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窍给药治病小窍门

2010-11-12 20:06 楼主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九窍用药的起源与发展

若论九窍用药治病,当先明何谓之“窍”?辞书曰:窍,“窟窿”、“孔 洞”也。换言之“窍”即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孔洞。祖国医学对人体孔窍的叙 述有“七窍”,“九窍”,“上窍”,“下窍”,“空窍”,“苗窍”等不 同名称。除“苗窍”之“苗”不一定是孔洞外,多指孔洞而言,只不过是所 指的部位不同而矣。通俗他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 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难经·三十七难》除了将眼、耳、鼻、口 归属九窍外,亦把“舌”、“喉”谓之“窍”,不无道理。经典说法“九窍” 中前阴尿道谓之窍,很少有将前阴阴道谓之窍的。实际上临床中将阴道视同 “窍”者,亦不鲜见,故今将阴道归属“九窍”之中,似亦无不妥。九窍用 药治病就是通过上述“窍”作为给药途径,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采用单 一或综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人体外邪、内伤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病症之目 的。

起源与发展

九窍用药治病应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学家认为大约在 400 万 年以前地球上有了人类。约 50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人,已学会了最早的烹任技 术,变生食为熟食。口服食物也可能就是口服药物治病的起源。中医界多推 崇“砭石”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说,然而古猿人在用树枝(或就是药 物)作燃料对局部进行温热刺激,达到消除疼痛或不适时,便自觉不自觉地认识了“灸法”,这仲“灸法”或可能早于“砭石”疗法。那么原始人在用 火熏烤食物时,燃火之烟气,必会从鼻窍吸入,这种烟气很可能就是最早的 “鼻嗅药”,也可能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只不过是文字未记载而已。与此同 时,原始人在摄取“食物”时,也可能吃下某种药物。有意或无意地治好了 某些病症。可以想象,自有了人类就有了鼻窍、眼窍、口窍这些“九窍”用 药的治病方法。

星转斗移,人类逐的文明。从结绳纪事,到仓吉造字,人类的文化进一 步文明,医疗保健经俭也不断发展,并得以突破性的传播。《殷墟卜辞》中 约载 22 种疾病使用外治法,从九窍用药治病的也可见到,如有烟熏、佩戴药 物治病的例证。《山海经》“熏草,佩之可已病。”此即鼻窍用药的明 确述说。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载有熏、浴法,也是九窍用 药治病的典范。《黄帝内经》不仅系统阐述了人体解剖、生埋、病理、诊断、 治疗理论,而且也载有烟熏取嚏有关九窍用药的方法。汉代医学大家张机《伤 寒杂病论》不但收载了卓然有效的内服方(口窍用药),而且还介绍了不少 行之有效的外治方,其中从“窍”用药者为数可观,九窍用药发展到一定高 度,如其吹喉法、唁鼻法、舌下含药法、灌耳法、坐药法(纳阴道法)、导法等,九窍用药的疗法更加充实和广泛。如其在具体用于治疗阳明病津伤时, 采用蜜煎导法(肛窍用药);用蛇床子散棉花裹之纳入阴道之中(坐药法), 治疗寒湿带下,有证有方,方药兼备。其所制九窍用药法至今被医学界临床 推崇。到了晋代葛洪《时后备急方》另辟九窍用药治疗急症之溪径,所载竹 管导尿便是从九窍用药治疗急症的最好说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从九窍 用药治病的疗法也不少,如其用“大乙流金散”佩于胸前或烧烟熏屋避瘟疫, 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宋、明、清时期,医学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 鸣的局面,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九窍用药的内容。尤其边缘 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九窍用药与辨病、辨证、 以及与特殊用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疗效。如宋《幼幼新书》中明确提到 在配制点眼剂时,用新棉过滤,低温沉淀,取其上清液的制备方法,以其纯 净制剂,确保临床安全有效,体现了眼药配制的先进工艺。与此同时九窍用 药的治病范围不断扩充,九窍用药的机理也日臻完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集百病之方论、汇外治单方之殊容,从九窍途径用药治病的方法有涂、吹、 含漱、口噙、含咽、浴沐、导下、坐药、吹鼻、塞鼻等十种之多,治病范围 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清《理论骈文》广罗外治之方法,九窍用 药之成就,其内容之丰富、方药之广泛,几乎可称九窍用药的专著。由此可 见九窍用药从远古至近代,从初步认识到形成理论体系,已被医家接受和运用,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祖国医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出现了中医热、针灸 热。尤其对中医中药的疗法,给药途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国内 的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至一些高等院校对中医的外治法研究和应用 相当普遍。常规的中药口服法,已不是临床医家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九窍 途径用药却疾已形成风气。广泛而扎实的临床实践,检验了中药外治及九窍用药的理论。反之对中医外治、九窍用药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论文及专 著如潮水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全国中医杂志或刊物刊载中医外 治、九窍用药的文章近万篇,山西晋城首先独家推出了《中医外治》杂志, 中医外治研究的著作不断出版,几乎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最有代表性的 外治专著莫过于《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该书分上、中、下、附四篇, 上篇除从宏观上展示中药外治产生、发展、特点及现代研究概况外,着重于 以作用部位为主,结合了应用的时代特点,将各种疗法分为六大类。中篇则 对常见急症、内、外、皮肤、骨伤、妇产、小儿、五官等科260 余种常见病, 以病为纲、以法为目,以法统方,分别对具体治法予以详细介绍。下篇选介 了数以千计的中药外治及九窍用药的名方、新方。同时在中药“外治热”的 影响下,中医外治及九窍用药的新器械不断示众,如根据中医“闻香去病” 的理论研制的“鼻嗅器”设计科学,携带方便,是对传统嗅吸剂的发展。山 东发明的灌肠仪,填补了中医灌肠法的空白。这些器械的研制成功,为九窍 用药治病提供了新的手段。

九窍用药治病的前景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或突破:①临床应用方面,虽然目前出现了中医外治热,在认识上仍各执己见,尚未形成外治学, 如果外治学形成,九窍用药途径被广泛接受,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在 一部分人仍认为外治法是对常规口服法的补充,只能是小打小闹,究其原因, 一是认识不足,二是对外治疗法掌握不多,三是外治法的影响不够广泛。有 可能这种疗法及九窍用药的给药途径在临床广泛应用,反复实践证明以后, 会作为主要治病手段确立下来。②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九窍用药治病的机理 目前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认识比较粗浅,将来会从生物、化学、分子学、 细胞学角度研究深入下去,中西医结合认识上会更加合拍,临床运用会成为 有理、有据的现实。③九窍用药剂型方面,九窍用药的用药剂型虽然不少, 但形成法典药品的不多。今后医药家会从目前的粗剂型转向精制、法定、准 确用量方面研究,新的剂型会不断问世。④九窍用药器械研究方面,目前九 窍用药器械不多,将来九窍用药的器械研制会更先进、更科学、更实用。将有一批定型的九窍用药器械问世。

第二章 九窍用药治病原理与疗法特点

治病原理

九窍用药治病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祖国医学 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在经络的 连辍下使脏腑与脏腑,脏腑与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耳、 眼、舌、前后二阴五官九窍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反之在病邪作用下人体的病理变化是互相影响的。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升于脑”、“五 轮八廓内属五脏六腑”,因此用相应的药物从眼窍给药,除了可治眼部疾病 以外,尚可治疗其它脏腑之病症。鼻为肺系之所属,清阳交合之处,又为一 身血脉所经,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鼻窍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 鼻腔,并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发挥作用,以治疗鼻腔本身及鼻腔以外的某些 病症。
耳窍归属于肾,为宗脉之所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 于耳际。《内经》有“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 鸣不聪”,“髓海不足,则胞转耳鸣”等理论。可见耳与脏腑、经络均密切 相联。耳窍用药,即是使药物通过外耳道皮膜吸收,并循行入里,达脏腑, 通周身,而发挥药理效应,达到治病却疾之功能。口为脾胃之门户,舌为心 脏之苗窍,其经脉互为联属,口窍用药,就是通过苗窍吸收,内入脏腑、外 行皮腠,达到治疗口腔本身以及五脏六腑之病症。前阴为肾气所宗,阴道为 肝脉所统,冲任带脉均与阴窍有关,前阴尿窍(阴窍)用药除了治疗其局部 病变外,全身疾病,经带胎产疾症亦可治疗。后阴为肾气主之,肛门有肺系 魄门。肛门用药不但可疗肛疾,也可用于治疗周身疾病。如感冒灌肠液即是 通过肛门点入达到解表退热作用的。总之九窍归属五脏六腑,九窍用药即是 通过窍与脏腑的生理联系而起治疗作用的。

疗法特点

1.直达病所、奏效迅速。九窍用药多直接施于局部组织,易直接发挥作 用。如气雾剂用于平喘,肛点灌肠用于慢性肠炎及痢疾,肛栓、阴道栓剂应 用于痔核及阴道炎均能收到捷效。
2.途径广泛,扩充治法。口服法虽为九窍用药常规方法之一,但不宜口 服者,或不能口服者易误病情。采用九窍中其它给药途径能弥补口眼法之不 足,便于及时用药,扩充疗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
3.节省药材,病者乐意。九窍用药多采用小方小量直接达到病所,节省 药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病人乐意接受。
4.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中药从窍中使用虽然一些仍有刺激,但剂量 往往小于内服药。尤其一些九窍用药多作用于局部,多在局部吸收,局部药 物浓度高,血液中浓度低,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害作用,几乎 无毒副作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1-12 20:09 2楼
第三章 九窍用药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眼窍用药的操作方法

眼窍用药时病人应坐于避风静处,头部仰起,双目上视,将下眼睑向下 掰开。将制成的膏、丹、散、水等眼药,用棒或滴管取药少许施于眼大内毗, 并轻轻将上脸提起,同时放松下眼睑,使药物均匀分布于眼内,令患者用手 指压住大内毗泪窍处,闭目仰面数分钟,待药力已行再渐渐睁眼。每日一般 用药 2~4 次;遇有急重症者,可隔数分钟或半小时用药 1 次。如用锭剂点眼时,可先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将其研磨调匀后,用小玻璃棒蘸以点眼。点眼 后患者以手指按摩鱼尾穴数次,以助行其气血,闭目数分钟,候药力已行, 即可睁眼,若点散剂闭目时间适当延长,使药力逐渐溶化,以便发挥作用。 若使用熏眼法,可将药物煎沸,眼距药气 30~60 厘米,使热气上蒸眼部。每次 10~30 分钟。如用敷眼法,应采用洁净之新鲜药品,捣烂敷眼睑等患处即可。

鼻窍用药的操作方法
鼻窍用药常有以下几法:①鼻法:首先将所用的药物研成细末,令患 者噙水一口(不噙水亦可)以管吹药末于鼻内,或让病人自己入鼻内,每日 1~3 次不等,或视病情而定。②塞鼻法:将所用药物研成细末,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或直接制成锭剂,塞入鼻腔,也可用薄棉或薄纸蘸(卷)药末或 药液塞入鼻腔。每日 1 次。用药量和时间可视病情酌定。③熏鼻法:熏法较 多,可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方法。如将药末与艾绒拌匀,点火燃着后再吹熄, 以烟熏鼻。为使药烟集中,提高疗效可采用钵熏法,即用小钵装碳火,置药 物于上烧烟,用铁皮漏斗罩住,烟从漏斗冒出,鼻凑熏之。一般每日 1~2 次,使用时间可酌情而定。④鼻嗅法:将药物装入瓶中,畅开瓶口置于鼻下, 患者吸其药气,或将药物煮汤,趁热嗅其热气;或将药物卷入纸筒,燃烟, 让患者嗅之。⑤吸入法:依法配制治病所需的吸入粉剂,治疗时取药少许(约0.1 克),置于患侧鼻孔前吸入,用口呼吸,如此反复吸气呼气。一般每次呼、吸 4~6 分钟,每日 3~4 次,或视病情酌定。

口窍用药的操作方法
口服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常规方法,没特殊的操作要求。噙化法(含化), 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含于口中,静静等待药物在口腔溶解吸 收即可。含漱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汁后,让患者用药汁漱涤口腔,防治口腔、 咽喉病的方法。通常将淡盐水、茶水,或把适当的药物煎煮浓汁,用温开水 稀释后(l~2 倍)漱口,病轻者每日 3~4 次;重者 5~6 次。

耳窍用药的操作方法
耳窍用药常有下列方法:①耳内吸粉法:吹药前先清洗外耳道,然后用 纸筒或细竹管或喷粉器将药散吹入耳内。每日用药 3~4 次,每次少许,②滴 耳加压法:让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令患耳朝上。并用棉签将患耳外耳道内 的分泌物拭干净。医者用一手牵拉患者的患耳廓,向头顶后上方拉直外耳道, 用另一手将药液滴入患耳内,然后放松耳廓。此后医者用食指指尖压在患耳 屏上,向外耳道轻轻按压,接连按压 3~5 次,即可使药液进入耳中。③塞耳 法:首先将药物研成细末,角薄棉或纱布包好,扎紧,轻轻塞入耳内。每日1 次,每次塞耳时间应根据病情确定。

前阴用药的操作方法
1.坐药法:该法是将药物制成丸、锭、片剂;或用纱布包住药末,塞入 阴道内,治疗妇女白带、阴痒等病的方法,又称纳阴道法。治白带、阴痒等 病症时,塞药前可先用一些燥湿杀虫止痒药物,如 10%蛇床子煎液,苦参汤 等清洗、熏洗阴道,然后将药物塞入阴道,根据病情确立使用剂量和次数。
2.浸洗法:使用本法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适当的药物,将所选药物 煎水,去渣取汁,用此药液浸洗患处及特定部位。每日 1~2 次,每次洗 30~60 分钟。
后阴肛窍用药操作方法
1.灌肠点滴法:临床上依其所达到的治疗目的不同,中药灌肠法又有如 下三种方法:
(1)保留灌肠法:其目的是保留灌肠药液,起到肛肠局部或全身性的作 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让病人排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药物吸收。② 将灌肠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开关夹)、玻璃管和橡皮接管。如用硬橡皮 管头时,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将硬橡皮管头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 管和玻璃管头应煮沸消毒。③扭紧开关夹,将所用药物倒入灌肠筒内。④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或俯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治疗中露出 肛门。臀部略抬高,以利保留药液。⑤在肛管头上涂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 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除管内空气。药温在 39~42C 时,捏紧肛 管,轻缓地插入肛门内约 10~15 厘米。漏斗的高低要与臀部平齐而略高,使 药液缓缓灌入肠内。⑥药液流完后,立即捏紧导管,取下漏斗,后将插管缓 慢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⑦嘱患者留住灌入药液,不要随即排出。必 要时可用硬纸压肛门数分钟,助病人保留药液,每次保留药液时间要在 30 分钟以上。⑧每次灌入的药量要因人而异。成人为200~300 毫升;1 岁内小儿用 10~30 毫升;1~3 岁用 30~60 毫升;3 岁以上用 60~100 毫升。每日2~3 次,一般 7~10 天 1 疗程。如病情需要,中间休息 3 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危急重症可灵活掌握。
(2)直肠点滴法:①设备:同常规静脉输液设备,唯针头换成导尿管。
②药物制备:根据辨证结果,将选用中草药、中成药制成治疗液体,中草药 水煎 2 次,过滤、混合分成二份(2 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药用开 水泡后取汁,过滤即成,之后加温至 42℃以下,装入滴瓶中。③嘱病人排便, 或用清水灌肠,以利吸收。④病人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俯卧位,垫高臀部 10 厘米。⑤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选用 12~16 号导尿管,并在前端涂润滑剂, 成人插入肛门 10~20 厘米,小儿 5~15 厘米,胶布固定,开始点滴。⑥酌情 调节滴速,高热津伤者宜快,可每分 80~100 滴;气血双亏及慢性疾病点速 宜慢,每分 30~70 滴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见微汗热退者,可终止 点滴,或中病即止。⑦据证选用给药时间,阳虚病人,选平旦点滴中药以助 阳生;阴虚病人宜日西给药以助阴长。⑧点滴结束后拔出导尿管,静卧 10 分钟,即可随意活动。⑨每次点入药量成人 300~400 毫升;小儿酌减。每日1~2 次。急重症可 4~6 小时 1 次;7~10 天 1 疗程。
(3)非保留灌肠法:①准备工作同保留灌肠法。②在肛管头上涂润滑油, 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较低温度药液及管内气体。调节药温在 37~39℃ 之间,把肛管缓慢插入肛门内约 6~10厘米。此时术者一手固定肛管,另一 手举起灌肠筒,筒底高出床面约 45 厘米,使药液缓慢流入肠内。如病人感觉 有腹胀,可暂停灌入。③药液流完时,夹紧橡皮管,并迅速将橡皮肛管取出,用纸或纱布包着污染部分,同时用硬纸抵住肛门,使药液保留 5~10 分钟。④每次灌入药液的量因人而定。成人 800~1200 毫升;1 岁以内小儿 5~100 毫升;1~3 岁 100~300 毫升;3 岁以上 300~600 毫升,具体疗程可依病情 掌握。
2·坐浴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汤后置盆中,让病人趁热坐 浴至药液冷。每日 1~2 次。
3·插药法:①取侧卧位,暴露内痔核,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欲行插 药的痔核,将枯痔钉一条,捏住其中段,使药钉直轴与肠壁形成 40 度方向, 旋转插入至适当深度,约 1~1·5 厘米,在痔核粘膜下层和肌层之上时用剪 刀将留在痔核粘膜外边的药钉剪去,②每个痔核插药的数量需据其大小而 定,一般 3~7 条;总数最多不超过20 条。③药钉插毕后,即将痔核送入肛中,同时塞入黄连膏或红花油膏,肛门外盖纱布。插药 5~6 天后检查痔核情 况,末枯者可以补插,待痔核完全脱落病愈为止。

注意事项
眼窍用药注意事项
点入药物应严格消毒处理,药水宜用蒸溜法取液;药粉应高压消毒。只 能让药点入目内毗处;药水只可点 1~2 滴/次;药粉只能点入 1~2 粒/次, 芝麻大。敷眼药,应避免药碴进入眼窍。避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点眼。
鼻窍用药注意事项
鼻法具有刺激性,引起涕泪较多,或有喷嚏,故对凝脂翳、黑翳如珠、 蟹睛及睛内出血性疾患等应慎用,有鼻衄史者禁用本法。塞鼻法应严格掌握用量及使用时间,以保障安全,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莞花酊液),不宜直接接触鼻腔粘膜,应先裹以棉花,免致损伤,小儿尽量不用本法。使用熏 鼻法时,要随时注意热感及反应,以便随时调节距离。使用鼻嗅法时,尤其 用吸烟法时,不可过用含毒性烟药(如尼古丁、氢氯酸、乙烯醛),以防致癌。
口窍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含化法时,必须严格遵守舌下含化的原则,切忌咽入腹内。使用含 漱法时,漱口液不宜过热、过凉,以免损伤或引起疼痛。
耳窍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耳内吹粉法时,必须认真清洗外耳道,以免药物堆积,障碍脓液引 流,同时吹入的药量,每次不可过多,以免阻塞外耳道,影响引流。使用塞 耳法时,需将塞耳药包好,扎紧,塞入时动作要轻,且不可塞入太深,以便 及时取出。塞耳时期,患者如难以耐受,应及时取出。使用滴耳加压法时, 急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禁用。个别患者滴药后头晕时,可先将药液稍 加温后,再滴耳加压。
前阴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坐浴法时,药温要适宜,以免烫伤皮肤。使用熏洗法时,冬季应保 暖,夏季宜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或添新病。恶性肿瘤患者忌用本法。使用 阴道纳药法时,可先用 3%高锰酸钾溶解清洗阴道,待阴道洁净后将药纳入。
后阴肛窍用药注意事项
灌肠点滴法注意事项:①妊娠病人慎用。②插入肛门的硬橡皮管头或橡 皮肛管要煮沸消毒。③要根据病情,年龄和辩证施治精神,确定药方、药量、 及灌肠方法和次数。④插肛管时、动作宜轻缓,以免损伤粘膜。⑤灌肠的药 温、时间、速度,要因人因症而宜。
坐浴法注意事项:使用坐浴法时,药物温度要适宜,不可过热,以免烫 伤皮肤。
插药法注意事项:使用插药法时,必须在无菌情况下进行操作。药钉必 须插在齿线上方的内痔核中,如果插在肛管上,不但会发生疼痛,而且很可 能引起肛门脓肿。插钉不宜太浅,以免插钉脱落,插口出血;亦不可插得太 深,以免发生坏死感染,增加疼痛。
2010-11-12 20:12 3楼
下篇各论
第一章 内科
感冒

又称伤风、冒风、冒寒。它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发热、恶寒、头 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若病情较重,并在一 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症状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分别与西医学的普通型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相类似。
诊断要点:①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楚;②头痛,鼻塞不通, 流涕喷嚏,咽痒咳嗽或咽干而痛;③四时均有,以冬春多见,全身症状较量, 并引起广泛流行者为时行感冒。

一、塞鼻法
方一 通窍粉
【组成】鹅不食草 120 克闹洋花 120 克薄荷 120 克冰片 15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过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药棉 裹之,塞一侧鼻孔,每鼻孔塞 30 分钟,左右交替,每日 3 次,3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风热型感冒。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方二外感粉
【组成】白芷 3 克冰片 0.6 克
【操作】上二味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密封。用时取药粉适量,用消毒 药棉包裹,塞一侧鼻孔,每鼻孔塞 30 分钟,左右交替用药,每日 3 次,3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风寒型感冒。
【出处】《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二、鼻嗅法
方一 宣肺香
【组成】)川芎、白芷、羌活、防风、薄荷、藿香各 9 克细辛、辛荑、 冰片各 3 克雄黄 1.5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将瓶盖打开,从晨起至
睡前每隔 3 小时嗅药 1 次,每次 10 分钟,连用 3~5 天。
【适应症】感冒初起,鼻塞不能。
【注意】嗅药之前,先将药瓶振摇几下,以便充分嗅闻药气。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方二 开窍灵
【组成】羌活、大黄、柴胡、细辛各 3 克白芷 6 克薄荷 10 克樟脑 3 克
【操作】上药共研成粉,再掺樟脑研匀,装瓶备用。用时鼻孔对准瓶口, 反复嗅闻之,每 3 小时 1 次,3 天 1 疗程。
【适应症】感冒鼻塞不通。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三、灌肠法
方一 感冒速解灌肠液
【组成】生石膏 300 克,连翘 3O 克荆芥 15 克赤芍 10 克芦根 1O 克
【操作】将石膏先煎 30 分钟,加入余药再煎 25 分钟,共煎 2 次,取液
300 毫升,过滤后加入适当防腐剂。临用时按每公斤体重 3 毫升作保留灌肠。 每日 2 次,3 日 1 疗程或病愈停用。一般用药后 30~60 分钟出汗,2 小时退
热,体温可下降 0.5~2 摄氏度以至正常。
【适应症】重型感冒或时行感冒。症见高热、恶寒等全身症状较重者。
【注意】推药速度要慢,推药后患者应侧卧 30 分钟,以便药液保留。
【出处】新中医 1985;(7):13
方二 银青灌肠液
【组成】银花、大青叶、板兰根各 1 份黄芩 2 份
【操作】单味水煎,混合沉淀,取澄清液,浓缩成 50%的煎液,加入适 量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次取 60 毫升,保留 1 小时灌肠,每日 2 次,3 日为 1 疗程或病愈为止。
【适应症】普通感冒或流感。对不能服药者或小儿尤宜(小儿宜酌情定 量)。
【注意】灌肠推药速度宜慢,推药后患者侧卧 30 分钟,以便药液保留。
【出处】浙江中医药 1987;(2):107 四、点滴法
方一 滴鼻液
【组成】生麻黄 10 克辛荑 10 克冰片 1.5 克
【操作】麻、荑水煎两次,混合浓缩至 50 毫升,加入冰片末,溶化搅匀, 瓶贮备用。用时滴 2~3 滴,每日滴鼻 3~5 次。
【适应症】感冒鼻塞不通。
【注意】本液辛温燥烈,风热感冒及素体阴虚阳亢或有高血压病史者慎 用。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方二 葱白滴鼻液
【组成】葱白适量
【操作】取葱白适量、扎碎过滤取汁,加生理盐水配成 40%溶液,装瓶 备用。用时每日滴鼻 3~5 次,每次 2~3 滴,病愈停药。
【适应症】感冒鼻塞不通。
【出处】《土单验方集》 五、口服法
方一 感冒速愈散
【组成】二花 30 克连翘 30 克荆芥穗 18 克薄荷 18 克黄芩 30 克川贝 15 克石菖蒲 18 克藿香 18 克神曲 12 克白蔻 12 克木通 15 克滑石 30 克大黄 30 克菊花 30 克
【操作】上药共为粗末,贮瓶备用。病发时取药末 15~18 克,重感冒可
用20~30 克,放在带盖的锅内,冲入开水后盖好,浸至适口时温服,l 日 2 次(小儿用量酌减)。此药一般 1 次即愈,重者不过服药 3 次。
【适应症】流行性感冒、感冒。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二 川芎芥穗露
【组成】川芎 100 克荆芥穗 200 克
【操作】上药共研粗末,加水共煮、蒸馏,收集饱和芳香水 1000 毫升即 成。每服 20 毫升,1 日 3 次。
【适应症】风寒感冒。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外感风痧冲剂
【组成】苍耳子、狗仔花各 60O 克藤苦参、山芝麻、岗梅各 300 克两面 针 180 克蔗糖适量
【操作】将上药制成块状冲剂,每块含生药 15 克,每次 1~2 块,开水 冲服,每日 3 次。
【适应症】感冒。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6;9(1):17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广泛 气道狭窄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间歇发作,往往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属中医 的“哮病”范畴。
诊断要点:根据症状,病史和体征,并可排除造成气喘或呼吸困难的其 它疾病。其症状特点是:①哮喘发作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
②往往在静息时突然喘息,继而咳嗽。③若用支气管扩张剂(如 1%异丙肾 上腺素或 0.2%的舒喘灵)雾化吸入,则可改善或终止喘息,肺内哮鸣音减 少或消失。
一、雾化吸入法
方一 气雾剂雾化吸入药
【组成】热参气雾剂或艾叶油气雾剂椒目气雾剂金龙胆草气雾剂
【操作】哮喘发作时,按气雾剂雾化法常规操作,立即将药雾喷至咽腔,
若 30 分钟后仍不能缓解,可重复应用至喘平为止。
【适应症】哮喘急性发作或持续状态。
【注意】本法用于哮喘发作之应急,有一定刺激性,常见口干、恶心等 不良反应,故应中病即止。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方二 壶式雾化吸入药
【组成】(1)射干 12 克炙麻黄 8 克法半夏 10 克紫苑 10 克细辛 6 克款 冬花 10 克杏仁 10 克五味子 10 克苏子 10 克桔红 10 克生姜 5 片炙甘草 6 克
(2)炙麻黄 8 克杏仁 10 克生石膏 30 克苏子 10 克白果 10 克法半夏 10
克黄芩 12 克苇茎 30 克桑皮 10 克冬瓜仁 30 克鱼腥草 30 克浙贝母 10 克瓜篓
30 克海浮石 30 克
【操作】将上药放入嘴壶中,加水煮沸,患者从壶嘴吸入蒸气雾,每日
2~4 次,每次 15~20 分钟。1 日 1 剂,10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支气管哮喘发作期。(1)适应于冷哮症;(2)适应于热哮 症。
【注意】吸雾时,可先在患者口鼻周围涂以凡士林,以防熏烫伤。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烟熏法
处方 世平喘烟
【组成】细辛、牙皂各 10 克王不留行 6 克艾叶适量
【操作】上药共研末,分为 3 份,每日 1 份,分 2 次放入竹筒中燃烟, 患者凑上吸烟。
【适应症】各型哮喘。
【注意】(1)对烟熏刺激诱发的哮喘禁用。(2)对重度或哮喘持续状态慎用。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三、塞鼻法
方一 白果麻椒药
【组成】白果、麻黄、椒目各等量
方二 巴豆地龙合剂
【组成】巴豆霜、地龙注射液各适量
【操作】方一 3 味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备用。用时取脱脂药棉包裹, 塞入一侧鼻孔,15 分钟交替 1 次,每次每鼻孔用药 30 分钟,每日 2~3 次。 方二 两药和匀成膏,捏成柱状,纱布
包裹,塞鼻,余法同上。
【适应症】方一 主治冷哮;方二 主治热哮。
【注意】禁止双鼻同时塞药。(2)药剂不可过小,以防误入气道,加重 病情。(3)小儿、尤其 3 岁以下者慎用。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四、点滴法
处方 地龙滴鼻液
【组成】葱白提取液(1:l)地龙提取液(1:1)各 8 毫升
【操作】1 次 1~3 滴滴鼻,每 2~4 小时 1 次,10 日为 1 疗程,连滴 2~
3 个疗程。
【适应症】各型哮喘。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五、坐药法
处方 百里香栓
【组成】百里香油 200 毫克(每粒含)
【操作】哮喘发作时,取 1 粒置于肛门内 2 厘米处,嘱半小时内勿排便。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六、灌肠法
处方 平喘灌肠液
【组成】麻黄 6 克半夏、桑白皮、五味子各 10 克细辛 12 克
【操作】上药加水 800 毫升,浓煎至 200 毫升,每晚 8 时作高位保留灌 肠,5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哮喘中度发作。一般 0.5~3 小时内缓解,2 天左右完全控制;
重度发作,可于 1~1.5 天内缓解,5 天左右临床症状完全控制。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5;(12):535 七、口服法
方一 宣肺化痰定喘方
【组成】炙麻黄 10 克杏仁 10 克甘草 10 克蔓荆子 15 克地龙 15 克黄芪
120 克炙半夏 15 克知贝母各 10 克仙灵脾 15 克补骨脂 15 克
【操作】水煎 2 次分服,1 日 1 剂。
【适应症】哮喘。肺肾两虚,宿痰伏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
【出处】《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
方二 益阴和阳汤
【组成】白石英粉 30 克青黛拌蛤粉 15 克北条芩、煅龙牡粉各 24 克川贝 母、炙紫菀、款冬花、清半夏、远志肉、白茯神、冬瓜子各 10 克
【操作】加水 3 磅熬成 1 磅,l 日分 3 次服。另用西洋参 15 克炖汤兑入 药汁中同服。
【适应症】阵发性哮喘,发则难以乎卧,抬肩陷肋、呼吸气短迫促,汗 出肢冷,脉象弦数,舌苔白滑,舌质紫暗,痰多色白,咳极难出。
【出处】《张梦侬·临证会要》
方三 哮平丹
【组成】活蟾蜍 10 只白胡椒 60 克法半夏末 50 克陈皮末 20 克蛤蚧 2 条 田七末 12 克
【操作】将活蟾蜍去皮及内脏,每只腹中纳入白胡椒 6 克,法半夏末 5 克,陈皮末 2 克,用线缝好,黄泥包裹,置炭火中锻存性,取出,去黄泥, 研末;另将蛤蚧置瓦上焙黄脆(勿焦)研
末;将上药末与田七末混合和匀。 分成 30 包,瓶装密封备用。哮喘发作时,每天晨起及晚睡前各服 1 包。待病 情稳定后,则每晨 1 包。
【适应症】哮喘。
【出处】中医杂志 1984;(11):10
方四 治哮灵
【组成】地龙 5 克麻黄 2.5 克苏子、僵蚕各 1.5 克射干、侧柏叶、黄芩、 贝母各 2 克白藓皮、刘寄奴、甘草、苦参、细辛、桔红、冰片各 0.5 克
【操作】上药经科学方法,浓缩成糖衣片,每片含生药 0.25 克。日 3 次,3 岁以内每次 2~4 片,4~6 岁 4~6 片,6~12 岁 6~8 片,12 岁以上 8~
10 片,10 日为 1 疗程,一般服 1 疗程。
【适应症】小儿哮喘。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6):365
2010-11-12 20:16 4楼
肺脓疡

又称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 之坏死成脓肿。临床上以高热、咳嗽、吐大量脓痰为特征。属中医学“肺痈” 范畴。
诊断要点:
1.吸入性肺脓疡:①可有龋齿、齿槽溢脓、扁桃体炎等口腔化脓性病灶, 或有口腔手术、昏迷、全身麻醉、异物吸入等病史;②发病急剧,有寒战、 高热、胸痛、咳嗽等症状。常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1~2 周后脓肿破溃到 支气管,痰量突然增多,每日可达 300~500 毫升,呈脓性或脓血痰,多有霉 腥气味,若为厌氧菌感染则恶臭;③血液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 痰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④X 线检查:早期肺部可见大片浓密模糊炎性浸 润阴影,分布于 1 个或数个肺段。一旦脓腔形成则出现圆形透明区内有液平 面,周围有浓密炎性浸润阴影,为 X 线典型表现。⑤须排除肺结核空洞、癌 性空洞或肺囊肿继发感染;③正规治疗三个月以上仍迁延不愈者为慢性肺脓肿。
2.血源性肺脓疡:①可有皮肤创伤感染、疖、痈、骨髓炎等化脓性病灶 病史;②多先有原发病灶所引起的畏寒、高热等全身脓毒血症表现,以后出 现咳嗽、咯痰等,一般痰量不多,极少咯血,肺部无明显体征;③X 线检查 可见两肺多发性散在小块炎性病灶,或边缘较整齐的球形病灶,其中可见透 亮区及液平面。
一、鼻窍吸入法
方一 雾化吸入药
【组成】竹沥 20 毫升鱼腥草浸液 20 毫升 10%苦参液 20 毫升
【操作】将上药混合置超声雾化器内吸入。1 次 20 分钟,1 日 2 次。
【适应症】肺脓疡,症见痰稠量多者。
【出处】《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肺脓疡》
方二 壶式吸入药
【组成】金银花 25 克桔梗 20 克半夏 15 克麻黄 15 克杏仁10 克黄芩15克
【操作】上药共入嘴壶中煮沸,壶嘴近口鼻,吸入药蒸气。
【适应症】肺脓疡。风热袭肺、热窒肺络型。
【出处】同上。 二、口服法
方一 清热解毒汤
【组成】金银花 30 克蒲公英 30 克芦根 30 克败酱草 30 克紫地丁 30 克苡仁 30 克鱼腥草 30 克桔梗 20 克知母 15 克连翘 15 克桃仁 10 克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眼,1 日 1 剂。有发热畏寒表证者加荆芥 10 克,牛蒡子 10 克;热毒炽盛,体温高达 39℃以上者,加生石膏(先煎)30 克,黄芩 15 克, 栀子 10 克;胸肋疼痛者加乳香10 克,没药 10 克,合欢皮 15 克;痰中带血 者加三七粉(冲服)3 克,白艾 10 克,血余炭 10 克,藕节炭 10 克;气虚多 汗者加黄芪 30 克,麻黄根 20 克,党叁 10 克。
【适应症】急性肺脓疡。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二 涤痈汤
【组成】鲜芦根 24 克鲜茅根 24 克生苡仁 18 克旋覆花 6 克(布包)代赭石 12 克冬瓜子 18 克桃杏仁各 6 克(炒研)西洋参 4.5 克桑白皮、地骨皮各6 克陈橘红、橘络各 4.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肺脓疡成脓期或溃脓期。症见寒热、咳嗽,痰浊、味臭带血, 尿黄便干、脉滑数。
【出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方三金荞麦
【组成】金荞麦:块恨 250 克或片剂 15 片
【操作】块根加水 1250 毫升,蒸煮 3 小时至药液 1000 毫升。每次 40 毫升,每日 3 次;片剂,(每片含生药 1.8 克)每次 5 片,每日 3 次。小儿 酌减,连服 1~3 个月。
【适应症】肺脓肿。
【出处】中草药 1982;13(10):35
方四解毒消痈汤
【组成】芦根、石苇、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各 30 克桃仁、杏仁、冬瓜 仁、桔梗、桑白皮各 12 克
【操作】1 日 1 剂,水煎服。随症加减,消散期重用黄芪、白芨、海蛤壳,促进炎症吸收与消散。
【适应症】肺脓肿。治疗 28 例,治愈 22 例,有效 5 例;无效 1 例。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6(4):238

胃脘痛

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引起本病的主要原 因有:饮食失调、情志刺激、劳累受寒、脾胃不健等。本病与西医学急、慢 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相类似。 诊断要点:①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或骤然疼痛;②疼痛可有胀痛、冷痛、 热痛、隐痛、刀割样剧痛等;③常伴有痞闷或胀痛,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④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有关。 一、点眼法
处方 日月丹
【组成】雄黄、硼砂、精玄明粉、冰片各等份麝香少许
【操作】上药混合,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取药粉少许(约 0.1~0.3 克),点双眼内眦(内晴朗穴),1 日 4~6 次。据载点眼后麻辣泪流过 腮即愈。
【适应症】气滞胃疼,胃寒所致胃脘绞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二、烟熏法
处方 缓痛烟
【组成】巴豆壳(弃仁不用)、烟叶、荷叶各适量(切细丝)
【操作】将上三味药切细丝后拌匀,用薄纸卷成烟点着,像吸烟样、轻 轻大口深吸,吸入后腹内可有漉漉样响声,继之肛门矢气,疼痛即可缓解。
【适应症】食积气滞型胃痛。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灌肠法
处方 止痛液
【组成】大黄 10 克(后下)肉桂 6 克吴萸 10 克黄连 10 克白芍 3O 克乌 梅 20 克枳实 15 克乌药 20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取 200 毫升,用导尿管经肛门灌入,保留灌肠 40~60 分钟,1 日 1 次,7 天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3 天,一般需 2~3 个疗程。
【适应症】阴虚血瘀型胃痛。
【出处】四川中医 1987;(2):26 四、口服法
方一 瓦甘散
【组成】瓦楞子 20 克炙甘草 20 克炒白术 2O 克延胡索 15 克
【操作】共研成末。每日 3 次,每次 3 克。饭前 30 分钟温开水送服,儿 童酌减。7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胃脘痛。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9;24(5):1989
方二 疏肝和胃饮
【组成】当归 10 克白芍 15 克紫胡 10 克枳实 6 克瓜蒌 10 克薤白 10 克法
夏 10 克陈皮 5 克甘草 3 克蒲公英 15 克煅瓦楞 10 克
【操作】每日 1 剂,每剂煎 2 次,第一次用清水 250 毫升浸药,武火煎 沸后文火煎成 100 毫升,取汁温服,第 2 次用水 200 毫升,文火煎成 100 毫 升,去渣温服。
【适应症】消化性溃疡所致胃脘痛。
【出处】《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 1000 首》
方三加味乌贝散
【组成】乌贼骨、大贝母、生白芍、生甘草各 50 克乳香、没药、参三七 各 30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装胶囊,每粒重约 0.5 克。日服 3 次,每次 6 粒,饭后 2 小时温开水送服,25~30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溃疡病。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2

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饮食和痰涎等胃内容物经由口而出的 病症。呕吐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腺炎、 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诊断要点:①饮食或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②嗳腐食臭,恶心 纳呆,胃脘胀满。
一、灌肠法
处方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 30 克
【操作】上方为主,虫积加使君子、槟榔、榧子;瘀毒加桃仁、丹皮、 赤芍;湿热加黄连、黄柏、白头翁;痈肿加红藤、败酱草、丹皮;痰热加竹 茹、半夏、胆星;火毒加黑丑、甘遂、大乾;寒实加附片、干姜、巴豆。上 药水煎过滤,取浓汁 400 毫升,冷却至 37℃为宜,每次 200 毫升,保留灌肠20~30 分钟,4 小时后可重复灌肠。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重呕吐。
【出处】新中医 1987;(2):25
二、擦舌法
处方 姜梅药液
【组成】生姜 3 片乌梅(去核)3 个
【操作】将上药用开水浸泡,待药软后取药蘸药液频频擦舌,1 日 5~6 次。(药液为生姜乌梅浸泡液)。
【适应症】妊娠呕吐。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三、口服法
方一 温胃平肝止吐汤
【组成】人参 6 克干姜 3 克丁香 3 克半夏 9 克青皮 9 克白芍 12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每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呕吐。
【出处】《百病百验效方集》
方二 和胃泻心汤
【组成】黄连 9 克黄芩 15 克半夏 12 克川朴 15 克槟榔 15 克生姜 3 片大 枣 5 枚
【操作】水煎二汁合一,分 4 次服。
【适应症】外邪入里或食滞胃中,郁久化热,夹湿内蕴,胃失和降,浊 邪上犯之呕吐症。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加味旋复代赭汤
【组成】旋复花 10 克(包)煅赭石 12 克北沙参 10 克麦冬 10 克金铃子10 克半夏 10 克陈皮 6 克姜竹茹 10 克谷芽 12 克枳壳 4.5 克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脾胃俱虚,气阴两伤之呕吐,症见呕吐日久,食后胃中不舒, 渐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尽方快,吐后又觉饥嘈,舌质红脉细弱。
【出处】新中医 1978;(5):7

呃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 俗称打嗝,古称“哕”。本病多由寒邪、胃实、食滞、气郁、或中焦虚寒, 或下元亏损,或重病大病之后正气衰弱而致。本病常见于西医学胃、肠、肝 胆、腹膜、食道,纵膈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
诊断要点:①临床有典型的症状:呃声频作,连续或间断发生,不能自 制;②有饮食生冷,过食辛辣,或情志刺激史。
一、鼻嗅法
处方 雄黄酒
【组成】雄黄 6 克高梁酒 12 克
【操作】雄黄研粉,与高梁酒调匀,放在水杯内。备一大碗(砂锅亦可) 盛水,碗下加温,把盛药水杯放入大碗内隔水炖煮,以鼻闻之,会有一股热 力由鼻孔钻入直冲顶门,经后脑直下项背,再由背至尾闾。五分钟可止呃。
【适应症】大病之后,元气虚亏,呃逆不止。
【出处】《中国秘方全书》
二、鼻法
处方 独圣散
【组成】麻黄 30 克
【操作】将麻黄用火柴点燃,弓身熏鼻,深吸之,呃逆随呛咳而愈。
【适应症】中焦虚寒,呃逆不止。
【出处】《理沦骈文》
三、点眼法
处方 香蒂点眼液
【组成】丁香 10 克柿蒂 5 枚
【操作】上药加水浸泡 15 分钟,然后用文火煎取药液 30~50 毫升。将 药液用两层纱布过滤,澄清,点眼。每日 2~3 次。病愈停药。
【适应症】呃逆。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口服法
方一 郁金香方
【组成】丁香 5 克柿蒂 5 只郁金 10 克旋复花 10 克半夏 10 克陈皮 10 克 代赭石 15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呃逆。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2):37
方二 三香柿蒂汤
【组成】真沉香 3 克木香 3 克丁香 3 克柿蒂 30 克肉桂 6 克熟地黄 20 克
【操作】水煎服,日服 2 次,每日早晚各 1 次。
【适应症】遇风寒或过食生冷食物引起之呃逆。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暖胃活血降逆汤
【组成】赤芍、当归、杭芍各 12 克桃仁、枳壳、木香、苏子、郁金、炮 姜各 9 克红花 15 克丹参 18 克生赭石末 30 克灵磁石、川朴、牛膝、炒麦芽各15 克
【操作】水煎,每日 1 剂,早晚服,连服 2~3 剂。
【适应症】呃逆。
【出处】陕西中医 1982;(6):14
方四 加味芍药汤
【组成】白芍 15 克炙甘草、威灵仙、川厚朴各 12 克广木香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热盛加黄芩 12 克,寒重加肉桂 6 克;脾胃 虚弱、加党参 12 克,大枣 10 枚;阴虚,加北沙参 30 克,石斛 12 克;痰湿 重,加陈皮、半夏各 12 克。
【适应症】呃逆。治 22 例,18 例顺止,4 例呃减。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2;(1):29
2010-11-12 20:20 5楼
腹泻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而言。多 由湿邪所伤和内伤食滞所引起。其病变主要在肠、胃、脾。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多见于夏秋季节。本病包括西医学胃肠、肝胆、胰腺等某些病变引起的 腹泻,如急慢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食物中毒等病症。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1)大便稀薄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 5~6 次, 多者每日可达 10 次以上。(2)一般无里急后重,粪便又夹杂脓血。(3)一 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见。(4)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红、白细胞。
一、鼻嗅法
处方 平胃散
【组成】市售成药平胃散 2 包
【操作】将平胃散用布包起,放在枕边嗅其气,每次 30~50 分钟,也可 将布包好之平胃散 1 包放脐上用热水袋慰之,每次 30~50 分钟,一般听到肠 鸣,患者觉肚中发热再慰 15~20 分钟。每日 2~3 次。
【适应症】寒湿、虚寒泄泻。
【出处】《理沦骈文》
二、灌肠法
方一 白头翁灌肠液
【组成】白头翁、白花蛇舌草、救必应各 3O 克川连须、赤白芍各 15 克
【操作】上方水煎取 200 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腹泻重,灌肠后难 保留者,于药液中加藕粉 15 克同煎,腹痛明显者加 2%普鲁卡因 8 毫升灌肠,12~15 天为 1 疗程,间隔 5~7 天再作下一疗程,同时也可配用口服汤药。
【适应症】泄泻(慢性结肠炎)。用本法治疗 30 例,显效 25 例,占83.3%;好转 4 例,占 13.3%;无效 1 例,占 3.3%;总有效率 96.7%。
【出处】四川中医 1987;(11):20
方二 苦参灌肠液
【组成】苦参 10 克川连 6 克白芨 30 克锡类散 2~4 支
【操作】上方可酌情加减,湿热甚加鸦胆子,出血多加仙鹤草、地榆, 脾气虚加黄芪、淮山药。上药浓煎成 200 毫升,于每晚 8 时让病人排便后作 保留灌肠(每 5~10 分钟移动体位 1 次)。10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2~3 天。少数患者一个疗程可收效,多数患者需重复 2~3 个疗程。
【适应症】泄泻(慢性肠炎)。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1989;(6):18
三、口服合灌肠法
处方 灵素糖浆、灌肠 1 号、2 号
【组成】灵素糖浆:党参、白头翁、秦皮、槐花各 8 克白芍、白术、干 姜、陈皮、白糖各 5 克黄柏、地榆、防风各 4 克黄连 2.5 克
灌肠 1 号:蒲公英、苡仁、白芍、槐花、地榆、附子各 5 克灌肠 2 号: 吴萸 5 克黄柏 3 克附片 6 克西药:氢化考地松 50 毫克
【操作】灵素糖浆方水煎至 100 毫升,早晚分服,也可制成糖浆服。灌 肠方 1 号、2 号分别适应于寒热错杂、湿热下注;虚寒偏重兼湿热者。均水 煎至 50 毫升保留灌肠,每日 1 次,重者每日 2 次,15 天为 1 疗程。灌肠方 均加氢化考的松 50 毫克
【适应症】泄泻(非特异性结肠炎)。用本法治疗 50 例,基本治愈 41 例、明显好转 5 例,好转 4 例。
【出处】陕西中医 1986;(7):299
四、口服法
方一 铁门闩胶囊
【组成】婴粟壳、焦山楂、薏仁、葛根、木香、黄连(比例为 1:2:3:2:1:1)
【操作】上药研极细末装 1 号胶囊,每粒 0.277 克。1 日 3 次,每次 1 粒,开水送服。1 周为 1 疗程。少数病例间隔 3~5 天后再行第 2 疗程。
【适应症】泄泻。
【出处】四川中医 1987;(6):22
方二 止泻汤
【组成】野山楂根 30 克小果蔷薇 30 克制厚朴 9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泄泻。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1976;(6):30
方三 固肠汤
【组成】党参、茯苓各 12 克炒苍术、乌梅(醋炒)、葛根各 9 克木香 8 克米壳(醋炒)6 克生姜 3 克大枣 3 枚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泄泻(慢性肠炎)。
【出处】四川中医 1985;(2):24
方四 连梅芍药汤
【组成】黄连、甘草各 3 克乌梅、白芍各 15 克泡参、茯苓、粉葛、山楂各 12 克山药 25 克黄芩 10 克槟榔 10 克麦学 30 克炮姜 5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成人分 2 次服;小儿频服之。
【适应症】慢性腹泻。服本方 1 剂泻减,10 余病愈。
【出处】四川中医 1987;(6):23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有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虫积等。其基本病机为实邪内阻,气血 壅滞,或气血亏虚,经脉失荣。腹痛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 急、慢性肠炎、肠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诊断要点:①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②有饮食不节、 受寒、情志不畅、感染诸虫等病史;③腹痛性质可有冷痛、灼痛、隐痛、绞 痛、满痛、胀痛、刺痛等。
一、坐药法
处方 辛皂药条
【组成】细辛、皂角各等份蜂蜜适量
【操作】上药共为末,蜂蜜炼制滴水成珠状,掺入药粉,按 3:7 混匀, 制成条状,塞肛门。
【适应症】虫积腹痛。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二、灌肠肛点法
处方 消导液
【组成】大黄 10 克(后下)茵陈 30 克枳实 10 克枳壳 10 克黄芩 10 克蒲 公英 15 克金钱草 30 克
【操作】上药煎取 200 毫升,温度在 38℃,按保留灌肠法操作,保留灌肠 20 分钟,可排水样便 250 毫升。
【适应症】食滞腹痛。
【出处】四川中医 1985;(2):26
三、口服法
方一 加味四逆散
【组成】柴胡、枳壳、竹茹、香附各 9 克木香、元胡各 12 克莱菔子、白 芍各 15 克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 1 日 1 剂,分 2 次服。病重者 1 日 2 剂,煎汁分 4~5 次服。
郁热型加黄连 6~9 克,栀子、郁金各 12 克;气郁加湿型加茵陈 12 克,金钱草 30 克;气滞郁阻型加赤芍、川芎、郁金各 12 克;腹实型加生大黄 9~15 克;食滞型加楂曲各 15 克;郁热伤阴型加生地 20 克,麦冬 15 克。
【适应症】急性上腹痛。用本方治疗 49 例,显效 40 例,有效 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5.91%。
【出处】陕西中医 1988;9(10):441
方二 和中降逆汤
【组成】藿香、吴萸、法半夏、干姜、陈皮、茯苓、厚朴、枳实、炙甘 草、黄连炭、泽泻、炒川椒各 10 克焦三仙各 15 克
【操作】上药浓煎,先服 1 酒杯,隔半小时再配 2 酒杯,如不呕吐,以 后可服半茶杯,隔 1 小时再服 1 次。服 1 剂如疼减便通,续服 2 剂则疼止。 疼退后,宜流质饮食,勿食硬饭,否则疼易反复。
【适应症】脘腹绞疼难忍,上则呕逆,饮食难入;下则大便秘结不能, 腹疼反复发作,甚则数日不愈。
【出处】《临症会要》
方三 理气复笑汤
【组成】蒲黄、川芎各 6 克炒灵脂、当归、玄胡、川楝子、赤芍、枳壳、 佛手片、丝瓜络各 9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气滞血瘀之腹疼症。
【出处】江西中医药 1988;(6):25
方四 桃核承气汤加减
【组成】桃仁、生大黄(后下)各 15 克桂枝 10 克芒硝 30 克(分冲)青 皮、枳壳各 6 克生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少腹疼(术后肠粘连)。
【出处】四川中医 1988;(6):13
方五 升槐升降汤
【组成】升麻、腹皮各 30 克醋 120 克(煮干焙枯)槐子 15 克炙黄芪、 白术、紫胡、当归各 12 克广木香 6 克炙甘草 9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气虚下陷之腹疼症。
【出处】《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

腹胀
腹胀是指脘腹及脘腹以下的整个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多因饮食失节, 起居失调,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外伤、术后等原因引起。本病多见于西 医学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术术后出现腹胀者。
诊断要点:腹部胀满,可见腹部胀大,叩之如鼓,伴有食欲不振,食少 饱闷,恶心嗳气,四肢沉困等症。
一、烟熏法
处方 通腑熏药
【组成】猪牙皂 60 克
【操作】用 1 尺高煤炉 1 个,放炭烧着,将猪牙皂捣开,不要大碎,放 文火上烧烟。令患者将肛门对准烟上熏,约 10~15 分钟即有肠鸣声。如未见 效,再依上法及药量继续熏 1~2 次。
【适应症】肠梗阻与肠扭转所致的腹胀腹痛。
【出处】新医学 1972;(2):10
二、灌肠点滴法
处方 通腑点滴液
【组成】川朴、炒莱菔子、枳壳、桃仁、赤芍、大黄(后下)、芒硝(兑 入)各 15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至 250 毫升,盛入输液瓶内,每剂两煎,取液 400~500 毫升,兑入芒硝。病人取侧卧位,肛管插入肛门约 10~20 厘米深,以 60~80 滴/分滴入,滴完后安静平卧,若有便意即排便,若肛点后仍未排便(超过 10 小时),可再点滴 1 次,至通气排便止。
【适应症】术后腹胀。
【注意】药液要新鲜配制,温度在 38~40℃为宜。对完全性肠梗阻、妊 娠、肛门直肠术后,肛门感染或内痔出血的术后腹胀禁用,极度衰竭的病人 慎用。
【出处】中级医刊 1985;20(10):53

三、口服法
方一 蛙鸡丸
【组成】青蛙 1 只砂仁 20 克黑白丑 10 克鸡矢醴 2.5 克
【操作】先将青蛙剖腹取出肠肚,再将后 3 味药塞入青蛙腹腔,外用湿 纸包固定,再用薄泥上薄糊 1 层,文火焙焦(但不能成炭)研面水泛为丸, 备服。每日 3 次,每次 2 克。白开水送服。
【适应症】膨胀。
【注意】禁忌烟、酒及油腻等物。
【出处】《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方二 愈癃启闭汤
【组成】黄芪 9~30 克肉桂(后入)3~9 克熟军(后入)5~9 克桃仁 9 克川牛膝 9~15 克炮山甲 9~15 克王不留行 15 克虎杖 15 克夏枯草 30 克沉香
(后下)3 克橘核 9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老人癃闭腹胀,因前列腺肥大而致者。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1990 年 9 月 14 日第 3 版。
方三 健脾消胀汤
【组成】生谷芽、生稻芽、白芍、使君子各 15 克荷叶、香椽皮、佛手各6 克甘草 3 克冬爪子 12 克
【操作】上方水煎去渣,浓缩凉干,加 1 倍糖粉,打成颗粒。l 克冲剂 相当于 7 克生药,每日 20 克,分早、晚 2 次服,开水送下,共服 14 天。
【适应症】小儿脾胃虚弱之腹胀。
【出处】中医杂志 1981;(3):19
方四 蔻仁汤
【组成】蔻仁、木香各 6 克竹叶、大腹皮各 15 克莱菔子(炒)30 克木 香 6 克沉香 3 克生姜皮 9 克
【操作】水煎,内眼。
【适应症】腹胀。
【出处】中级医刊 1957;5 方五沉香腹皮散
【组成】沉香 3 克大腹皮 30 克
【操作】沉香研细末,大腹皮水煎。用时先白开水冲服沉香,半小时后, 服大腹皮汤,连用 2 次,中隔 2~3 小时。
【适应症】腹胀。
【出处】中医杂志 1955;2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能,排便困难而言。多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 在肠道停留过久,水份被吸收,而至粪质干燥、坚硬所致。相当于西医学习 惯性便秘,肠道炎症恢复期,手术后排便困难、产后排便困难、药物引起的 便秘等。诊断要点:①大便秘结不能;②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 排便困难者;③可兼腹满胀痛。
一、菜根导法
【处方】黄瓜根 1 条
【操作】取长约 16 厘米、粗约 1.5 厘米的黄瓜根 1 条,洗净后用开水烫 软,剥去外皮,装入预先消毒好的胶手套中指里,外涂蓖麻油或猪胆汁,缓 缓送入肛门(令患者膝胸卧位),停约半小时,再将黄瓜根取出。
【适应症】实证高热伤阴大便秘结。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二、坐药法
方一 皂辛栓剂
【组成】猪牙皂 12 克细辛 5 克
【操作】上药共研成细末,用熟蜂蜜调匀制成栓剂,阴干。用时塞入肛 门,一般用药 1 次,便通为度。
【适应度】便秘。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0;(12):3
方二 通便条
【组成】细辛 12 克皂刺 12 克蜂蜜 120 克
【操作】取蜜文火煎至滴水成珠状,将上药粉加入,搅拌均匀,趁热制 成长 5 厘米,宽 1 厘米栓型。用玻璃纸(或聚乙烯薄膜)包装,备用。每次1~2 条塞入肛门内。使用次数视病情而定。
【适应症】便秘。
【注意】肠套叠,肠扭转禁用。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橘杏丸
【组成】橘皮 30 克杏仁 30 克
【操作】2 药共为细末,炼蜜调和诸药,冷却后搓成条状,粗如手指, 长 3 厘米。每日 1 枚,纳入肛门内。
【适应症】气秘。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
方四 通导散
【组成】黄芪 30 克皂角 10 克红糖 50 克葱白 50 克
【操作】将黄芪、皂角研末,葱白捣汁,再将红糖熬浓缩倒出,冷却后 搓成条状。最后将糖条浸葱白汁再蘸上药末纳入肛门内。
【适应症】虚秘。.
【出处】《理沦骈文》
方五 火麻药条
【组成】火麻仁 6O 克大黄 15 克郁李仁 30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文火炼稠,和诸药,待冷却后搓成条状,如筷子般粗细,长约 3 厘米;备用。用时,取 1 粒,塞肛门内,每日 2 次。
【适应症】老年津枯便秘。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三、口服法
方一 轻松开塞汤
【组成】熟地 15 克当归 15 克火麻仁 12 克玄明粉(后下)12 克白蜂蜜(冲)30 克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7 天 1 疗程。燥实甚者加番泻叶 2 克。大便 通后每日用炒决明子 20 克,开水冲泡代茶
【适应症】顽固性便秘。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8(2):27
方二 润肠饮
【组成】番泻叶 10 克蜂蜜适量
【操作】上药加沸水 15O 毫升,浸泡 30 分钟,滤液加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适应症】老年人便秘。治疗 200 例,均在眼药后 20~50 分钟排便,一 般日腹泻 6~8 次。有效率 100%。
【出处】实用医学杂志 1990;(1):4
方三 通幽灵汤
【组成】当归、莱菔子各 20 克荞麦蜜(或蜂蜜)200 克
【操作】先将当归、莱菔子加 6 倍量水,煎熬 2 小时,共煮 2 次,沉淀、 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将蜂蜜混匀,煮沸水后装瓶备用,每日服 1~2 次。
【适应症】习惯性便秘。
【出处】《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方》
2010-11-12 20:25 6楼
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中的急 慢性菌痢,急馒性阿米巴痢属本病范畴。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 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出现类似症状时,也按本病论治。
一、熏洗法
【处方】①乌梅 500 克;②黄芪 50 克、防风 50 克、枳壳 50 克
【操作】上药各用清水煎汤,将药汁倒入盆内,先乘热熏肛门,温度降至 45~50℃时,用药汁坐洗肛门。每日 1 次,连用 3~5 天即见效。
【适应症】方①适用于噤口痢、休息痢;方②用于虚寒痢、寒湿痢。
【出处】《中医外治法类编》
二、灌肠法
【处方】①苦翁汤②淫羊液
【组成】①苦翁汤:苦参、白头翁、银花、黄柏、滑石各 60 克②淫羊液: 淫羊藿 15 克附子 10 克乌药 15 克刺猬皮 10 克降香 10 克赤石脂 15 克余禹粮
15 克硇砂 10 克煨肉蔻 15 克五倍子 10 克石榴皮 10 克
【操作】上药加清水浓煎成 200 毫升,先给患者作清洁灌肠后,再以药 液灌肠。灌肠后应静卧休息,每日 1 次,连续 3 天。
【适应症】方①适用于湿热痢、疫毒痢;方②适用于虚寒痢,休息痢。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口服法
方一 仙花汤
【组成】仙鹤草 20 克木棉花 12 克厚朴花、木香、马蹄金、炒山药、神 曲、白头翁各 9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10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阿米巴性痢疾。用本方治疗 11 例,有效率 100%。
【出处】福建中医药 1983;14(1):30
方二 六神汤
【组成】炒黄连 60 克车前子 60 克地榆 15 克栀子 15 克炙甘草 15 克陈皮
(浸去白)30 克
【操作】共为粗末,每次 15 克,以浆水煎,空腹服。
【适应症】细菌性痢疾。
【出处】《奇效良方》
方三 止痢汤
【组成】二花炭 40~50 克地丁 30~45 克秦皮 30~45 克生地榆 40~50 克)川黄连 12~18 克焦山楂 20~30 克炒防风 20~25 克米壳 20~30 克诃子
肉 20~30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3 次服。大便脓多血少重用防风;血多脓 少重用山楂;体温高重用地丁;恶心呕吐加生姜;食欲不振加陈皮。
【适应症】急性细菌性痢疾。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9):5

吐血
吐血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并夹有食物残渣,常伴 有脘胁胀闷疼痛的病症。又称呕血。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 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主要见于西医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所致食 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亦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 胃粘膜脱垂以及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等。
诊断要点:①常有饮食内伤,或有胃痛、胁痛等病史;②一般发病较急, 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③临床特征是血由胃来,自口中吐 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并夹有食物残渣。
一、洗胃法
处方 紫地汤
【组成】紫珠草 150 克地稔根 150 克
【操作】上药水煎,浓缩 500 毫升,加防腐剂备用。用时插置胃管,经 胃管注入冰冻至 3~4℃的紫地汤 300 毫升于胃内,协助患者左右转动体位, 使药液与胃各部充分接触,随后抽出,然后再将 200 毫升注入保留。观察 24 小时后,未再呕血,则改口服。治疗 10 例上消化道大出血,9 例成功,呕血均在 1 次用药后停止。视病情每日可用 1~3 次。
【适应病】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出处】新中医 1985;(5):24
二、口服法
方一 止血散
【组成】生大黄 300 克炒蒲黄 300 克三七参 100 克白芨 300 克地榆炭 500 克茜草炭 300 克侧柏炭 500 克炒小蓟 300 克
【操作】上方药共研细末,过 80 目筛,装瓶备用。每次取 10 克用冷开水兑服,每 4~6 小时 1 次。
【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不含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治 疗 66 例,总有效率 95.5%。
【出处]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4):224
方二 养阴止血方
【组成】川石斛 12 克生地 9 克党参 9 克黄芪 12 克山药 15 克煅瓦楞 18 克川连 9 克吴萸 0.9 克白芍 18 克甘草 3 克当归 9 克海贝粉 18 克(分 3 次吞 服)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脾胃虚弱,阴火内燔、迫血妄行之吐血。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11):4
方三 血宁冲剂
【组成】黄连 330 克大黄 1000 克黄芩 500 克
【操作】上药经水煎、过滤、浓缩、提取,然后混匀制粒、干燥。分装成 100 包,每包含生药 18.3 克。每日 3~4 次,每次 1 包。
【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出 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肝硬化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等引起的吐血。
【出处】《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方》

便血
便血,又称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凡血自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 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多因脾胃虚寒或 胃肠积热,胃肠脉胳受损,血液下渗肠道而致。西医之上、下消化道出血, 也可出现便血证候。另据血之清浊,又有肠风、脏毒之分。
诊断要点:①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便前、便后,或血便夹杂而下,或 单纯下血者;②柏油样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者。
一、熏洗法
处方 熏洗方
【组成】无花果叶 40 克[操作】上药水煎取 1000 毫升,趁热熏肛门痔疮, 待水温降至 38℃时,淋洗患处,每日 1 次,5~10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痔疮下血之便血,有效率 98%。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二、灌肠法
方一 白药灌肠液
【组成]云南白药 30 克
【操作]将云南白药溶于 150~200 毫升生理盐水中,保留灌肠,每日 1 次,连用 3~5 次。
【适应症】原因不明肠出血。有效率 100%。
【出处】中级医刊 1983;(3):29
方二 苦参地榆液
【组成】苦参 10 克川连 6 克白芨 30 克锡类散 2~4 支仙鹤草 30 克地榆 炭 30 克
【操作】上药浓煎取 200 毫升,于每晚 8 时病人解大便后作保留灌肠,每 5~10 分钟移动体位 1 次,10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2~3 天。
【适应症】炎性肠病引起的便血。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1989;(6):18 三、口服法
方一 溃疡止血粉
【组成】白芨 100 克参三七 100 克乌贼骨 100 克
【操作】上药共研成细粉,每日 3 次,每次 5~10 克,温开水送服。同 时配服止血 1 号方(黄芪、煅龙牡各 15 克,太子参、乌贼骨各 12 克,白术、 当归各 6 克,白芍、阿胶珠、地榆炭、侧柏炭各 10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 1日 1 剂,分 2 次眼。
【适应症】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所致便血。用本方治疗 80 例,大便潜血转 阴 79 例,无效 1 例。平均止血时间 5.1 天。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方二 四黄汤
【组成】生大黄 15 份黄连 9 份生地 30 份生黄芪 15 份生甘草 6 份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过 20 目筛后混合,分装 30 克袋备用,用时取1 袋,加水 200 毫升煮沸 2 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日 1 包,分 2 次服;重 症每天 2 包,分 4 次眼。5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之便血症。
【出处】《急难重症新方解》
方三 止血 1 号
【组成】大黄炭 10 克白芨 30 克地榆 15 克苎麻根 30 克紫珠草 15 克甘草3 克
【操作】上药水煎浓缩成 50 毫升,加入防腐、矫味剂按比例制成 500毫升、20O 毫升、100 毫升瓶装规格。每次服 30~50 毫升,1 日 2~3 次。于 血止 3~4 天后停药。必要时可适当补液、输血,并用西药消炎、抗过敏、抗 肿瘤,处理原发病灶。
【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远血)、痔疮出血(近血)之便血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6):18—1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是以溃疡为主的慢性结肠炎症。以腹泻、腹痛及粪便中杂有脓血粘 液,并反复发作为特点。类属于中医所称“肠风”、“肠澼”、“休息痢” 等病证范围。
诊断要点:①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下腹痛、左下腹痛、腹泻、血便或 粘液脓血便。重者有发热、多关节炎等表现。少数暴发性一日数十次水泻, 高热、腹胀痛。粪便检查无致病菌、寄生虫、病原体等;②纤维结肠镜检查 可见直肠、结肠有相应病变;③钡剂灌肠可见肠壁溃疡所致的一系列相关改变。
一、灌肠法
方一 灌肠方
【组成】百部 15 克苦参 30 克乌梅 15 克五倍子 15 克枯矾 10 克大黄10克
【操作】上药浓煎 100 毫升,用金黄散适量加藕汁调成糊状,每次取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 2 次。
【适应症】溃疡性结肠炎,肉芽性结肠炎,急性直肠炎。
【出处】《实用中医肛肠病学》
方二 白藓皮煎
【操作】上药加水 1500 毫升,煎成浓液 300 毫升,每次取 30~50 毫升, 保留灌肠。
【适应症】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肛门直肠病学》
方三 白头翁苦参液
【组成】白头翁、苦参各 12 克丹参、赤芍、炒白芍各 10 克
【操作】将上药每次加水 1000 毫升,煎煮 1 小时,煎 2 次浓缩至 200 毫升,每晚排便后用导管插入肛门20~25厘米,并缓慢注入35℃的药液150~200 毫升(儿童 50~80 毫升),10 日为 1 疗程。治疗 1~5 个疗程。
【适应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本方治疗 245 例,痊愈 173 例,好转 65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 97.1%。
【出处】江苏中医 1989;(5):105
方四 辩证分型方
【组成】
处方 1:石榴皮 30 克白鸡冠花 25 克白头翁 15 克秦皮 15 克黄柏 12 克黄连 10 克白芨 15 克木槿皮 15 克仙鹤草 20 克(经验方)处方 2:青陈皮各 12 克白芍 12 克防风 10 克柴胡 10 克茯苓 20 克炒苡仁 15 克白术 15 克(经验方) 处方 3:苍术 20 克白术 20克党参 15 克炒扁豆 10 克生苡仁 20 克山蘑菇 15 克芡实 30 克煨豆蔻 15 克败酱草 10 克柴胡 9 克升麻 9 克黄芪 15 克白芍 15 克(经验方)处方 4:土大黄、苦参各 30 克白芨、地榆炭、杜仲炭各 10 克
(土苦汤)
【操作】上述各方根据辨证酌选,先以清水浸泡 2 小时,然后以文火煎 取两遍药汁,将其浓缩成 100 毫升,每天保留灌肠 1 次,15 日为 1 疗程。方1 宜于湿热下注型,方 2 宜于肝郁湿阻型,方 3 宜于气虚滑脱型,方 4 宜于 便血较多者。
【适应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方 1~3《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方 4 新中医 1986;(10):37
二、纳肛法
处方 阿胶栓
【组成】阿胶 20~30 克
【操作】将阿胶放入茶缸内,隔水加热使之转化后,取出剪成 1.5~2克小段,然后再逐块直接放入沸水中充分软化后立即用镊子挟出,用手捏成 椭圆型而又光滑的栓剂备用。用时先将本药栓放入热水内,待其软化光滑后 让患者取膝胸卧式或膀胱截石位,将本品立即塞入肛门,再用 26 号肛门管送 入,送入的深度和枚数以病位高低和病变范围大小多少而定。一般 1~2 枚, 每日大便后上药 1 次,7~10 日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4 日。
【适应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本法治疗 200 例,显效 118 例,有效76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97%。
【出处】江苏中医 1989;(5):10
三、口服法
方一 理肠丸
【组成】柴胡 9 克白芍 15 克枳实 9 克木香 6 克黄柏 9 克苦参 9 克乌梅 8 克甘草 3 克
【操作】腹痛剧烈加玄明粉、木瓜、五灵脂;腹泻甚者加诃子、赤白脂、石榴皮;腹胀加川朴、莱菔子;湿胜加藿香、草蔻;热重加黄连、白头翁、 黄芩;纳呆加神曲、山楂;便血加地榆、槐花;挟瘀加丹参、桃仁;便秘加 大黄;脾虚去黄柏、苦参,加党参、白术、扁豆、茯苓;肾虚加补骨脂、吴 萸、肉蔻、五味子。同时配合灌肠疗法:党参 9 克,黄柏 9 克,乌梅 6 克, 马齿苋 15 克,浓煎至 30 毫升保留灌肠,隔日 1 次,4 周为 1 疗程。汤药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适应症】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出处】福建中医药 1986;17(4):21
方二 温肾健脾汤
【组成】附子、炮姜各 9 克补骨脂、党参、炒白术、炒莲肉各 15 克白头 翁、赤芍、陈皮各 12 克川黄连、五味子各 6 克丹参18 克.大便次数多加煨诃子、赤石脂;粘液量多加苍术、法半夏;脓血多加苦参、地榆;腹痛较剧加白芍、元胡;体质极差者易党参为生晒参。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9;(2):12
方三 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 12~15 克败酱草 12 克黄连 4.5~6 克木香(后下)9 克当归 10 克炒白芍 12~15 克炒枳实 10 克太子参 12 克炒白术 10 克茯苓 15 克葛根 12 克炙甘草 6 克
【操作】(1)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2)乌梅用 50%醋浸一 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 1.5 克,每日 2~3 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适应症】慢性非恃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 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暗、苔腻,脉弦 缓滑。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1989;12 月 11 日
方四 黄氏肠炎方
【组成】党参、白术、焦楂曲、大腹皮、木香、炒扁豆、夏枯草各 10 克失笑散(包煎)、茯苓、海藻、秦皮各 12 克柴胡 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慢性结肠炎。
【出处】《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黄疸
黄疸亦称黄瘅,有阳黄、阴黄和急黄之分。主要病因为时气疫毒、湿热、 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寒湿阻遏、 湿热蕴蒸、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本病相当于 西医的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类疾病。
诊断要点:①临床以面、目、身肤熏黄,胁痛,小便黄赤,大便灰白为 特征;②发病前多见时气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素日身 体虚弱;③发病初期不出现黄疸及其它体征,而是发热、纳差、恶心、呕吐、 腹胀、四肢无力;④咏弦或浮弦,舌质红,苔黄腻或少腻;⑤以综合性诊断 方法为主,包括接触史,症状体征及发病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参考黄疸指数。
一、吹鼻法
方一 退黄散
【组成】瓜蒂 3 克母丁香 3 克赤小豆 1.5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每晨取少许药末吹入鼻内,连用 5 天,流出黄 水为妙。
【适应症】黄疸型肝炎。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方二 苦丁香散
【组成】苦丁香、白胡椒、白丁香各等份
【操作】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许吹入鼻中,以流出黄 水为度。隔时 1 次,10 次为 1 疗程,病愈停用。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
【注意】吹药入鼻中时,可口含水,以防药误入气道。若用后刺激性强, 使病情加重者停用。用药后若发鼻干,可涂芝麻油润之。
【出处】《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二、塞鼻法
处方 苦素丹粉
【组成】苦素丹(甜瓜蒂)适量
【操作】取上药适量研为细末,过筛。取 0.1 克分 6 包。先以两包深深 地吸入两鼻孔,隔 40 分钟清洁鼻腔;再吸入两包,每隔 40 分钟清洁鼻腔, 又吸入两包。共分 3 次吸完。间隔 7~10 天依上法,再吸 0.1 克,以此类推, 吸完 0.4 克为 1 疗程。即先后共吸 4 次,大约要间隔 10 天。急性期 1 个疗程, 慢性期 2 个疗程即可见效。
【适应症】黄疸(阳黄证)。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三、口服法
方一 活血解毒汤
【组成】泽兰 15 克郁金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虎杖 20 克白茅根 20 克栀子 12 克贯众 12 克生大黄 9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黄疸重加茵陈、金钱草;纳差甚加草蔻、 焦楂、神曲、麦芽;恶心较重加藿香、竹茹;腹胀明显加莱菔子、佛手、厚 朴;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牡蛎等。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3):20
方二 金茵六一散
【组成】金钱草 10~20 克茵陈 30~60 克滑石 20~30 克甘草 5~10 克枳 壳 3~6 克
【操作】水煎 1 日 1 剂,分 3 次服。湿热重加黄柏;便秘加大黄;食滞 加山楂、炒莱菔子。
【适应症】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用本方治疗 100 例,均获痊愈(临床 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疗程最短 10 天;最长 16 天。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986;(2):18
方三 健胃和肝汤
【组成】茵陈、茯苓、黑山栀、赤小豆各 9 克制苍术、制半夏、小温中 丸(分两次吞)各 6 克黄柏 4.5 克炒米仁 12 克青陈皮各 4.5 佛手花 3 克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
【适应症】黄疸性肝炎、胁下隐痛,面目萎黄,乏力,脉细弦。
【出处】《上海老中医经验》
方四 茵陈解毒汤
【组成】茵陈 15 克栀子 10 克龙胆草 6 克银花 12~15 克板蓝根、金钱草 各 10~1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胁痛加柴胡 10 克,郁金 10 克;腹胀重者加厚朴 6~10 克,山楂 10~12 克。
【适应症】湿热内蕴之黄疸,身目皮肤黄如柏色,口干喜冷饮,腹胀胁痛,纳呆厌油,大便干燥色灰,脉弦滑或弦数,苔黄腻。
【出处】《翁维良等,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
方五 清热利胆方
【组成】茵陈、酒芩、土茯苓、赤芍、藕节、泽兰、车前子各 6 克郁金、 藿香、橘红各 3 克杏仁 3.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此方为小儿用量,成人须酌加量。
【适应症】粘液性不全性阻塞性黄疸。
【出处】《余瀛鳌,等。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2010-11-12 20:32 7楼
胆囊炎
胆囊炎有急、慢性之分。可以是原发的,即不伴有胆囊结石;也可以是 继发的,即继胆囊结石而后发生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 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腹肌 强直和触痛。慢性胆囊炎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或因胆固醇的代谢谢紊乱 而引起,可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时或伴有急性发作。相当于中医学“胁痛”、“结胸”、“黄疸”等病证范畴。
诊断要点:急性胆囊炎:①多以进油腻晚餐为诱因;②突发右上腹持续 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左肩肿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和发热,一 般无寒战;③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肿大之胆囊。 有压痛。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轻度黄疸;④化验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细胞计数 增高;⑤超声检查及 X 线平片可协助诊断。慢性胆囊炎:①上腹或右季胁部 隐痛,胀痛或腰背不适。可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打呃、消化不良等。多在 进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可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②胆囊区可有压 痛,可扪及肿大之胆囊;③胆囊造影、超声检查及十二指肠引流等,可协助 诊断。
一、灌肠法
处方 承气利胆液
【组成】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或地胆头、穿心莲、银 花藤适量
【操作】上方任选一种,水煎约 200 毫升,温度以手背能耐受为宜。令病人取左侧卧位,抬高床尾,应用小号导尿管插入肛门至乙状结肠(约 30 公分),高位保留灌肠。灌肠高度以高床 60 公分、每分钟 50 滴为宜。每日1 次,7~10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胆囊炎湿热蕴结型。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口服法
方一 清热利胆汤
【组成】银花 30 克公英 30~50 克连翘、茵陈、赤芍各 30 克柴胡、黄芩、 姜半夏、川军各 10 克生甘草 9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病重疼甚者 1 日 2 剂,每 6 小时服药 1 次。10 天为 1 疗程,一般 3~4 疗程。内热盛者加黄连、栀子;肝胆 实热者加龙胆草、芦荟、栀子;腹满燥实者加川朴、枳实、皮硝;大便干燥 者加皮硝;痛甚将赤芍改为白芍,再加九香虫、元胡;湿偏重者加苍术、苡 米;气虚去川军加黄芪、潞党参;血虚去川军加当归。
【适应症】急性胆囊炎。治疗 250 例,服药 4 个疗程,治愈 96 例,显效106 例,好转 38 例,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 96%。胆石症并发胆囊炎 108 例, 其中经治疗排去结石者 38 例。
【出处】中西医结合结志 1988;8(2):112
方二 利胆活血汤
【组成】柴胡、枳实、陈皮、三棱各 10 克郁金、香附、川楝子、白芍、 赤芍各 15 克丹参、蒲公英各 20 克
【操作】水煎,l 日 1 剂,分 2 次服。发热甚者加败酱草、黄芩;呕吐者加茯芩、半夏或淡竹茹;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当归;疼痛明显加元胡、姜 黄、佛手。
【适应症】慢性胆囊炎。治疗 34 例,治愈 29 例,好转 5 例,总有效率100%。
【注意】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之物。
【出处】河北中医 1989;11(6):22
方三 牛胆散
【组成】鲜黑牛胆 1 枚黑豆 100 克郁金、半夏、枳壳、木香、白术各 30克
【操作】将上药装入牛胆内封口,待胆汁将药浸透后,置瓦上焙干,研末过筛,装胶囊备用。每次服 2 粒;1 日 3 次。1 料药为 1 疗程。症状消失后 继服 1 料。
【适应症】慢性胆囊炎。
【出处】新中医 1988;20(5):54
方四 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元胡各 12 克白芍 20 克枳壳、木香各 10 克川楝子 15 克 菌陈、金钱草、麦芽各 30 克大黄(后入)、甘草各 6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急性发作伴高热者,白芍易赤芍 15 克,重用大黄 15 克,加金银花,败酱草各 30 克,胆草 15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 陈皮各 10 克,竹茹 15 克;右胁刺痛舌有瘀斑者加郁金 12 克,丹参 30 克; 病久阴伤舌红少苔者去木香、金钱草、大黄、加麦冬、沙参各 15 克、枸杞子12 克;伴结石者加地龙 15 克,内金 10 克,重用金钱草 60 克。
【适应症】急慢性胆囊炎。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88;(6):22
方五 加减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赤芍、黄芩各 15 克半夏、枳壳、大黄(后下)、郁金各9 克茵陈、蒲公英、瓜萎各 30 克川金钱草 60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胆石症加鸡内金 9 克、芒硝 9 克, 以消石化坚;胆道感染加五味子 9 克,山豆根 30 克以解毒;胆囊炎加生牡蛎30 克以软坚消肿。
【适应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等疾患,凡见身目俱黄、右胁胀 痛拒按,院腹胀满、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者。
【出处】《中医内科新论》
方六 泻热利胆汤
【组成】柴胡、枳实各 6 克大黄 3 克黄芩、半夏、郁金、杏仁、香附各10 克
【操作】每日 1~2 剂,水煎 2~4 次分服。
【适应症】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出处】中医杂志 1986;27(5):4

积聚
本病以腹内结块,或肿或痛,消烁气血津液,损耗脏气为特征。多由正 气先亏,脏腑失调,气机逆乱,导致气、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古籍中 的癥、瘕、癖、伏梁、息贲、胞气等病名皆属积聚范围。相当于西医所说腹 内肿瘤、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及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诊断要点:①一般分为积证、聚证二大类;②积证:以腹部可触及或大 或小,质地较硬的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或有胀痛、刺痛等表现,在积块形 成的过程中,随其出现并增大,可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倦乏、纳呆、恶 心、腹胀、逐渐消瘦,疼痛渐剧等表现,后期常见虚损之候;③聚证:以腹 内气聚、攻窜作痛,时作时止,聚散无常为临床特征。发病时可见气聚胀满 似有肿物,缓解时则胀满、肿物消失。常伴见乏力、纳呆、便溏、太息、嗳气等脾胃气滞的症状。
一、灌肠法
处方 理气通腑煎
【组成】厚朴、枳实、生大黄、玄明粉、炒莱菔子、赤芍、当归、广木 香各 15 克
【操作】上药加水 8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大黄后下,玄明粉冲入),每日早晚各煎 1 次并作低位灌肠。
【适应症】积聚(粘连性肠梗阻)。治愈率 93.3%。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2):55 二、坐药法
处方 牙皂熏药
【组成】猪牙皂 60 克
【操作】牙皂捣碎,加水 1000 毫升,煮沸 15 分钟,连渣倒入洁净痰盂 内。嘱患者坐于痰盂上,药气熏蒸肛门,一般熏 15 分钟即有肠鸣音,欲解大 便。如未效,可加热药汁,再熏 15 分钟。
【适应症】急性肠梗阻。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三、口服法
方一 肝硬化丸
【组成】柴胡 45 克枳实 60 克郁金 30 克青陈皮各 15 克当归 30 克白芍60 克川芎 30 克丹皮 30 克桃仁 30 克白人参 30 克白术 60 克云苓 60 克甘草 30 克砂仁 15 克苍术 30 克川朴 30 克三棱 30 克莪术 30 克木香 15 克槟榔 30 克法夏 30 克乌药 30 克黑丑 30 克地龙 30 克上肉桂 15 克川楝子 30 克血竭 30 克琥
珀 30 克
【操作】上药共研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 9 克,每日 2~3 次,开水冲服。
【适应症】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出处】《难病辨治》
方二 散聚消积汤
【组成】当归 12 克赤芍 12 克桃仁 9 克红花 6 克三棱 9 克莪术 9 克干漆炭 9 克五灵脂 12 克生蒲黄 12 克元胡 12 克醋青皮 9 克制香附 12 克醋大黄 12 克乳香 3 克没药 3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男子痃癖,女子癥瘕,证见腹中肿块,肝脾肿大者。
【注意】忌食一切肉类及刺激性食物。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软坚丸
【组成】皂矾(煅红醋浸)90 克苍术(米泔水浸)15 克甜酒曲 21 克茵陈 60 克生鸡内金 15 克郁金 15 克金钱草 30 克青蒿 45 克鳖甲 100 克黄芪 60 克山甲珠 18 克栀子 15 克大黄(酒炒)9 克
【操作】先将鳖甲、黄芪、金钱草、茵陈、栀子、青蒿浓煎收膏至滴水 成珠。再将皂矾、生鸡内金、郁金、苍术、大黄、甜酒曲、山甲珠、研极细 混合伴上药使其均匀,蜂蜜炼为丸,每丸重9 克,每日服 2 次,早晚各服 1 丸。
【适应症】肝区疼痛,肝大质硬,食欲不振,腹胀气撑,倦怠乏力,手 足心热,胸、面部或有蜘蛛痣,黄疸等。
【出处】《来春茂医话》
方四 化瘀益气方
【组成】生大黄 6~9 克桃仁 9 克虫(即地鳖虫)9 克炮山甲 9 克丹参 9 克鳖甲 12~15 克黄芪 9~30 克白术 15~60 克党参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湿热内蕴或湿热留滞,加茵陈、 山栀、黄柏、龙胆草、蒲公英、大叶金钱草、大小蓟、大青叶,垂盆草、连 翘、平地木、荷包草、金瓜萎、丹皮、茯苓、砂仁、川朴等。气虚:加别直参 3 克或白参 9 克,方中党参、黄芪可加倍,并加黄精,黑大豆等。肝气郁滞:选加枳壳、柴胡、延胡、郁金、绿萼梅、娑罗子、青皮、陈皮、紫苏、 木香等。阴虚选加生地、鳖甲、元参、麦冬、瓜萎仁、望江南、石斛、地骨 皮、芦根等。脾肾阳虚:选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厚朴、砂仁。
【适应症】早期肝硬化。
【出处】《难病辨治》
方五 软坚散结汤
【组成】绵茵陈 30 克昆布、海藻、制鳖甲各 15 克炒槐角、煨莪术、煨 三棱、赤芍、旋覆花(布包)、五灵脂、蒲黄各 10 克夏枯草、蒲公英各 30克
【操作】水煎,2 日 1 剂,分 4 次温服(1 日服 2 次)。
【适应症】肝炎日久,肝脏肿大,坚硬作痛,肝功能较差者。
【注意】如无不良反应,可续服两月,至肝区不痛,肝脏变软,肝脏缩 小停药。
【出处】《临证会要》

胸痹心痛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包括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一、雾化吸入法
处方 宽胸气雾剂
【组成】细辛、良姜、荜拨、檀香、冰片各适量
【操作】上药制成气雾剂,按气雾剂雾化法操作常规,立即将药液喷至 咽腔,若 10 分钟不缓解,可重复使用,至疼痛缓解为止。
【适应症】心绞痛。用本气雾剂观察367例,3分钟内止痛有效率达47.6~58.07%。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2(8):48
二、吹鼻法
处方 补阳通窍散
【组成]制蟾酥、冰片、红参、附子、细辛、山慈姑、牙皂、洋金花、 麝香各适量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置于管筒中吹入患者鼻腔内,每日 2~3 次,7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胸痹气虚证。
【出处】吉林中医药杂志 1982;(4):3
三、点滴法
处方 水调三味液
【组成】雄黄、火硝各等份麝香少许
【操作】前二味研末,加麝香、新汲水调成液。发作时点晴明穴,男左 女右,扶行数步即愈。
【适应症】真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类编》
四、口服法
方一 补心合剂
【组成】党参 24 克黄芪 18 克当归 15 克熟地 6 克丹参 15 克麦冬 9 克川 栋子 10 克龙眼肉 10 克生龙骨 24 克生牡蛎 24 克焦三仙各 27 克远志 10 克
【操作】浓煎 300 毫升,装瓶高压消毒备用。每次服 100 毫升,1 日 3次。
【适应症】冠心病心绞痛。用本方治疗 50 例,总有效率 96%。
【出处】河北中医 1987;(3):2
方二 活命汤
【组成】当归 10 克丹参 20~30 克枣仁 30 克薤白 12 克赤芍 10 克菖蒲12 克炙甘草 5 克
【操作】水煎内服,早晚各服 1 次。若浮肿加茯苓 15 克、泽泻 30 克; 小便短少加木通 5~10 克;失眠加夜交藤 30 克;心慌、汗出加黄芪 15 克、 党参 15 克、小麦 30 克、大枣 5 枚,炙甘草加至 12 克。用药不拘于 1 日 1 剂,分 2 次服,心绞痛时立服,也可多次频服。
【适应症】冠心病、心血管狭窄、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心肌劳损等各种类型心脏病出现之心悸、心痛、胸闷、气短、发绀、舌瘀紫者。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胸痹基本方
【组成】法夏、竹茹各 9 克云苓、丹参各 12 克橘红、枳壳、甘草各 4.5 克党参 15 克
【操作】水煎服、日服 1 剂。气虚加北芪、五爪龙或吉林参或嚼服人参, 但党参不宜重用。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田七末冲服;脾气虚弱者合四君 子汤;阴虚不足合生脉散;兼高血压者加草决明、珍珠母;兼高脂血症加山 楂粒、首乌、麦芽;兼肾虚者加淫羊藿;兼血虚加黄精、桑寄生。
【适应症】冠心病,心阴虚或阴阳两虚者(均须随证加减用药)。
【出处】《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方四 愈梗通瘀汤
【组成】生晒参 10~15 克生黄芪、紫丹参各 15 克全当归、玄胡索、川 芎、佩兰、陈皮、半夏各 10 克广藿香 12 克生大黄 6~10 克
【操作】水煎服 1 日 1 剂,也可制成丸剂,康复期应用,1 日 3 次,1 次口服 3 克。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塞,在急性期及康复期应用,可促进愈合,消瘀 抗栓。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1990;9:12
方五 参芪丹芍汤
【组成】党参、丹参各 15 克黄芪、赤芍各 12 克 气虚甚易党参为人参、加太子参;血瘀甚加郁金、红花、五灵脂;痰湿壅盛加瓜蒌,半夏、薤白;阴寒闭阻加桂枝、炙附片、檀香;阴血不足加黄精、五味子、当归;肾气亏虚加山萸肉,仙茅。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温服。
【适应症】冠心病心绞痛。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90;(2):11

水肿
水肿是指水液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则全身浮肿的 病证。《内经》称为“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包括现代医学的 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变、内分泌失调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 现的水肿。
诊断要点:①本病辨症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湿毒等,见表、热、 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正气,见里、虚、寒 证者,多从阴水论治。②水肿有心、肝、脾、肺、肾之分。心水多并见心悸、 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肺水多并见咳逆; 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肢冷,或见烦热。
一、鼻法
处方 鼻散
【组成】Ⅰ方:赤小豆适量Ⅱ方:土狗 1 个轻粉 适量
【操作】将Ⅰ方赤小豆研为细末,取少许吹入两侧鼻孔。将Ⅱ方两药混 合,研为细末,取少许吹入两侧鼻孔,黄水出尽为佳。
【适应症】各型水肿。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灌肠法
处方 温阳降浊液
【组成】熟附子 12 克生牡蛎 25 克生大黄 12 克芒硝 3 克
【操作】加水 600 毫升,将前 3 味中药煎煮成 250 毫升,再加入芒硝溶 化,待冷却后行保留灌肠。l 日 1 次,7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
【出处】四川中医 1986;(10):39
三、口服法
方一 肿半截
【组成】黑白丑 36 克红糖 120 克老姜 500 克大枣 60 克
【操作】将二丑入锅炒至爆声后取出研细末,老姜去皮榨汁,枣煮熟去 皮核捣成泥。共和匀先蒸半小时,取出再捣复蒸半小时。干后为丸。每料分7 份,1~3 日服 1 份;食前 2 小时温开水送下。
【适应症】水肿。
【出处】《家用偏方选萃》
方二 消水丹
【组成】甘遂 15 克二丑 15 克商陆 18 克防己 15 克葶苈子 9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每眼 2~3 克,每次服后泻污水或清水 3~4 次。 每日服 1 次,肿消为度。
【适应症】肾病水肿。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 消水愈肝汤
【组成】黄芪、丹参、赤芍、泽泻、茯苓、车前子、白茅根、土茯苓、 连翘、白术、炒莱菔子、黄柏、水红花子、二丑粉
【操作】药量依病情酌定,每日 1 剂,水煎服。另取三七 30 克,水牛角20 克,鸡内金、广姜黄各 60 克,紫河车 10 克,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服 5~7 粒,日 3 次。此外,当结合不同证型加减用药,并适当加用西药。
【适应症】肝硬化腹水。
【出处】中医杂志 1985;(11):23~25
方四 秘真汤
【组成】黄芪、山药各 15~30 克菟丝子 15~25 克芡实 10~20 克龙骨、 牡蛎各 20~40 克萆薢 15~40 克
【操作】水煎,日分 3 次服。脾虚合异功散;肾阳虚合桂附八味丸;肾 阴虚合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尿蛋白顽固不降加韭籽、莲子肉、鸡内金; 管型不消加茜草、阿胶、仙鹤草;尿素氮增高加茅根、木贼、淡竹叶。
【适应症】阴水症。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6:(4):8
方五 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杏仁、桑白皮各 6~9 克连翘 9~18 克赤小豆 15~60 克 甘草 3~9 克红枣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 9 克,板蓝根 15~30 克,或加生石膏 30 克;恶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 9 克;身 肿不消者加黄芪 15~30 克、防己、大腹皮各 9 克,车前子 12 克;遍身疮痍 者加五味消毒饮合方;小便短黄者加茅根 15 克,滑石 18 克。
【适应症】阳水。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0;(2):10

关格
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小便不通与呕叶不止并见名曰关格。 关格大多由脾阳亏损,肾阳衰微,阳不化水,水浊逗留,浊邪壅塞三焦,气 机不得升降所致。类似于西医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减退,多种疾 病晚期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关格的另一含义为大便不通兼有呕吐,不属本文讨论范围。 诊断要点:①尿少或尿闭,呕吐;②疲乏无力,面色晦暗少泽,消瘦,或浮肿,纳差恶心,大便溏或干枯,兼有头晕,耳鸣,衄血;③舌体胖有齿 痕,质淡或淡暗,苔白腻或浊腻,或黄腻,或焦黄。脉沉细,或虚弦,多兼 滑象;④既往有肾脏病史,如浮肿、尿频、尿急,尿痛史,或可有影响肾脏 的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史;⑤参考条件: 尿常规:固定的低比重尿,血色素下降,肾功能异常,B 超肾结构异常或有 缩小,血气分析代谢谢性酸中毒等。
一、烟熏法
处方 开关导格烟
【组成】皂荚适量
【操作】将皂荚点炮,使其烟熏入阴中。每日 2 次,至小便通利为止。
【适应症】关格小便不通。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肛点法
方一 大黄槐花液
【组成】大黄、槐花、崩大碗各 30 克便血加地榆 30 克
【操作】上药煎液 200 毫升,将温度适宜的中药液倒入灌肠筒内。按肛 点法灌肠常规操作。每分钟 60 滴左右为宜,约 30 分钟滴完,嘱病者平卧 1 小时,每天 1~2 次,以 14~30 天为1 疗程。
【适应症】关格。
【出处】新中医 1983;(9):27
方二 大黄公英液
【组成】大黄、蒲公英、槐花各 30 克赤芍、生地各 15 克板兰根、厚朴、 枳实各 12 克芒硝 18 克
【操作】将上方煎取药汁 300 毫升,以每分钟 50~80 滴滴入肛肠。一般每日 1 次,病重者上、下午各 1 次,最好在午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点滴。
【适应症】关格
【出处】《内病外治》
三、灌肠法
方一 活肾 1 号
【组成】生大黄、丹参、牵牛子(碎)各 30 克淡附片 10 克全蝎 6 克
【操作】将上药浓煎 150 毫升,加入矽碳银粉末 3 克备用。保持药温 37℃,高位保留灌肠。保留 2 小时左右。每日 1 次,20 天为 1 疗程,一般治疗3 个疗程。
【适应症】关格(有瘀血者)。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8(1):27~28
方二 解毒降浊液
【组成】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 30 克
【操作】将上药浓煎 200~300 毫升,行高位保留灌肠。每日 1~2 次, 每次保留 1 小时以上,一般 10 天 1 疗程,休息 5 天后,可再继续 1 疗程。以 每日泻便 2~3 次为佳。
【适应症】各型关格症。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口服法
方一 温肾化浊汤
【组成】半夏、陈皮、旋复花、生大黄、炮附子、党参各 9 克代赭石、 茯苓各 15 克丹参、益母草各 12 克生姜 3 克
【操作】水煎 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慢性尿毒症引起之关格,用本方加减冶疗 10 例,显效 8 例, 好转 2 例。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14(1):21
方二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 6~9 克白芍 12~18 克甘草 3~6 克大枣 5~7 枚饴糖(冲)30~60 克
【操作】水煎去渣,加入饴糖烊化,分二次温服。
【适应症】关格。症见少气乏力,唇甲苍白,形寒腹胀。晨起脸面浮肿, 泛恶、呕吐频作,尿量减少或水肿。
【出处】《伤寒论》
方三 温阳降浊汤
【组成】红参、菟丝子、金钗石斛各 15 克寸冬 30 克五味子、菖蒲、远 志、佩兰、藿香各 9 克仙茅、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各 12 克仙灵脾、花粉各 20 克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或顿服。
【适应症】尿毒症(关格)。用本方变证化裁,疗效颇佳。
【出处】北京中医 1985;(5)9
方四 解毒降浊汤
【组成】二花、连翘、石苇、丹参、白茅根各 30 克苏叶 10 克车前子、 坤草各 15 克白术 12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频服,小儿减量。呕吐严重者加半夏,代赭石;无尿者加五苓散;血尿加小蓟、藕节;进入多尿期去车前子、苏叶加黄 芪、茯苓;进入恢复期加山药、仙茅。
【适应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关格)。
【出处】河南中医 1989;(2):25
⬅ 三成中药材年涨一倍以上 老茶馆 四川:九家中医院帮扶新北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