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发表了《传奇傅青主》作者访谈

2010-11-02 08:29 楼主
2010年10月27日《健康报》发表了《传奇傅青主》作者访谈,就《传奇傅青主》的创作缘起、艺术亮点、人文内涵、现实价值以及医学文学创作的素养等话题,与作者进行了探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1-10 07:56 2楼
好消息!《传奇傅青主》的1至6章(全文)已在搜狐、新浪、凤凰、网易、当当等网站连载,敬请关注。
2010-11-27 16:42 3楼

访谈全文如下:


发现“人文傅青主”

——长篇历史小说《传奇傅青主》作者访谈





□ 特邀嘉宾 吴中云 本报记者 时 骏 □

■编者的话

以小说形式表现中医药,上世纪70年代柯雪帆教授开风气之先,其所著病案小说《医林掇英》,为海内外喜闻乐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余年来,用章回小说方式写医案、述医理、说人物的“小说中医”,大有水涨船高之势,先是柯雪帆教授的《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评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引领潮头,再是《小说中医》(张大明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年)、《中医入门通俗演义》(陈沫金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录>解析》(张喜奎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等等此起彼伏、各领风骚。近日,中医学者吴中云女士的长篇历史小说《传奇傅青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年9月)又与读者见面了。

本期特邀吴中云女士做客“书屋茶话”,就《传奇傅青主》的创作缘起、艺术亮点、人文内涵、现实价值以及医学文学创作的素养等话题,与读者分享作者的个中三昧。

记 者:从古到今,可堪大书特书、有传奇色彩的中医代不乏人,您的首部“长篇历史小说”为什么定位的不是华佗、张仲景、叶天士、李时珍等等,而是傅青主?这其中的机缘是什么?

吴中云:我选择写作反映傅青主(1607~1684)传奇人生的历史小说,首先是因为他的生平业绩有“两绝”:其一,他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并且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在古代医家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二,关于他的生平,留下了相当详细的史实资料,这在古代医家中也是很罕见的。傅青主生平业绩的“两绝”是互相关联的。他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所以能在不同领域的著作(特别是诗文)中留下史实资料;他高风亮节、成就卓著、深孚众望,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为他作传。有这样详细的史实资料,为我构想一部既具有纪实风格,又跌宕起伏、如歌如泣的历史小说,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条件。

其次,是我个人的原因。我的父亲是老中医,擅长妇科学,因而,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妇科学之前,就知晓了傅青主的名字。后来,我业余从事中医文化和著名医家生平业绩的研究,对傅青主卓著的成就和传奇般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写作反映傅青主传奇人生的历史小说,更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傅青主形象的现实意义。他一生忧患国家兴亡、引领思想启蒙、注重亲情爱情友情,同时以精湛的医术救治黎民百姓的疾患。他的人生业绩,体现了人文情怀与医学建树的完美结合。我期望读者在阅读傅青主传奇故事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沐浴和情感的升华。

记 者:据记者所知,一般人对傅青主的形象认识是从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中获得的,更多人知道傅青主是因为看了徐克拍的电影《七剑》。您塑造的傅青主形象与上述文艺创作有何不同?这些年“戏说”历史人物很时髦,您是“信史”成分大还是“戏说”成分大?毕竟是历史人物,从“信史”的角度您都有哪些准备和积累?

吴中云:傅青主有着侠肝义胆的人品与气概,他舍生忘死地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七剑下天山》、《七剑》等小说、电影作品集中展示了傅青主侠肝义胆的风范,让千千万万人知晓了傅青主,功不可没。然而,真实的傅青主与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侠客傅青主形象,毕竟相去甚远。所以,我要写一部纪实风格的历史小说,把真实的傅青主介绍给读者。

首先,我进行了文献查阅。主要资料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傅青主本人的著作《霜红龛集》,书中收录了傅青主的诗文作品,这些雄奇瑰丽的作品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情感历程最直接的信息;书中还有傅青主同时代或稍晚的学者为他写的传记、编的年谱,也是了解傅青主生平的珍贵资料。二是当代学者对于傅青主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三是傅青主的医学著作,特别是《傅青主女科》。

其次,我专程前往山西傅青主生活过的地方考察。先是到了“虹巢”,这里是傅青主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继而来到傅青主故里——西村。在西村旁边,有2007年为纪念傅青主诞辰400周年而新建的中华傅山园。我还到了晋祠,这里是傅青主的隐居之地。当年,傅青主居住在晋祠的云陶洞,接待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书写的“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的楹联,至今仍然挂在云陶洞的门口,见证着他的风骨气节。最后考察了晋祠内的傅山纪念馆。由此,傅青主那坎坷而辉煌的生平长卷,在我眼前渐渐展现出来。

《传奇傅青主》全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是以纪实风格,按照史实叙写的。特别是傅青主一生中的三大主要事件,基本上是按照史实来记述。书中人物绝大多数是真实人物,或者是傅青主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如方姬、黎娃。笔者只虚构了少数几个人物。

记 者:那么,“纪实”了,会不会影响小说的想象空间,影响艺术性和可读性?创作这种长篇历史小说有哪些难度?

吴中云: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傅青主事迹和人文风貌,远比艺术家的想象更丰富、更有“戏”,纪实风格并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作为历史小说还有广阔的想象、发挥空间,把史实演绎成动人的故事。例如,令傅青主身陷囹圄的“朱衣道人案”留有档案,其中记录的案件审理过程本身就波澜迭起,加以发挥和修饰,便构成了惊心动魄的篇章。此外,我还在适当的章节,将傅青主的文学名篇,如《秋海棠赋》、《燕巢琴赋》、《朝沐赋》等的意境写入了书中,既展示了傅青主的真实情感,又提升了本书的文化品位。

我遇到的主要难点,是怎样将傅青主的人生历程与他的医学建树相互融合。

傅青主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为恩师袁继咸申诉冤屈(伏阙鸣冤)、受宋谦案牵连被捕入狱(朱衣道人案)、晚年拒绝康熙“博学鸿词”考试这三大事件。他的人生历程,在许多学者的研究著作中都可以见到。傅青主的医学建树,则主要见诸于《傅青主女科》等医学著作。难题就在于,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傅青主的人生历程与他的医学建树都是被分别叙述的。从未有人将傅青主的人生经历与他的医学活动融为一体。但是,要写作反映傅青主生平的历史小说,我必须做到这一点,把一个集文学家、医学家、思想家、书画家于一身的傅青主,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记 者:结合阅读《传奇傅青主》,记者同时翻阅了手头中医以外的几本“闲书”,如《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明清散文研究》(陈平原著 2005年2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清诗史》(严迪昌著 2002年12月 浙江古籍出版社)、《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洪丕谟著 1993年4月 学林出版社)、《中国书法思想史》(何炳武主编 2008年5月 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关于傅青主的论述,感觉从现代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审视,傅青主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人文品性太浓厚了。很关注您再现给我们的“人文傅青主”的现实意义?

吴中云:应当说写作《传奇傅青主》的过程既是一个“人文再现”的过程,更是“人文发现”的过程。这本身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傅青主的精神境界,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情感的层面。有学者认为,傅青主致力于研究女科,与他妻子早逝有关。本书采纳了这一见解,把傅青主对于妻子的感情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情感线索。傅青主27岁丧妻后终生未娶,并在妻子去世14年后写下了怀念妻子的感人诗篇,这些都是史实。对于如此深笃的爱情,是需要用一段扣人心扉的故事来加以演绎和诠释的。为此,我写下题为“青竹之恋”的篇章。傅青主喜欢竹,他原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发生在400年前的这段“青竹之恋”的爱情故事,希望能够引起当今读者的心驰神往和情感共鸣。傅青主与母亲的深厚情感,是全书的另一条情感线索。母亲去世后,傅青主远赴河南辉县请著名学者孙奇逢为母亲写墓志铭,这既是一段史实,也是他对于母亲情感的充分体现。

人们读了傅青主的故事之后,能否认真反思自己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认识呢?我对此充满期待。

关于思想的层面,本书在傅青主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散文家顾炎武的交往中,提及了傅青主“反奴性”的思想。这是傅青主主要的思想亮点。他侠肝义胆的品格风范和桀骜不驯的个性光彩,亦是“反奴性”思想的形象诠释。

本书再现给读者的“人文傅青主”,还集中体现在他的医风医德之中。在记述傅青主医学成就的同时,本书着力描写了他的高尚医德,特别是他关心穷苦病人,看病不收诊金的医德风范。这也是有史实依据的。诚然,时代不同了,让今天的医生效法傅青主,看病不收诊金,无疑是不现实的。但是,傅青主那关心病人疾苦、一切为病人着想、不以行医作为牟利工具的高尚情操,依然是行医者的道德楷模。

傅青主的医风医德,还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医学著作《傅青主女科》中。在本书中,对于《傅青主女科》中蕴含的医德理念,有更细致的解读。对傅青主医学著作的写作与传承过程,本书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我也希望医学生们认真地读一读傅青主的故事。怎样立志求学、怎样跻身医林,怎样面对病人,怎样面对人生,相信傅青主的故事对医学生们会有启迪。

本书还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了傅青主在文学、书画等方面的学识与卓著成就,这使得“人文傅青主”形象的再现更加丰厚、完整,也更有现代意义。

记 者:我们知道,以家学论,您是老中医吴兆祥之女,您的父亲又师从施今墨、汪逢春二位中医大家;以科班论,您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以学识论,您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有几部专著为读者所关注。请您简要谈谈学医、读书和写作的历程。您认为搞医学科普写作和医学文学创作,都需要那些知识、技能等学养方面的准备?

吴中云:我的学医及知识积累经历其实是很曲折的。1975年底,当我离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时,父亲吴兆祥(1895~1987)刚从医院退休。退休后,80岁高龄的父亲主动提出到街道“红医站”为慕名求医的患者看病。我在家无事,便也到“红医站”为父亲写方子。这是我对于中医学最初的接触。

后来,我到基层单位从事医务工作。父亲对中医事业的执著和热爱深深感染了我,让我认为中医学是值得自己毕生钻研的一门科学。20世纪80年代,我先是参加了北京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后来又得到了接受中医高等教育的机会,参加了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大专班的学习,于1987年毕业。为完成学业而又不耽误工作,我走过了一条很艰苦的业余学习之路。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努力为宣传和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情。在给几家报刊撰写专稿的同时,我先后有《中医文化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中医心理养生谈》(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年)两部著作问世,最近又有《传奇傅青主》付梓。

我觉得,搞医学科普写作和医学文学创作,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文史知识,同时要有文献查阅(如目录学)等方面的技能。从事医学文学写作,还要投入自己的情感。

平时要注意积累。我在平日的阅读中,看到有意义、有启迪的资料,都注意保存起来,日后写作时,可以很方便地取用。

实地考察也是需要的。我曾寻访过叶天士故居、丁甘仁故里、傅青主家乡等许多地方,当做是中医文化的“主题旅游”,对于写作是很有益处的。
⬅ 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 老茶馆 中药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