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数却有寒症,如何理解?

2010-12-28 11:10 楼主
这段时间遇到了几个女性朋友,发现她们有人脉数,却自述有寒症。其一是,脉偏快,介于数与平之间,自述症状就是怕冷;痛经、得温则缓。
另有一人,右尺弱,弱于左尺,脉数。也自述有怕冷之类的寒症。
该如何解释??谢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2-28 11:15 2楼
阴寒胜格阳气于外~~~不懂瞎说而已
2010-12-28 13:54 3楼
有没有其他脉象?
2010-12-28 13:56 4楼
数脉还有一种情况是代偿性心搏,一般这种情况的数脉无力,这时需要病人的其他脉象和症状来诊断
2010-12-28 19:31 5楼
很好,学习了,希望有人给解释
2010-12-28 20:03 6楼
在临时板主转发的陈玉琴老师的网络问答中,提到过当人体气血过少时也会出现数脉的情况。
2010-12-28 20:35 7楼
看一下这里,回答你的问题:/threads/12222
2010-12-28 20:37 8楼
数脉为中医脉诊病脉之一,一般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及临床应证,其实不然,诊断病情,断不能模糊,宜细审之,方能无虑。去其谬误,正源澄本,辨证施治,诚为中医。寸口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约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名曰数脉,为中医脉诊28病脉之一。



1 首论

数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1] ,详查只言: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则并无以数脉言热者。而大家知道的“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诸医家也不尽然同意此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285条言:“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此条无论少阴寒化或热化证,均可见此脉。其数脉之象,仲景未言但热无寒。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无一定论。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脉神章言 [2] :“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更提出沉细数之脉用温补命门之品的说法。18世纪日本中医学家丹波元简的《脉学辑要》引薛慎斋言:“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接之无力而数耳,宜深察之”。本人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凡年轻、体盛、病浅而见数脉之象,多实热,转归伤阴耗液后多见虚数阴津亏损之脉,而年老、体衰、病久而见数脉,则多为心肾之阳气虚衰。阳气不固,薄流外越,鼓脉而数象出,此证则应慎之,宜“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方可无虑。

2 临床病案



患者,女,55岁,于2002年7月16日中午12:00在家人扶持下步行至我院门诊中医内科就诊;自诉近3天气短乏力,自汗心慌,左胸闷痛,自服丹参片北京降压0号无效。8年高血压病史。查面色白欠荣,汗出反多衣,气喘动甚,口干苦不欲饮水,手足温,纳差多梦,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欠润,脉沉细数。血压155/100mmHg,心率96次/min,呼吸25次/min,X线检查为:左心室增大,心电图诊为:左心室肥大。初诊中医:胸痹心痛之心阴亏耗;西医: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用天王补心丹,取滋阴养心活血之法。翌日复诊:症状未解,胸闷痛甚,无效。细思昨日诊断用药,见数脉而定阴虚内热,自以为得当,实则谬误。患者就诊时为盛夏,虽汗出却多衣,手足温。气候使然;口干不欲饮水。阳虚不布津上承之故,加之受多年高血压病史原因影响,初诊即跨入主观非阴虚莫属之偏见,实为心阳不振使然。当即改方为补益阳气、温振心阳之参附汤加味:炮附子(先煎30min)15g,红参(另炖兑入)10g,生姜10g,大枣5枚,桂枝(后下)10g,薤白10g,川芎6g,炙甘草10g,服后症状大减,续服2剂。三日后复诊:除气稍短,脉沉细外,余症悉无,数脉已不见。其心率降至74次/min,血压150/95mmHg。因患者煎药不便,嘱其改服“附桂理中丸”数合,配合西医适当治疗。随访至今,除高血压病存在外,前心脏之症状未曾发作。



3 分析

此例病案,较为典型,此类例子较多。由此看来,正如前所述,数脉之应病,无一定之理,乍看奇怪,实则符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之要旨。无绝对看相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重阴必阳”一句。诸多解释,取其一义,沉脉属阴,细脉亦属阴,两阴相重,则显假阳之数脉。脉之搏动,全赖心阳鼓励,心阴支持。心阴亏虚,心阳无守,则搏动急数,此为一理;反之,阴气重盛,逼阳外出,脉搏亦数,也为实际。临证诊断,数脉之应证,当参合其他症状而定,不可凭一时之见而致疏忽。西医“伤寒病”高热患者,还有“相对缓脉”诊断要点之说,更何况经过几千年临床检验的中医辨证论治学说。正所谓博大精深,方兴未艾,有待我们去挖掘,去发扬光大。其实本人有关数脉的刍议,深入研究均为中医基础理论所包含,源由理解不深之故,各家学说的所谓“大凡看法”,各持己见,其正确与否,当从基础中查找,以明其义。晋代医家王叔和《脉经》序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说明脉诊在四诊中之难处,但临床上却不能不明确,诊断病证离它不可。数脉之象,最易辨别,于简单处见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方为辨证论治之精华,此乃中医学意义。
2010-12-28 20:54 9楼
天啊!王叔和的脉经上写的好清楚啊!再,你摸她快,她紧不?弦不?或许还有来例假的可能。再,跳的快跟,命门火不旺是两回事!本来就寒大,都寒凝经脉了,那她再不跳快点怎么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谢啊!回去多看看脉书。再摸几个老头老太太的脉就好了!现在小姑娘的脉很复杂的,忧郁会扰乱心神,也会影响脉的,刚开始学摸脉,别想那么多,要更多的结合临床,还有脾胃,面色等等。
希望我可以帮到你。
2010-12-28 21:44 10楼
这段时间遇到了几个女性朋友,发现她们有人脉数,却自述有寒症。其一是,脉偏快,介于数与平之间,自述症状就是怕冷;痛经、得温则缓。

此证叫寒包火,寒气外侵,卫气闭内阳不得外泄,内郁生内热,热移脉管中则脉动数。风热则直中于上,风寒直中于下足三阴和下焦,故痛经,得温通则不痛,柴胡桂枝汤加麻黄,丹皮

另有一人,右尺弱,弱于左尺,脉数。也自述有怕冷之类的寒症。
该如何解释??谢谢!!

右尺主肾中之阳,左尺主肾中之阴,肾阳弱于肾阴故怕冷,用桂附地黄圆。
2010-12-28 22:13 11楼
哦,这样分的吗。我看《伤寒论》是这样说呀:太阳症,脉浮,是强调浮。少阴,脉微细,是强调细。阴阳不就是寒热吗。并 没有说数代表的热还是寒哟。
⬅ 欣喜 老茶馆 中西医药在对激素作用的同与不同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