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不应被轻视

2010-11-04 17:33 楼主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早在《内经》、《难经》里,对脉诊的理论与实践就有了充分的论述,其后历代脉学著作层出不穷,各有侧重,阐发良多。还有更多的脉学知识散布历代医家的方书、医案著作中,从中可以看出脉诊在指导医家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值得珍视。按道理说,在今天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古代相比,并没有本质突破的情况下,对于脉诊也还是需要继续的加以继承。平时经常见到,同时也是十分可惜的现状是:现代西医的思想认识,已经慢慢占据了越来越多中医人的头脑,认为同一根桡动脉血管,怎么能寸、关、尺三部不一样呢?两只手上的血管,又怎么能反应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呢?测脉搏顶多能反应一些心脏血管的功能状态,怎么可能有中医说的诊察全身状态那么多作用呢?基于这样一些想法,他们更多的愿意相信西医的检查方法,而采用西医的诊断模式。病人来诊病时,首先是询问病情,然后便是开上一大堆化验单、检查单,等到化验检查结果出来,诊断基本上已经很明确了,接下来的处方用药,自然便是以那些化验、检查结果为依据了,哪里还需要什么脉诊呢?这种诊断结果始终跟在化验、检查结果后面跑,以及处方用药以化验、检查结果作为依据的作法,虽然其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是这种方式,忽略了中医诊疗过程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透过疾病表面的症状,认识疾病的深层本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特征,以及病在卫、气、营、血的哪一程度?在上焦、中焦、下焦的哪一病位?五脏六腑何强何弱?如此等等,都需辨而得之。而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采取的针对疾病深层本质的纠正方法。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前提正确,后面的结果才可能正确。临床上只有做到认证准的前提,才能取得疗效好的结果。

既然辨证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辨证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辨证本身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收集尽可能多的疾病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忽视切脉,四诊去其一,辨证还能完整准确吗?

本人在临床实践中,一直有这样的习惯:先诊脉,后问病。决不是故弄玄虚,借以炫耀,而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量。在心无成见的前提下,尽量通过脉诊,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况,弄清病情的寒热虚实,然后再结合其它诊察,加以对参印证。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减少病人描述以及其它方面的误导,提高辨证的准确程度。临床疗效也因此得到提高。

中医脉诊的科学原理,可以说现在还是说不清楚的,虽然在中医理论中有种种解释,但都是抽象层面的东西,让人难以真正理解,在此也不想过多探讨。本人之所以强调对中医脉诊的重视,首先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中医脉诊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产生的,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考验,对我们今天的临床活动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敢这样说,谁忽视了脉诊的作用,谁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高水平的中医医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1-04 21:34 2楼
现代脉学早已偏离了真正的脉学的道路,桡动脉冲击理论更是荒扭绝伦,所以千万别被所谓当代脉神们的理论所迷惑,任何重要理论都要亲自验证,甚至要突破难经,脉经,频湖脉学的枷锁,才能进入脉学的殿堂。
⬅ 锁在保险柜里的爱──催眠师看「盗梦空间」 老茶馆 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