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解读

2009-01-02 11:37 楼主
作者:张步桃

【出处】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18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第185条:“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组成】
茵陈蒿六两、槴子十四枚、大黄三两去皮。先煮茵陈蒿,再煮槴子、大黄。

概说

本方出自〈阳明病篇〉,有两条文句,第185条原条文:“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如果发热、发烧,应会透过皮肤的毛细孔排汗散热,这就是“热越”。因为透过毛细孔散熟,就不会影响肝胆系统而出现“黄疸”。但是发热时,只有头部颈部出汗,身体却不出汗,称为“剂颈而还”。发热只有头颈流汗,小便不利又一直喝水,造成水液在体内分布不均,内热不能发散,就是《黄帝内经》所谓的“湿瘀热郁,黄疸生焉!”出现黄疸,用茵陈蒿汤治疗。尤其急性实证为疾黄,有称急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猛爆型肝炎”。

另180条原条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热病七、八日是指病的周期,也许是实际天数的七、八天,或许是七、八个星期,在临床上时常见到,因为临床上看过感冒拖上两个月的多不胜数。身黄如橘子色,是呼应前条小便不利,腹部肿胀,内热湿郁互结,身体黄如橘子色。本条文正可提供我们辨证论治的依据。后代朱丹溪把身黄如橘子色归纳为阳黄,如果脸部、皮肤暗沉色则为阴黄。阳黄为实证,阴黄为虚证。

阳黄要用茵陈蒿汤,阴黄可考虑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理中汤及茵陈四逆汤。一位住北投大业路杨姓小婴孩,出生即罹患黄疸,且一天腹泻廿次。我们给茵陈五苓散服后,腹泻很快就改善,黄疸也退了。我弟弟的老二在妇科诊所出生,黄疸指数偏高,该诊所不让小朋友出院。但我弟弟坚持要办出院,院方要求他写切结一书,以划清责任。回来服了茵陈五苓散,黄疸很快消退,现在已身高一百八十公分,读大学了。

主治病症

1.急性黄疸(猛爆型肝炎)
有位将军夫人罗女士,非常热心公益,担任慈济义工,到处奔波助人。有年夏天炎热,劳累过度又饮食不当,罹患猛爆型肝炎,送某大医院急诊、并会诊中医妇科内科主任之后,住加护病房,发病危通知。罗女士的侄女全家都是我的病患,知道姑姑病危,非常关心。西医对猛爆型肝炎又无特效药,于是来找我帮忙诊治。经我了解状况后,用茵陈蒿汤加金钱草、白茅根、天花粉之下,再加我对猛爆型肝炎常用的熊胆,每次二分,一天一三至三次,服下后,指数很明显下降。 还有一位在某大医院治疗一个多月没有改善的罗小姐,来诊时黄疸指数11(正常值为1.2),服三天药降为8,再三天降为4,两周后恢复到2。另一位苗栗头份的男士,在医院时指数18,我用茵陈蒿汤加熊胆,两星期后指数降到接近正常值。 通常黄疸指数高的患者,尿呈咖啡色或像隔夜的茶色,所以“小便不利”是指小便少,还要看尿的颜色,如严重的,皮肤、眼白、指甲都会出现明显黄疸色。有一年轻男子,退伍参加亲友婚礼,由于饮食不小心,出现急黄症,在中坜某医院住了三天,无丝毫进展。转台北某大医院三天,再转院。家属请我到医院看诊,发现全身黄疸,我以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症状缓解。后来由于治疗中断,我又未曾做后续追踪,病情发展如何不得而知。 除了从小便不利、尿色辨症外,还可从大便辨证。黄疸指数高,大便呈灰白色,口苦,腹部有膨胀反应。我们从临床看到黄疸症状及病情发展经验,不得不佩服仲景先生的临床经验。《金匮要略》十六章〈黄疸病篇〉,特别提到黄疸治疗疗程以十八日为期,即黄金治疗时矶,“治十日以上为难治”,十八日已超过十日,此时容易转变成慢性肝胆病。 茵陈蒿汤中有槴子、大黄,由于大黄会刺激肠管而复泻,所以以前不是在紧急状态下,通常我不太用。后来发现有重剂的茵陈蒿,产生很好的相乘效果与制衡作用,我就放心使用。

2.湿困身重,食慾不振
茵陈是菊科植物,“陈”是指如每年不重新栽种,由旧根冒新芽,就是陈年物质,故名陈”。菊花每年如不重新栽种,开的花会是小小朵。菊科植物有清热解毒作用,茵陈有利湿清热作用。乡下老妈妈凭代代相传的经验,到了夏天很多人会食慾不振,精神疲劳倦怠,妈妈就到药店花十元买茵陈煮水全家饮用。因为茵陈可促进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可促进胃液分泌,胃液又可促进消化酶分解而食慾大开。 如茵陈加白茅根,可增强利尿作用,达到利湿效果。加槴子,就如汪昂先生在《本草备要》所言:“使人体水份曲曲而下行,清泻三焦”,达到消炎作用。大黄让食物糟粕透过通利大便,让湿瘀热郁透过大肠下行,肝、胆湿热获疏畅,三焦通利,病自癒。

3.胆囊发炎
本方加川楝子行气、金钱草利尿化石、鸡内金消石、白茅根消炎,而缓解病情。痛加乌药、延胡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小柴胡汤解读 老茶馆 栀子豉汤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