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录【受托转刊】

2008-06-05 07:45 楼主
杂感录【受托转刊】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杂感录 (一)
古人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良医是一项神圣、崇高的职务,
是救人性命的大事,并非一般赚钱谋取生计的职业。然而要做良医,余以
为并不比做良相容易,除有一颗济世活人的怜悯、慈悲心外,还必需有头
脑灵活随方就圆的本事,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如同将军作战,判断敌情,善于用兵,不可败北。作战可有胜负,胜败乃
兵家常事,而医人则要求百战不殆,每战必胜,否则一条生命就会死在手
里,良心受到谴责,造成终生的遗憾,可见医道之难矣(摘自余拙作《医
法传经录》)。
前不久,一位患过过敏性紫癜的家长,又带着那个十五岁的患儿来就诊,言说刚从省城看病回来,花了两万五千多块,花得家里罄光,也没治好,只好再来找你。我想:一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花掉这么多的钱,肯定够呛。我问:看甚病?答:紫癜。我说:不是治好了吗?他说:又吃了治感冒的西药、、、、、、我不禁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问:不是告过你注意避开过敏源?他说:可是治感冒的药很多,谁能晓得哪一种是孩子过敏的?我点了点头,联想到一位同行对青霉素过敏,因而不敢到西医门诊工作,怕得是闻到青霉素的味儿,十分谨戒,不料一天喝牛奶实然休克,幸亏爱人是医生,及时注射了付肾素方才脱险。后追查病史,才知是奶牛生病注射了青霉素导致过敏的。我问:怎不来治哪?他说:当时病得重,又尿血又拉黑屎,急忙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又介绍到省城、、、、、、
由此可见:要想做为一个良医,一言一语都得谨小慎微。我年青时曾将“敏于事谨于言”做为座右铭,后来养成习惯,每逢付方时总要叮咛;此药需泡十分钟,煎熬多长时间、饭前、饭后服,用什么做药引、、、、、、可是对这位患者还是没尽到责任,如果告知这位患者,还需到省城大医院做项脱敏试验,注意哪些药不能服,用药时一定看说明书,哪能再犯病?哪会花掉两万世五千多块?可见做一个良医并非容易。
因此,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必须有慈悲、怜悯心,时刻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如果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造成人命,那将会造成终生的遗憾。到那时,说做良医,岂不是一句空话?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6-05 07:45 2楼
吾邑名宿陈翁有唐趣话【简介其人】


先生,吾邑名人也,世习医,得家父传,复嗜文学,四十年前即有中,短篇刊于<汾水><火花>等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因此荣,亦因此受辱,挨批,被斗,刚耿之气,却未折半分,笔耕不辍,乃至古稀,医著,说部,积稿盈几.如今文禁早开,政道昌明,先生犹怀以文沐世,以医救人之志,如椽大笔,挥洒终日,灵感涌动,寝食脑后,均吾目亲睹而身临境也.已至老妻嗔而一笑哂之,不知悔改为何词.曾问何时掷笔专医,答曰:胸中块磊舒发快畅作罢.咦欷!天下文章莫非由此而成孚?
后学却波渔翁疾书于戊子正月初五子夜灯下
2008-06-05 07:46 3楼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没把两条长辫子束在帽子里面,一甩辫子将头发卷入机器内,整个头皮扯了下来,当即昏迷,经过抢救住在病房。主治大夫看到伤面久治不愈合,做了鸡皮移植,为的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不料,女工竟然借口失眠,偷偷地积攒了不少安眠药,一次服了企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主治大夫问原因?女工说:植了鸡皮将来长起鸡毛,哪不成了妖精了?与其那样活着,倒不如死了好,省得丢人显眼。主治大夫问:谁说得长鸡毛?女工说;某大夫。
某大夫乃是我们的一位实习大夫,为人诙谐、好说俏皮话,又不知植皮的意义,不懂装懂,顺口便谄。主治大夫责问:如果这个女工抢救无效,死了谁负责任?你懂不懂得医疗保护制?
由此可见一个医生说话的份量,是多么得重啊!往往一句话就可夺去病人的一条性命。
因此为医者须“谨于言敏于事”。要做良医,那就更应该处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2008-06-05 07:47 4楼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没把两条长辫子束在帽子里面,一甩辫子将头发卷入机器内,整个头皮扯了下来,当即昏迷,经过抢救住在病房。主治大夫看到伤面久治不愈合,做了鸡皮移植,为的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不料,女工竟然借口失眠,偷偷地积攒了不少安眠药,一次服了企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主治大夫问原因?女工说:植了鸡皮将来长起鸡毛,哪不成了妖精了?与其那样活着,倒不如死了好,省得丢人显眼。主治大夫问:谁说得长鸡毛?女工说;某大夫。
某大夫乃是我们的一位实习大夫,为人诙谐、好说俏皮话,又不知植皮的意义,不懂装懂,顺口便谄。主治大夫责问:如果这个女工抢救无效,死了谁负责任?你懂不懂得医疗保护制?
由此可见一个医生说话的份量,是多么得重啊!往往一句话就可夺去病人的一条性命。
因此为医者须“谨于言敏于事”。要做良医,那就更应该处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2008-06-05 07:47 5楼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五)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要占“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为良医,何尝不是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呢?
可是现在的情况,余以为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开放了,惟独在中医方面的政策没有开放,反倒制定了不少限制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据说怕游医药贩骗财坑人,行医需要办理好多手续,如行医执照,方可为患者看病,而且行医的范围又受到限制,只能在当地看病。自古以来医生是自由职业,反倒不自由了。这是“讳疾忌医”的做法,试想一个在医院行了多年的中医,早已具备资格,为何还要经卫生部门批准方可开诊所、医院?对于游医药贩只要查清是否学过医、行过医,有没有医师资格证不就解决问题了,何必要求办那么多的手续?这能说是开放吗?如果没有执照看病,病人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受刑事处治,以至好多退休、有经验的老中医不敢给人看病,闲散在家,这能说是开放吗?这只能说是限制。
这些政策大大地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也使中医的提高受到了限制,提高不了技术。周众所知:疾病的发生,有区域、地方性,如癌症发病有高发区,热病有南北的之分,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均有不同,用药也不尽相同。北方多风寒宜用伤寒方,南方多温湿宜用温病方。试想:那个行医执照只许在一个地方行医,造成了中医只能解决当地的常见疾病,而对于外地发生的疾病,寡闻孤见,得不到实践治病的机会,哪能提高了技术?中医事业哪能发展了?无怪乎近年来中医界没有大师出世?怨不得人家说东道西,中医是伪科学云云。
尽管现有学中医的人,一心想有作为,研读经典,精心看病,只能是治好当地的常见病,不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接触不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病症,施展不了才能,哪能成为良医?
从前行医讲究悬壶云游,拜师学技访友商榷,如扁鹊、叶天士等大师莫不是通过广泛采纳各地名医之长,融会贯通而成为大家的,后来才能够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现在要想发扬中医事业,培养良医,走向世界,余认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应该是为有志者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可讳疾忌医、因噎废食,制定一些限制中医的政策,阻止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让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日渐衰退。
呜呼!现在是应该重新考虑改革中医制度的时候了。否则,中医事业就要断送在我们手中,后悔莫及,愧对祖宗。
2008-06-05 07:48 6楼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六)
近年来,听说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看到西医就诊的人多,用仪器诊断、检验病准确,产生自卑感,不再看中医书藉,而是一心钻研西医去了,由不得引起好多的想法。
西医有多少病名?说不清。据《国外医学》讲;除了教科书所讲的,现在还有几千种遗传病熟视无睹。中医有多少病名?讲不清。因为历朝历代医者病、症不分,更是难以闹清楚。面对这样的状况,要做良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说西医是微观医学,有先进的诊断仪器、检验设备,可查出病。余答:不尽然,不说是好多病了,就是对脏器的研究,西医也未能彻底查清楚。前些年不是对“肾”的研究,做过好多检验,弄清了吗?至今仍有好多未知数,还是没搞清楚。
中医是宏观医学,用望、问、闻、切的办法就可诊出病症来,这也不尽然,用四诊能诊出体内的小肿瘤吗?能辨出导至关格早期的原因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吗?查过不少医书,据我所知,至今还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高手。
这样看来,要做良医,确实是件难事。无怪乎前贤讲:有板方无板病,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问。其实,西医何尝不是这样的?现在仍有好多疾病靠仪器诊断不出来。
不过,以余看来,中、西两医的诊病方法,比较起来,中医还是占优势,只要细心诊脉,就可诊出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再参照一、二症状,就可辨证施治。(这大概也就是历朝各代医者并不十分注重病名的一个原因吧)除此而外,中医不用随身带那么多的仪器、设备,既成简单又方便。
如此看来,宏观医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
既然我们当初走进中医这个门槛,要想做良医(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士兵不想当将军不是好兵)那就应该恒下心来学中医,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弄成个半中半西,两个半瓶子,一事无成。
余以为:先学好中医、四诊辨证的方法,能够辨证论治,有了基础,有了一定水平,再去学西,取长补短,再搞中、西医结合比较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到那时,疗效提高了,病人自然会找你的。这样,岂不是比以前的中医想做良医,又多了资本、又有了有利的条件了?还愁做不了个良医?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恒下心来,顺序渐进,有没有去攀登良医这座高峰的信心、决心、恒心。
2008-06-05 07:49 7楼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七)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辨证论治”的这个法则,是无价之法宝,但
也不能说是万能之宝。随着时间的进展,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增加
新的内容,如西医的检验设备,CT可查出体内的微小的肿瘤,拿来
一用,即时根治,岂不美哉!因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掌握
新的技术,扩大辨证论治的模式。
有些病好像洪水泛滥,一个时期特别猖獗,40年至44年时,我们这一带患疥疮的特别多,44年至50年,患湿温(西医的伤寒,老百姓称窝儿病)的多,50年年60年好多地方暴发疫斑(西医称流脑),60年以后的瘟黄(各类肝炎)以及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时不时地像洪水袭来,这与天候、地点、人的体质有关,同《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有关系。在辩证论治时,不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待、认识这些病,是不会取得良效的,因而还需要医者经常熟读《内经》。仅用平时辨证论治的项目诊治,肯定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即便从天、地、人三方面辨证论治,有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记得五几年治疫斑,应用大剂人参白虎汤就能治愈,可是过了几年再用时却没疗效了,同一病同一方,那时有效此时无效,岂不怪哉?怪不得前贤说:“有板方无板病”,诸如时行感冒、瘟疫、、、、、莫不如此。
因此说,时代不一样了,老祖宗传下的这个法宝,也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不可墨守成规,应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地更新,才能赶上患者的要求,中医方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2008-06-05 07:50 8楼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八)
老祖宗给我们传下的这份中医学是一份完整的医学体系,五千年来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传宗接代,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证明其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科学。
《内经》是中医开山巨著,据考证这部著作是受了《易经》的影响问世的。《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其哲理及象数易思维模式,奠定了我们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中医理论的起步、形成就具有哲理、系统性、完整性。它是将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看待的,是以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及其所主、所生、所辖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形成了现在称之谓的“宏观医学”。
然而近年来受了西医模式的影响,好多教科书、著作,分科讲授,逐渐趋向于微观,尽管有的书本也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可是在讲授各种病时,列出几项致病原因,症状、治疗,又以灌注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往往忽略了“宏观”这个观点,不能启发学生从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以致遇到疑难病症思路不多,取不到好的疗效。
更为严重的是到了医院,分到内、外、妇、针灸、儿科、、、、、辨证时从专科角度出发,辨证论治时思路更加狭窄,如针灸科只用针、灸法,一般不服中药,前贤曾经讲过:只注重外治,或是内治是半个中医也,这样的中医哪里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余并不反对分科,而是强调专科医生辨证论治时也需要从“宏观”观点出发,根据病情采用中医的各种治法,如服药、针灸、按摩、敷药羔、、、、、、从前中医只分男科、妇科、幼科,也只是专门治疗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为主、特有的疾病如脐风、五迟、五软等特点而设。
现在中医医疗水平逐渐下降,不能很好地发挥中医“宏观观点”辨证论治的优越性,也许是原因之一。因而中医的教材、教育方法,及待改革,不能再学西医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了。
余以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能够应用“宏观观点”,对各科疾病均能进行辨证论治。

杂感录(九)
(九)
由于中医的开山经典著作《内经》是受了《易经》影响问世的,而《易经》是哲理、自然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巨著,讲得是阴阳、八卦,那么中医的理论也会带有哲理性,那么阴阳五行学说就成为中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医理论,与西方的微观医学迥然不同,中医对疾病的看法是通过阴阳五行统辖的五脏六腑来观察的,看到一脏有病总要用阴阳五行的关系联想到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如肝(木)有病,总要考虑与肾(水)、心(火)、、、、、、的关联,而西医的肝病,多是通过肝的解剖、生理、病理来认识的,这样就有了局限性,忽略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活体、整体。
西医讲授肝所患得病,可以讲肝炎、肝脓肿、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等,一个病、一个病来授课,而要把这一套做法用来讲授中医的肝病,那就会忽略了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显然,这是不适宜的,因此说现在没有将中医理论放在应有重点来讲,而是以病为单元来讲(好多书内病、症不分),是违背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违背了宏观学说的,这样,哪里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
从前学习中医的方法,是先从基础理论入门,如《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将基础扎牢实了,然后再选《医宗金鉴》或是《景岳全书》或是其他大家的著作钻研,再跟师临证几年,方可悬壶挂牌行医。现在走这条路径是否妥当?值得借鉴、参考,找出一条更好的路子.不过,余以为先扎牢理论基础,头脑里有了阴阳五行这个整体的指导思想后,再学病症,接触临证为好。
通过这样培养出的中医,对疑难病症的认识,用阴阳五行学说观点来辨证论治,思路广治法多,对疑难病症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由于《内经》富于哲理性,是宏观医学,经过几年的临证,往往会从这部经典著作中,悟出独到的见解,产生自己的学术思想,因此中医史上出现过好多流派,如经方派、温病派、主火派、滋阴派、真阴不足论、先天后天根本论等大家,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章节。
为什么现在中医没有这样的大家出现?余以为这与对中医的特点认识不够有关,与培养中医的方法有关,与将宏观学说导向微观医学有关、、、、、、如果现在还不及时从中医的特点来抓教学、来培养人材,那将会出现许多"翻讲义查号对座治病"、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那将会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藏给糟溅了,那样中医的处境就更糟了——到那时,可就愧对祖宗了!

杂感录(十)
(十)

余行医一生,细研医术之道,注重辨证论治,然而有时尽管辨证准确,可是对好多疾病也有不能获得良效的时候,于是联想到常山可以截疟,着意在《本草纲目》中寻找具有这样能截断病根的药物,配合在辨证施治的方剂中应用,常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有时不仅用中药,还用西药。
医学发展到今日,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疾病的认识,已非昔日仅从四诊就能诊断清楚,找到病因、病根了,还需要通过西医的化验、仪器的检查,如西医对细菌、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西医在这方面要比中医先进,应用抗菌素、抗病毒的药物治病占有优势。为了患者的性命,何必要独守门户之见,墨守成规?我们中医为何不用截断病根的西药,来搭救一条人命呢?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西医在抗病毒的药物方面,还找不到针对各种病毒的药物。这就需要中、西医结合针对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从中药宝库中如《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找出具有抑制、杀灭细菌、病毒的药物来。
余开始选择西药时,发现这类药的副作用太多,太大,有的还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往往抢求不及时,耽误了病人性命。于是改弦易辙,从中药宝藏中寻找,如对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选用黄连、黄芩、银花、连翘、薄公英、、、、、对病毒造成的病选用板兰根、大青叶、草河车、青黛、山豆根、、、、、还从民间的偏方、验方中去挖掘具有截断病根的药物,寻找截痨、截癌、截病毒的良药,可是因为没有化验室的设备做试验,往往找不准确,常为此感到苦恼。
看来,这不是一个医者的事,还需要广大的药物学家探索、研究。据我了解:目前中药西制的“清开灵注射剂”,对于病毒引起的一些疾病,临床应用常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反映不错。这说明中、西药的结合是一条光明的大道。
因此,这是一件值得大力提倡的事,卫生部门应该动员、组织广大的医、药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寻找出更安全、更有效的具有截断病根的中药,来搞高疗效,更好地为患者造福。
如此看来,提倡中、西医药的结合,也是当代中医应选择得一条道路,顺时而为,与时俱进,可谓善于掌握医术的智者矣。
2008-06-05 07:54 9楼
老酒弥醇品《杂感》

老酒弥醇品《杂感》
吾邑耆宿陈翁有唐《杂感录》刊出,读罢其文,如饮一壶陈年佳酿,美味酩酊。先生一生坎坷,饱阅沧桑,矢志国医不移。虽年届古稀,诊余医暇,吟诗撰说,良言奇话,明训妙语多多。《杂感》刊焉,老道之见,精辟之论,直谏之议。。笔力遒劲。老骥伏枥,千里之志犹存,豪迈之气不减,忧患之意未顿,兴医春心常春!心闸已开,望先生保重身体,健言续发,更多高论!!!渔翁谨撰
2008-06-08 17:20 10楼
杂感(十一)
(十一)

针灸、外敷、贴药、导引(按摩)是中医外治疾病的重要技能,《灵枢经》、《诸病源候论》均有专论,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这些疗法,因而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掌握这些技能,否则的话,光用药治病只能说是半个中医,哪能成为良医?
记得当年在太谷学西医时,康复医院的门诊部走廓内挂满了患者送的《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之类的牌篇。余的夏老师北京人,继承父业针术,曾治好不少聋哑病,还有慢性病如凝肩(肩周炎)、胆石(胆结石)、绞肠痧等疑难病症,名噪晋中。我县已故中医李上林,治乳腺不通,针膻中、乳根,拈针少府穴(也可能是二、三掌骨,指、掌骨间?记不清了),乳汁即刻喷如涌泉,令人咋舌。我们有这样的医术,作为一个中医为何不继承、不学,仅仅掌握了药治就固步自封了?
余亲身体会,在来不及用药,或是病人昏迷不能服药时,针灸往往能起
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临证时曾遇到好多厥逆危病,只用一枚小小银针就能起
到良效,如温病大热导至暴盲,针刺上、下光明立即复明,温病引起的痉症
针刺风池、内关、后溪、承山等穴即刻解痉;又如患者青霉素过敏,来不
及打针,急针鼻尖、内关、合谷穴,便能赢得时间注射付肾素得以生返。遇
到心绞痛病人,急刺内关、膻中、乳根穴就能保住性命---好多病只要选好
穴位,注意手法,平素练功,大多能妙手回春。
有些中医也知道针灸、引导的神效,然而就是不能熟读经书,深钻细研,
掌握不了十二经络病变的特征,下不了苦功练习掌法、指法(练功的书有《针
术手法》等书),掌握不了要领,以至今日将“透天凉”、“烧山火”这些绝技
逐渐地失传 ,以至中医在现代人眼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威信,真是让人痛
心矣。
余以为有好多的疑难病症,应用内、外治法,肯定能取得良效。我们祖国有这样好的医学,立志做良医者,何不下苦功继承?结合上现代西医的解剖学钻研,配合药服,肯定会获得益处,让中医的这份宝贵遗产保留下来,发扬光大,重新开出灿烂的花朵。
2008-06-08 17:20 11楼
杂感录(十二)
(十二)
近年来与同行商榷医术,得知不少人没卖过《诸病源候论》,这大概是书中谈病源多,论治得少,没有附方药的缘故吧?殊不知这是一部扎基础的巨著,基础没扎牢固,焉能治好病?书中有好多章节,都附有导引法,可见古德先贤十分重视这一治法。余以为除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经典著作外,还需认真读一读此书,以便弄清病源、病理,心中有数,施治时集思广益,好采用针对性的治法。
近日有好多腰痛患者求诊,言说经中、西医吃药打针多日,没有明显的效果。细问病史,不少是熬夜打麻将所致,也有过度劳作而痛的,经西医服止痛之类的药物,只能缓解,起到临时止痛的效果,一旦停药便又疼痛。细思:这类病大多是久坐、过劳引起肌肉紧张、疲劳所致。西医所谓“腰肌劳损”,可见病在肌肉,当以外治为重点,嘱咐患者家属:令患者俯卧,双掌侧沿腰肌由上而下叩打三十六次,然后由上而下揉搓三十次,寻找明显的痛点(所谓阿是穴),中指点穴左右揉搓三十六次,再用掌侧叩打。最后再施同样手法导引对侧腰肌。让家属记住,回去早晚两次照法按摩。
外敷:乳香15克没药15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山栀15克桃仁6克研细末酒调敷局部:内服:泽兰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牛子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郁金10克童便为引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四日来诊,腰痛大减。诊脉尺虚前方加杜仲12克川断12克又服五剂后愈。
此内、外同时施治,效果满意。可见识得病源、病机,心中有底了,采取针对性的治法,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还有一例,某女干部,心胸狭窄,第一次打麻将输掉八百多元,想到用这些钱能买好多的东西,越想越气,竟然独说独道,昼夜不眠,以致精神失常,服中药、西药不少,仍不见效,好多医生劝送精神病院。其夫与余商量,余言“切不可送去”,这样的患者到了精神病院,看到精神病人的种种诡异言行,只能加病。此乃心病也,当针对心施治,劝其夫找几个朋友故意将其输掉的钱如数让她嬴了回来,病便能好。后刨回钱后,没服一味药,精神恢复正常。可见针对病源施治不用服药也能治愈病。此例病对余触动挺大,治病之法,不可一味迷信药物也。曾写一短篇小说《妙方》,发至《小说阅读网》上。
由此可见,医者不读《诸病源候论》,不究病源,心中无底,哪里能够想出针对病源,采取相应的办法治病?故尔,余常劝同行要读《诸病源候论》。
⬅ 郑百川灯谜艺术 老茶馆 小品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