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肩胛治肩背痛 泻心火疗项耳疾——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临床 针灸推拿

2010-12-03 19:56 楼主
绕肩胛治肩背痛 泻心火疗项耳疾——手太阳小肠经
作者:xubg 日期:2010-6-29 12:49:00
手太阳小肠经虽然属小肠腑络心脏,但是小肠腑的一些病变很少用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来治疗,这是因为,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因此小肠腑的一些病变如泄泻、腹痛等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来治疗,包括大肠腑的许多病变,也多选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治疗。特定穴中有个叫“下合穴”的,主要用来治疗腑的病变,大肠腑与小肠腑的下合穴皆在足阳明胃经上,这也是为什么大肠腑、小肠腑的病变多以足阳经胃经上的穴位为主的原因。

小肠经是心火的通路,常用来泻心经实火。另外,肩胛部为主要为小肠经所经过,所以肩胛部位不适主要由小肠经所主。

1.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沿手背经阳谷、小海、肩贞至肩中俞,在肩胛部绕行后,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向下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支脉1: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循行,过面颊,到达眼外角(瞳子髎)后,向耳朵方向循经,最后从听宫穴进入耳中。

支脉2:从面颊部分支,至眼内角(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2.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

手太阳小肠经以小肠为中心,将心、胃、面颊、目、耳等脏腑组织以及经脉循经所经过的上肢外侧后缘部的筋肉,特别是肩胛部附近的筋肉组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运行气血以营养上述组织。

小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接受从胃传导而来食糜,将有有营养的部分和没有营养的部分分别开来。中医中称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别清浊”,“清”是指有营养的物质,“浊”是指没有营养的物质。所以小肠是食物再消化以及水和营养物质再吸收的场所。从小肠吸收而来的有营养的物质和水液混合成为液态物质,在脾的作用下,其中较为轻清的部分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内至脏腑外治皮毛腠理,发挥滋润作用,作后到达肾脏,在肾脏的蒸腾气化下,最终渗入膀胱形成小便,其中还有一部分则在心脏的作用下,变为红色的血液。经过吸收剩下的没有营养的部分,也就是食物残渣和剩余的水分一起进入大肠。

小肠腑与心脏是相表里的脏腑,是心经之火的通路,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也有赖于心火的支持。但如果心经火旺,则会下移小肠,导致小肠实热证,出现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小便黄、涩、疼痛甚至出现尿血等症。中医有个很有名的方子叫“导赤散”,由生地、甘草梢、木通、竹叶四位中药组成,就是用来治疗心经有热或者心经移热于小肠而出现的上述症状,如果心经实热重者还可加黄连以直泻心火。因此手太阳小肠经也有“导赤散”的作用,可以用来泻心火,火的特性是向上,所以身体的头面部最容易受到火邪的侵袭。手太阳小肠经循经过面颊、目、耳等,所以面颊部的疮疡、目赤肿痛、头痛、耳鸣、耳聋等属于实热者,以手太阳小肠经来治疗。

1973年湖南省长沙东郊马王堆三号汉墓(墓藏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针灸经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通称为《帛书经脉》,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经脉著作,比中医最基础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还要早很多。在《帛书经脉》中,手太阳小肠经被称为“肩脉”,可能与小肠经在肩胛部绕行有关,因此肩胛部的许多经脉痹阻不通引起的疾病,手太阳小肠经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

3.《黄帝内经》中小肠经异常时涉及到的疾病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的象牵引,上臂痛的象折断一样。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现多用来主治头、项、耳、目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特别是肩胛部为的病证。

如头项疼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颊肿、耳鸣、耳聋、肩臂痠痛无力、肩胛疼痛、肩背痛等

上述症状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头痛、扁桃体炎、腮腺炎、耳鸣、耳聋、颈肩综合症、背脊筋膜炎、肩周炎、冈上肌腱炎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扩大基层试点 推进区域建设 老茶馆 化妆品技术要求规范明年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