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的温补学说

2008-06-02 16:50 楼主
薛己的温补学说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8年),卒于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薛己之父薛铠精于医学,对儿科、外科等颇有擅长,曾在太医院供职。故薛己自幼继承家学,得其父亲所传,又因其天资聪明,故学有成就。后又潜心研究医学,通晓各科,曾任太医院医士、吏目和御医、南京太医院院判和院使。鉴于明代初中期,河间、丹溪之学盛行,多用寒凉,故薛己为纠时弊,主张温补,发挥东垣之学,而成一家之言。

薛己的著作其为丰富,包括内、外、妇、儿、针灸、口齿、眼、正骨各科及本草等,后人将其所著之书与其评注之书汇编成一部,名曰《薛氏医案》。该书中包括的著作分为三类:一类为薛己本人著作,包括有《内科摘要》,《儿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过秦新录》,《正体类要》等:一类为薛己校注之书,包括其父薛铠的《保婴撮要》、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外科精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沦》、王纶的《明医杂著》、倪维德的《原机启微》。此外,《薛氏医案》24种中还保存有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杜本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陶华的《痈疽神秘验方》、徐用诚的《本草发挥》等。此外,《薛氏医案》还有16种本和9种本。这些著作中,代表薛氏学术思想较为突出的有《内科摘要》、评注《明医杂著》等。

薛己学术上的观点,强调治病求本,滋其化源,擅长温补脾肾。

一、治病求本,滋其化源

1.治病求本

《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薛己遵循《内经》的思想,亦十分重视这一点。他治病求本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他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求疾病之本,故在《明医杂著》注中,他说:“凡医生治病,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强调辨证求本、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他还说:“洁古张先生云:‘五脏子母虚实,鬼邪微正,君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人焉。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必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薛氏在这里借用张元素、徐用诚之语,表明在临床上,要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看待,五脏之中,任何一脏的病变,除与本身有关,还存在着他脏对其的影响,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子母相生的多种关系,再加上邪气与正气的交争,更应加以辨析,并举心病为例,提出了肝之疏泄对心气的通达旺盛十分有关,而肾之受邪由于心肾的所胜关系,亦容易影响及心,以说明辨证要求疾病产生的本源。
薛氏于腹痛病之辨证,见其面色黄中常青,左关脉弦长,右关脉弦紧。黄为土色,腹痛多属脾,然其面色青,青为肝色,弦为肝脉,故辨证属肝郁脾虚之证,用益气汤加半夏、木香而治愈,充分体现其辨证求本的思想。

其二、其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内经》一书中,提出“有胃则生,无胃则死”。金元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强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薛氏在前人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他说:《内经》千言万语,旨在说明人有胃气则生,以及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他又进一步说明:“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精液,其精者人营,浊者人胃,阴阳得此是谓橐龠,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
盖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水谷之消磨运化全赖于此,精微气血之化生全在于此,五脏六腑之营养全依赖脾胃之气的强盛,所谓“中土以灌四傍”。以人身之正气而言,虽根于先天之肾命,然不断充养全在脾胃,而正气之盛衰于人体抗卫外邪,祛除疾病,维护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正气充盛,才能祛邪于外,维持人身之健康。以此言之,治病之根本即在于恢复正气,补养脾胃就成为治病之根本,所以薛己提出“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

2.滋其化源

薛氏滋其化源,是指疾病的治疗要滋养人身气血精液化生之源。薛氏认为人体后天生化之源,当属脾胃元气,土为万物之母,故自然界非土不能长养万物,人体脾胃五行属土,中土以灌四傍,只有脾胃昌盛,人身之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养,所以薛己说:“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由于脾气充盛,肺金自然健旺,化源充足则阴精亦自充足,肺肾两脏健壮,既可养肝,又可降心火,四脏自平。故黄履素在解释薛氏滋化源之论时说;“化源者何?盖补脾土以滋肺金,使金能生水,水足木自平而心火自降。”

正因如此,故薛氏用此法可治因脾胃亏损之咳嗽,即后世的“培土生金”之意。薛氏滋化源之治法,意在通过补脾胃以达到补四脏之目的,所以他说:“症属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化源。”

虽然,薛氏滋化源之论重在实脾胃,但他对滋化源的具体治疗方法并不局限于脾胃。他根据肾、命门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在直接治理脾胃之外,还当求之于肾命,故常用六味丸、八味丸加减出入。他在《明医杂著注·续医论》中云:“所以致病者,皆由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纵情恣欲,根本不固,火不归经,致见症难各,虽常补其阴以制其火,然而二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各分阴阳虚实,求其所属而平之。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俞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资其化源也。”这段文字,从肾、命是人身阴精阳气之本立论,两手之脉,左尺属肾,右尺属命门,虚损之病,见左右尺脉不足者,当从肾、命人手,资其化源。

总之,薛氏滋其化源,注重先后二天,运用五行生克之理,确立治则治法,亦充分体现其治病求本的思想。


二、温补脾肾

薛氏注重先后二天,即脾与肾命,因此在具体治疗时,温补脾肾成为他临床治疗特色。

1.温补脾胃

薛氏认为脾胃之盛衰与人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其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影响下,在论述疾病之病机时。十分强调从脾胃之虚分析。他曾说:“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又说:“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诸症,亦因其气内虚而外邪乘袭。”说明不论内伤外感引起的疾病,都与脾胃虚损有关。这一点,与李东垣“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的观点如出一辙,毫无二致。

在具体治疗上,薛氏主张“脾胃为气血之本,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若胃燥热不能生阴血者,宜四物汤;若脾胃虚寒不能生阴血者,宜八味丸”。“内伤发热者,因饮食过量,劳伤过度而损耗元气,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翕翕然而发热,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其阳。若因劳力辛苦,人房不节,亏损精血,虚火妄动而发热者,宜用六味地黄丸以补其阴;不可以认作有余之火而用黄柏、知母之类也”。“阳虚发热者,宜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阴虚发热者,宜用六味地黄丸以培补阴血。总论二症,虽有阴阳气血之分,实则皆因脾胃阳气不足所致,其发热属形病俱虚,余故禁服黄柏、知母,恐复伤阳气耳”。以上可见,薛己不仅接受了李东垣脾胃病阴火上乘而致内伤发热,用补中益气的治法,而且对人体不论阳气不足,还是内有虚火燥热,均主张以温补之法升发脾胃之阳气,使阳生阴长,人体气血阴阳得以恢复,形成温补脾胃的治疗特点。当然,对于火衰土弱的虚寒证,又指出可以补火生土,强调了肾命对脾胃的温养作用,发东垣所未发。

2.温补肾命

薛氏对肾命的认识,较前人亦有较大的发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他对命门的认识,尚未能脱离《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且其对肾命的认识,受到王冰“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启发。正如他说:“故无火者当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然其所以治病者,皆由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纵情恣欲,根本不固,火不归经,以致见证难名。”薛氏将《金匮要略》的八味丸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丸,用于治疗各种虚损病证,使补肾的治法广泛运用于治疗杂病,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如后来赵献可的命门学说及其治法,善以六味丸、八昧丸治百病是受其启发的。

3.脾肾同治

薛氏温补脾胃、温补肾命的治疗特点,并非分别应用,而是认为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而且在临床上脾肾兼亏的病证更为多见。或因脾土久虚,后天不能养先天,而致肾虚;或因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而致脾胃虚损。故在治疗时前者应当补脾而兼顾其肾;后者宜补其肾而兼顾脾胃。若脾肾虚寒,宜用四神丸;若脾肾虚脱,用六君子汤加姜、桂,如果不效,急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常用八味丸治之。薛氏的临床治疗病案中,在治疗气虚兼阴虚时,更是补脾与补肾药交叉使用,早服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之类,晚服六味丸、八味丸或四神丸之类,如他在论述劳瘵的治疗时说:“大抵此证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症,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时而作,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温存肝肾,多有得生者。”表现出薛氏先后二天并重的思想,这对后世李中梓的先后天论,有很大影响。


三、其他治疗经验

薛己不仅精通《内经》《难经》《伤寒论》,而且于其他临床各科如妇、儿、外、伤、口齿科亦有研究;不仅精通方药,而且对针灸疗法亦很精通。兹就其针灸、伤科、齿科经验总
①隔蒜灸:适用于蝎、蛇、蜈蚣、狂犬咬伤的患者。用大蒜头去皮,切成三文钱厚,安放在疮口上,置艾炷灸之,三炷换蒜。如果疮大头多,将蒜捣烂摊患处,艾铺其上燃烧,蒜败再换。此法又可治一切疮毒,尤以剧痛或不痛而麻木者为宜。
②隔豉饼灸:以豆豉为末,唾津调和作饼如钱大,厚如三文钱,置患处;放艾炷灸之.豉饼干即换。如果疮口大则以嗽口水作饼,上铺艾灸之,治疗疮疡肿硬不痛及溃而不敛等症。
③隔附子饼灸:以附子末唾津调和作饼如三文钱厚,置疮上,用艾灸,饼干则换,治体虚而疮陷之症。
④桑枝灸:以桑木点燃火焰,吹熄焰,以灸患处。该法可以拔毒止痛,接补阳气。李时珍曾说:“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气而祛风寒,所以能祛腐生新。”
⑤香附饼灸:以香附研末,酒调和作饼,上置艾炷作灸法。香附理气活血,酒调后又以艾灸熏之,可促使气血通达,用以治气血壅滞之痈肿热痛。
⑥木香饼灸:以生地、木香为末,酒调为饼,上置艾火施灸。主治乳中结核,或因气滞,或因风寒、挫闪而致气血壅滞疼痛。
⑦骑竹马灸:令患者骑于竹杆上,杆由二人抬起,使足离地,然后以患者肘横纹至中指端的长度,从尻部杆上贴脊向上量,尽处作一记号;再以患者中指横纹作一寸,于记号处向两旁各开一寸是穴,用艾灸各五七壮,主治一切疮疡,可使心火流通而毒邪得散。此衡量所取之穴在膀胱经膈俞穴附近,血会膈俞,心主血脉,故可泻心火,理血分、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可治一切疮疡。
⑧明艾灸法:用于因隔物灸而无效者,用艾直置于皮肤之上灸之,适用于元气不足,积毒炽盛者。

(2)砭法
砭石为古代针刺之工具,后因冶炼技术的发展,发展为以金属针刺为主要方法。薛己的砭法主要是用于放血,因此,常选用碎瓷片之锋芒,刺局部以放出瘀败之脓血。如在《保婴撮要·卷十一》记载:“砭法……用细磁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头,稍令磁芒对聚血处,再用箸一根,频击刺出毒血。”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表里俱实”、“血热”、“血瘀”、“脉弦”、“脉数实”的实热证病人。至于放血量的多少及放血部位的选择,依据病情而定,病情较浅,瘀血少、血色浅者放血少,反之则放血多。患者局部
放血多,循经则放血少,指尖部位则放血少。薛氏的这些临床经验,多见于其所著的《外科心法》,《保婴撮要》的医案中。

2.伤科的治疗特点

薛氏的伤科治疗特点,突出表现在十分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八纲辨证。
薛氏治疗伤科疾病,不同于其他医家,仅重视手法与外用药物,而是从人体的整体部位辨证,创立伤科内治法,并以气血立论。薛氏认为:“肢体伤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Qp认为外伤疾病虽损伤于外,而实则影响于内,而人身以脏腑气血为本,故薛氏十分重视补气养血活血法的应用。而于养血与活血之间,更注重养血,他认为养血则瘀血不致凝滞,肌肉不致遍溃,故四物汤之类是其常用之方。而补气之药更是常用,薛氏认为外伤之病,正气易虚,故补气,调补脾胃是其常用之法,甚者则从肾命用药,从脏腑分析,与其注重脾胃肾命的学术观点相一致。而在具体分析每一个病证时,薛氏又强
调“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并应“极变析微”,“贯而通之”,注意从整体把握病情,形成自己的辨治风格。后世称其为整体派,其代表著作为《正体类要》。

3.齿科的治疗特点

齿科的治疗专著,为数甚少,薛己所著之《口齿类要》,最具代表性,直至今日,仍为医家所推崇。全书共12篇,包括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诸症、喉痛、诸骨稻谷发鲠等病证,共载方69首。其中,尤以齿痛之经验更为系统,记载病案23例。归纳总结,其临床认识如下:

病因病机:
薛氏认为“齿者肾之标,口者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齿牙也”。而诸经之中手足阳明经、足少阴肾经与之关系最大。其病位主要在于脾、胃、大肠与肾。其病因则或由外邪,或内生湿热,或情志内郁,或诸经有错杂之邪。

辨证治疗:
湿热甚者,承气汤下之;轻者用清胃散调之。大肠热而龈肿痛溃烂者,清胃
散治之,重则清胃丸清之。六郁痛者,越鞠丸解之。中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补之。思虑伤脾者,归脾汤调之。肾经虚热,齿不固密,或疼痛者,六味丸补之。肾经虚寒,脾胃虚弱,牙痛或不固者,还少丹补之;重则八味丸补之。肾经风热风毒,牙痛或牙龈肿痛者,独活散。大寒犯脑者,白芷散O。风寒入脑者,羌活附子汤@。提出了牙齿肿痛的10种辨证分型。

方剂分类:
薛氏治疗齿痛的方剂,大致分为九类。
祛风(祛表邪):独活散。属寒者,羌活附子汤、白芷散。属热者,犀角升麻汤。
清热:清胃散。泻热(攻下剂):承气汤、凉膈散、桃仁承气汤。
疏肝解郁(和解剂):小柴胡汤、越鞠丸、逍遥散。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气血双补:十全大补汤、归脾汤。
补肾:属热者,六味丸;
属寒者,八味丸。
化痰:二陈汤。
因酒者:葛花解酲汤。

结语
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其学术上承家传,但十分重视李杲脾胃学说,又遥承王冰、钱乙之说而重视肾命,形成其学术特点,重视先后二天。一是注意调理脾胃,以培后天之本;二是注重滋补肾命,以滋先天之源。这是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学术对后世的李中梓、赵献可、张介宾诸家均有较深的影响,成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先驱。

薛氏为临床大家,其对外科、内科颇有研究,又旁通妇、儿、五官诸科。然其一生,著作虽丰,但著作之中,长篇论述极少,多用其医案以证明其学术观点。从众多医案及其论述分析,薛氏注重温补而不尚苦寒,常用补中益气以培土生金,金复生水,又常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八味丸以温补肾气。用药多子和,不同于《和剂局方》之用药辛烈刚燥,治疗平稳。当然,其也不排斥苦寒清热泻火。
对薛氏之学的评价,鉴于明代朱丹溪之学的盛行,为纠偏救弊,提出以温补治病的观点有一定的现时意义,但其用方用药比较局限,是其不足。承然,对薛氏之学也有反对者,如徐大椿《医贯砭》一书评价其是真“庸医之首,邪说之宗”。虽言词激烈,但说明其尚有偏颇之处,应当对其予以正确的分析、评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1-21 22:34 2楼
好文章,学习了,中医爱好者
2010-01-22 09:02 3楼
湿热甚者,承气汤下之;轻者用清胃散调之。大肠热而龈肿痛溃烂者,清胃
散治之,重则清胃丸清之。六郁痛者,越鞠丸解之。中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补之。思虑伤脾者,归脾汤调之。肾经虚热,齿不固密,或疼痛者,六味丸补之。肾经虚寒,脾胃虚弱,牙痛或不固者,还少丹补之;重则八味丸补之。肾经风热风毒,牙痛或牙龈肿痛者,独活散。大寒犯脑者,白芷散O。风寒入脑者,羌活附子汤@。提出了牙齿肿痛的10种辨证分型。
牙病多火。总以少量酒军涤之为好,
2013-11-27 12:58 4楼
“经典学术交流”版块增设新版块,高层领导雷厉风行,现已经设立“医案评按”与“各家学说”的版块。
【医案评按】
主要发布中医历代大家的精彩医案以及对历代大医医案的解读及看法。现代有名的医家(如胡希恕、刘渡舟等)的医案也可考虑,尤其是经方医案。
【各家学说】
主要发布中医历代学术流派(经方派、寒凉派、补土派、滋阴派、攻下派、易水派、钱塘派、温病派、火神派等)的相关帖子。

欢迎各位会员及坛内高手踊跃发帖,以丰富会员的阅读视野,以促进中医文化大发展和中医学术大传承。
/threads/358624
⬅ 难以言传的中医脉象 老茶馆 脐针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