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2011-01-02 20:55 楼主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 Bambusa tuldoides Munro 、大头典竹 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 var.henonis Stapf 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植物形态] 青秆竹 乔木或灌木。杆自立,中空,节间圆筒形,表面绿色,叶互生,叶片狭披针形,淡绿色,基部圆形,全缘,疏生细柔毛。花少见,生长数十年开花后植物即死亡。
大头典竹 杆稍弯曲,节间有毡状毛茸。
淡竹杆的每节分枝两枚,其不分枝的节间作原筒形,而分枝的一侧则扁平或具纵沟。
淡竹
[药材性状] 竹茹为不规则的丝条,扎成圆柱形的把或盘曲成团,有的为乱丝状,曲折而拘挛。浅绿色或黄绿色,宽窄厚薄不等,两头不整齐,纵面多劈破,一般的碎末较多。质柔软而轻松,有弹性。有竹之清香气,味淡。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市场。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03 20:34 2楼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刮下的中间层。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呕。
【临床应用】1. 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厚。竹茹寒能清热,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等药同用。
2. 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常与橘皮、半夏等药同用;对妊娠呕吐之症,本品也可应用。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为焦用,减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时加适量姜汁,可减少其寒性,并加强止呕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竹沥: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性味甘寒,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为一两至二两,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方剂举例】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治哕逆。
2011-01-06 20:11 3楼
竹茹味甘,性微寒。本品有清热除烦,化痰止呕的作用。
胃中有热引起的呕逆心烦,食入即吐,舌苔黄、口渴、脉数等,常以本品配合黄连、橘皮、半夏、茯苓等同用。如中焦痰热上逆,症见呕吐胁胀,惊悸不眠,中焦烦乱,呃逆,口苦,呕吐物呈痰浊样粘液,或带臭味者,可以本品配枳实、半夏、橘皮、茯苓、甘草(局方温胆汤)、黄芩、杷叶等同用。如胃虚有热而致的呕逆、心烦,本品最为适用,味甘能和胃,性寒能清热,常配合橘皮、党参、甘草、大枣(《金匮》橘皮竹茹汤)等同用。
妊娠恶阻,呕吐心烦,常用本品配黄芩、橘皮、茯苓、苏梗、竹叶等同用。
竹叶清上焦烦热,凉心利水。竹茹清中焦烦热,和胃止呕。
半夏温燥,化湿痰而止呕。竹茹甘寒,消热痰而止呕。
枇杷叶清肺胃之热,偏用于风热实火所引起的咳嗽、呕吐。竹茹清肺胃之热,偏用于虚热痰浊导致的心烦、呕逆。
用量一般4.5~9克。
2012-02-02 10:30 4楼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味甘,性凉。
入胃、胆经。功能:清热、凉血、化痰、止吐。主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胎动、惊痫。内服:煎汤,6~10g。外用:
熬膏贴。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实验表明: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眩晕症茯苓30g,白术、党参各12g,桂枝、竹茹、半夏、陈皮、天麻各9g,川附片、砂仁、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7枚。随证加减。治疗57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13 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山东中医杂志1991;10(4):21〕
2. 治疗神经官能症竹茹、炒枳实、陈皮、姜半夏、茯苓各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13例,结果:治愈 7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中原医刊1991;18(1):40〕
3. 治疗胃脘痛黄连3~9g,半夏、陈皮、茯苓、姜竹茹、枳壳各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50例,结果:临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陕西中医1990;11(11):489〕
4.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苏叶、黄连各6g,党参、茯苓各10g,半夏、姜竹茹、郁金、香附各9g,白芍12g,吴茱萸、甘草各3g。如胃寒明显者加良姜;兼见少阳证加柴胡;胃阴不足加麦冬、石斛;郁热甚者加蒲公英;腑实者加大黄;血淤加丹参饮。治疗35例,结果: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或显著减少)24 例,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胃镜复查有少量返流胆汁)9 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1991;12(3):108〕
方剂选用:
1. 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穰)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温胆汤)
2. 治疗伤暑烦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锥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
(《圣济总录》竹茹汤)
3. 治疗黄泡热疮:真麻油二两,青木香二两,青竹茹一小团,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渣,入松脂(研)半两,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方》)
4. 治疗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
(《备急千金要方》)
5. 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略》竹皮大丸)
6. 治疗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汤)
7. 治疗齿龈间血出不止:生竹茹二两,醋煮含之。(《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竹茹配伍瓜蒌、黄芩 竹茹、瓜蒌皆清热化痰,且瓜蒌又行气宽胸;黄芩清肺热。三药伍用,有清热化痰、行气宽胸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高热胸闷、咳嗽痰黄者。
竹茹配伍石斛 竹茹味甘微寒,清胃热、泄胆火、降逆止呕;石斛甘淡性凉,养胃阴、清虚热、生津止咳。二者伍用,清、补兼施,共奏清热养阴、和中调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胃热之呕吐、不食、或干呕、烦渴以及妊娠呕吐因胃热上扰引起者。
【注意事项】
宜忌:“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药品化义》)
“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本经逢原》)
附注:竹茹亦称生竹茹、青竹茹或竹二青。据文献记载,供药用的植物竹的品种很不一致,大多认为淡竹药用较好,故常用淡竹茹。从当年新竹刮取者,质柔韧,细软均匀,品质较佳,故处方习用嫩竹茹、细竹茹之名。
从新鲜淡竹上刮取的二层皮,不经晾干而入药者称鲜竹茹。其性最寒,清热化痰除烦力胜,每多用于痰热交阻、神昏狂乱、烦躁不宁等证;也可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之证,常与黄芩、瓜蒌、大贝母等配伍。
竹茹用文火炒至微焦者称炒竹茹,经炒制后可减其寒凉之性,适用于胃虚呃逆,常与补气和胃药同用;竹茹用姜汁拌炒入药者称姜竹茹,其性偏温,降逆止呕力胜,故无论胃寒、胃热之呕逆均可应用。
附药竹沥竹沥(《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胃经。功能清热化痰,镇惊利窍。主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内服:冲服,30~60g;入丸剂或熬膏。
研究证明,竹沥有明显的祛痰、镇咳作用。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本草衍义》)
“竹沥,竹之浸液也。《经》云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后,寒气应减,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家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经脉流转,外症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热止烦闷者,取其甘寒清热益阴之功耳。观古人以竹沥治中风,则知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痰热所致。不然,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甘寒滑利之药治之哉。”(《本草经疏》)
“竹沥乃阴虚有大热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本草选》)
“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本草纲目》)
“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丹溪心法》)
“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疮杀虫;竹茹专清胃腑,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本经逢原》)
⬅ 皂荚(皂角) 老茶馆 竹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