,顺便也提一下。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们对左路升发,右路敛降,从药物的这个层次,应该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最后讲一下右路敛降的意义。你看现在这个临床上,火神派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擅长用姜附桂之类的药物,善于从左路升发的角度来治疗许多的疾病。《内经》里面讲,六腑以通降为和。刚才我们讲六腑,它就是一个右路敛降的通道,一个道路。那么《内经》这句话有什么含意?六腑为什么要以通降为和?你看大家每天都吃饭,每天都吃东西,哪一天谁要是吃不下东西了,这可能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了,是吧?民以食为天嘛,不吃饭的话不光是饿肚子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对普通人来讲,最能体现右路敛降的功能的,就是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看你能不能吃的很好,能不能吃的很香,我们吃钣都讲能不能吃得下去,喝的下去,咽的下去,这是常识。没有人说把饭吃上来,把水喝上来,没有这么说的。那么这个饮食精微,一日三餐这个饮食呀,它通过右路的敛降道路进来之后,通过中焦的化源,转变为一身气血,进入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维持人体的一气周流,循环不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右路敛降它是人体后天气血生化补充的一个来源,一个窗口,人如果没有一日三餐这种源源不断的化源的资本,气血很快就衰竭了,无以化源。从这个角度来讲,右路敛降的这个功能,它实际上它不仅是把左路的木火之气由升转为降,不仅仅如此,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把外界的水谷之气纳入人体本身的一气周流,有这个作用。这个作用如果失常了,不存在了,一气周流也难以维继。你左路用再多的附子,再去升发,无济于事,后援跟不上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右路敛降的功能,他跟左路升发相比,可能更重要一些。所以从中医这个历史上来讲,各大学派,有这个张从正的攻下派,他治什么病都是通六腑,从右路的角度来治疗所有的疾病,那么我们要知道这实际上也是非常有效,非常有道理的一个办法。如果我们从这一点来讲,从右路通降这个角度来治疗,有时候可能比左路温升效果更好,可能更有意义。



如果说的再多一点,这个右路敛降这股气势,它实际上是把外界的东西纳入自己的体系。你看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外面的,吸进来被自己利用,我们吃的各种水果饮食,是外面的,吃到肚子也变成自己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吸收的象。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是一种贪著之念,就是贪念。人都喜欢吃呀,吃点这吃点那,都喜欢吃呀,喜欢享受,这也是种贪著之心。这一已贪念就导致了不吃饭一气就不能维持,难以维续,生命就难以继续下去。所以佛经有一个说法,佛教上讲的,六道轮回,为什么人在六道里面轮回,有一个观点同,人都有这个贪心,一念贪心,堕入轮回。这个道理实际都是一样的,但咱主要是讲药了,这个提一提。



今天主要给大家疏理了一下右路敛降药物的关系,概述性的东西,不打算讲具体的药物。当然这个右路跟左路一样,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一些郁滞,或者无形的,或者有形的。无形的我们可以用石膏、麦冬这样的比较清透的药,来帮助气从右路往下降,有形的湿气可以用黄连,有形浊邪可以用大黄之类,大黄、枳实、槟榔、巴豆,都是往下走。跟左路是一样的,既有本气比较虚的时候,麦冬可以直接补益右路敛降之气,包括百合呀、山药呀、天麻呀,这些类似。然后再分为气郁、有形之瘀、有形实邪瘀呀,不同的情况引起的右路之气不降,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药物。所以今天把框架给大家讲一下,后面再讲具体的药相对就比较容易了,比较简单一些。



今天也是只讲一个小时,具体的内容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提一下,没有问题我们就下课。
2010-10-09 15:09 10楼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半夏



半夏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野生的半夏,每年阴历5月份,半夏开花之后,根茎就长成了,就可以采挖了。阴历5月份正当夏之半,半夏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主要是根据半夏长成的时间来说的。

半夏喜欢生长在比较潮湿阴暗的地方。凡是生长半夏的地方,你去看一下,那地都是有点潮湿甚至板结,土都是非常得粘。所以半夏很不好挖,挖出来后,半夏根茎上的泥土,粘在上面半天也弄不干净。所以半夏还有一个名字叫守田,守在地里不想出来呀。

挖出来的半夏,把它洗净了,是非常漂亮的。如果刮去皮,白白的,圆圆的,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大小就跟我们的指头肚那么大,就像一粒一粒的珠子。所以《神农本草经》把半夏叫水玉,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

长在地里的半夏很好认,它的叶子是三出复叶,长长的叶柄上,长着三片卵圆形的绿油油的叶子,因此半夏的学名也叫三叶半夏。半夏的花长得也很有特色,长得像细长的管子,外面是绿色的佛焰苞,里面的穗状花序长出来,最后演变成一条长长的绿尾巴,翘在上面。所以民间也有把半夏叫做蝎子草的,就是因为它的花长了一条长长的尾巴。

新鲜的半夏切开后,会有一些滑滑的粘液,这些粘液的刺激性非常大,辛辣刺喉,可以引起咽喉部的水肿疼痛,严重的会导致呼吸窒息。所以古人在用生半夏时,都要切开,用开水烫洗很多遍,洗去粘滑,直到洗得水清了才能用。

鲜半夏晒干之后,我们把它打碎,里面是白色的,粉性的,稍微尝一点,非常的麻辣而刺喉。如果这种粉末不小心飘到眼睛里,刺激性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半夏闻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气味,看似平和,实际上暗藏杀机。

半夏的这股辛烈之性,就具有很好的温化痰浊的作用。半夏长成的季节,正好是湿热之气比较盛的时候,半夏的生长环境,也是湿气郁结比较重的地方,半夏的形状圆圆的,也是入中土的特性。半夏都长不大,小小的,长得很结实,说明半夏对中土的湿气粘浊,天然地就有很好的固摄作用。而半夏的辛烈之性,则有很好的温化效果。所以,半夏化痰湿,是把湿浊先聚在一块,然后再加以温化。

这和生姜的效果正好相反。生姜长得比半夏大多了,虽然也是专入中土的药物,但生姜里面都是平行横贯的姜丝,疏通之气非常盛,所以生姜的辛辣之性,主要表现为辛散,这与半夏偏于收聚的作用正好相反。

因此,半夏和生姜就是一对很好的搭档,正好可以互补,从而达到很好的化痰的效果。痰浊都是湿气凝聚而成,湿气的特性就粘滞不行,所以痰浊大都很难除去。用半夏把中土的痰浊湿气收集起来,然后跟生姜一起,将湿浊温化疏散,达到祛除痰湿的目的。

小半夏汤,用的就是半夏生姜这两味药,用于治疗中焦痰湿之证。凡是中土湿盛,呕吐不欲饮水的,单纯小半夏汤,就有很好的效果。

正因为半夏与生姜的这种互补相反的特性,所以生半夏中毒,就是用大量的生姜来解救。一人误食半夏中毒,有医教以食生姜一斤而愈。

中焦属土,中焦的邪气主要就是湿气。半夏通过运化痰湿,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运转中焦的效果。所以不仅恶心呕吐可以用半夏,凡是中焦湿气盛的病证,比如中焦痞满,甚至腹泻拉肚子,半夏都可以治疗。

伤寒论的三个泻心汤,治疗心下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胃蠕动差了,胃胀胃堵的意思。泻心汤里面都用到了半夏和姜,就是用半夏和姜互相配合来温化中焦的痰湿。当然,泻心汤证里面,无形的湿气更多一些,所以还用了黄连来收摄湿气,相比黄连,半夏更偏于敛固有形的湿气。

《本草衍义》里面还记载了一个半夏治疗腹泻的案例。一个男子湿气盛引起了拉肚子,晚上要不停地上厕所,有人就教他用生姜一两切碎,生半夏30枚,热汤洗去粘液,再加上大枣30枚,都放在一个瓷锅里,加水一升,慢火熬熟,就喝这个熬的汤,一会儿喝一口,一会儿喝一口,他这个拉肚子几天就好了。这就是湿气去,土气自运,腹泻自止。

半夏色白坚实,具有沉降之性,所以可以从中焦通降右路之气。但是半夏本身往下降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敛聚湿气而温化之。右路之气本自下降,中焦湿浊得化,道路通畅,自然下降。所以半夏的通降作用,更多的是因为半夏化去痰浊从而疏通了一气通降的右路。

《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来治疗不寐,余国俊老师用大量半夏来治疗失眠,可谓善用半夏者。大量半夏不仅疏通了中焦的道路,半夏自身的通降之力也明显增加,一气因此得以顺利敛降,神气得以随之入藏归根,自然安眠矣。

由于生半夏药性峻烈,现在的人几乎都不敢用了,所以临床上半夏多炮制后入药。根据炮制的方法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其实这些不同半夏的炮制方法大同小异,都是用白矾为主来炮制。半夏用白矾炮制之后,那股峻烈之气就几乎没有了,所以就比较平和了,当然疗效也就跟生半夏完全不同了。所以相对生半夏而言,不同的炮制过的半夏,实际上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都只是剩下了一点温燥化痰的效果而已。

炮制后的半夏,对中焦湿气不是很重的情况,用的量稍微大一些,用到十几克以上,也有一些化痰的效果。但是如果中焦痰湿很重,痰浊比较粘滞的时候,炮制过的半夏几乎没有效果,必须用生半夏。

比如夏天吃了凉东西,中焦痰湿壅盛,恶心想吐,嘴里不停地流清水,这时如果用生半夏和鲜生姜煎服,恶心呕吐立刻就可以缓解。如果用制半夏,往往见不到效果。再比如,食道肿瘤患者,大多中焦痰浊粘滞,用生半夏和鲜生姜,可以化通痰涎,改善饮食。如果用制半夏,根本没有效果。

所以对药物的炮制,我们除了考虑到安全性,也要考虑药效。对药物而言,我们用的就是它的偏性,如果把药物炮制得一点偏性都没有了,那也就不叫药物了。古人用半夏都不用白矾炮制,只是用开水多次漂洗,洗净粘滑。这样使用,即避免了半夏辛烈刺喉的弊端,又保留了半夏应有的药效,可谓一举两得。

李可老先生的经验,生半夏只要与等量的鲜生姜同用,就没有问题。余国俊老师的经验,生半夏重用时只要先煎1小时,就比较安全了。我在临床上常常是少量生半夏(10克以内)与大量鲜生姜(30克以上)同用,不用先煎,对于中焦湿盛的情况,效果很好。

中药十八反里面,半夏反乌头,所以临床上一般半夏不能与乌头附子之类的药同用。这种使用禁忌,对生半夏、生乌头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生半夏偏于敛聚,生乌头偏于通破,两者药性都很峻猛,或者说都很倔强,一旦同用,谁也不让谁,人体的一气是散也不行,聚也不行,就被这两个药拉扯在那里动不了了。一气一旦不能正常地周流,危险随即而来。所以中药十八反是有它的道理在其中的。

但是现在临床上,我们也常常可以见到,半夏与附子或乌头同用没有问题的报道。这是因为,现在的半夏与附子,都炮制得几乎没有药性了,药性都没了,哪里还有什么反不反呢?

所以生半夏与生乌头或生附子,还是尽量不要一起用。如果一定要同用,那就要学习一下张仲景的做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的赤丸中,半夏与乌头是同用的。原文如下: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乌头二两(炮),半夏四两(洗),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张仲景在半夏与乌头同用的时候,半夏是生的,但乌头是炮过的,就是用火烤到裂开的制乌头,与今天的制法不一样。乌头炮制后,药性就比较温和,不再那么霸道了,再加上还有细辛从中疏通,所以就不至于跟半夏纠结在一起。而且整个药方是做丸药服用,每次只服用麻子那么大3小丸。麻子还没有半个麦粒大,所以这个药物的用量是限制得很严格的,不能多。

这说明张仲景对半夏与乌头之间的相互牵制还是很清楚的,但他巧妙地搭配二者的比例,并辅以他药,使一山难容之二虎,都能听候他的调遣来治病愈疾,用很少的药量物,就能把寒气厥逆这样的重证治好。这对我们临床如何正确认识十八反理论,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十八反理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有人可能会问,半夏跟生姜的作用几乎也是相对的,为什么不仅可以同用,而且还要用生姜来解半夏中毒呢?

如果我们尝一点生半夏或生乌头,都会有明显口麻的感觉,而我们吃生姜只会感到辣得出汗,不会觉得麻。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麻就是局部气血不通的症状,是一气在局部的郁滞。生半夏与生乌头的药性都很峻烈,它们一旦入口,就完全控制了局部的一气周流。人体正常的一气周流在它们的控制范围内几乎没有了自由的流通,就好比跟大本营脱节了一样,所以人就会感觉到麻木。在生乌头的控制下,一气偏于破结而疏通,在生半夏的控制下,一气偏于凝聚而温化。所以乌头中毒时要用黑小豆这类收敛的药物来解毒,而半夏中毒时要用生姜这种通散的药物来解毒。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半夏的描述:

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这些主治或症状,都与痰湿有关。伤寒寒热大多伴有中焦不运,中焦痰湿壅滞较重时就可以加上半夏。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有现成的示范。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心下坚就是痰饮停聚于中焦,相当于《伤寒论》里面小陷胸汤的症状,小陷胸汤用的是黄连、半夏、瓜蒌。

中焦痰化气行,右路自降,自然可以下气。

治疗喉咽肿痛,是半夏敛聚温化局部痰湿之功。生半夏汁可以用来治疗外科肿痛,也是一样的道理。

头眩,胸胀,咳逆,这都是痰浊壅滞,上焦气逆之证,半夏化痰降气,釜底抽薪,其症自愈。

肠鸣是湿盛而鸣,严重的会引起腹泻,半夏治腹泻的案例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

中焦痰湿壅盛时,一气不得潜降,很多人就会失眠或多汗。《本经》言半夏止汗,则半夏治疗失眠之功可以类推。

我们这里讨论的半夏,也叫旱半夏。临床上还有一种水半夏,功效跟半夏是类似的。为什么一个叫旱半夏,一个叫水半夏呢?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水半夏主要生长在南方低洼的湿地,也就是水比较多的地方,广西的产量比较大。旱半夏全国各地都有,四川产量最大。

这两种半夏有什么区别呢?从块茎外形上来分,半夏是比较圆的,类球形,水半夏长得比较长一些,是椭圆形或者圆锥形。块茎的顶部中央都有茎痕,半夏的茎痕是凹陷的,水半夏的茎痕是凸出的。这是两者比较明显的区别。

由于半夏比较贵,而水半夏很便宜,所以就有人用水半夏来冒充半夏入药。如果是整个的半夏,我们还比较好区分,如果是切片又炮制过的半夏饮片,肉眼就比较难分辨了。

那么这两种半夏有什么区别呢?单纯从性味上来讲,生水半夏与生旱半夏的口感是近似的,都是辛辣刺喉,水半夏甚至更冲一些。但是从其块茎形态来看,旱半夏更偏于敛降,而水半夏更偏于通散。所以化痰的效果,水半夏更强一些,而止呕的效果,旱半夏更好。

目前临床上用的半夏大多都是制半夏,用白矾炮制过后,不管是旱半夏还是水半夏,原先的功效几乎都荡然无存,都是只剩下了一点温燥化痰之力,临床上实际用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只要是炮制过的半夏,旱半夏与水半夏实际上可以通用,效果也差不多。



这篇是根尘不偶老师自己写的。
2010-10-09 15:10 11楼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甘草,顾名思义,就是甜味的草,甘草就是因为其特异性的甘甜之味而得名。由于甘草的这股甜味非常纯正,所以《神农本草经》又把甘草称作“美草”和“蜜甘”。据测定,甘草里面甘草酸的甜度是蔗糖的五十倍以上,甘草就是常用中药里面最甜的一味药,所以《神农本草经》给甘草的命名是名副其实的。



甘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北温带的范围,气候寒热适中,具有土气中庸缓和的特点,所以尤其适合甘草的生长。

以前的甘草主要是野生的。甘草的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干旱的钙质土地上,水多涝洼的地方反而长不好。据种植甘草的药农介绍,把甘草种子随便撒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而且耐寒,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好。

正因为甘草的这些优越的生长特性,甘草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地沙漠化。但是随着甘草使用量的迅速增加,野生的甘草在几年内几乎就被挖掘耗尽了,过度采挖还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国家现在已经严格控制采挖野生甘草。现在我们使用的甘草,基本上都是人工种植的了。

甘草的地面部分长得不是很高,高的大约能长到一米左右。但是甘草的根很发达,长度基本都在一米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三四米。所以甘草的力量主要都藏在根里面,这也是它适应能力强,善固水土的原因。

甘草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奇数为阳,甘草就有一股生动之气在里面。甘草的一柄羽状复叶,大约有几枚到十几枚小叶。黄芪跟甘草都属于豆科植物,长得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黄芪也是羽状复叶,一柄复叶至少有二三十枚小叶,小叶长得比较多比较小。相比而言,甘草的小叶就显得大多了,让人感觉更雍容庄重一些,所以甘草固气的效果就更好。

甘草的果实,长得就像扭曲了的豆荚,它的叶片边缘,大多也有一些波浪形的起伏扭曲,都给人一种收缩的感觉。甘草的花是蓝紫色,叶子是深绿色,都是比较深的颜色。这些都是甘草这股气善于固守的表现。



我们药用的甘草的根,则集中体现的甘草的特性。甘草的根一般要长3-5年之后,才会有较好的药效。它的根系发达,长得圆直而长,侧根细而少,是一股通达之象。甘草根的表面是红棕色,切开后里面是黄白色,一圈一圈的形成层很规则,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可以看出甘草这股气是比较缓和通达的。

晒干之后的甘草饮片,多是横切片,看起来就是圆圆的一片一片的。饮片的断面是纤维性的,就是木头的感觉,比较容易掰开,这也是甘草这股气比较缓和的体现。断面的颜色是稍微偏淡的鲜黄色,是土气的正色。甘草的香甜之味很浓郁,远远地就可以闻到,沁人心脾。如果含一片在嘴里,慢慢品味,会感觉甘草那股甜味缓缓散开,久久不绝,余味无穷。

不同质量的甘草饮片,效果是不同的。好的甘草饮片,颜色鲜明,气味纯正浓郁,易掰开,粉性足,这样的甘草又叫作粉甘草,药效最好。



五行之中,土性中庸。土色黄,土味甘,土气缓,而甘草本身的特性,正好符合土性中庸的特点。所以甘草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比较纯正的土气。人五行属土,人身的一气,也是一股土气,所以,甘草的这股气,就与人身的一气非常接近,从而使甘草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一味中药。

甘草的这股气,缓和通达,而又有一股固守之力,不热不寒,不迟不急,很好地体现了土气缓和中正的特点,就像一位胸怀宽广的长者,善于安抚和容纳大众,
所以甘草往往可以堪当重任,坐镇大局,因此又有“国老”之称。甘草的所有功效,都是甘草这些特性的体现。

从补气的角度来说,甘草补气的效果其实是最好的,有时胜过黄芪和人参。由于甘草这股气缓缓流通之中而有固守之力,所以常被用来补益一身虚弱之气。有的病人久病气虚,药稍温则嫌热,药稍凉则觉寒,药味稍多则虚而不受,这时用一味甘草,重剂温固一身之气,则一气渐复,往往会因此而带来转机。

有些糖尿病坏疽的患者,脚趾头快烂掉了,用什么药效果都不理想。民间有一个偏方,就是用大量的甘草粉,芝麻油调成糊状,包敷在腐烂的脚趾上,每天换一次药,有些人就会慢慢长好。这就是借用大量甘草的纯和土气来补固一气,生肌长肉。

甘草又常被用来解毒。所谓的毒气,就是一股偏戾之气,就是跟人体自身的土气差别比较大的一股气。所以中毒之后的反应,就是人身一气周流突发郁滞的表现。由于中毒导致的一气郁滞比较重,人体自身的一气在体内横冲直撞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导致了各种中毒症状的集中暴发。这时用甘草就跟拨乱反正一样,就是用甘草的这股中正平和的土气,来恢复人体自身一气缓和通畅的周流。我们比较熟悉的附子乌头中毒,用大量甘草水解毒,就是用甘草的这股强大的缓和之气,去掌控化解乌头附子过于峻猛的辛散之势。

所以甘草可以解百毒,并不是甘草可以化解各种有毒物质,而是甘草能够很好地缓解中毒导致的一气周流的失正状态。只要人体的一气周流能够恢复正常,就肯定不会再有中毒的症状。这和西医解毒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西医解毒一定要查清中了什么毒,然后再针对这种有毒物质,寻找特异性的解毒药物,这也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

有一个老中医就很有意思,任何人来看病,不管什么病,他都问你吃过西药没有,凡是吃过西药的,都让先回家吃上半个月甘草,每天半斤,解解毒再来治疗。据说他这个办法疗效还很好,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虽然这个用法有点偏颇,但至少说明了甘草解毒的功效,确实不是它药可以比拟的。

在中药处方中,甘草常被用来调和诸药。不同的药物有寒热温凉之不同,有刚柔缓急之各异。用甘草来调和诸药,实际上就是让甘草给诸药开个会,传达一下平正柔和的工作精神。快的慢一点,慢的快一点,把各药的作用范围尽量控制在人身土气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治病的任务,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仲景三个泻心汤中对甘草的应用。干姜和黄连在甘草的统一协调下,并肩作战,运转中焦,虽药性各异而功效合一。从这一点来说,甘草其实是掌控大局的一味药,而甘草的用量,则决定了其掌控局面的能力。

一般的方剂,甘草只需用几克,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药气的作用。而一些需要用峻猛之药的慢性病患者,比如肿瘤患者,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的甘草来顾护一身之气。我在临床上常用一百克以上的甘草配合几十克的大黄,久煎频服来缓缓涤除浊邪,不会引起峻泻,邪去而不伤正,效果比较满意。

大剂量地使用甘草,有时会引起肥胖水肿等症状,类似服用激素后的反应。这是大量甘草固守之气过强引起的气滞水停,但并没有导致人体一气的严重耗损。而激素则更像通过透支人体元阳,人为地使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气化水平,服用激素后肥胖越严重,人体阳气的耗损也越多,体质也会因此而下降得更厉害。所以长期使用激素会有明显的副作用,而甘草则没有这些明显得弊端。从这一点来说,大剂量甘草有时是可以部分代替激素的。

相反,在中焦湿气壅滞,急需流通的时候,甘草则根本不能使用。因为土气的相应邪气是湿气,湿性粘滞,不宜流通,甘草的缓和之性,恰好足以加重病情,因此不宜使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正在哺乳期喂奶的产妇,也忌用甘草。甘草的这股缓和固守之气,有时足以把奶水给封固在体内,引起回奶,所以给产妇用甘草时,也要特别注意。

但是湿气盛不宜用甘草也不是绝对的。甘草本身抗旱能力强,不喜湿洼之地,气味偏于香燥,甘草的这种温燥之性,其实正好可以化解湿气的濡润粘着。当湿气壅盛,不得流通,我们需要流通以祛湿的时候,甘草要少用或不用。所以五苓散、猪苓汤都不用甘草。

如果是土气虚弱引起的湿气粘着不去,则正可以用甘草以补气燥湿。有些身体比较虚弱的男性患者,长期阴囊潮湿,甚至发展成阴囊湿疹,缠绵难愈。这种患者的脉象大多绵软无力,土气虚弱。用大量甘草佐以少量利湿之药,往往立竿见影,效果很好。



甘草本身是一股缓和纯正的土气,相对而言,甘遂则是一股比较缓和的毒气。甘遂也有一股缓缓守固之气,所以在用药配伍上,甘草反甘遂。单纯用甘遂时,人体自身的一气可以自然加强流通,以恢复甘遂引起的一气郁滞,由此达到除痰利水的治疗作用。就好比用甘遂人为制造一些临时性的一气郁滞,激发人体一气的流通性,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把甘遂与甘草同用,则人体一气周流的力量被甘草牵制住了,无法自动加强流通,甘遂导致的一气郁滞,因此无法解除,所以两者同用内服,确实会加强甘遂的毒性,严重的会引起危险,不可不慎。这也是仲景十枣汤中用大枣而不用甘草的原因。

但是也有个别情况,有些医生是甘草、甘遂同用的。一人病手指红肿粗大,一医以甘遂粉内服,甘草水外洗,一夜而愈。这里用甘草水外洗,实际上是用甘草的这股守固之气,阻止了红肿手指处的阳气外散,使一气归藏于内,全部用来跟着甘遂疏通水湿,所以效果迅捷。这里甘草、甘遂内外分用,虽相反而终同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用药思路。但是这种用法,也仅仅是急性病情适用,临床还是要慎用。



甘草药性平和,没有明显的偏阴或偏阳的属性,所以《本经》讲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脏腑皆入,寒热同调。这与人参主补五脏明显不同。

当然严格来说,生甘草还是微微偏于温燥而偏于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使用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蜂蜜炒过的甘草,药性就更加温润平和,但固守之力同时减弱。炙甘草温润流通之性更好,生甘草温燥固守之力更胜,这是两者的区别。



最后我们用《神农本草经》的经文,对甘草的药性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老茶馆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