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古典“病机”当成“证”3

2010-11-03 08:55 楼主
3、中医误以为“证”是疾病本质
——“辨证”中医以为“证”是疾病的本质,致使辨“证”论治成为中医学术“核心”、“精华”和“特色”,辨“证”论治统率了中医观念。

3、1 中医以为“证”包含疾病病因病理
病因、病理是疾病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岳说:“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景岳全书.传忠录.标本论》)又说:“起病之因,便是病本。”但是,什么是疾病病因本质呢?辨证中医以为“证”就是疾病病因本质。如张景岳说:“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类经》);“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景岳全书.传忠录.求本论》)。以“证”(病机)为“本”观念延续到今日中医。例如,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说:“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所谓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节段的病理概括。”又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治病必求于本’。‘本’当指疾病的‘病机’而言。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均是‘病机’的要素。病机包涵着病原、机体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等因素,被看做为对疾病的本质某一方面的概括。”《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医学导论》均保持同样看法。可见,当代中医以为“证”就是疾病本质。
3、2 中医以为治“证”就是“治病求本”
中医既认为“证”包含“病因、病理”,所以以为治“证”就是治“本”。《景岳全书 传忠录.论治篇》说:“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竟散其寒。确知为热,则竟清其热。一拨其本,诸证尽除矣。故《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说:“证,反映出疾病某一阶段的癥结所在。” 因此,针对“证”的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原则,针对“证”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法”,就是“求本”治法。于是乎,辨“证”论治成为中医学术“核心”、“精华”和“特色”。
3、3 辨“证”论治统率了近代中医疾病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唯一临床方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季仲扑先生发表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辨证论治是比较公认的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学的重要精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象、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辨证的总纲。辨证从开始到终结都必须以阴阳为纲,并应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证’的发展与变化。中医四诊:望 、闻、问、切,主要为了收集临床表现,为辨证作准备。中医治则与方药的采用则是依据辩证的结果。综上所述说明一点,就是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落到实处就是‘证’。”(季仲朴,关于中医“证”的研究思路,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6:366)主流中医从根本上忽略辨“证”论治之外还有治病方法。
辨“证”论治成为中医教育唯一理论法则。辨“证”论治是贯彻近代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教材、教学资料、期刊、文献资料的唯一理论原则:例如,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中医学院主编1979年版)98个病证,从疾病诊断到治法用药,辨“证”论治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下册)载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法,清一色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有中医学家说,“中医的治则、方剂、药物都是针对‘证’来的,是以‘证’为依据的”(廖家桢,浅谈以“证”为纲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杂志,1981,7:73)。“‘辩证’是应用中药的先决条件。”(孟琳升,《中医治癌大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15)辨证论治是中医教育的唯一理论模式。
辨“证”论治原理成为权衡中医学术标准。中医说:“众所周知,中医临床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辨证论治过程。”(雷顺群,建立中医系统辩证的体系,辽宁中医杂志,1984,10:15)在此观念统率下,与辨证论治理论无关的经验医药技术理论被排除在“中医学术”之外。例如,老中医的经验方、民间单验方、专方特药虽然治病很见效,因为辨证论治观念不强,不能荣登中医学“大雅之堂”。近代有人指出单验方“对病证有时有特殊疗效。但是,就是辩证观点不足”。在讨论中医学术标准时,有人认为,“抛开辨证论治来评价中医方药的疗效,就难于得出确切的结果”。专方治病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曾引起一些医家的重视。但是,很快遭到辨“证”中医的反对,认为:“中医观察一个病,不是抓住一个病原,不是机械式的搬用一方一药对证治疗一病。在一药一方的疗效上找线索,不但是弯路,更是走入歪路了。”有人认为专方治病是“只治病不治人,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毫无共同之处,应该说是错误的。”辨“证”观念使中医忽略真理和效用标准。
辨证论治理念规定中医药的研究方向。董建华教授说过这样的话:“今天,建立客观检查法,仍应符合辨‘证’论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中医特色”,“坚持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急性热病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中医特色”(董建华,急性热病临床研究的初步设想,中医杂志,1985,1:62)。1984年全国中医内科科研方法讨论会提出:“辨证论治是科研命题的基本原则”(徐阳孙,内科科研的命题原则,中医药信息报,1985,1:21);“中医科研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余雪如,中医科研应以辩证论治为核心,中医药信息报,1985,1:9);“临床从‘证’入手研究中医理论”(陈可翼,临床从证入手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39);“研究中医必须抓住‘证’这个环节,这是由于中医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的方法决定的”(欧阳绮,试论中医的方法学,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8:37);“中医临床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进行研究”(伟明,中医临床研究工作中的方法论问题,新中医,1982,11:56)。国家卫生部《中药研究基本原则》规定“中药研究源于证,止于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研究基本原则》一、二辑)辨“证”论治已经主宰中医学术观念。辨证中医忽略人体、疾病、药物的客观认识。
然而,迷惑中医千年的辨“证”论治,却以虚拟目标为诊疗对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把古典“病机”当成“证2 老茶馆 “斩尽杀绝”硬对策:谈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