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与传统针法比较之优劣? 针灸推拿

2010-12-21 21:01 楼主
腹针与传统针法比较之优劣?
回复:
以笔者观之腹针之穴法大意与传统基本一致,如果按照传统针法治疗效果与腹针应该也基本一致.而传统针法更注重远近相配合整体治疗,和特别讲究手法的运用.笔者想传统的针法应该疗效更好。明针灸治病之理,则人身处处可为治病之腧穴,而不为头针,体针,耳针,鼻针,面针,手针,足针所囿!每一种针法都找来一种理论来解释其原理,由于各种认识上的局限性都是一面之辞。不明针灸之理难成大家!

7平衡针法理论依据何在?
据笔者多方了解平衡针法主要针对对部队训练伤疲劳综合症的治疗,由于王文远本身在部队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部队训练伤疲劳综合症,大多数都是扭伤和肌肉拉伤。而且王文远自己也也认为平衡针法最佳治疗时间在发现病情二三天以内,由于在部队中的受训练者大多都是年轻力壮,体质较好,运用强刺激法加上功能锻炼的确能取得很好疗效。但是这种以西医解剖学的神经为基础的针法,是否能真正彻底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表示怀疑。例如:“王文远惊奇地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在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上,而是在干上,也就是在小腿的腓浅神经上,在这一特定穴位上扎一针,只需 3秒钟就能使患者疼痛顿消,臂膀活动自如,这一发现令他兴奋得好几天没睡着觉。”笔者以为其方法只不过运用了经络切诊,查找反映点。其实对于痛证病人,只要耐心查找反映点,都能取得较好疗效。且每个病人个体差异不同,所以不可能在特定穴一针,马上就好了。而肩周炎的主要症状还是肌腱粘连,体质较差严重肌腱粘连者甚至连手臂前后外展后翻角度都没有,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痊愈,还需要配合推拿手法将肌腱粘连慢慢拉开。笔者认为靠神经短时间刺激取得暂时疗效是不可靠的,而真正的疗效是靠慢慢积累的。我们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都在追求最快最好疗效的针法,往往急于求成,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其实我们更应该追求治疗的过程,使自己给患者治疗每次过程中都有好转都有起色,只要每个过程是好的,其结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而且经络系统包括了经络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组成(十五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正因为有了经络系统,而它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联系脏腑骨节,将人体联系为统一整体的生理功用。这就是与西医的最大区别,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络系统:经络系统包含了整个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却只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而平衡针法可能取穴并不在具体经络中穴位上,却仍在经络系统的范围内例如:头痛穴取太冲与行间之间等等。而且《内经》理论相当完善如;标本根节,气街四海,经络切诊等等理论就是补穴法之不足,完全以气血为核心。平衡针法却以西医为基础,靠刺激穴位来治病,仍局限于某穴治疗某病,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反复刺激反而使神经不敏感,疗效不好。笔者曾治疗多例类似疾病,例如有患者中风瘫痪,找医生运用各种全息针法治疗如头针,耳针等等。当场疗效的确很好,但回去以后就不行了,仍保持原样,那就再针,反复刺激多次后,身体适应了这种刺激就无法医治了。后来在笔者的辨证治疗下才渐渐好转康复。
如果我们退一步讲平衡针法所取新的穴位真的很有效,那也只是靠穴性来治疗疾病。笔者借鉴套用医者怫网友的高见:内经中是不讲穴性,它讲经性,也就是六经气血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的穴性有些胶着了。不是经旨。再者,穴在经上。经分阴阳,如果有穴性,也一定与其经之阴阳相关。具体来说,与穴之位置(关节附近,还是分肉上,还是近脏腑等等),穴之五行属性(五腧穴有此五行),穴之所属经络,穴之解剖等相关。离开了这些因素,空谈穴性我认为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要胶柱鼓瑟,把活泼泼的针灸思路拘泥成一个一个的成方了。穴性还与时间因素相关。也就是说,当经气运行到本穴时,此穴即有特定的穴性。若气已走失,其穴性立变。
一流针灸师,针入一针,即能得出六经气血运行虚实。此靠的是对经气的理解与操作,与穴性无关。
二流针灸师,一针两针即可治疗数病,其理也在气血流注上动文章。也非穴性
三流针灸师,按当前的针灸学课本所学,能用数针取得疗效。也算不错的了。
不入流的针灸师,多穴杂用,或效或不效,不知理之所以然。穴性只是一种认识穴位的手段,绝对不是终极大道。执着于穴性一说,必然会迷失针灸

而笔者认为所谓穴性只是为初学者便于记忆,古人将一些穴位的主治功能归纳起来,称之为穴性.对于水平较高的针灸者来说无所谓穴性,在治疗过程中辨证施治,取穴以五行五俞五行相生相克来配穴,以五藏六腑功能变化来配穴,包含了所有所谓的穴性理论于其中.因此一个针灸高手必须跳出穴性理论来配穴,仍然应该到研究理论的正路上,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因此单靠某些穴位特性来治疗疾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既然以神经理论为基础,那么平衡针法就是依靠刺激神经来治疗疾病,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调气手法。因为它的理论就是刺激,也就没有补泻手法。因为补泻的手法是专门为针灸调气而立的。而我们搞临床就知道,不同的手法运用在同一穴位上,它的疗效是不同的或是相反的。因此平衡针法许多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正如王文远表示:"平衡针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治疗领域还须进一步拓展。但是平衡针法也有其优势,特别针对对部队训练伤疲劳综合症和一些刚开始疼痛的神经疾病治疗肯定有明显的疗效。

经过以上对这几种针法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针法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他们都在寻求一种取穴简单,指病直刺的针法。他们希望将针灸取穴公式化,取个新名词,再来个新穴位起个新名称,使学习者易学易懂。这样的针法当然比传统针法更简单更一目了然。传统针法单单穴位就三百六十几个,配穴有十几种方法,手法也有许多种,使学者茫然无从下手。现在的新针法取穴太简单了太有针对性了,连最麻烦的手法都不需要了,发明这样的针法真是太伟大了。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他们太低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境界了。他们不知道古人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穴位,需要几代人的心血;他们要经过多少次的实验与实践,才能完成《内经》。单单为这些穴位起名称,就能体现古人的非凡智慧。经络中每个穴位的名称并不是随便起的,三百六十几个穴位名称,都有其深刻含义。笔者认为如果你真正将这些穴位含义完全理解了,就能了解针灸的精髓。例如;列缺穴:古称雷中之神为列缺,雷电有通上彻下之能。人颠顶项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此穴可使清爽。犹如霹雳行空,阴郁消失。故喻之。公孙穴:此为脾经之络穴,脾居中土,灌溉四方,如中央黄帝,君临四方,黄帝姓公孙,故以为名。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和水平达到怎样的层次,一个穴位的名称,它可以形象的表达出穴位的主治和功用,更体现了一种文化。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为医。我想这比单纯指病直刺如:头痛穴,腰痛穴更有文化更有深度吧。
把中医针灸简单的公式化,其实是在消灭中医。正如只知道神经而不知道气血,是无法研究出经络的实质的。笔者写此文章的目的,就是使学者能清楚了解各种针法的优劣特点,看清所谓新针法的实质,使学者们少走弯路,与其精力花费在所谓的新针法上,不如多花些心思在《内经》的研究上,回归医道正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1-12 16:51 2楼
说的太好了。
⬅ 黄煌教授运用黄连阿胶汤的经验 老茶馆 金针探秘二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