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语录》选集4------临床经验

2008-06-05 20:46 楼主
《李翰卿语录》选集4---临床经验
治病必须找到其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如一人舌质红,用滋阴之法而不愈.珍之脘腹拒按。并无其他阴虚症状,以消导之法即愈,一月经闭止者,曾用大承气而愈,一神昏谵语者,亦以承气而愈等等,均是认定病因均在肠胃,所以取效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6-05 20:46 2楼
对一症的治疗,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如治疗发烧,不能单纯退烧,要了解烧是怎样发生的,如系表热,则予解表即愈,如系阴虚,则必须滋阴才会取效。假如一味地退热,不究其原因,就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即是这个意思。
2008-06-05 20:47 3楼
治病要结合病机,关注病变趋势。病情向纵深发展者,可以阻截之;向愈的阶段,可以诱导之。如肝炎久治不愈,即有向肝硬化转变的趋势。为什么会硬化呢?因津液受伤,脉络阻滞的结果。如何阻截呢?滋阴养血通络等法是也。考虑其肾虚者,更当滋肾,当然亦须避免**,戒酒,以免重伤其阴。
2008-06-05 20:47 4楼
治病当结合气候环境不同而施治。例如在久旱无雨的干燥气候下,明明需要宣透,但用药就不能过分温燥;反之,在淫雨缠绵的湿润气候之中,纵然需要滋阴,用药也不必过度濡润,否则对于疾病是有害的。
2008-06-05 20:48 5楼
表证,遇有表寒、表热不明显,或似是而非之际,用药宁可偏其凉而不可偏其温。
2008-06-05 20:48 6楼
温病邪在卫分的主要治法是辛凉解表,但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白、口渴不甚的情况下,亦有用辛温解表的时候。例如春温之用荆防解表汤,阴暑之用三物香薷饮,凉燥之用杏苏饮等。
2008-06-05 20:49 7楼
表证汗解是千古不易的定法,但不管内部有无兼证,片面地进行发汗,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汗不出或使病情加剧的可能,所以发汗之法也必须根据一定法则,不是随便使用的。
2008-06-05 20:49 8楼
伤寒病愈后气虚滓液朱复,余热未尽,而有喜冷、少气、欲呕等现象吋,最忌一般溫补药品,如人参、黄芪等药。因为这些药品虽能补虚,但不能清热,最易留邪为患。
2008-06-05 20:49 9楼
伤寒病解后,周身发热,汗出即解,须臾又热而汗,如此多次,汗出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寒热往来,气喘,怔仲,气虚不足以息,以及左脉微细,按之即无,屆肝胆虚极,肝风将动,元气欲脱之证,药重用山萸肉30~60克,方用来复汤.
2008-06-05 20:50 10楼
治内伤吋要考虑到有无外感,治外感时要考虑到有无内伤。如有夹杂,要考虑其孰轻孰重,孰宾孰主,治法上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兼顾。只有辨清夹杂,审清其主次量比,对证下药,才能得当。
2008-06-05 20:50 11楼
甘温除大热,其热为内伤热,而非外感热,内伤与外感之区别,均可作为其鉴别的依据。又,甘温所除之热为虚热,而非实热,其脉象以虚而大为特点,手心烧(应与阴虚、停食之手心热相区別),伴有倦怠(须与清暑益气汤证区别,从时令上区别)等特征。须综合分析,细心体会,方不致误
⬅ 《李翰卿语录》选集2------辨证心法 老茶馆 气血精神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