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使中医找回原创活力

2010-10-17 22:18 楼主
中国科协学术部每年在香山不定期召开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由不同学科领域的组织者提出申请,经批准之后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座谈。2010年10月9日至10日的第45期学术沙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承办,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象思维与经络研究”,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有关学者出席了座谈。

大家普遍认为,中医学擅长于象思维,与西方逻辑思维习惯不同,是形成中医特色的重要原因。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仔细研究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状态,逐渐构建了以元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体系,安全有效地诊治疾病,与中华民族相伴数千年,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然而,自西医学传入我国,以“破象”的解剖学研究方法,探索人体内部器官结构,用微观的细胞、分子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被崇为时代新秀,中医学的象思维则被认为“陈腐玄虚”。有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提出取消中医的议案,直至现在仍然有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这种“叫倒好”的舆论宣传,阻碍了中医学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进程,甚至起到了“促退”中医事业的作用,是造成中医在近现代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

与会的学者们指出,取象比类的思维,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也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不仅人类需要象思维,蜜蜂建巢、动物觅食也需要运用象思维;象思维不仅是人类早期的思维,即使是高度科技文明之后,象思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卫星发射,既需要监测天气、宇宙星体的相对位置,及其变化的影响,也需要时刻监测卫星的位置、状态。当卫星运行进入“盲区”没有信号的时候,不但屏幕上没了图像,人们的心里也时刻担心其运行是否安全。尽管经过科学计算,其安全概率非常高,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机应变才能保证安全。

所谓“象”,不仅有整体的形象,而且还有属性的象;有可见的自然之象,也有人心(脑)里抽提出来、整合起来的“意象”。因此,我们接收到卫星的电磁信号,也是卫星的象,通过对信号的象思维,可以知道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中医的脏象学说与此相似,是通过四诊把握外在的象,推测人体的整体状态是否正常。假如判定其属于不正常状态(病象),则进一步推测是属于何种原因,如何调控(即治疗),进而使其转为正常。中医这个诊治疾病的过程,也就是人体的“象变化”、“象转化”的过程。当然,人体是一个自组织整体,其调控过程比卫星飞行还要复杂得多。钱学森先生把人体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就是因为人体不仅与其他生命系统一样是向环境开放的,而且是精神力量统摄的高级智慧生命。一句“股票暴跌”的话,不管载体与传播媒介是什么,都有可能击垮一个人的生命。当然,一句激励的话语,也可以塑造一个英雄。一个信息引起人体生命系统的“巨涨落”,足以说明中医“形神一体”观念的巨大价值。也就是说,看待人体,不能只靠其内部结构是否正常来判定。

其实,西医通过B超、核磁、X线检测,也是通过对图像的检测,推测人体的健康情况,只不过西医重视的是结构,由结构推求生理病理数据,与中医象思维注重“象的转化”,进行性质判断不同。

只有认清中医思维方式的特色,才能沿着中医自身的规律发展。否则,放弃象思维,只重视数据的逻辑分析,就有可能背离中医的传统,逐渐“西化”,失去独立发展的空间。因此,回归象思维,就是找回中医原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极为重要的。

尽管象思维一点也不玄虚,中医象思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惑,这就是如何建立中医的评价标准,如何坚持中医的评价标准。使《宪法》赋予中西医并重的地位、作用落到实处,这是需要今后努力探索的重大问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17 22:21 2楼
希望曹老师能常来
2010-10-17 23:07 3楼
西医的理论基础原子论已经被量子物理学推翻了,并证明了中医象思维的高明(我不用科学这个词,科学理论起码要发展300年才能赶上中医理论,钱学森同志生前早就有此观点,尽管原文不同)
2010-10-18 22:19 4楼
㈣气理的抽象唯有通过象数具体感知
然而,气中之理这个‘上帝’是抽象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规律,唯有通过象数这个具体的、可以人为感知的事物外在表现去间接了解和把握气理规律(道)。故象数与气理关系表达如:
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言》:“象则可形,数则可记,可形可记,故其理可借而知。”数是记录象的符号、工具,借以明理。
唐代王冰注释“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理,则谓所蕴于内不可阅者也。
北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抽象之理无形可见,通过物象而表现。《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不可见的理与可见的变化之象,二者同一不可分割。气理象数浑然无间,见其象而知其理,致广大而极精微。
明清方以智《物理小识》:“为物不二之理隐而不可见,质皆气也,征其端几,不离乎象。彼扫器言道、离费穷隐者偏权也。”“故性命之理,必以象数为征,未形则无可言,一形则上道下器分而合者也。”气理形而上之道,必须通过象数形而下之器才能得以表现,为人所掌握。
清代王希孟《理数合解·三易探原》:“物象者,理气发现可见之迹耳。理者气之主,气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气不生,理气非物象不显。”“现无形之道于洛书河图,借数以显道也,羲皇本河洛之象于先天后天,借象以显数。”理、气、象、数之关系清楚明白。
释家以性代气理,以相代象数,统称为性相。《大智度论·第三十一》谓:“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法华经·方便品》谓:“知其相,如是性。”就是说,性是本体-气理,相是可识别的状态和表现-象数,通过相-象数的具体感知而了解抽象的性-气理。
……

㈤象数学本质是描述‘气理’运动变化状态学说
《周易》:“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效法模拟、比类取象之符号、模型)。“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象数学作为一种学说,其基本内容是试图通过有形之象数而获得对天地万物以及无形的作为其物质基础的气之产生、存在及其运动变化之道的认识(类似于通过观察研究客观事物产生、存在、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而认识和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定律或规律、必然性或规定性、法则或准则、因果关系等)。它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试图模拟、阐述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变化、消亡的规律,即论道。因此从内容、功能、目的而论,象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描述气之运动变化之理的学说,简称‘理气之学’。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提出的‘理气阴阳之学’,其实也就是为了强调无形重于有形、气理重于象数、象数是手段、气理是目的、阴阳划分是构建。用老子《道德经》言之: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白箱-象数),了解明白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黑箱-气理),这是明白把握天下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式。三十根车辐形成一个车轮,目的是让中间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转动;踩打泥土做成陶器,目的是让器皿中间留出空处,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建造房屋在墙上开门窗,目的是让空气流动、人能出入,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常常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只是利益之表征,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才是用之目的。然而经济社会往往偏重于以价值为核心的利益交换,而常常忽视事物背后、作用事物变化的理。

㈥离开‘过程’孤立研究‘象数’离‘道’远焉
既然象数是手段、气理是目的、阴阳划分是构建,无形之气理(规律-道)又是一种连续变化的运动过程体现,那么任何简单孤立的事和物(有形感知、暂时客观存在)其实都不足以反映象数学要描述的‘气理之道’,象数学要反映的其实是一种既通过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反映的,又独立于客观事物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抽象道理,既非具体事物本身,又非通常意义上的简单分类,根本意义上是一种描述具体事物运动变化内在、本质的客观规律(秩序)。(类似于现代数学中,孤立的数如微积分中的Dx趋向于0而不等于0,孤立的研究某一个Dx毫无意义,但研究它们的集合运动轨迹(积分)却有着无穷的意义。)又因为“生命的本质是气化活动构成的耗散过程流,而结构仅仅是这个过程流的局部表现而已”,所以阴阳构建的中医象数‘气理之道’必须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把握,离开过程研究任何孤立的‘象数’,都离‘道’远焉!

传统中医认为“医者,意也”,中医的认识论本就是一种‘得意忘象’的思维境界。《周易·系卦》“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言为象之代表,象为意之代表,均是得意之工具。)汉代易学家王弼所谓“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象”,其实也就是要表达一种通过后天‘象数’过程,而明白先天‘气理’秩序的参验认识论。故当代哲学界有人旗帜鲜明地指出:“道是过程,气是关系、方式,象是状态,数是关系、方式、状态之量度符号。”中华医道本就是关于过程、关系、方式、状态描述区别于现代西医关于结构、功能、形态的描述。用这一观点回眸当今仍在热衷于寻找‘阴是什么,阳是什么’的大科学家们行为,有时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古人早已明示,阴阳本就是‘有质无形’‘得意忘象’的气理之道,所以即使化大力气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功能、形态物质,作为整体过程中的相对对应座标也许可用,但这也已离开阴阳构建要表达的‘气理之道’-过程、秩序、规律远焉!

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说:“我们如果能够超出具体事物中所人为限定的主客体界限,进一步看到一切主客体关系中都存在着统一运动,以及其它类似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所认识的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与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的概念范畴体系,及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方法,就具有了普遍的、一般的意义。例如,光学家在研究光的运动方式的共同性时,就并不计较发光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物理学家在研究摆动的共同特征时,则不必同时深入了解摆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现今要求中医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从朴素自发起步去重新解决西医已经解决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问题,是无端强加于中医的痛苦而灾难性的脱胎换骨任务。由此可见,立足于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原理去认识中华医道,不仅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㈦考虑开放因素,无形‘气’理秩序变有形‘数’理模型
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生物体(器)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开放系统,任何生物体(系统)都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高度有组织有秩序的耗散结构。它还必须是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出入交换,产生负熵流以减少总熵,依靠接受负熵,吸收信息,才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有序状态,维持其生命的存在。此即中医‘气理之道’强调的气之“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如果物质能量信息的出入交换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气者生之充、非形,神则无体,理如幽深。”气理之道本是开放系统的无形开放性运动方式,为了进一步有利于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体运动状态(同时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标志阴阳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就必须考虑其开放性的“升降出入”对整体运动变化过程的影响,象数学进而通过把五行(标志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与八卦(六十四卦辞、384爻辞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相参合,把原本是阴阳要表现的无形之‘气’(理)秩序,变成了开放的、清楚可循的、非线性有形‘数’(理)模型(因为数是最能体现过程秩序之道的工具)。故古人曰:“生生之道为之易。”‘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周期,它没有一刻停息,如果说它有一个‘主宰者’在那里操纵一切,那就无疑应该是大自然--事物本身内在的自组织系统(气理之道),而数理模型恰恰就是这一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可识、可控性表现。

同理,五行与六气相交(持五行相生之序,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分主三阴三阳之六步,构成一岁节气过程),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数列本就是古人描述事物从开始到消亡变化周期的符号。天地五行为十,天地六气为十二)相配,主运客运相合,构成中医运气学说(五运六气)。六十甲子、三百六十变化,同样在用复杂事物‘阴阳交错之多少’(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连续变化发展过程(模式)来描述作用于人体疾病意义上的时间、环境、气候、数理等参数影响(类似现代医学所追求的“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大融合的宇宙医学模式)。此《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言:“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盛,正则微。”‘六气主气’非位(太过或不及)变成‘六气客气’,‘客气’为害,则为六淫。皆是其考虑开放因素的真实写照。

㈧都是开放性过程周期描述模糊数理控制模型
虽然(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越多,对应变化越复杂,《周易》的变化万千,使之成为“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易·系辞上》)(《易》是圣人用来穷究深奥的道理(极深),以探研细微征象,(研几,‘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指事物发生之肇始、端倪、征兆。)只有‘极深’精研事理,才能融会贯通所有道理(天下之志),只有‘研几’认识把握事物的征兆,才能掌握主动,成就天下之事务。)通过系统过程周期变化把握规律,故具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博大精深;运气学说的玄奥繁冗,使历史上多少博学名家、英雄豪杰为之尽折腰。然而归根结底,其方法实质无非都是四象‘阴阳多少划分’之演化繁衍(数理推广),通过开放性的过程周期描述将原本是阴阳要表现的无形之‘气’(理)秩序,变成了清楚可循的有形‘数’(理)模型。(注:正因为是系统过程周期变化概率把握,是大概怎样-度势、数理模糊解,而不是局部结构解剖,不是必然怎样-算命、公式唯一解,千万不要神化了!)

推而广之,同上理,后世中医的诸多系统辨证方法,如十二经络辨证、伤寒六经辨证、五行脏腑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俱都是通过不同的阴阳划分来描述人体和疾病变化发展过程中标志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把无形之气理秩序变成有形之数理模型方法。(并非孤立症候群意义上的静止‘方证对应’)都是一种在整体连续变化发展过程中状态、关系、过程的动态把握控制模型。{注:与易经八卦有所区别的是,这些辨证方法(模型)已经进入中医二三级概念范畴,已经与具体自然科学(医学)和实践方法(医疗技术)融为一体。见后论}
2010-10-28 12:15 5楼
中医的脏象概念,我们以系统论为导向,脏象就是全身调控子系统的代号,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应用

脱离肉体的将军之官、君主之官那样的代号,必须落实到肉体上来,不然怎么能说服人呢?
⬅ 痧胀玉衡 老茶馆 应该如何给院士们讲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