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2010-10-09 15:32 楼主
药象理论
今天我们从象的角度讲药物,从以往的反馈看,大家对从象的方面理解
中药,还不是很熟悉,对具体中药的药性,药效了解还是不很明确。作为一
个基础性的东西,药物和中医理论,每一个大夫必须要有一个过关的水平,
离开了这个就离开了前进的方向,在临床上离开了理论的指导,疗效恐怕就
不能很好的保障,所以今天呢第一次讲药物方面的讲课,我没有打算就某一
具体药物展开讲,主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理论上的东西。因为是讲中药,
主要是从药物的角度着手,顺便也会把中医理论体系整个梳理一遍,算是在
理论上和大家交流一下,为大家打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这样在具体药物具体
方剂,具体的病的治疗上比较好一些。
药物方面的理论,《内经》讲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药物的寒
热属性,五味呢,辛、甘、酸、苦、咸,分属五行,《内经》讲五味是辛甘
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当然还有淡味,淡味渗利,也属阳。那么这个纯
粹理论上的东西,单纯这么枯燥的讲听着好像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咱们结合
一些具体的东西吧,慢慢来体会。
我记得在北京的时候,在周末和家人、朋友在西单去逛,有一家自助火
锅店比较便宜,那么火锅呢,比较正宗的火锅都是陶罐,现在好像都用不锈
钢锅。瓦罐那种锅,水开了之后,不管煮什么东西,都比较醇厚,比较可口,
味道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瓦罐,是用很细的土做的,这个土做的东
西土气比较醇厚,这个锅里,这个小环境土气比较浓郁,所有这里面煮出来
的东西都带有醇和的土气,人本身也是属土的,所以这就是同气相应啊,所
以我们用的陶瓷这个锅啊,做火锅吃味道更好。乡下老白姓也有这方面的经
验,瓦罐炖肉的话,就特别香。用高压锅压出来那香味就差了很多。所以咱
们中药煎药也是一样的,煎药为什么用砂锅比较好啊,砂锅主要是土做的啊,
这个火,热量传过来好比经过了土气的加工比较温和,药物在这个环境里煎
出来以后药效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平和的,更适合人体土气的环境,所以自己
喝中药用瓦罐煎效果要比不锈钢锅,煎药机效果要好一些。原因就是土气的
作用,先讲了一下吃火锅的锅,讲完锅再看看吃的什么味,有的人喜欢吃酸
的吃辣的啊,酸酸辣辣的很开胃啊,一吃满口流口水,满头出汗,畅快淋漓,
吃得很痛快很开心,所以有一种汤叫酸辣汤,如果感觉胃口不好,来上一碗,
吃后感觉食欲就很好了,夏天有的人感觉上火了,吃一些凉拌苦瓜之类的,
这种清凉味苦的可以去火,去去火也比较舒服一些。象比较小的孩子都爱吃
糖啊,甘甜可口,脾胃比较虚弱的人,大部分比较喜欢吃甜食。我们吃火锅
喜欢吃的辣一些,味道浓厚一些。也有的人喜欢吃的咸一些,象我喜欢吃清
淡一些,通过这些不同的味道,个人有不同的爱好,各取所需,在火锅快餐
店都能得到满足。
我们不能光想着吃啊,吃完以后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酸辣的东西吃了
就感觉胃口就比较好啊,有开胃的效果。为什么有点苦味的吃了能去胃里的
火气,为什么吃一个比较甜的,闻起来比较香的,吃起来很可口,感觉很好2
吃。那么咱们大家有没有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记得我以前讲
过,巴豆这个药是一个辛温泻下作用比较强烈的药,保存不好的时候,被老
鼠偷吃,跟吃花生豆一样,就偷吃光了。咱们想老鼠一定会啦肚子,拉得爬
不动了。实际却不是这样,它吃了非常舒服,不会啦肚子的。大黄咱们都知
道有泻下的作用,大便不通的时候,吃点大黄通腹推陈出新的作用非常好。
要是让老鼠吃大黄,小老鼠吃了大黄会便秘就不是通腑了。同样巴豆和大黄,
用在我们人身上引起的效果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
猪十二生肖里是排在最后了,亥猪。猪什么东西都吃,小孩的大便也吃。猪
在五行属水,水在味为腐臭,那么在猪的鼻子里,臭味是不是就跟咱们香味
一样呢。狗呢,在十二生肖跟猪是挨成块的,一阴一阳,小狗的鼻子很灵敏
啊,什么味道都能闻到。在农村呆过的都知道,小狗对小孩的大便比较感兴
趣。所以对我们人来讲很臭秽不可入目的东西,对猪狗来讲却是可口的食物,
那么这其中是什么道理?讲这两个例子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内经讲的五味
的作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这个理论是以咱们人为标准确立的,
不是以老鼠,或小猪小狗确立的。人是属土的,有一股中庸平和的这股气。
从这个角度作为标准来看,辛甘是发散的,酸苦是涌泻。由此可见四气五味
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我们人的这种相对中和的土气而言的,
而不是对所有动物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只是对我们人而言是这样的。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气和不同的味,药物不同的气味受药物本性的作用
是最主要的,药物的本性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气味。不过药物在最适合它生
长的地方,它长成以后它的气味也是最佳的,这样就有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大黄就是西部高原地区比较好一些。本身西部是一股收敛的金气,比较清凉。
大黄本身有降泻的作用,秉受了这股西方地域之势,这样它的药性就会有比
较完美的表现。移到东部沿海去种植,我估计,就不会有良好的泻下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象辽细辛,辽宁东北这边的比较好一些。巴豆附子四川的。人参
东北的好。熟地山药河南的比较好一些。乌梅福建东南山区比较好一些。粉
甘草,宁夏比较好,那地方土层比较深厚。
之所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药材,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五行属
性。对当地的地方造成不同的五行阴阳属性,从而造成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
不同偏性的道地药材。有一句话叫橘生淮南叫橘,橘生淮北叫枳,这个说法。
虽然药物的属性跟它的本性是关系最大,但与外界环境也是非常密切的。所
以咱们有条件用到道地药材,质量比较好的药材对我们临床上有比较好的帮
助。
那么我们用几味药分析一下道地药材,药性偏性是怎么形成的,好在什
么地方。比方说麻黄吧,麻黄我们都知道是辛温通散的药,升达木气,舒肝
作用差不多是最强的一味药,正因为有这么好的舒肝的作用。所以《本经》
里面认为它可以破癥瘕积聚。麻黄的绿色,它活着的时候,麻黄的绿色非常
青翠,把它晒干以后,这股绿色也会保存的比较好。不像有些药一晒干了,
整个药颜色都变了。麻黄的绿色保存比较长,放几年以后还是比较好看的绿
色。这一点和其他的药是不一样的地方。青绿色属于木气,所以麻黄的木气
保存比较足。比较辛烈,麻黄的形状细细的,长长的,比较锐利,药效来的
比较快。反过来我们想麻黄这个药,一个很细很长的茎,干燥的麻黄掰一下
很脆,一下子就断了,这同时还有一股收敛之象。收的很细,收的很结实,3
一掰就断。从它本身结构来看,它本身是一个收敛的非常紧的象。它的这种
象,和它的辛温宣散的象是否是矛盾的呢?完全不是,就因为麻黄有这种迅
猛宣散之气,如果没有一种收敛的非常紧的象收住它,这股气很快就散掉了。
所以麻黄的这个结构就是为了收住它的宣散之气。一般新收的麻黄放一两年
后,它宣通的气慢慢就减弱。新的一年之内的麻黄用上3-5g效果就很好。
如果麻黄用三年以上的,用上15g可能也没有很大的宣散之力了。这股宣散
之气慢慢就挥发了,假设麻黄不是以这么紧的收敛之体,如果没有这个结构
来收涩,也许麻黄连半年都放不了,几个月这个气就散了。我们再来看地黄,
地黄用的是它的根,地黄的根很肥大啊,汁液饱满,把它蒸熟之后是粘粘的,
是一股滋润之象,非常柔润,所以地黄给人的感觉就是肥大,比较壅滞的感
觉。就像一个大胖子走不动了,比较肉的感觉。所以中焦健运比较差的病人,
用地黄就要慎重,用上之后中焦更壅更不动了。地黄的这股壅滞之象,它就
没有宣通之象,就没有麻黄那种比较峻猛的宣通之象,所以它就不需要把自
己收的很紧,很散漫的感觉。所以有时你想把熟地黄啊,你想把它捏成什么
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地黄的这股气,也和具体的存在相吻合的。由此可见,
一味药,他隐藏的这股无形之气,和他的具体形态完全是相辅相成,相克相
制的。比如说,白果是有毒的,白果中毒用白果壳可以解毒;荔枝吃多了,
小孩肚子难受,用荔枝壳煎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正好说明了,药物形
态与功用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它都是相辅相成,相克相制的。所以大自然
是一个完美的体系。药物的本性作用不是推导出来的,而是本身所具有的功
力,神农本草经要是神农写的,那他也是对药物的无形的功用和有形的形态,
都有很好的了解,洞彻轻灵,他把药物深刻了解把药物描写的完美而确切。
以前我也跟大家聊过乌梅,乌梅是未成熟的果实,生气旺盛,一般生发之气,
勃勃生机,味又非常酸,所以用酸味来控制乌梅的勃勃生机,所以可以借用
乌梅的酸味来调服肝气,调理木气。
对药物的四气五味五行属性,在《内经》与《辅行决》里的说法,我记
得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其实都是对的,只不过《内经》是偏于从有形的
味的层次来讲的,而《辅行决讲》是偏于从无形的气的层次来讲。而这两个
本身是相互克制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五行属性完全搞反了,有兴趣
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其实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本身并不矛盾。药物的功用
与自身的形态关系,在不同的植物整个植株生长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举
个例子来说,山药、地黄用的是地下根茎,他的根茎很发达。农村的孩子,
见过种植山药的,可能知道山药地下的根茎粗粗的、很长,而地面上的茎则
细细的、长长的绕来绕去,很细的茎叶,长出了一根很肥壮的根茎。地上的
部分很弱,整个植物气场保留在地下的根茎,这就是“下盛则上虚”这么一
种情况。反过来说咱们平时吃的果实,如西瓜、西红柿都是地上的部分很茂
盛而根系不是很发达,西瓜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现象,离根近的没有离得远
的西瓜长的大,离根远长得更大离得近的长的越小。在农村,用把西瓜嫁接
到一个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上的办法,能让西瓜结出更多的西瓜,反过来说,
西瓜的根系不是很发达,而地上的部分很发达,这种情况则属于上盛则下虚。
其实药物的偏性随处可见,而且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我们对药物的理解,
就可以从它的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当中、生长发育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些象,4
一些表象,都可以看到,从这些象去理解,就能更清楚药物本身的特性,用
药时心里更有数些。
我们知道煎药的时候,有先煎,有后下,有一些区别,实际上这种处理
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药物的偏性。先煎的话,就是为了先煎之后取其味,味
是偏阴的,有些比较俊猛的药,如麻黄附子细辛,久煎之后可缓其迅猛的药
性。而后下的药,大部分是药物比较轻,取其轻清之气,像各种花呀,香味
比较浓郁的、比较容易散发的,当然也有个别后下或者是煎得时间比较短,
是为了取其锐利之气,像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也喝了,就
是要取其迅猛之气。
不同的药物组成不同方剂,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疗效。感冒喝上一剂麻
黄汤,发发汗就可以解决;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来上一付承气汤,通腑泄
浊,把大便通下去病就好了;中焦健运比较弱的病人,来上几付理中汤健运
中焦,病也就好了;这是常见的一些方药。那么,这些药物组成的方剂,只
要我们用药合适,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对那些不了解中医药的人,特别
是西方人,在他们眼里,西方人看来就是一包草和树叶熬成了一碗茶,居然
可以治病,在外国当做一碗很苦的中国茶,这对就是中医完全不理解。我们
自己必须了解搞清楚,药物在身体里面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神农本草经》
只有药物的功性,四气五味,还有这个药物主什么症,并没有归经,药物归
经理论是后人加上去的。药物归经理论,到底对不对,有没有参考价值呢?
咱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中医对药物的认识,是从气的层次。人身的一气周流就是一股
土气,生命的运行就是如环无端,这样来维持生命的运转。药物本身呢,具
有不同的偏性,也是一股药气。所以药物本身这股气,他就从气的层次影响
人的气的运转。药物的这股气呢,不同的药有不同的象。那么象,在临证上
咱们的课叫临证辨象,在药物上我讲的课叫讲药象体会,主要是从象的角度
上讲,那么象是什么东西呢?
大家在大城市的人经常碰到外国人,他们在中国旅游或者生活,我们不
懂外语,我们要交流起来,就要打手势,比手画脚,搞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
事。但是有一点交流起来就比较简单,打个比方,外国朋友很高兴,哈哈大
笑,朝着你微笑,给你一个笑脸,这就不用翻译了,我们应该能够看懂。有
这么一个笑话,说乡下有个老太太看电视剧,看的是外国电视剧,告诉他外
国讲的话都翻译成中国话了。这个老太太就说,这个中国人翻译的真好,连
外国人怎么笑都翻译得和中国人一样。这是一个笑话了。这个说明什么呢?
说明咱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还是靠语言,打个比方,中国人讲喝水叫
喝水,外国人就不叫水了,英语叫water,这是名相,但是指的是同一个东
西。象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事物的气,或者是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在事
物的本质层面进行交流的话,可能就不需要翻译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
的道理,我们喝药的话,药物对我们本身的作用,和我们人与人的交流有类
似之处的。
《黄帝内经》里面,有《五脏六腑十二官篇》,其中就讲:心者,君主
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一个人的心神、灵魂还
是正常的,则五脏六腑各就各位,工作有条不紊,整个身体一气周流和谐如
一。一旦心神出问题麻烦可能就大了。我们对外界的一些反应和心神关系非5
常大,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神,或者叫元神,决定了人体一气周流的态势。
在《三国演义》有一个叫张飞的,他在战场上大喝一声能把人吓死,有这么
一个典故。他大喝一声也是一股气,一种象,影响了对方心神的状态,这是
影响比较深、比较厉害的程度了。讲这个呢,就是要强调心神对人体的重要
性。药物这股气的偏性其实也是通过心神这个层次起作用,进而影响身体的
一气周流。所以药物这种象呢,或者药物背后这股气是通用的语言,是可以
跨越物质的,不光是人和人,人和动物、人和植物都是可以相互对话的。靠
谁来做翻译?靠象和气,其实这时候也不用谁来做翻译了,药物这股气,这
种象,和人体这股气、这种象,在一定层次上是可以直接相互沟通、相互交
流的。像是有些双胞胎,不用说话,一个想要干什么,另个马上就知道了,
是这种层次的交流。
药物对人身的作用,并不是西医讲的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药物的
代谢谢,半衰期多少呀,中毒量多少呀,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而是药物本身
这股药气,直接和人的心神相互作用。拿麻黄来说,麻黄就会劝你,赶紧振
作起来,积极一点,跑起来,所以他就有发汗呀,加快心率,解表等这些作
用,这些作用不是麻黄直接代替人体实现的功能,发汗解表是人体自己的作
用,并不是麻黄的。人体之所以生病,病之所以好,完全是人自己一气的作
用。医生也好,药物也好,他不过是从人体气的层次,在元神的层次,影响
人的一气周流气的状态,进而起到化解疾病的作用。
假设从这个层次去讲,大夫把病人的病治好了,当大夫的有没有功劳
呀?没有呀!用的药物没有功劳呀?也没有呀!功劳在哪里呀?都在病人自
身那边,都是他自己好的,但是假如病人的一气不配合,那你用药跟用到石
头上一样,不可能有效果的。你把一剂麻黄汤煎好了,倒在石头上,石头可
能发汗吗?不可能呀!所以大夫给病人治好了病,可以替病人高兴,但是不
要居功,有些可以治病但治不了命,为什么呀?病人本身就这么个条件了。
命是有定数的,从中医的层次讲,并不是所有病都能医好的。当然了,一般
的病只要辨证准确的话,还是都可以治好的。
关于人体一气周流,行者老师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再讲就是啰嗦、重
复了。但是在网上还是有很多人问我,我想今天再重复一下,希望以后没有
人再问我这个问题。对于人体的一气周流,具体的过程或模型实际上就是中
医理论体系的模型,本来是想临证辩像完全讲完以后作为一个总结来讲的,
因为今天主要给大家讲理论上的东西,这样提前一块讲一下。
内经里面讲:阴阳者,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就是
说阴阳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一气周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气周流左升
右降,中土斡旋,我们把它分成五段,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复
有五行,在水一段,仍然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在木这一段,仍然有木火土
金水的五行,也是可以无限制的分下去。如果我们把一气周流分成五段,也
可以把它分成十段,一百段,叫做十行,一百行都可以,但是五行是一个比
较恰当的分类,只是大家要知道这五行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它也是浑然
一体,浑然一气的。一气周流的这一身土气,作为中焦来讲,体现一个中焦
之气,中焦的这一团土气,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慢
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右下的这一段往下转就6
极的结构。它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大家如果见过银河系俯视图,两条斡旋
臂,与那个结构有些类似,就是说人体一团土气,就好比有一个范围一样,
这个范围规定为土,在这个范围内,最居中的这一部分定义为脾土或中焦土,
偏于升发的这一部分叫做木火,偏于敛降的这一部分叫做金水,实际上都是
土气。人身的这个土气,从脏腑的层面是脾升胃降,肝心主升,肺肾主降。
如果把它具体在一个细胞的水平上,人体每一个细胞里面也有一气周流,也
有五行的升降回环,这个模式,说模型不太准确,因为这不是一个模型,这
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结构。中医讲天人相应,气感比较
好的朋友,有时候自己本身就能感受到左升右降中土斡旋的这股气,天地是
一样的,所以天人合一,为什么天人能合一呢?因为天地本身也是这样一种
运转规律,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从气的层次上来讲,都是浑然一体的,那
么五行的升降循环的这种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去对照。
从佛的角度来讲,佛经讲“成住坏空”,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都有成
住坏空的演变规律,这么一个过程,实际上也就对应了中医的升降,升发收
藏这个过程,也是完全对应的。如果把目光稍微拉近一点,历史上的朝代兴
衰,研究历史的朋友本身也会有这种感受,历史的兴衰交替,如环无端的这
种规律在里面。从时间上来讲,一年又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天有日夜的交替,
这也都是有升有降,一气周流的一些或大或小的表现。从方位来说,南方属
火,北方属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间属土,也具有这种周流变迁,这
是从外界来看。从机体内部来看,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也是一气的。从
药物的角度来看,有升发的药物,麻黄、附子、细辛,有敛降的药物,石膏、
大黄、五味子,有中焦斡旋的药物,干姜、甘草,它也是组成一气回环的运
行规律,所以我们从无形之气的层次,从这个广大的范围来理解一气周流,
它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系统,黄元御老师非常概括的描述了,就
是四圣心源里面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彭子益先生在圆运动里面用一年四季
阳气的升发潜降,结合季节之气的变化,也来描述这个规律,从不同层次上
描述了同一个问题,这个层次,气的运行规律,无处不在,对五行之内所有
的事物有相同影响。这个一气周流的体系,我个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中
医的多维次五行象数体系”。
刚才给大家讲的一气周流这个结构体系,它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的,
如果懂高等数学的人知道有“分形”的概念,就是细节的里面有整体的信息,
这种无限可分的图形,由于按照这个原则无限分下去,形成一个无限复杂的
图案,中医的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跟分形的这个体系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一气
周流,五行这五块,也是无限可分,有无限个层次,并且虽无限可分,它所
有的五行不同层次的一气周流,全部都是浑然一体、完全如一。打个比方说,
木气郁滞了,那么肝脏从五脏的这个层次上来说是郁滞的,在经络的层次上,
肝经是郁滞的,从细胞的层次上,细胞里面的木气这一部分也是郁滞的,在
人所处的环境里,在房子里也有一股郁滞的木气,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完全贯通的,这个体系我不知道能否给大家讲清楚,先这样吧。就是说世间
万物,所有事物的一气周流,都在咱们讲的一气周流如环无端的体系之内,
这个一气周流讲的是天地之间所有事物大的一气周流,不是咱们人身小的一
气周流,这种一气周流,任何一个环节,一气的某一段出现郁滞,出现变化7
规律可循的,当然我对五运六气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现在科学不是说西方
一只蝴蝶拍拍翅膀,东方就可能下一场大雨(原话是南美洲的一支蝴蝶煽动
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逐级的反应放大导致美国干个月后
的一场龙卷风),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搞绿化能改善生态环境,也能改
善当地人的健康状况,这也是一样的,所以一气周流这种体系,它并不是简
单的转了一圈,不是这么简单的。它是在不同的维次上同时存在的,有我们
能看得见的,也有我们看不见的,有我们感觉到的,也有我们暂时感觉不到
的。所以为什么多维次五行象数体系,用了维次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的生活
空间是三维的,有些东西是在三维之外的,一般人可能感觉不到,这种规律
是依然存在的,所以人作为世间的一员,摆脱不了这种体系,任何事物都在
这种体系当中生长壮老已。当然对这层次体系的感应,是靠心神来感应的,
不是靠手来摸出来的,有些是不能看见的,是靠心来感应,正因为我们有这
种分别心,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高的,这是矮的,这是香的,这是
臭的,正因为有这种分别心,所以才能感觉到这些东西,人一旦在这种体系
当中,就想进入关系网一样,不管你是否愿意,就要不由自主的跟着一气周
流转下去,过完自己一生。为什么人会有命运,这也是其中的原因。
那么这股一气周流,这就跟密密麻麻的一张网一样,什么东西都给网在
里面,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这个体系,活得更自在一些,我们来看一下黄帝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这么一句话“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
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
生。”大家注意最后这句话,“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寿命跟天地一样长久,
没有终结的时候,我们知道人正常寿命是百岁,为什么真人达到无有终时这
么长一个寿命,怎么达到的呢?它是“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
立守神,肌肉若一”,是这样达到的,我们看独立守神这句话,独立守神就
是守住自己的意识,不要想外面的这些东西,不去想外面的这些东西就不会
有分别心,就不会感觉到好坏,这个时侯你与天地五行气息这张大网里面所
有事物的关系就好比解除脱离了,就可以全身而退,就不用在循环里无有终
时了,不用再循环里出不来了,就非常自在了,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如果
用佛经的话来讲,这是不是就成佛了呢?所以你看,要想成佛,要想达到中
医讲的真人的状态,要用心去解脱,孙悟空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
只要还在五行中没有跳出三界外,就要接受一气周流的约束,改变不了这种
运行规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09 15:33 2楼
所以中医说到这里,中医的理论确实是很广博、很完美的,真正用在治
病的这一块,其实是中医理论的一小部分,并不是中医理论的全部,如果我
们都能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不是理论模型,是真实的体系,如果有一个透
彻的理解,我个人觉得让我们成为一代名医是绰绰有余的,因为它不只是指
导我们看病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
当然对这个中医理论体系这块,相当于跟大家沟通了一下,这个也是我
个人的理解,也许不对,或者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互相学习一下。
当然在这里特别感谢两位老师,一位是凤凰观察员老师,一位是还原老
师,这个都是黄元御学术小组里面的,这两位老师对我在理论上给了非常无
私的帮助,包括我讲的东西,也有这两位老师的观点和认识,所以在此提出8
来,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更应该感谢古人,黄元御等这些前辈,使他们给我
们提出了一个大的框架,使我们由此而得到了进入中医的门径,希望今晚给
大家讲的东西能够对大家以后的学习有切实的帮助,正式讲课内容就到这
了,从下一节课开始讲具体的药物。
(本篇由昨是今渄、安时处顺、大头整理。安时处顺统稿校对)
20090329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02 中土药象
大家晚上好,今天开始呢,咱们开始正式交流具体的一些药物。临床上
咱们具体用药的时候主要有这么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呢,是想用什么样的药,
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个药,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用这个药用多少,用
多大的量。一般我们临床上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个问题是最常见的问题,平
时大家和我交流的时候题的问题也是两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一些。上一次和大
家讲用药理论的时候已经和大家聊过,药物实际上凭着它自己的这股药气,
每味药都有它自己的一股气,这股药气对人体的一气周流产生一些影响。用
咱们通俗的说法来讲用药物偏性来纠正人体一气周流的偏性。我们临床上疾
病呢,有缓急之分,有新旧缓急,所以用药的时候有峻猛刚柔之别。新得的
病,比较急的病,用药的时候有的时候就需要用的比较峻猛,来的果断一些;
有时候这个病时间比较长,病势比较绵长,用药就应该考虑比较柔和一些,
缓缓见功。所以咱们用药,具体某一个病用哪一个药,完全是根据病情的需
要,根据病象,疾病也是一个象,一气周流它这股象也是有缓有急,有强有
弱,根据病象来确定一个合适药性,根据这个药象自然就有一个合适的药物
出来了。每一个药物它的一股气表现出来就是一个股象,有时候我们可能不
会直接感觉到药气,通过这种象药物的象体会到药物的这股药气。中药这个
药为什么要喝到肚子里去,用水煎呢,那五行里面水液是主收藏的,那么这
个水含藏在这个效应非常好,大家知道天一水,地六成之,水分子是所氢和
氧,他们的化合价一个是1,一个是6,这是从化学上来讲,这个水本身内
藏一六在里面就是收藏,就是这么一个象。水也是一种药呀,那么这种药气
经过煎煮,那么溶合或者包藏这个水气之中,那么我喝下去之后在水中蕴藏
的这股药气,就会影响我们自身的一气周流,从而产生治疗作用。药物有时
候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主要还是内服的药物对身体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一
些,当然外用药也有,你比如药浴。如果有朋友在食用米醋的厂家工作的话,
基本上就有这么一个体会:凡是在米醋工厂上班的工人,很少有感冒的。就
是因为醋这股药气,这股酸柔的药气,把一气周流的木气,就相当于木气的
这股冲动之势表现在外面。酸味酸柔入肝,醋厂的工人就相当于在局部的环
境里面,厂子里都有醋味,在一个醋味弥漫的环境里生活,他整个身体的一
气就受工厂大环境的影响。这就是通过外在一气调整人体内在一气这么一种
方式,药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是类似的。当然大的天气寒热对人体影响也是
类似的。
内服也好,外用也好,药气都能改变人体一气周流的状态,只不过外用
的药量比较大。你说我拿一碗醋,放到一个院子里,我估计对一个院子里的9
人作用有限,要是拉上一车醋可能还有些效果。所以外用药有一个问题,如
果想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需要的药量比较大一些。对我们目前来讲,经
济社会需要考虑成本呀,不是很划算,所以咱们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内服药
为主,把有限的药气都集中起来,用水给藏起来,直接喝下去,把钢用到道
人上,这样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临床上中医师主要剂型也是
汤药,讲汤药,水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味药。关于水呢,一会咱们再具体讲。
药物的选用要根据情况,从象的角度选用合适的药物。第二个就是量的问题,
很多人和我交流的时候就很迷惑,我这个该用多大的药量,你给我来个数。
我就很为难。我们知道,疾病有疾病象,咱们用药物来组合,方子有方子的
药象,就跟布局一样。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叫新方八阵,也就是每一
个方子都是一个阵,作战要布阵,这个比喻是很好的,其实我们开方子就是
布一个局,用药物来补充局面这么一种象,来纠正人体失偏的病象,所以药
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最重要的是药物的比例。打
个比喻说,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呀,什么药你要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哪
个药来当元帅,哪个来当前锋,哪个药来当后卫,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维
和布局,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考虑量的问题,就比较好办。所以并不是单纯的
说,小孩老人用的少一点,大人用的多一点,这只是普通的规律,关键还是
要根据病人的病象。比如碰到非常危急的情况,你没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你
没办法扭转乾坤,所以用的量很大。而有的时候,人非常虚弱的时候,用的
药要非常轻柔。临床具体怎么要药,作为一个临床中医大夫来讲,我觉得对
药没一个有个非常深刻和直接的体验,中医如果和药物脱离了的话,至少我
觉得不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医大夫。所以大家如果真的喜欢中医,要尽
可能的多接触药,多去尝一尝,体会一下,慢慢的就会有感觉,跟药物有一
种交流。药物去治病,其实就是药物和人体一气的交流,不需要翻译的,直
接在气的层次上互相交流。有的时候病人比较少的情况,来了病人开完方子,
我都喜欢自己去给他抓药,有时候方子开好了,到药房去抓药,有时候突然
感觉到这个药用的又多了一点,有时候又觉得这个药用的又少一点,开方子
的时候没有这个感觉,到了抓药的时候,手里头拿着药突然有这么个感觉。
这就是对药物这种药象直接的体会。
再比方说,像我家里呢平时都会是少量的备一点常用的中药,家里难免
有个头疼脑热呀,我们家又没有西药,全是中药,常用的有那么一点。如果
不是很复杂的病,普通的发烧呀,不想吃饭呀,肚子有点难受呀,有点小病,
小毛病,难免呀,家里老人小孩都有。这个时候我给家里人用药的时候呢,
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也不会去开一个方子,然后琢磨琢磨用几克,去照着方
子抓去,可能直接就拿着煎药的锅抓一点药放进去就行。这个就是纯粹凭着
对药物的感觉,感觉这个时候需要散,还是需要收敛,需要运转中焦,需要
寒还是需要热,需要一个多大的量。你只要心里有了这一盘局,有这么一个
布局的话,去抓药就是去点名啊。跟用人一样,手底下自然就有感觉,该多
的多,该少的少,抓出来呢基本上是正合适。所以有时候呢,我感觉就是,
有时候自己也不称,纯粹的凭感觉抓出来的这个方子,有时候效果好像还偏
好一些。当然这个只是给自己家里人用,你要在医院给病人乱抓一气的话,
病人以为你就是在乱抓,也不称,病人可能告你去。10
当然比较复杂的疾病,我们还是要比较仔细地开一个方子,就是要琢磨
一个好的布局。把整个药物好好安排一下,有一个比较缜密的安排呢,还是
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那么如果对药物比较熟悉了,简单的病,用药不多的,
比方说十味以内,你也可以试着自己用手抓一下,不用称。你看好的厨师他
炒菜,他要加很多调料啊,好像也不用称,他就拿那个大勺子,一点一点地
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调出来那个味很好。要让我去调,可能炒的是咽
不下去。这个也是熟能生巧,慢慢地对药物有感觉了,很自然地就会达到这
个效果。
这是前面的跟大家聊了一下咱们临床上用药碰到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
一个是如何选药,一个是怎么确定药量,这些原则性的问题大概的先说一下。
现在咱开始一味药一味药地讲。药讲多了呢,一味药要是展开讲,一晚
上可能一个药也讲不完。这样下来,讲上一年也就讲50多味药,太少。所
以咱就尽可能的吧,多讲一点。所以我就讲的可能不会太细。我讲的药物呢,
药物的功效以《神农本草经》为准,后世本草呢,可能会联系着提一提。当
然这个我也不想照本宣科地给大家再去念,再去读,没啥意思。主要还是讲
一下自己对药物的一些自己的体会,也不见得全对,跟大家交流,供大家参
考。
刚才讲了,我们要先讲水。水是第一味药。大家可能在网上也看过,说
日本有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主要是写水,书叫什么名字我也忘了,大概
意思说水好像是有记忆,会思考之类的。他做过实验的,说水是有感应的。
说一杯水呀,你跟它说一句好话,然后你再在显微镜下看它的结晶,它这个
结晶就很漂亮。骂它一句,你看水的结晶就很不好看,很难看。实际上不光
水有这种本能,书的名字叫《水知道答案》。不光水知道答案,任何一个药
物它都知道答案呀。任何一个药物都有一股药气,水也有一股自己的气,水
的这股气它就是水气了。所有的气这股无形之气,古语讲天人合一,天地之
间无非一气而已。所以我们人的思想行为,它也是一种气势,可以这么理解。
它不光对水有影响,它对任何东西,对天地之间的气所有的东西都有影响。
为什么上一次我记得有朋友说蝴蝶效应的时候我也给大家提过。都是一个意
思,都是在气的层次上一种互相感应。当然水呢,它的这股气呢,跟其他还
不一样,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收藏,别人不要的我都要。洗衣服,脏东西咱们
都不要,水洗了之后,水的胸怀很开阔,它都接收过去,无怨无悔。所以老
子在《道德经》里面讲水的时候,说“上善若水”。这句话不是空说的,大
家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意思。当然水的这股收藏之气呢,它是非常的柔和,它
把自己当成一个载体,所以我们有时候煎药,喝了药好了,以为是药物的功
劳,忘了水的功劳。所以水有功劳它也不去抢,不居功。就是因为它性格非
常的柔和,非常的平和中正,接近于人体的土气。
今天晚上呢,咱们讲的药物,咱们也是按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跟临床
部分咱们反过来讲,咱们先讲中焦。临床上我们是最后讲中土为病,药物咱
先从中土的药物开始讲起,那水就是第一个。那么古人对这个水很有讲究,
什么无根水呀,就是天上的雨水;还有东流水,西流的水还不行。咱们现在
好像大部分人都用自来水呀,纯净水呀,好像对古人的这种讲究认为不以为
然,实际上不同的水确实是有很大的区别。你像河水,流动的河水,它这股
流通之气就非常有利于人体的一气周流的畅通。所以如果你需要用行气利水11
的时候,需要用这样一个方子,那么这个水呢,你用天然的河水,没有河水
呢,就像张仲景讲的,把水放在一个大盆里,扬之千遍,水上有很多珠子,
起了很多水泡,你这样的话,也相当于是流通的水,它的效果就会相对更好
一些。如果像国内一般的城市,可能自来水都是经过净化处理、消毒,这个
水流通性都比较差一些。当然现在好像比较好的饮水机,好像有一个叫纳米
水的是不是,好像很细的一些过滤芯把水分子的团块通过过滤网都打碎了,
成了小的分子系统,那么这样的水跟长流水有一点类似,效果也是不错。这
种非常干净的,流通性比较好的水,喝了之后自然就会产生一股流通之势。
就是说,这种干净的水,就这么一味水,实际上就已经可以治病。
我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个,好像一个老和尚讲了这么一个方子,说包治百
病,这个方子是什么呢?就是用一杯白开水,早晨起来空腹,温温的,一点
一点的,一会喝一小口,一会喝一小口,慢慢地喝,把它喝下去。具体我记
不太清了,喝好长时间,还是喝很多口,把它喝下去。坚持上一段时间,慢
慢的身体就会好起来。这个实际上我感觉呢,早晨起来呢,是阳气升发呀,
木气开始升动之时,用一个比较纯净的水,缓缓咽下,分很多次咽下,那么
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水人为地给它加了一股流通之势,一点一点地不停地往
下喝呀,这也是一股气势,一股就跟河里一浪打一浪一样,也是一种气势,
慢慢地往下推动啊。所以说单纯水就可以治病,这并不是说吹牛,确实是有
道理。有时候碰上需要发汗的病人,感冒了需要发汗,什么药也没有的时候,
你就烧一盆热水给他泡泡脚,出点汗也就好了呀。所以咱们用水的时候呢,
尤其是煎药的时候给它用水,用流通性比较好的水,比较好,效果会相对好
一些。因为人体一气周流啊,用药物,就是为了把一气周流调得通畅、柔顺。
如果本身水的质量很差的话,那就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水呢,咱就说这么多。今天晚上主要讲中土用药。北方人家里有人生了
小孩,都知道给产妇喝小米粥。像黄土高原这个小米,又黄又黏又香,非常
养人的。如果你买到比较好的小米的话,熬出来的小米粥,它上面会有一层
比较厚的粥油。黏黏的,色也是那种淡黄色,味很香,喝起来非常的醇和,
非常舒服。所以一般大病初愈,或是术后的病人,刚开始进饮食的时候都是
流食,要求只能喝小米稀饭,甚至只能喝小米汤。这就是小米是入中焦,养
中土,非常好的一个食品。所以对于脾胃非常虚弱的,一碗米汤就是一付很
好的药。
那么跟这个米汤有点接近的一个药呢,叫饴糖。饴糖就是麦芽糖。北方
人主要吃的就是小麦,不知道大家吃没吃过自己磨的面新蒸的馒头。因为在
农村呀,到了春夏之交,小麦成熟了收下来,那么把新收的麦子磨成面,用
新麦子磨出的面蒸出的馒头如果你去吃的话,刚出锅的时候,它是有一股非
常明显的香甜之气。那个面揉出来韧性也比较好,馒头是一层一层的,能感
觉。这说明小麦这个食品呢,它也是调养中土,补养胃气,人体的这个土气
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东西。用小麦的胚芽做成的饴糖,那就是其中的精华,那
就更好一些。所以张仲景在大小建中汤里面都用饴糖作为一个君药,目的就
是为了调养中土,土气比较弱的时候。
那么这个饴糖,我感觉比这个米汤、馒头更好消化一些。为什么这么说
呢?饴糖本身是小麦的胚芽发酵这样做出来的,那么这个发酵过程就好像我
们这个胃消化、腐化食物很相似的一个过程,五谷入胃,人吃了这个食物之后,在胃里面蒸磨消化,慢慢的就变成糊糊一样的东西,然后再被人体吸收,
那么这个饴糖发酵以后就好像是已经经过胃消化一样,所以你在喝的时候就
不需要消化了,直接就可以吸收了,有点这个意思。这个饴糖与西医危重病
人用的营养液比如氨基酸啊、脂肪乳啊有类似的地方。我以前还讲过在陕西
这边,当地人用枣模糊可以代替饴糖,因为他们买不到饴糖,就用枣模糊来
代替,就是把大枣煮熟了,去皮,去核,把大枣肉煮熟了,煮成糊糊状,然
后在加上一点面粉,熬成跟稀饭一样,这个东西也是非常养人的。这是从食
物的角度先讲一下入中焦的一些东西,我们就知道中焦这一股土气,她是非
常的柔和,纯和,和缓。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特别是东方的
一些国家都喜欢吃一些香香的,甜甜的,不软不硬的,比较可口,看起来比
较有胃口的这种食物,这都跟人这个中焦土气相对应、同气相求。我们知道
五行当中土的臭为是香味,味道是甜味,甘,用缓急来说中气是以缓和为正,
从颜色来讲是黄色,属土。从这个形状来讲属于圆的东西,不长没有边,这
样的东西属土,从质地来讲不软不硬,不是很软不是很硬的东西属土,就是
一句话中庸之道啊,不偏不倚这些都属于土气,这就是土气的象,所以对于
中焦这一气周流,上次跟大家聊过,中焦这一团土气左升右降,升上去就是
木火之气,降下来就是金水之气,都从中间中间转,就好像是漩涡一样,食
物在这个地方经过腐化之后,慢慢的经过斡旋就转到全身去了,大致是这么
一个结构,所以入中焦的这些东西,适合养中焦的这些药物,大部分都是香
甜,缓和,大部分都具有这些特点,不同的药物具有一些不同的差别。
那么讲完了食物,由食物过度到药物,食物跟药物这个气质的强弱不同,
越缓和越接近中焦这个土气,气势稍微峻猛一些,这都是跟土气相比较而言,
先来看甘草,以前跟大家聊过,你看这个产地,大部分在国内主要是在内蒙
古、甘肃、新疆、宁夏。如果在地球仪上来看,这一带都是在北半球,主要
是在中纬度,就是在北纬45°左右,大家如果看一下地球仪应该是在这个位
置上,在北半球的中央,中央属土,从产地的纬度地域上来看,已经有这个
中庸的特点,这一带就是我国北方一带,咋们国家北方一带就是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比较分明,既不想俄罗斯那么冷,也不象新加坡那么热,所以既不
过冷也不过热,这就是一股缓和之气,在这么一个环境中生长,另外这些地
方大部分土层都比较深厚,土气比较浓厚,它的根,甘草的根,好的甘草它
长的地土质比较疏松,盐碱地长不出好甘草来,那种接近半沙地的土,收甘
草的时候就能坠出来,就能拉出来,所以最好的干草就是粉甘草,宁夏一带
多一点。粉甘草切片不硬也不软,粉比较多,打成粉的话粉就比较多一点,
那么新疆那边的甘草,因为比较偏西边了呀,金气比较浓厚,所以那边的甘
草长的就比较结实,打得时候就不太好打,打出来的粉也比较少,气味也相
对弱一些,收的比较紧,甘草这个根圆圆的,非常圆,甘草能从地里边能把
它从地里边把它拽出来,说明他这个特征,就是基本上是一根,直直的,那
么这个你看这种象,你看圆圆的,直直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侧根,这个也基
本上是一种圆重、稳重之势。人参有许多须根,甘草就没有那么多,而且长
的很长,是一股通利之气,这股比较稳重,比较圆通,有股通达之气,它那
个皮,有点棕红色,或者是褐色,偏红色,里面这个黄色比较正,五味,它
这个甜味,就是那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包括他的臭味是一种比较香甜的感觉,
他的质地既不像白芍那么硬,也不像黄芪那么软,不软也不硬,所以这种不软不硬的甘草最好,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粉甘草,所以在《别录》里面把甘
草称作 “诸土之精”。所以甘草无论他生长的地域,纬度,长的这个象,他
的气味,他的颜色,他的质地等等,所有的这些象,都是这股土气之象。土
气就是雍容缓和,稳重,所以这个甘草它这股气,这股药气,对人体这股中
土之气有很好的调护作用,人生病之后这个气大部分是以郁滞,木气郁滞要
么出现横冲直撞,出现风气,要么就是郁滞之后成为一种郁结,大部分情况,
属于这种风气居多,这个时候甘草就有很好的缓和木气的作用,实际上就是
缓和人体的一身周流之气,所以甘草治病,就是用它这股中重纯和的土气,
这股土气雍容缓和,土气本身以缓和为贵,人体一气周流也是以缓和为贵,
靠他这个特性来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个人认为甘草这味药能顾摄全
局,一身的全局,能够铲除一切叛乱,使一气周流不乱窜,解除窜乱,有这
么一种作用,所以平时都讲甘草能解诸药毒,能和解百药,实际上就是甘草
这股缓和之气,在人中毒的时候,一气不能周流,要么就凝涩,要么就冲突,
所以甘草能将一气周流顾护住,恢复其流通,能让这个热药的发散之性缓和,
能让这个寒药的泻下之性也能缓和一些,它是这种缓和的功用,所以有解药
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甘草主五脏六腑,那么这个脏为阴腑为阳,因
为甘草是阴阳不偏,脏腑具入,人参主五脏,因为人参是偏阴的,入内,如
果我们把甘草这味中药它的特性,功用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一点
认识,就是这么一句话:“甘草有纯和中重之土气,能顾护全局而调摄一气
周流之特性。”这就是我个人对甘草这味药的理解,甘草就是这种象,所以
就能干这么一件事,它凭着这股纯和中重的土气,能顾护一气周流的全局,
从而达到调摄的作用,“调”呢,就是既能调快,也能调慢,“摄”呢,就是
顾护的意思,就是缓和在我这个范围之内,不能超过我这个范围,从而使一
气周流恢复和顺的本性,正常的一气周流是柔和通畅的,如果有了这么一种
理解,那么再去看这个《神农本草经》,对甘草的认识,再去看后代各家本
草对甘草详解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就不至于人云亦云啊,
所以我们临床上这个附子中毒,尤其是火神派,或多或少会碰到这个问题,
那么甘草这个药就是治疗附子中毒很好的药,当然书上讲的黑豆啊,五味子
啊也能这个纠正这个偏性,因为附子中毒,我的理解是附子是开破的呀,能
散,散得太厉害了,一下子堵到一块儿走不动了,甘草就是把这股劲儿给柔
顺一下,附子的力量就没有那么大了,是这么一个道理,而这个黑豆,五味
子靠的是收敛的作用,把这个附子发散之性收住,但是由于附子散的太厉害
了,或者说散的太快了,反而把这个气给堵在一块儿了,再去收,有时候也
不见的行,这个时候我感觉甘草更好一些,有时候单纯用这个黑豆五味子去
解附子的毒性,很难解,必须配上甘草,甚至单纯用甘草比较好,那么这个
网上,有一位老师叫(陈兴华)老师,他好像是一位民间的老师,他讲到在
山区的人如果在外面误服野生的乌头中了毒,可以怎么解毒呢?可以用这个
小木棍或者这个小树枝敲打这个人的全身,全身都打,当然不能打的太厉害,
实际上就是疏通全身的气血,把这个气血给疏通开来,甘草的作用也是一样,
就是缓缓疏通,把附子这个很强的冲劲能缓和下来,慢慢的给它疏通,就是
这么个道理,这是给大家讲了一下甘草,甘草这个药我刚才讲了,主要是调
理土气,那么人身这一气周流,无非就是土气,不过中焦是一股比较纯和的
土气,木气金气相当于一股大的土气,比较靠边的土气,是生发和下降的土
14
气,所以甘草这股纯和的土气就能入一气周流,任何一个地方,木火土金水,
任何一个地方它都能流通到,都会影响到,如果从归经理论来讲的话,五脏
六腑,十二经络无所不到,实际上不光甘草任何一味药都是这样的,所以上
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这个归经理论的提出,我感觉弊大于利,对于初学
的人,可能刚开始有规矩,有学习依靠,一旦你把这个药物理解透了以后,
这个东西就成了你的绊脚石,所以对于这个归经理论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要
盲从,甘草呢,量一般我是用五克以上,如果是跟辛温通散的药附子啊麻黄
啊一起的话,量就会大一些,这是它的量,这样就能较好的顾护人体的一气,
不至于散的太过,儿有的时候,比较急的时候,病比较重的时候,就要用大
量的甘草,一些肿瘤病人甘草我可能会用到一百克以上,那么什么时候甘草
不适合用,如果这个中焦郁结的比较厉害,一般湿气比较多一点,气郁结的
比较深,便重,如果不想用通散的药,而是用一些淡渗的药,中焦的药稍微
通畅一些,这个时候就不用甘草,甘草会使中焦郁的更厉害,因为它的气是
比较缓和的,本身就走不动,当然如果说我要用上一些通散的药,把中焦给
转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稍微用一些,中焦郁的太重的时候甘草的量不要太大
了,少一点比较好,因为甘草本身不是一种以通行为主的药,它还是一个坐
镇中州,它是坐天下的,不是打天下的,所以甘草又被称为“国老”。
甘草就讲这么多,下来咱们讲姜枣,生姜,干姜和大枣。都是这个土气
的药,一般这个临床大夫在中焦不运的时候,都喜欢用生姜和大枣,你看这
个伤寒论里面第一方桂枝汤,也是用生姜和大枣,所以有些人就把这个生姜
和大枣当成是一对药,好像拆开来有点不太习惯,那么这一对药确实很好,
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但是有时候,该拆开还是得拆开,毕竟是不同的药,
有时候适合用生姜的时候不见得能用大枣,先讲一下生姜和干姜,先看生姜,
生姜是一个根茎,从地底挖出来的是生姜,看起来是一种很可爱的淡黄色,
黄色就入中土,有时候在春天,你在草原上看那种草,就是一种淡黄色,绿
色之中透着一点黄色,就有一股生气,而这个生姜呢,刚挖出来的时候,它
没有绿色了,而只剩下淡黄色,非常可爱那种感觉,就跟小孩的那种气质有
点类似,外面有一层很薄的膜,很光滑,就跟小孩的皮肤一样,很娇嫩的那
种感觉,所以生姜这个气也是比较柔和的,也接近这个土气,它这个形状,
大家在菜市场都买过生姜吧,圆圆的,圆滚滚的,就更小孩一样肉绷绷的,
小胳膊,小腿儿,都是肉呼呼的,有时候我就想,小孩这股土气比较纯和,
生发之气,那么生姜也有点象,是比较纯和的,圆滚滚的,所以这个生姜不
光是辣,它有一股香甜之气,其实鲜姜的这股辣味不是很重,如果我们把这
个生姜切开的话,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姜丝,象头发一样的一根一根的姜
丝,所有的姜丝都是平行排列的,没有说互相交叉在一块儿,可以说排列的
非常的规整,顺着那个姜生长的方向,排列的一根根姜丝,密密麻麻的,所
以有时候要自己做丸药的时候要把这个干姜打碎的时候,就会磨出很多姜丝
来,这个姜丝打不碎,这个姜本身就有长出这个丝来的气质,要不然它长不
出来啊,所以它在这个纯和的土气当中具有一股疏通之气,而且他这股疏通
之气仅仅局限在这个姜块之内,没有长到外面来,只是在里面,你看中土主
脾胃,脾胃主四肢,一身上的肉都属于土气,所以生姜这味药它不光入中焦,
还入所有的肌肉,当然它有这个辛辣之味,这股辛辣之味,就是它有这个姜
丝,所以才有这个辣味,没有这个辣味估计也长不出这个辣味来,生姜这股
15
辛散,疏通之力,尤其是这个鲜姜,还是比较冲,但是这个冲呢,又不像麻
黄那么骏烈,还是在中焦土气这个范围之内,麻黄这个冲劲可以说超过了土
气这个范围,所以这个生姜,你看乡下人,感冒了,都知道熬一锅这个生姜
红糖水喝了就好了,就是因为生姜能发汗,能疏通,但是很少有人听说吃了
生姜吃的虚脱的,麻黄用多了,可真有虚脱的,可见这两味药的区别,正因
为生姜这股疏通辛散之力,所以他斡旋中州的效果就特别好,本身它这个形
状,颜色,气味都是入中焦的,中焦又是水气偏多的地方,所以在湿气比较
重的时候,这种病人一般就是口味不太好,舌苔看着比较腻,比较滑,水气
比较多的时候,甚至有点恶心吐的时候,就可以用大量的鲜生姜,效果非常
好,或者是用生姜榨点生姜汁,有时候是立竿见影,问什么啊,生姜推开来
了啊,水郁在里面传不动了,生姜在里面一推,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从生姜
的这个本性来讲,升散的它是以升为主,但是它治这个恶心呕吐效果这么好,
就是因为中焦这个脾胃啊,六腑以通降为和,阳明主降,它本性是往下降得,
生姜把这个中焦一推一转,它自然就降下去了,中焦这个下降至势比较明显,
因为我们吃饭都是往下走呀,一旦这个不舒服,中焦运化不好,最常见的这
个肚子胀,恶心,打嗝呀,这个往上走的象就出来了,我们感觉生姜是往下
走的,实际上生姜是以散为主的,它是一股横散,在土气里面疏通,但它表
现出来的效果是下降,金匮里面有这个生姜半夏汤治这个恶心吐啊,效果是
非常好的。
对于生姜用一句话把它的特性概括出来,那么我呢认为生姜可以“横散
坤土,通阳散阴”。因为从八卦的角度来讲呢,人身这个一身土气,属坤土,
就是一身这个肉啊都叫坤土,生姜呢,它长的也跟一块肉一样,所以呢它呢
正好在人体的肌肉范围之内的淤气,它能够给你起疏通横散,横散就是那个
姜丝的作用,你看那个姜丝横着长嘛,那个姜在地里真的是横着长的,它的
丝基本上也是横着长的,所以它是不偏上不偏下,斡旋中焦为主,通阳以散
阴,所以它能化中焦之水湿,能够利水气。伤寒论里面用这个,桂枝加芍药
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脉心迟的这个身体比
较虚弱,气血不足,身上有点疼,用人参去补五脏之气,再用生姜把人参这
个营养输送到每一块肉那里,每一个细胞那里去,送到土气的每一个地方,
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个生姜不是一个单纯的发汗治感冒的一个药,它是
整个对人体所有的这个坤土肌肉所有的土气都有很好的疏通的作用。姜的反
体字边疆的疆,守卫边疆啊,守卫边疆的目的不是就为了保护国内的平安
吗?所以姜的作用的极限就是人体的皮肤,它的作用的极限就是土气的范围
之内,不会超出土气的范围内,不管你用多少,所以临床上你用一百克二百
克,用一斤500克,吃了不会出事的,就是因为它本身还在土气范围之内,
不会有太大的偏性,要是附子用上500克那要是对证还好,用不对症会出人
命的是不是,所以生姜以横散温中为主,它的作用范围或说它的势力范围主
要是在坤土,长肉的地方。干姜呢?干姜就是老姜了啊,长了两年的老姜,
母姜就是,晒干之后,那么干姜呢就比较燥烈一些,如果拿着刀去切的时候,
切生姜的时候它这个丝很脆的,容易断,切干姜要是刀不快都切不断比较韧
性结实的,干姜的味比较辣,所以呢跟生姜相比,干姜补生动之气,可以补
小孩子的生发之气比较弱,这个姜还是老的辣,但是这股燥烈之气可以起到
很好的散寒的效果。所以如果中焦有陈寒,没有干姜很难散开,因为姜啊,
2010-10-09 17:02 3楼
细细的看完了,讲得真好!
收藏,体会。
2010-10-09 19:21 4楼
好文章!
2010-10-10 01:31 5楼
不错哦,几近于道……
2010-10-10 11:34 6楼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典藏版(全).chm三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典藏版(全).chm三
首先说明一下,本附件总大小是344mb,收录各类古典中医书籍557部之多,分为86个分附件。86个附件需全部下载放到一起才能解压,望需要者看着办,因为附件比较多,避免误下载浪费论坛币,故特此说明之。























我在上传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原因,传到这里来了,麻烦管理员帮我移动一下,谢谢!!!
2010-10-21 15:32 7楼
这些书好像都有,但这个格式不错,所以那天还是要下的
2010-12-07 15:22 8楼
總算下載完了 中途兩次因囊中羞澀而停頓 急忙去賺工分再來下載 下載尚且如此辛苦 樓主上傳更是不易啊
2010-12-07 15:42 9楼
真是要命 竟然漏下了第六十三個壓縮分卷 補下之後 可以解壓了 再次謝謝樓主啊
⬅ 药象体会 老茶馆 麻瑞亭的下氣湯(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