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老中医交谈录

2009-02-22 15:37 楼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2-21 19:49:43 / 个人分类:个人原创专栏
查看( 19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
唐姓老中医交谈录
作者:薛东庆
唐姓老中医,是我练身体圈子里的一个退休老中医,我称她为唐阿姨。相处的时间久了,彼此有了了解。`渐渐有了一些话题。
一,简要介绍 唐姓老中医,今年67了。原来在无锡乡下镇医院上退下来了。因为身体的缘故,经人推荐跟我师父袁林发一起来惠山练身体。跟师父练吴式太极拳。 唐阿姨早年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58级的。跟周本善是同学。跟常熟名中医,外号陶半仙的陶君仁先生抄方一年。跟无锡中医院的陶念唐中医侍诊过。 解放前是个大户人家,他父亲是个西医,跟中医丁光迪先生相熟。当初学的中医,就是丁老推荐的。 早上练完身体,闲下来的时候,我经常性的跟她谈谈中医。 我问过以前上中医学些什么?主要是伤寒、金匮、本草纲目。当时要求金匮等原文都要求背诵,方子也得背很多。她说。 那我开始问了,现在记住几个方子了。她笑说:全忘了。呵呵。 她的意思一开始要打好基础,等功底扎实了,临证了,要根据临床情况走。
二谈临床与抄方 唐老中医立足临床。在谈及名中医现象时,她说了几点,总结出来, 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临床水平不好的,笔杆子好的,会写文章。 另一种,是临床水平好的,不太会写文章。临床与文笔都好的很少。 谈论中我也有感概,现在能沉下心来搞临床的很少,出书编书成风。动辄大师称谓, 好像在中医衰退的时候,大师辈出。世风日下。现在我听到大师就感冒。 问及当时实习的时候,唐阿姨跟陶君仁先生侍诊过一年。 抄过一年的方子。那些方子前些天,被她整理旧物处理掉了。 谈及抄方,她曾谈到,因为门诊量大,一天要看80-100位病人。 因为写字快,被陶君仁老先生选中。 谈及抄方时,我想起外祖父当时拜师学习中医的种种 。在老师那里,前三年,只是在老师那里,料理日常杂事。(我的观点,不传无德之人。) 老一辈对中医都有特别的情感。说他们保守,是不了解他们。本领来之不易,自然弥足珍惜。他们都把中医当成宝贝。传统的东西,讲的是以心换心。 旧时学中医,一是你在找老师,老师也在找学生。一旦发现好苗子后,都是全力培养。师父与师傅,感情是不一样的。你学的勤,他教的也上心。 认了师父后,师父会按照他的教学思路与你的性格相结合来教你。 会很严格的, 出现打骂现象也是有的。谈及跟陶君仁侍诊的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差错,当着病人的面,痛骂唐老中医的一个同学(女)。 一点情面不给的。 各位阅者,可以问问上了年纪的中医,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经历。 唐阿姨因为家境的原因,60年代时从无锡中医院下到乡下卫生院。
三,谈及分配 谈及此事,又涉到分配的问题,唐阿姨曾说过:以前成绩好的分配到大医院,差的分配到农村。多年结果呢。农村这批中医的临床水平好的。 我想想,道理很简单,老百姓找你看病,你看不好,下次就不找你了。 处方没有疗效,你就没有病人,没有饭吃。老百姓逼着你下功夫不可。 回想现在学习中医的环境,跟以前是不可以比较的。老一辈的中医能够把中医在老百姓心中扎根,我们这一代,不努力,对不起他们。
四,谈及中医的继承发展问题。 这个很复杂,有许许多多的原因,涉及体制、教育、经济各方面。 因为本人写文章有一个原则,公开情况不谈政治,不谈体制。 对此唐阿姨随口说过,再过10年,无锡找不到传统中医了。 这个方面,有很多感慨的,现在市场经济,很多名中医,名声在外,可是家境不好。 这个也是当初外公在晚年所说的,中医被西医打败了。现在的中医院已经沦落为一个或几个科室了。谈不上中医特色。 完全是扯蛋。中医的发展要有一个群体,要有人。指望几个名老中医 来发展,不现实的。 自身要硬朗,抓好临床,老百姓看病时第一时间想到中医,找中医。
四,补:新订柔肝汤 陶君仁老中医,创柔肝汤名方,擅治肝病。 白芍 炙甘草 炒麦芽 全瓜蒌 茵陈 鸡苏散 连翘 此方为唐老中医口授所传。 薛东庆随笔写于2009.2.20。 若有转载,请注上本人姓名,谢谢配合。

http://www.gltcm.cn/?action/viewspa....gltcm.cn/?action/viewspace/itemid/28948.html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小孩外伤不可轻易放过 老茶馆 今日书账(0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