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智慧

2010-12-03 23:29 楼主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智慧
21 世纪,被誉为中国的世纪。中国经济的兴起,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至今还生生不息的国家,其文化透射出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世界寻求智慧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于此。

据调查研究,中国的《易经》是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起源,它造就了我们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的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印刷量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西方几乎人手一本的《圣经》;在“时代周刊”评选的全世界影响人类最伟大的作家十名当中,老子排名第一位。德国日本倾力研究中国文化,现已是全世界研究汉学的权威……

在外国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捧为至宝的今天,生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又对古圣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有多少了解和珍视呢?中医传承失败;传统节日 “ 端午节 ” 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大学生普遍看不懂古文,也几乎不涉猎经典;青年一代哈韩哈日,拜到在日韩文化之下;暴力色情充斥网络,“搞怪”成了网民的最爱;跆拳道,瑜伽打败传统武术成为人们追逐时尚的首要选择……中国人一方面热衷外来文化,一方面异常大方地将传统的宝贝拱手让出。曾经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

一个民族的存亡靠的是文化,自古到今都是如此。当初犹太人被迫分散在世界各地,由于对文化的坚守,千年之后仍能复国。然而,目前的中国已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己主动放弃传统文化的国家。文化亡则国亡,不少有识之士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现已到了我们认祖归宗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现今,一波又一波的 " 国学 " 热潮掀起,引发了人们不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先哲为了提升民族生存品质而沉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应用方案。它博大精深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学,艺术,工业,农事,养生无所不包,足以影响社会上下各个阶层。就如鱼儿生活在水中,人们生活在道中。现代人离道久矣远矣,当我们追根溯源重新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由于盲从而陷入误区。

首先,传统文化学派流别众多,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个派别,其它的声音不仅听不见很有可能要大加反对了,最为显著的就是 “ 儒释道 ” 三家的争锋。然而,只要仔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学资料,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

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至诸子百家都统统源于道。这个 “ 道 ” 的观念,只是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的原始思想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体系。孔子问礼于周,周即是对上古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哲学思想的一脉相承。儒家道家思想,这些名称的观念和内容,是根据秦汉以后的分类而定。两者除了文辞语言等表达方式,与主张淑世救世的方法有异同之外,实在没有多大的冲突之处。后人把他们的观念思想塑造成过于对立,犹如水火的不能相容,那都是人为制造的是非,与两家原本的思想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关系。

两晋南北朝西捶氏族的崛起与相互争霸,使得佛学东来的洪流源源不绝,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由于与中国儒道两家文化的相互融汇,传入中原的印度佛教思想而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佛学。 至唐代,南顿北渐的禅宗风气,普遍宏开,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寺院制度,玄奘法师自印度留学回国翻译佛经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佛教与佛学的基础,使其与中国儒道成为并列为中国文化三大巨流。众所周知,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修行主张 “ 明心见性 ” 。与此相呼应,儒家主张 “ 存心养性 ” ,道家主张 “ 修心炼性 ” 。相较之下,三者只是言辞表达不同而已。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 “ 三教合一 ” ,其有诗云: “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 。 “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 。由此,中国从前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释道,即使是道士佛徒也往往庞统儒佛儒道。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话来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实在不能偏举。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归到源头就是一个 “ 道 ” 。
第二是学习方式的问题。现在有一些典型的恢复传统文化的做法。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当成学术,选择钻入书斋深入研究。我们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它严谨的逻辑思辩体系,因而喜欢纯理论的研究,以探讨真理为导向,以研究本质性问题为目的,不太着意于应用。这种研究精神值得敬佩,可是反过来一想,如果 “ 走 ” 的方向不对,越努力岂不是离 “ 真道 ” 越来越远吗?二是仅仅去读和背一些古书,认为能熟记于心且旁征博引就是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其实都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真正特征,它根本就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学术所能理解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是关于生命,社会和自然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它需要在一系列的行动,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体悟,无法用西方的逻辑来推演,无法在书房里研究,无法通过简单的读背就能掌握。

老子有云 : “ 修之于身 , 其德乃真。 ” 由此我们知道了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修之于身,特别是对于并没打算致力于学术的人来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生活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回看历史,不难发现,古时修道证道得道之人无一不是文武兼修。对于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人们往往把他塑造成饱读诗书满腔抱负的书生形象,却不知他的武功也超出常人,六艺中的骑、射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同样是文韬武略,两样精通。他曾经讲过: “ 吾善养浩然之正气 ” ,真正懂武的人都知道没有相当的武学造诣绝对是说不出类似的话来。另外道家的老子,庄子也都是内家武术的高手,其修为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难怪当年孔子拜见老子发出了 “ 其犹神龙邪 ” 的感慨。另外这些在他们留下的经典中不难看到。老子有云: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 致虚极,守静笃。 ” 这些都是懂武之人的修炼要诀。

所谓的 “ 以武入道,以武证道,以武演道 ” ,其核心不在于 “ 武 ” 而在于 “ 道 ” ,在于强化对自我身心的控制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方式。因此它不仅仅是武术,也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哲学,中国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综合及统一表现。内家武术源于道门,它是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经典思想的精致体现,也是道家修行的入门基础,也正因为这种身心合一的极高境界。武当内家武术不仅在思想上,也在技击上达到了武林中的最高境界.



内家武术这一神奇的华夏宝贵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思议的价值。(内家拳指太极,形意,八卦)

首先它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武补,武补不如气补。内家拳练武,更练气,亦练神。内家拳理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气行人体十四经络,奇经八脉、四肢八骸、以外带内,使五脏六腑各器官使自身一行功即可。气运全身内外,使内起到自动按摩的功效,人身各器官处于最佳状态,气血旺盛,正气旺,邪气不上身,四肢八骸有疾,一动气正运行,邪气自出,日久习练,百病不侵。因此内家拳对于健身的价值,相对其他运动和外家拳来说更为殊胜。

第二,内家拳可明显提升思维和智力水平。它处处讲求以内带外,以心行气,以意带身,对于大脑的神经系统和心智训练均具有独特的训练效果,因此对于思维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言,是仅仅讲求肌肉和本能反应的外家拳和其他运动所无法相比的。
第三,内家拳可造就完善的心理和个性品质。内家拳的对手策略,主要是内求诸己,强化对自我各项素质(身体和心理)的提高,最终达到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从容应变的水准,因此练得越多,越深,其个性越平和,越收敛,自我控制力越强。相对外家拳容易把个性练得刚猛暴躁不同,因此更适合知识分子阶层修习。

与外家拳出功夫只要刻苦训练,不断练习即可提升水平不同;内家拳修习极为不易,讲求心意合一。如果只学到了看的见的动作外形,不了解内五行的导引方式,就会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因此入门非由名师指点不可,有许多习练内家拳者,经二三十余年而未得拳功,不明拳理,把内家拳当外家拳练,就只有体操一般的功能,当然没有真正的效果,可惜这种练拳如练体操的人在国内占大多数,以致很多人以为内家拳就是这个样子,皆未遇明师故。

由此,文武双修,寻求明师是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有识之士为之而努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2-03 23:50 2楼
讲的好,一语中的
⬅ 朱子治家格言:宅心仁厚 施惠贩卒 老茶馆 铁拐李点化李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