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与精专

2010-11-14 16:12 楼主
古往今来,凡是根底深,成就大的学问家,无不在知识的海洋中尽力吮吸营养,终于达到运用自如,巧夺天工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造诣大,贡献大的医学家,也无不如此。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医圣”;孙思邈博览群书,广收方药而为“药王”;巢元方如无渊博学识,岂能写出宏大精深的病因病理巨著;李时珍倘不渔猎群书,搜罗百事,要想写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简直不可想象;赵学敏撰写《本草纲目拾遗》,参阅医药文献六百余种,写下的读书笔记竟达累累几千卷之多。
的确,要想登上学术的顶峰,必须积累广博的知识,就像建筑金字塔一样只有底宽顶尖才能巍然屹立。
然而,你是否知道,不少学问家在博览的同时,往往着重抓住一二部精粹佳作,熟读精思,反复研究,因而终生受用不穷。韩愈得助于《史记》;柳宗元得益于《离骚》;王安石对一部《毛诗》更是,朝不离手,获益尤多,医学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姜春华的医学思想最受《医学源流论》的启发;任应秋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最受《輶轩语》的影响;熊寥笙研究《伤寒论》以《伤寒来苏集》奠基,深受其惠;李聪甫在博览中发现《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和《医门法律》的议论精辟,见解独到,极有实用价值,于是,深入精专,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从此以这三部书作为业医的蓝本,并进而专攻脾胃学说,成为一代名医;金寿山初学中医时家境贫困,只买了三部医书:《伤寒论今释》、《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反复精读,读得破烂不堪,从此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受益终生。
可惜,人们比较注意学问家、医学家“读书破万卷”的“博”却不大留意他们“重点攻一册”的“专”,而这往往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诀窍。
中医药书籍之多,现存十万册以上,因此,首先选择几部精粹的古今佳作,重点研读,务求纯属精通,进而广泛浏览,最后达到博览与精专的辩证统一。正如宋人黄峪所说“泛滥百书不如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1-15 19:33 2楼
由博返约,必经之路!
2010-11-19 10:56 3楼
2010-11-19 16:14 4楼
回复 3# 诗意人生
2010-11-19 17:35 5楼
扎下自己的根 然后开枝散叶
2010-11-20 22:27 6楼
每个人都介绍了自己的几个“专”,加起来就很多了,弄得学生们更加疑惑,不知到底应专那几个呀!
2010-11-20 22:38 7楼
回复 6# knee2004

有一句话,叫做学有根底。这个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有一个老师非常重要,有老师,可能你就会以老师的东西作为根底,在这个“专”的基础上再“博”。
我个人理解跟学功夫差不多吧,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他可以学很多武功,但是他的根底,其实就是全真道家内功,当年马钰教他的那内功心法才是真正的根底。
2010-11-20 22:43 8楼
江南七怪为什么教不好郭靖,因为他们没有教郭靖一个根底,而是各教各的,太散了。 像我们学中医也是,如果早期毫无根底,涉猎过多,可能最后基础不牢,消化不良,碌碌无为。专博要结合得好才行
2010-11-20 23:04 9楼
开头走好,以后就好办了!因枝振叶,沿波讨源!
2010-11-22 20:32 10楼
楼主同志,请推荐几本比较适用点的书吧!谢谢了
2010-11-23 12:06 11楼
回复 10# fyst803


初学者先从基础来学,两种选择:一、四小经典,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李时珍的《频湖脉学》、汪昂的《汤头歌》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秦伯未的《中医入门》
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名著。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瞅瞅老牙做的天冬紫参碧玉膏 老茶馆 晒晒老中医杂志的验方医案之二:吴茱萸穴位外敷治婴儿喉喘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