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圃儿科学术经验简介

2010-11-14 22:57 楼主
徐小圃的总体学术思想概括:
一、小儿以阳气为本,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
二、长于审声色,察苗窍,并认为小儿有脉可凭,而指纹三关不可信。
三、辨证严谨,用药果敢。
四、善用温热,也不偏废寒凉。

对发热咳嗽,必先察其涕泪之有无。肺气不宣,涕泪俱无者,是清窍已闭,宜于宣肺药中加石菖蒲、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之品,方能事半功倍。(书影按:以寻常感冒观之,若流涕者必不发热,邪有出路也。)遇恶心呕吐日久者,必察其眼神,据其目光迟钝、拭目摇头、腼色青灰、脉息濡软等证,虽未致项强瞳散,即能作出慢脾之诊断。先父认为西医的结核性脑膜炎,就是典型的慢脾。
先父除察舌外,极注意唇的润燥。凡面色如常,舌不红绛,脉不洪大者,麻、桂在所不忌。
小儿外感,诚如陈复正所论:“今癸水真阳未足,则壬水清寒,故寒邪之来,各从其类,竟趋太阳寒水之经,以寒召寒,诚莫能御,所以小儿伤寒为最多。”
发热乃机体正气抗邪之反映,风寒愈盛,正邪之搏斗愈烈,则热势愈壮,正应投麻、桂之类,方能斩将夺关,克奏肤功,使外邪不致由表传里,由阳及阴。先父用桂枝,悉宗仲景法……(书影按:此处略去,学者研究仲景之书自可明暸。)还独创地以桂枝配银柴胡、青蒿以治湿温后期,正虚邪恋,汗出舌润,身热缠绵者。
咳喘之属实者,麻黄在所必用,虽无表热,亦不例外。反之,风寒、表实如发热、恶寒、头痛、肢楚、苔白而无咳喘者,往往用羌活祛风解外,并不尽用麻黄。麻黄无汗生用,微汗水炙,咳喘蜜炙。

湿温中期,大法清化为主。头痛体楚,苔白腻而脉浮者,诊为重感风寒在表,予苓桂术甘合平胃、二陈,佐藿香、佩兰。桂枝配羌活、生姜以发汗解肌,祛风胜湿。(书影按:此案若温病派见之,起手必又是三仁之类,摇笔即来。)
小儿神气怯,藩篱疏,麻疹过程中不乏兼感寒邪者,切不可泥古不化,盖用清凉,而当大胆施用辛温透达之剂。方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倘见面㿠、肢清、脉软等阳虚征兆时,宜及时早加附子。另外用生麻黄、西河柳、紫背浮萍、芫荽加黄酒,和水煮沸,熏洗头面和四肢,使痘疹及时透发。
乳蛾一症,风火居多,但间有寒湿交阻者,宜用桂枝、羌活祛风散寒,厚朴、苍术燥湿,射干、马勃、牛蒡、蝉衣解毒,玉枢丹辟秽。
白㾦层出不穷,提示汗泄太过,阳气耗伤,客邪不易外达之征。应及时应用附子扶持阳气。湿盛者合芳香化浊、燥湿理脾;兼见阴虚,予阴阳两顾;心火旺,烦躁不宁者,可与黄连同用;正虚邪恋,低热稽留者,取桂枝同银柴胡、青蒿配伍。
丹痧初起多以清透为主,后期则予养阴清化。内热不着而阳虚证现时,往往于清透中加附子。
治黄疸,均从费伯雄和中茵陈汤化裁,热盛加黄连,气阳不足加附子:
当归 茯苓 白术 木香 川朴 陈皮 砂仁 茅术 栀子 茵陈 萆薢 车前子 生熟谷芽 生熟苡仁

使用附子的指征:神疲、色㿠、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证,便大胆使用。但常配伍磁石、龙齿。
(书影按:徐氏用附子,三岁以上小儿用量为黄厚附片三钱先煎,磁石一两先煎,如有必要,再加青龙齿、生龙骨、牡蛎一两先煎。三岁一下剂量减半。)

温培脾肾法:小儿脾胃弱,乳食易伤,藩篱疏,得病后又易于传变。脾病每易于传肾,导致脾肾两伤。如脾虚延久不愈者,亦认为是命火不足,于健脾、益气、醒胃药中加益智仁、破故纸、附子等。
治脾虚泄泻,每以七味白术散,中寒加炮姜,阳虚加附子,因脾及肾加四神丸,再用乌梅酸收生津,料豆衣养阴而无滋腻滑润之弊。
对于泄泻引起的口干渴一症,必辨阴阳:伤阴者唇多干红,舌必光绛,甚则起糜;伤阳者必兼前述阳虚症状。
七味白术散方:人参 茯苓 白术 藿香 木香 甘草 葛根
潜阳育阴法:儿科疾病因热烁真阴,形成肾水不足,心火独旺,而见烦渴不寐等证者固不少,但由于禀赋不足,久病伤正,致阴阳两虚者,亦非罕见。前者宜黄连阿胶汤化裁,后者宜于其中再参以附子、磁石、龙骨、牡蛎等潜镇,以泻有余之邪火,补不足之阴阳。
(书影按:从徐氏医案中观之,病久气阴两伤者,用青蒿、白薇易黄连、白芍。可再加北秫米、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清上温下法:用于小儿夏季热(俗称“疰夏”,南方多见),身热缠绵,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烦躁不宁,口渴多饮,小便清长等症。此症病机在于邪热淫于上,元阳虚于下。方用自拟清上温下汤:黄连、附子、磁石、龙齿、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天花粉、缩泉丸。加减大要如下:
无汗或少汗者加香薷;
暑邪挟湿者加藿香、佩兰;
烦躁甚者加莲子心、淡豆豉;
泄泻者加葛根、益智仁、破故纸;
真阴不足,舌光不寐者加阿胶、鸡子黄;
另以蚕茧、红枣煎水代茶,频频饮用,无汗可与豆豉同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脑干出血引发高热的治疗方法 老茶馆 败酱草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