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

2010-12-01 16:21 楼主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激动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渐渐涉及整个面部。甚者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100000。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之比为2:3。多是一侧(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现代西医学对此病病因不明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应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应与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特发性睑痉挛、面肌颤搐、习惯性痉挛、中脑和锥体系统病变引起的手足徐动和舞蹈病等相鉴别。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痪斑”;“瘛疚(即抽搐)”范畴。《张氏医通·瘛纵》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纵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纵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纵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溺,古人所谓痉也。”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发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邪挟痰入中面部阳明、少阳之经,致使颜面肌腠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致面肌拘急弛纵。若邪气入侵日久,治疗失当,津液不行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故其形成以虚、风、痰、血癖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疲为病之标。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穴取“靶点”(医者在患者面肌痉挛肌肉跳动处用一手指力量适中、逐点逐点反复按压,当按压到可以明显抑制肌肉抽动时即是)、四关、神门。令患者取适宜体位并将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揿针用镊子挟住针的尾部是针身与穴位局部皮肤成90度角按压刺入“靶点”,针尾部的圆圈平放于皮肤上用创可贴固定。嘱患者埋针处禁湿水,保护好不要是创可贴及针丢失,每日自行用手按压埋针处3至5次。夏季每日一换,春、秋、冬季可隔3天一换。四关、神门各取毫针直刺1寸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约1分钟后,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20次一疗程休息10天后再进行下个疗程。方中“靶点”是面肌痉挛邪气集聚的阳性反应点,该处埋针可以通过浮络→孙络→络脉→经脉之间的不断放大和气血、阴阳之间的交换起到疏散面部风寒,活血通络,消除局部集聚邪气的作用,符合中医学近治理论的原则。四关穴即合谷与太冲穴,两穴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手一足、一升一降,相互配伍组成了一个调节气血,平肝熄风,运化寒湿的最佳组合良方。再配以属手少阴心经输(土)、原穴的神门补益心气(血)。诸穴合奏疏肝解郁,条达气机,复阴敛阳之功是面肌痉挛得以康复。
最后顺便再提一下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疗条件灵活选用特发性面肌痉挛多见于岁以上的患者应排除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变岁以下的患者应排除脑小脑角内听道膝状节中耳乳突或腮腺内存在着神经刺激性病变如先天性胆脂瘤血管瘤听神经瘤和蛛网膜囊肿等,以免贻误治疗

2010-11-29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人体生物场在针灸方面的应用 老茶馆 失明46年,左眼撞门扣后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