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九論附方一第三

2010-11-25 17:16 楼主
九方九論附方一第三




前已略論【大小青龍湯】本意,今當復述【小青龍湯】【麻黃湯】變化者,有九方,九條如下:


其方一:【越婢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此方,《桂本》作大棗十二枚,《宋本》作大棗十五枚,今觀諸【越婢加朮湯】【越婢加半夏湯】等,兩本各處皆用大棗十五枚,乃以十五枚大棗爲正確,從《宋本》。《宋本》方後註,多“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等語,是《古今錄驗》所載,能與《傷寒◎越婢加朮湯》相符,又有發揮也。

其論一:《桂本◎咳嗽水飲篇》云: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

此條,《宋本》存《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

此即【麻姜石甘大棗湯】,其名【越婢湯】者,發越脾陽之意也。風水者,四水之一。証狀脈浮骨痛爾自惡風也。脈浮則風,水聚則腫,故惡風爾不渴也。“自汗出”者,有小熱,無大熱也。【麻黃湯】本麻、杏、桂、甘,今去桂枝,不令助風熱,爾加薑棗,成此越婢湯,能去外之浮,消里之熱也。

夫桂枝者,善去風邪,爾反助熱,故風水有熱者,不用桂枝。麻黃利水乃能去熱,故此風熱水腫者,必用麻黃。麻黃、石膏,用至六兩、半斤,利水有功,恐傷人也,乃重用大棗至十五枚,和閤百藥也。

風熱在外,則用桂枝芍藥,祛風散熱;濕熱在裏,則用麻黃石膏,去熱除濕。往聖前賢,屢有發明,今人何不敢用哉?見風熱不用桂枝,卻用寒涼之品;見濕熱不用麻黃,卻用苦寒之品;風熱不除,濕熱不去,留爲他病,悔之晚也

桂枝,本陽旦之主。芍藥,本祛風之藥。芍藥佐桂枝,熱能升騰,又不至太熱。桂枝佐芍藥,風氣能行,又不至妄行。麻黃,涼能泄熱,中空泄水。佐以石膏,去熱生津之品,則濕熱先去,並補津液矣。



其方二:【越婢加朮湯】:即上【越婢湯】,加白朮四兩。

其方三:【甘草麻黃湯】: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其論二:《金匱◎咳嗽水飲篇》云:裏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黃湯主之;越婢加朮湯亦主之。

此條,《宋本》存《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小便不利”後,多“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一句,又補云:“裏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夫裏水者,水在裏也。故其脈沉。其甚者身體四肢頭面雙目皆黃也。其因蓄水於裏,小便不利故發黃腫。此水是邪水,不能爲人體正氣所化,參與循環正常之代謝也。故雖利小便,若不除邪,必成亡津液爾渴也。此《宋本》所以補述,裏水治法,不可徒利小便尓。

故此用【越婢加朮湯】,在利水消腫發越脾陽之外,多加白朮四兩,加強燥濕之功,散邪之力也。其所以用【甘草麻黃湯】者,是病之處,裏水未結,熱腫未起,微發黃時,急以甘草二兩,麻黃四兩,泄利邪水也。若裏水已經結成,則用石膏白朮生薑大棗成【越婢加朮湯】也。



其論三:《桂本◎咳嗽水飲篇》云:病歷節,疼痛,兩足腫,大小便不利,脈沉緊者,甘草麻黃湯主之;脈沉而細數者,越婢加白朮湯主之。

此條,仍是上之二方合用一處,爾特地明其先後也。《宋本》無此條,唯【越婢加朮湯】方,存《金匱◎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附方◎千金方》中】

夫歷節者,遍歷諸節也。水勢善流,遇緩則留。邪水滯畱,遍及手足十二節,是爲歷節之本也。故歷節病,則手足十二節多痛,甚則兩足腫。邪水不行則小便不利,甚則津液困損,大便亦不利矣。脈沉則在裏,,脈緊者水寒。治法大要,利水行濕也。故以甘草麻黃湯主之也。脈沉爾細數,虛象明顯,假熱已生。非生薑大棗無以起沉荷之細,非石膏白朮無以去化熱之數。沉緊者邪有餘爾速泄,細數者正不足爾先補也。

又,後世藥王孫思邈《千金方》載曰:【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曆節風,下焦腳弱。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此即大汗亡津液,或歷節水腫津液不行,皆可以用【越婢加白朮湯】,利水行濕,先補正氣也。此因嫉極虛,爾反惡風,故加附子。



其方四:【越婢加半夏湯】:即上【越婢湯】,加半夏半升。

其方五:【小青龍加石膏湯】:即原【小青龍湯】加石膏二兩。

夫【越婢湯】者,源出【麻杏石甘湯】,去杏仁加薑棗也,今又加半夏半升。【小青龍湯】者,麻桂芍甘,加幹薑、細辛、五味子也,今又加石膏二兩。

其論四:《桂本◎咳嗽水飲篇》云:咳而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此為肺脹,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小青龍加石膏湯亦主之。

此條,有【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兩方。《宋本》存《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論稍有別。

《宋本》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夫脈浮大者,浮則在表,大則主虛。此肺脹故上逆氣虛爾喘也。甚則目脫。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半夏助麻黃降逆定喘,甘草助薑棗補中,石膏可除虛喘之熱也。

夫脈浮者,其病在表,夫煩躁者,其病閉結,喘屬上焦,故斷曰:心下有水。利水行濕,止咳定喘,【小青龍湯】主之,加石膏以除煩躁之熱也。

凡此【越婢加朮湯】【越婢加半夏湯】處,《宋本》皆分作兩條,分論先後証治,可謂詳盡。



其方六:【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即【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此方,是以石膏爲君,令水通行,除內熱也。麻黃杏仁爲臣,甘草爲佐使也。

其論五:《傷寒◎太陽中》云:發汗若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此條,汗下並言,爾《宋本》分爲汗、下兩法,存《太陽中◎第63條》和《太陽下◎第162條》中。

此言“汗下後”,即是所謂亡津液爾傷中也。故不可更服桂枝湯令復除汗,重亡津液也。若再汗出,則喘。此由于中氣虧虛,熱爾失溫,燥爾失潤,故喘也。此分明子盜母氣,水虧爾求金也。故不先補水,但以石膏西方之金,生其水也。故石膏用量大爾爲君,麻黃杏仁爲臣,降逆定喘,又可於甘草行氣利水也。

此言“無大熱”者,病勢方成,熱未結甚也。若熱甚,則用【白虎湯】。若熱結,則用【陷胸湯】【瀉心湯】【承氣湯】等,各隨証候,以救逆也。



其方七:【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此即【麻杏薏甘湯】,麻黃半兩 甘草一兩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

此方,用麻杏薏甘四藥,純行氣利水之品。

其論六:《傷寒◎濕病篇》云: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此條,《宋本》存《金匱◎痙濕暍病脈証第二》中。

夫病因“汗出當風”者,則風濕相搏,留於肌表,難以盡去。或“久傷取冷”者,則虛寒挾冷,以成痼疾。此病不能急攻,但可緩圖。故以麻杏去邪,薏甘扶正,四藥用量皆小,藥力緩也。

觀夫【麻桂杏甘】則麻桂同用爾強;【麻杏石甘】則石膏兩大爾猛,唯此【麻杏薏甘】,先師開示此藥量能定攻守之法。若一方之強弱,訣乎配伍與泡製,不必處處苛求某藥之特傚尓。



其方八:【文蛤湯】: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杏仁五十枚 石膏五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夫文蛤者,主治惡瘡五痔,爾又能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咳,軟堅消痞。今在【麻杏石甘湯】基礎上,加文蛤薑棗,其意利水消渴也。

其論七:《傷寒◎厥陰篇》云:消渴,欲得水,而食飲不休者,文蛤湯主之。

此條,《宋本》存《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後又曰:“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此本論厥陰病渴慾飲水証,爾《宋本》反存《金匱》中者,是其前後諸方,如【茯苓澤瀉湯】等,一並移入也。

夫“欲得水,而食飲不休者”,中氣虛爾生熱,故消穀善饑,飲食不休。乃以【麻杏石甘】爲基礎,加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以養其中;減麻黃一兩石膏三兩,略去其熱;更加文蛤,清金利水,解煩除熱,則消渴之証,可以去矣。

較之【麻杏石甘】、【麻杏桂甘】主攻,【麻杏薏甘】主守;此【文蛤湯】者,又是麻黃甘草一族,攻守兼備之法:其中生薑大棗甘草,守也;麻黃杏仁石膏,攻也。文蛤五兩,是主帥也。



其方九:【文蛤散】:即上方【文蛤湯】,七味作散劑可也。方後註又云: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與芍藥三兩。

此方,《宋本》唯文蛤一味藥爲散。爾其論在《金匱◎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中,又多出一條。《桂本》又附兩方,今次第論之。

其論八:《傷寒◎太陽下》云: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此病在三陽屬表,當以發汗解之。可用【桂枝湯】等。若冷水劫其表熱,則病不得去矣。熱本慾外出爾不能,反向內搏,故“益煩,肉上粟起”。此病,必因水熱交結,故慾飲水也。若反不渴者,是中氣虛不能消化故。故以【文蛤湯】作散服之,建中除消渴,速散外邪也。若中氣虛爾腹中痛者,即方後註所云:“與芍藥”三兩,是八味藥,共作散也。

服【文蛤散】後,若不差者,即已建中,水道仍不通,則服【五苓散】利水,務令其病,仍從汗出爾解。

若冷水潠灌之後,“寒實結胸,無熱証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附方一:【白散方】:此即《宋本》所謂【三物小白散方】也。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貝母三分

此即是以桔梗通調,巴豆化寒,貝母除寒氣閉結也。

另有【三物小陷胸湯】與此【三物小白散方】同用,爾諸【陷胸】輩,當於下篇記述。【五苓散】,亦當隨諸【苓澤】【苓朮】等方,在五卷之後論述。



其論九:《宋本◎金匱◎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有云:渴欲飲水,水人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此條本與【文蛤湯】“欲得水,而食飲不休者”同義。蓋因消穀不停,則飲食不斷,故服【文蛤湯】或【文蛤散】也。今觀《宋本》此條,可以証知,【文蛤散】原非文蛤一藥能成,必是閤方作散也。



上九方,九論,附方一條,則【麻黃湯】與【小青龍】湯變方將盡。夫青龍者,意在麻黃,其中方劑,攻守進退,多所變化,又總無礙,除熱解表,利水去濕之本意。下篇自當隨後,縱覽諸【陷胸湯】之方論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1-25 19:19 2楼
回复 1# 瓔珞


麻烦按顺序发吧,看的有些乱啊,呵呵
⬅ 大小青龍原方集第二 老茶馆 傷寒論筆記系列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