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痧证

2010-11-14 12:25 楼主
顾氏玉峰曰∶近年喉痧一证日甚一日,且多殒命者,其故何也?只缘舍本求末,重于咽
喉,忽于痧子,早进寒凉遏伏厉邪之故耳。

盖天有六气俱能生杀成物,凡疾风豪雨酷暑严
寒四时不正之气即为厉气,人若感之便能为害。迩年天道南行,冬不藏阳,每多温暖,及至
春令,反有暴寒折伏,皆为非时不正之厉气。感触者蕴酿成病所以其证发必一方,长幼男
女相似,互为传染,与厉疫同。禀气旺者虽感重邪其发亦轻,禀质弱者即感微邪其发亦重。
夫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开窍于喉鼻。鼻气通于天气,受邪之时从口鼻
而入于肺脾,发必由肺脾而出于肌表。当厉毒发作之时,热淫之气浮越于肺之经隧,所以必
现咽喉肿痛、鼻塞喷嚏、咳嗽胸闷、呕恶、浑身酸痛等形,此非厉邪痧子为本,咽喉咳嗽等形
为末乎?

今医不究其受病之因,乃执《内经》诸痛属火,红肿为热,急进寒凉,甚至用犀羚石
膏金汁黄连等味稍兼辛凉表散以为双解之法。体质强旺者幸藉元气充足或以敌邪致愈,
禀之单弱者即变音哑喉腐,气促腹泻、齿鼻流血、舌缩唇焦、肤干无汗、发厥口噤种种险候。
医家见之犹曰病重药轻,更以寒凉培进,必致痧毒内陷,燔灼愈腾,喉闭痰升,命归泉路。

要 知头面红肿 赤正痧毒外达之势,当此之时亟进表散开达之剂,寒凉清腻等药一味不可
兼杂,使其痧从汗透则其毒自然不留,其毒既泄咽喉岂有不愈,所以先贤诸败毒散中皆用
表散亦同此意命名也。余非业医者,因从前子女惨遭其害,爰是潜心医学,研究岁运司天。
数年以来稍悟一斑,凡有亲友患此者商治于余,皆以表散开达为主直待痧回肿退,鼻有清
涕,遍身作痒蜕皮;方进凉血清解之味,靡不应手速效,近见苏杭此证盛行殒命者不少,予
仰体上苍好生之德,敢将一得管见布告四方,并非立异矜能,炫玉求售,惟冀医林高士,药
业仁人,鉴余微忱,勿加讪詈,则患者辛甚,余亦幸甚。

凡形寒壮热,咽喉肿痛,头痛咳嗽,胸闷鼻塞,呕恶,两目汪汪,手足指冷,脉来濡数或
现浮数,此即厉邪痧证,需进后方荆芥葛根汤两三剂,俟其畅汗,痧透点至足心,舌有杨梅
刺,方进辛凉清解之味,总之痧慎于始,若有一毫胸臆未清,便是痧疹未透,不可早进寒凉,遏伏以致不治。
凡痧疹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患。若不预解使之尽出,或早投
寒凉遏伏,多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久枯悴,或成惊痫,或为泻痢,或为咽喉腐烂咳血
喘促,或作浮肿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然未始不由于人事之未尽也。
凡痧疹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葛根汤主之,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
戛之。(恐露体冒风可不必用)
凡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疹不出肌肤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
昏,此乃内挟湿滞痧秽,外感戾毒,暴寒折伏,表里为病,阴阳不通,最属危候。每至朝发夕
死,不能过两三日者。若投寒凉清解有如操刃急进,藿香正气散加煨葛根牛蒡子蝉衣焦神
曲等味一两剂得畅汗吐泻厥止,痛停,痧得 赤,扶过三日庶无妨碍。但此证吐泻之后,津
液大伤,必然发渴思冷,切勿与吞冷水、所有甘蔗水梨一切寒凉之物,切忌切忌。
凡热邪壅于肺,逆传心胞络,痧疹不得出或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遏而然,若不早治
则毒必内攻,以致喘急音哑而死,急用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牛蒡子蝉衣桔梗樱桃核浮萍草枇杷
叶等煎服,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戛之,使痧疹复出而喘定,方可无虞,倘体质单弱不能透
达,需用透邪煎或柴归饮》》》发之,如进此二汤仍不 赤者,急进托里举斑汤
凡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得畅尽,其毒便解,故治痧疹者贵慎于始,发热之时,当察时
令寒暄酌而治之,倘时令严寒即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俱可用,勿拘辛温而迟疑,二汤内俱
加入牛蒡子蝉衣桔梗发之。如时令炎热以升麻葛根汤加牛蒡子蝉衣辰砂益元散发之。如
果热势充炽稍加生石膏三四钱亦可。倘时令平和,以荆防葛根汤》》》加浮萍草发之。务使发得
透畅,莫使其有丝毫逗留,致生变幻,缠绵不已。

荆防葛根汤:煨葛根5牛蒡子9炒荆芥5 炒防风5 桔梗3 枳壳3 甘草2光杏仁9(便溏者勿研 加浮萍9象贝母9.
荆芥防风不炒亦可。
x升麻葛根汤x(痧点隐隐不透者用之)
升麻(五分) 葛根(钱半) 赤芍(钱半) 生甘草(四分) 荆芥(钱半) 牛蒡子(三钱)
蝉衣(一钱) 桔梗(一钱) 加樱桃核(三钱) 浮萍草(二钱)
x藿香正气散x
藿香 紫苏 制茅术 制川朴 茯苓 陈皮 甘草 桔梗 半夏曲 加葛根 牛蒡子 蝉衣 焦神曲
茅术川朴舌胎白腻湿重者可用。
原方有大腹皮白芷当酌用之。
x透邪煎x
归身 赤芍 荆芥 防风 升麻 干葛根 炙甘草
加牛蒡子 蝉衣
x柴归饮x(即前方内)
加柴胡
x托里举斑汤x
归身(五分,泻者勿用) 赤芍(一钱,酒炒) 升麻(五分,见点后勿用) 柴胡(五分) 加浮萍草(三钱)
原方有炙甲片(一钱) 白芷(七分) 当酌用之。
干葛牛蒡子蝉衣荆芥象贝母随证可加。
德按∶惟冬令平寒必须麻黄,轻者三分,重则六七分,(炙焦润之)若竹叶石膏桑叶杏
仁西河柳枇杷叶芦根白茅根随时加用可也。
x上编曰征今x(下)




征今编书后
《内经》言∶火郁发之。王安道先生解曰∶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升举发汗即发散之义
也。仲圣太阳篇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脉浮而数者,可发汗。阳明篇曰∶脉浮无汗而
喘者,发汗则愈。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咽中闭塞,不可发汗。然在近时烂喉痧证
竟有以发汗而生,以不发汗而死者。

如光绪丁 丑三年吴下邗上大疫时行,患喉痧者,老幼传染。医用寒凉死亡相继,曾服麻杏荆防发汗宣
透者转危为安。若投黑膏犀角地黄顷刻告毙。可见天行疫疠当推岁气论治,未可拘一定成
法。薛一瓢先生曰∶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证。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
得其总诀,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
用药,虽不中不远矣。《内经》云∶必先岁气,母伐天和。此之谓欤。余辑是编不无挂一漏万,
明哲高贤匡予未逮,惠我名言,自当续付枣梨,同垂不朽,后学凌德拜识。
日本多纪栎窗先生着有《麻疹心得》《麻疹辑要方》《麻疹纂类》各一卷,求之多年未得
一见,深以为憾,兹特附载卷端,以俟他日访录续编。辛卯夏日蛰庵谨又识。
痧疹后勿可任性贪凉,适意喜冷,切忌大荤海鲜油腥甜腻酸辣生硬咸涩食物,以杜后
患,慎戒百日,切嘱切嘱。


陆氏九芝曰∶丹痧斑疹四者,丹与痧类,斑与疹类,痧轻而丹重,疹轻而斑重,丹与斑
皆出与肤平而成片,痧与疹皆高出于肤而成点。痧自痧,丹自丹也浑言之则通曰痧,亦疹
自疹,斑自斑也,浑言之则通曰疹。

而痧之原出于肺,因先有痧邪而始发表热,治痧者当治 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疹之原出于胃,因表热不解已成里热而蕴为疹邪,治疹者 当治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泄时不可 更从辛散。大旨升达主升麻葛根柴之属,清凉主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
入增减,则于此际之细微层折皆能曲中而无差忒,此治痧疹之要道也。

自来治此证者主辛 散则禁寒泄,主寒泄则禁辛散,故两失之至,不仅为痧与疹,而为丹为斑则皆里热之甚,惟 大剂寒药乃克胜任,非第痧疹之比矣。有是四者脘必闷,四者之齐与不齐以脘闷之解与未
解为辨。有是四者热必壮,四者之解与不解以汗出之透与未透为辨。故当正治痧疹时必兼
行升清两法,表里交治,务使痧疹与汗并达。惟痧疹当发出之际,病患每闷极不可耐,稍一
辗转反侧其点即隐,病邪反从内陷,此正不必有外来之风也,即袖端被角间略有疏忽其汗
便缩,一缩之后旋即周身皆干。此时厥有二毙,一则汗方出时毛孔尽开新风易入,一则汗
已大出不可再汗。非特痧疹立隐,且津液既泄,热必益炽,后此变端,皆从此起。病家只道
未愈,医者亦但说变病,孰知皆汗不如法之故耶。凡病之宜从汗解者无不皆然,而兼痧疹者
尤甚。故特于此发之。
痧疹二证升散清凉宜合用之,不可偏废,甚者须用石膏,切忌犀角。
升麻 葛根 柴胡 黄芩 赤芍 元参 连翘 银花 牛蒡子 山栀子 生甘草 桔梗 或加僵
蚕蝉蜕 西河柳

岁己丑夏四月,小满节湿土客气,山妻潘氏年四十七,忽患头疼身热咳嗽,恶风,仍然
操作,不避风寒,乃致咽痛如割音嘎咯血,耳后项颈两旁掀肿,手臂胸膺遍现白疹,形同沙
粒;筋骨酸软,便秘饱闷,口苦不渴,脉濡滞而涩急,用西河柳三钱煎甘桔牛蒡子竹叶芦根
汤冲服玉雪救苦丹一颗,顷刻白疹变为红色,周身透达颈肿渐平。惟咽茶扦格,再服玉雪丹
一丸,诸恙若失,不觉其全愈如斯之速也。当山妻患出白疹,喉中早已腐烂,缘向来颊车不
利,牙关闭紧不能开齿,饮食惟觉喉HT 痛如刀 割,咳出臭恶脓血令人掩鼻,不得张口可看烂喉,亦不吹药,可见喉痛是痧疹之常。但当透 发痧疹,大忌错认喉风禁用吹药凉遏,切嘱戒口避风。痧疹出齐则喉痛自愈,如此凶恶重证
生死易如反掌,可不惧哉。

犹忆同治甲戌尤君剑泉弟妇曾患时疫喉痧,咽喉肿闭,白腐壅
塞,项颈拥肿如瓠,滴水不能下咽,汤药入口,仍由鼻孔喷出。予与同乡张君听泉误认喉痹,
医不如法,日见沉重,特请上海耆医黄翁菊泉来诊,乃问曰∶曾服凉药乎?已经吹药乎?证
势危险矣,然幸未喘促尚可挽救,大凡喉痧多因冬不藏阳,伏气内发,风寒外闭致成烂喉,
岂可再用凉遏,所以大忌吹药,若用冰片犀黄愈吹愈坏,愈烂愈深。但当宣毒发表透达痧疹
外出自然诸恙解化,剑泉弟妇服凉药而遏抑加剧,投表剂而宣透告痊。予于是憬然大悟,
谚所谓熟读汤头歌,不如得临证多。而今而后时时勉夫。爰书于此以志从前之过。




光绪辛卯二月花朝赤霆子凌德时年六十又一。

烂喉痧一证古书不载,起于近时,而并易传染。治之者每谓太阴阳明二经风热之毒,而
至烂之由亦不可不详察也。譬之于物以盛火逼之,只见干燥而不知湿热郁蒸,所以致烂
耳。此证凡风热者治宜清透,湿热者治宜清渗,痰火凝结者治宜清降。盖邪达则痧透,痧
透则烂自止矣。若过用寒凉热必内陷其害可胜言哉。夫证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
谓之回阳,其色或淡黄或深黄者,此系痰火所致皆可治之证。他如烂至小舌者,鼻塞者,合
眼朦胧者,并有元气本虚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样者皆不可治之证也。总之因天地不正之
气感而受之,故体有虚实之不同,即证有轻重之各异耳。其余痧证喉证古人言之详矣,既不复赘。




夫丹痧一证方书未有详言,余究心是证之所来,不外乎风寒温热时戾之气而已。故解
表清热各有所宜。治之得当,愈不移时,治失其宜,祸生反掌,无非宜散宜清之两途也。其
证初起凛凛恶寒、身热不甚、并有壮热而仍兼憎寒者,斯时虽咽痛烦渴,先须解表透达为
宜,即或宜兼清散,总以散字为重,所谓火郁发之也。苟漫用寒凉则外益闭而内火益焰,咽
痛益剧,溃腐日甚矣。不明是理者反云∶如此凉药,尚且火势勃然,不察未散之误,犹谓寒
之未尽,于是愈凉愈遏以致内陷而毙者有之。或有云∶是证专宜表散者,余谓所见亦偏前所
云,寒热之时散为先务,俾汗畅而丹痧透发已无恶寒等证,至此则外闭之风寒已解,内蕴之
邪火方张,寒凉泄热是所宜投,热一尽而病自愈矣。若仍执辛散之方,则火得风而愈炽,肿
势反增,腐亦滋蔓,必致滴水下咽痛如刀割,间有议用清凉者乃以郁遏诽之,炎热燎原杀
人最暴,此偏于散而谤匪清者之为害也。彼言散之宜,此言散之祸,彼言寒之祸,此言寒之
宜。要惟于先后次第之间随机应变,斯各中其 耳。

再此证愈后每有四支酸痛难以伸屈之
状,盖由火烁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非同痹证,此又管窥之所及,敢以质之高明



白 一证考古方书无专条论及,间有在斑疹门中发明一二,究未能尽其底蕴。今温热
证中每多发出,如曲如粟,色白形尖者谓之白 。有初病即见者,有见而即愈者,有见而危
殆者,有病经日久斑疹已见补泻已施之后仍然发此而愈者。泛称时气所致,殊不知致病之
由既异,治疔之法不同,不可不与斑疹详辨而审处之也。

盖伤寒传经,热病汗出不彻,邪热 转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或由经入府受热蒸灼,营伤血热不散而里实表虚,热气乘虚出于 肤腠,故稀如纹迹稠如绵纹者为斑,紫黑为胃烂而不治也,时行风热之气侵入肺虚血热之
体,失于清透伤及手太阴血分,乘虚出于皮肤如沙如粟而色红 碎者为麻,或岁当火运复
感时厉之毒即咽痛而成丹痧及烂喉痧之类为最剧者也,至于白 一证则温热暑邪病中必
兼湿为多。盖伏气之发本从内出,然必因外感,及人身素蕴之湿与外触之邪互相蒸发,上
甚为热。

初病治法设不用清透渗解则肺为热伤,气从中馁,不能振邪外解,热渐陷于营分,
转投清营滋化,势稍缓而肺气亦得借以自复,所留之湿仍从上焦气分寻隙而出,于是发为
白。以肺主气故多发于颈项肩背胸臆之间,白为肺之色,光润为湿之余气,至此而邪始尽
泄也,甚有几经补泻之后病仍不解忽然发此而愈者,以其人之气液内复邪自外透故不治
亦愈也。(德按∶予尝每遇虚羸体质气液告竭之证,亟需滋养而碍难遽投补剂者,即以生地
门冬之类用砂甑蒸取其露与服之颇获见效,此之谓以气液之品而补气液之不足也)若其
根本已虚无气蒸达多有延为衰脱者,故此证以元气未漓色润晶莹有神者为吉,枯白乏泽
空壳稀散者为气竭而凶。总以形色之枯润卜其气液之竭与否也,大抵此证在春末夏初暑
湿之令为甚,秋冬则间有之,要不出乎手经受病仍从手经发泄,不比足经之邪可从下解也。
夫肺为主气之脏,气旺则邪从外解上泄而病愈,气衰则邪正并竭,虽发必朽白无神而难
治。观《内经》暑与湿同推,仲圣痉湿 合论,益知暑热温邪证中多夹湿邪更无疑矣,一隙微明以俟高贤正之。
德按∶有另时疫白喉咙一证,其发有时,其传染甚速,其证最危最险。此病热证多,寒
证少,有以色白为寒者,不知此证初发于肺,肺属金其色白,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处至高之
位,毒瓦斯自下熏蒸而上肺,病日深故其本色日着,宜解散风毒引热下行,勿令蓄积于肺。若
因色白疑为寒证,投以细辛附桂是谓抱薪救火愈炽愈烈,即有知为毒火执意不可轻用升
提开散之品,辄以凉膈硝黄下之,不思此证已传至上焦气分,本与中下焦无涉,既系上焦气
分受伤,再以硝黄攻伐太过,使中下焦又损,元气更虚,气阴并伤,病必变凶。此乃瘟疫之
变证,杀人最速,时医辨证未明,投以平淡之剂,不求有功但求免过,是谓优容养奸,因循
误事。迫延至五六日毒瓦斯重矣,元气伤矣,善治者不得不以猛剂救之,然病已垂危,成则无
以计功,一日不起,病家不咎优容之过,反怨猛剂非宜,此非误于后而实误于前也。然又有
虚劳白喉咙证,证由阴虚火燥痛极而水米难,下渐至腐烂、形容枯槁、面目憔悴,必需补剂,
使元气充复,而喉痛自愈。尤拙吾先生曰∶急喉痹其声 者痰在喉响,有如拽锯,甚者音
哑,此为肺绝之候。速宜人参膏救之,用竹沥姜汁放开频频服之,如无参膏独参汤亦得。早
则十全七八,次则十全三四,迟则十不全一也。设或以若是阴虚白喉误认为时行喉证,差
之毫厘失之千里。更有一种白喉,无恶寒发热表证,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喉内起白粉皮
随落随长,的是阴虚寒证非用附桂八味煎汤冷服不愈。即误投消风败毒之药亦无大损。设
若以如斯寒证误认为时疫热证终成溃败为害匪轻。近有一种杨梅结毒喉疳,蒂丁腐烂,声
音改变,饮食难进,原因欲速求痊,早用点药,或以熏药收遏疮毒,深入骨髓致贻后患,若患
此者又当以霉疮方法治之。凡此以上等证皆非因痧而致白喉之证,如果喉痛因痧而起但
当宣毒发表透达痧疹外出,则喉痛自除。大忌冰片珠黄即如玉钥匙亦在禁用之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针灸治盗汗 老茶馆 叶选医衡——自汗盗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