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七”上天到提高中医疗效的一则假想

2009-02-16 20:38 楼主

神七上天到提高中医疗效的一则假想


建国后,特别是最近十几二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医书籍整理出版工作明显加快了步伐,几乎所有首批500名国家级名老中医都有专著问世,加之对建国前历代名医典籍的搜集、整理、点校等,中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蔚为大观。总体言之,是进步的表现。
在这喜人的局面背后,吾却发现了常人容易忽略的隐忧:由于临床所见不同、体会各异,在具体的某一种病上,往往张家言气、李家重血,或强调扶正、或强调祛邪,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特别对青年中医来说,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辩证功底尚浅,情况就更为严重,其学一名医经验后,有效则奉为秘方至宝,不效则斥为无用,全不知是根基不牢的缘故。更可怕的是,此种现象在很多高年资中医里同样存在。吾求学时就常听老师们说某某人的方子好用,某某人的方子无效。现在想来,此种言论本身就是一种脱离辨证论治的观点,乃中医之大忌。

但此现象乃客观存在之事实,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吾常陷入苦思:如何才能避免惟方论而后或执方或否方的怪圈,真正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呢?


吾业医十载,遵俯而读、仰而思之训,读书临证不敢稍有松懈。习广东靳瑞之靳三针日久,忽有所悟,不敢自秘,今特公之于诸同好。靳氏三针之所以疗效奇高,乃因其集历代名医治某病所使用穴位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穴位为组方。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可以移用于中医遣方用药中来呢?吾试用之,果然疗效大增。后更悟之,此即由博返约之变化也。举痹症为例,当代朱良春、焦树德、王为兰均名重一时,但用药自成体系。吾细析之,其三家均注重肾督的作用,而朱氏虫类药有奇效,焦氏分型较细,结合而用之,疗效明显增强。再如胃痛,董建华赏用胃苏饮,焦树德创有三合汤,朱良春自拟芪术散,吾师董松泉擅投董氏调气汤,吾择诸方中通用之品合而为方,略事加减,通治各型胃病,多获良效。

但此法亦非完善之法,它需要阅读大量名医典籍。而前面说过,中医典籍太过繁多,青年学子往往无从下手。并且这还需要大量的财力作支持,充沛的精力作保障,还要有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呢?

吾苦思不得其解,致夜不能寐。恰逢今夏神七上天,举国欢腾;吾受其启发,突发奇想,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虽明知不能成,亦不甘沉默,故再言之。

此假想就是,召集全国范围内某一领域内(如痹症、糖尿病、高血压)最著名的老中医,集之于一堂,各应诊若干位同类患者,统计疗效,也就是形成类似于打擂的局面。先哲云:有其长必有其短。各位名老中医虽然都有各自的经验方,疗效甚高,但还未能尽愈诸病。所以第二步则是各位老中医摒弃流派观念,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商讨最佳方案,并做理论上的升华。

若此假想能成真,则不出数年,中医必将在很多病种上取得真正的重大突破;青年学子再不会求学无门、茫茫然无从下手;整体行业之前景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此假想,需要当局者的极大魄力,要有战略家的眼光,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而且各位名老中医早已功成名就,推翻自我、从头再来,更需要他们有抛名舍利的决心。

神七上天成功,根基在于集中了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人才。已为中医提供了成功的样板。若此假想真能变为现实,中医的春天还会远吗?





杏李园主人
2008.12.5.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从“郭德纲现象”看中医发展之路 老茶馆 癫痫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