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中教授治疗感冒后“盗汗”案一则

2010-11-29 18:22 楼主
顾某,男,23岁。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学生。2010年1月6日初诊。
主诉:感冒后遍身流汗3日余。
患者自述5日前因发热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确诊为“感冒”,服抗生素治疗。药后热降,但一直低烧37℃左右,并于夜晚子时起遍身汗出,寅时方止,每夜需更换3-4套内衣方可,影响睡眠。白昼出汗不显,稍运动仍易汗出。
刻下:半夜盗汗,低烧,微恶寒,乏力,心烦。纳差,稍食即饱,厌食油腻,胃不胀,不欲吐。口苦口黏,口干不显,不欲饮水。小便如常,色淡黄。大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质干。脉濡。
诊断:感冒。
辨证:湿热蕴结少阳,枢机不利。
处方:银柴胡10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青蒿10g,竹茹6g,陈皮6g,苍术10g,厚朴6g,藿香10g,佩兰10g,泽兰10g,泽泻15g,滑石15g(包煎),黄连3g,栀子10g,芦根20g,生草3g。
患者自述服上方一剂后,汗出大减;二剂后,当晚只有少许汗出;三剂汗止,四剂后低热等症状悉退,体健如初。
按:患者有明确外感史,服抗生素治疗后发热虽降,但仍低烧不退,恶寒仍在,且以夜半盗汗为主症,伴有中焦脾胃症状,时值元月非暑邪当令之季,考虑患者可能为湿热素盛之体,用西药表邪虽解,但因“湿性缠绵”,透解不尽,故恶寒与低烧并见。湿热蕴蒸,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故夜半子时汗出明显。肺外合皮毛,寅时肺经当令,肺卫得固则汗出自减。湿热困滞中焦,木不疏土,故纳差,稍食即饱,厌食油腻。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濡等,均为湿热蕴结少阳,枢机不利之象。
治疗当以和解少阳,清热利湿为主。方中以银柴胡、黄芩、青蒿为主,和解少阳,疏达枢机,清透湿热余邪。加半夏、苍术、厚朴、陈皮苦温燥湿运脾,黄连、栀子、竹茹清热燥湿除烦,两组药相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醒脾开胃,畅达中焦。辅以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通于上;泽兰、泽泻、滑石利水除湿,清泄于下。为防诸苦温、苦寒药过燥伤津及滑石、泽泻渗利过度,故加芦根清热生津,顾及阴液,相反相成。辅以甘草调和诸药。因患者以低热为主要表现,且伴有汗多,故以清虚热为主的银柴胡易柴胡,以防升散太过;因湿热交蒸,纳差食少,故以兼有泻火之长的生草易炙草,以防甘壅之弊。可谓善用古方,变通灵活。在用连、芩、栀清热燥湿的同时,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利水渗湿三法并用,使湿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可谓祛湿典范。由于立法严谨,遣药精当,故取效甚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赵金铎老中医头痛证治八法 老茶馆 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 中医临床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