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的辨别和治则。

2009-02-28 19:44 楼主
中医治病,要达到辨证准确,施治无误,除了具备扎实的中医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外,我认为还需掌握对证的辨别要领和方法。现在试述如下。

《一》气虚,阳虚,湿困之辨别。

相同点:乏力,自汗,小便清,大便不食,不渴等。

气虚:

面色晄白,舌淡嫩有苔,脉无力,虚大兼濡。


周身绵软无力,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自汗清稀,容易感冒,偶有低烧。甚者可见气虚下陷,二便滑泄,脱肛阴挺。

阳虚:

舌淡胖嫩,色青多津,脉沉迟无力。

汗出发凉,肢冷祛寒,下利清谷。

湿困:

舌苔腻,脉濡缓。

酸困沉重,下肢浮肿,头部沉重,汗出发粘,脘腹闷胀,胃纳呆滞,胃觉减退,食欲不振。

治疗:

气虚,用补气法。
方:四君子汤为代表。
有下陷的,补中益气汤。
表卫不固,玉屏风散。

阳虚,用扶阳法。
方:右归饮为代表。
阴寒内盛严重者,四逆汤。

湿困,祛湿法。
方:三仁汤为代表。
《二》阴虚,伤津,精亏,血虚之辨别。

相同点:头晕,目眩,眼花,咽干,耳鸣,大便干结,脉细。

阴虚:

舌形坚敛,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无力。

形体消瘦,盗汗,腰膝酸软。常常兼有虚热现象。

伤津:

苔糙少津,脉细数。

口渴唇焦舌燥。伴有小便短少。甚者,口唇焦干燥裂,舌干如锉,皮肤干燥或干瘪无弹性,肢体软弱无力,呈痿躄状态。

精亏:

舌质偏红。脉细弱。

未老先衰,记忆力下降,思考能力低下。形体羸瘦,腰膝无力,精液少不
育,或经枯不孕。甚者,目黯,视物不清。小儿可见发育迟缓,骨骼萎软,智力低下,动作迟缓。

血虚:

舌质淡,脉沉细或有涩象。

面色苍白,萎黄。唇舌指甲淡白无血色,心悸失眠,毛发不荣,肢体发麻,皮肤瘙痒。

治疗:

阴虚,滋补肾阴入手。
方:六味地黄丸。
阴虚阳亢的,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伤津,生津养液。
方:增液汤。五汁饮。

精亏,补肾填精。
方:河车大造丸。金刚丸。

血虚,用补血法。
方:四物汤。归脾汤。
《三》瘀血,气结,痰瘀之辨别。

相同点:局部出现包块,疼痛,病情顽固,一般治法不易奏效。

瘀血:

舌色紫黯或有青紫瘀斑。脉弦涩。

有三瘀症《瘀痛,瘀块,瘀斑》。瘀痛固定,痛而拒按,痛况顽烈,或夜间增剧。瘀块多见腹部,包块质地硬,位置固定。瘀癍常见于皮肤,粘膜上,呈斑片状或斑点状。

气结:

苔白腻,脉弦滑。

咽部常常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时隐时现,长期不消。或腹部膨满疼痛,可见肠型痞块,扣之如鼓,呕吐频频,矢气难消。或胁下有胀痛,拒按,胃纳呆滞。或见少腹,乳房等处出现质地柔软,边缘不清的痛性包块。

痰结:

苔滑或白腻。脉弦滑。

包块多见于颈项,颌下,腋窝,一般较小。位置浅表,按之不硬,推之能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推之难移,渐感疼痛。如溃后脓水清稀,中间有败絮状物,或形成漏管,长期不愈。

治疗:

瘀血,活血祛瘀。
方:桃红四物汤。

气结,破气散结。
方:半夏厚朴汤。

痰结,消痰散结。
方:初起,消遥散。后期,六味地黄汤。
《四》实火,火毒,瘟毒之辨别。

相同点:便秘尿赤,高烧,谵语,皮肤发红,或出现斑疹。

实火:

舌质红赤,苔焦黄,干燥起芒刺。脉洪大数实。

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糜烂,牙龈肿痛。甚者多汗心烦,面目红赤,胸腹灼热,唇焦口燥,渴喜冷饮。有时便溏,泄泻秽臭。排尿灼痛。有鼻衄,吐血,便血,尿血等。更甚者,狂躁,抽搐,痉挛,神昏。

火毒:

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皮肤红赤灼热,肿痛,如有光泽,或形成痈肿。继而肿势蔓延,边界不清,皮肤转为暗红,同时有寒战,口渴。甚者,精神萎顿,多汗。脉虚数。更甚者,神识不清,昏迷。皮肤化脓腐烂,或咽喉肿痛。

瘟毒:

舌红苔黄,起芒刺。脉洪数或弦数。

颐颌或耳垂之下漫肿疼痛,皮色发红,张口及咀嚼感到困难。或咽喉红肿糜烂,皮肤丹痧红疹密布,或融合成片。剧者,有恶寒,头痛口渴,纳呆。甚者,嗜睡,神昏,痉厥。

治疗:

实火,清热泻火或清营凉血。
方:气分,白虎汤。
血分,犀角地黄汤。

火毒,泻火解毒。
方:黄连解毒汤。

瘟毒,清瘟解毒或清瘟败毒。
方:普济消毒饮。
[五]痰浊,湿浊,秽浊之辨别。

相同点:胸腹痞满,恶心,眩晕,或有神识障碍。

痰浊:

苔滑或腻。脉滑。

常有咳唾多量痰涎,虽久病而无衰象,虽人瘦而精神不委顿,喉中有痰鸣之声。或见头胀,精神失常,甚者引起昏迷。

湿浊:

苔白腻而厚。脉濡。

口中发粘或口淡,或口腻回甜,胃纳呆滞,食而无味,吞酸,四肢困重,怠倦嗜卧,大便溏泄,身热不扬。甚者耳聋。

秽浊:

舌苔腐垢。脉弦数。

突然发病,头目昏晕卒然跌仆,神情恍惚,人事不省,肢冷口噤,面色发青,口气臭秽,躁扰不宁。或狂言妄语。或卒然心腹刺痛。或胸腹满痛,痧胀吐泻。或欲吐泻而不得,心腹烦冤,闷乱欲死。

治疗:

痰浊,祛痰法。
方:二陈汤。

湿浊,芳香化湿。
方:藿朴夏苓汤。

秽浊,辟秽化浊。
方:调气平胃汤。
[六] 气滞,痰阻,食滞之辨别。

相同点:局部发胀疼痛,痞块,消化或呼吸不畅,粪便,痰液,宿食排出不畅。

气滞:

舌色暗。脉弦。

局部胀满憋闷,窜痛,多发生于胸胁脘腹等处。或在腹部出现聚散无定,边缘不清的软性痞块。或有消化不良现象。女性有乳房胀痛,经行不畅。

痰阻:

舌红,苔黄或厚腻。脉滑,洪数或弦。

胸部痞闷,咳嗽喘息,喉中痰鸣,喀痰不利。或腹胀肠鸣,大便带有粘冻状物。或喉中痰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皮下出现包块,颗粒,触之较软,难以自消。或觉头胀眩晕,进而有知觉异常,感到顽麻,冷痛,肢体运动障碍,以致神智异常。女性有月经不调,不孕。

食滞:

苔厚腻或垢腻。脉滑。

自觉食停心下,厌食,嗳腐,吐物酸臭,脘腹饱胀,疼痛拒按,甚至可扪到宿食积块,大便或秘结,或泄下恶臭粪便。

治疗:

气滞,行气导滞。
方:越鞠汤。

痰阻,豁痰导滞。
方:二陈汤。

食滞,消食导滞。
方:保和丸。
重者,小承气汤。
脾虚,健脾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2-28 20:16 2楼
[七]疳积,虫积,食积之辨别。

相同点:腹痛不适,消化障碍,面黄体倦,食欲改变,腹部胀满。

疳结:

舌淡少苔,无苔,或有苔而无根。脉细弱。

面色萎黄或黧黑,全身肌肉消烁,精神倦怠,目无光彩,急躁易哭,惊惕不安,头发稀疏焦枯,两眼干眨,睡眠露睛,口舌糜烂,咬牙弄舌,腹大膨满见青筋,不思饮食,尿短赤或黄,或似米泔,粪青如苔,时有腹泻。

虫积:

舌脉近似常人,痛时可出现沉紧脉或伏脉。

面有浅白色虫斑,唇颊粘膜上或见粟粒状白点,白睛上有蓝点,眼眶鼻下色微黯,或皮肤起痒疹,形体消瘦,夜卧磨牙,鼻孔或肛门瘙痒,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的,时有吐虫便虫现象。剧者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昏厥。也有食欲减退或异常亢进,嗜食香燥厚味,或出现异食现象。

食积:

舌苔厚腻或黄垢。脉滑数。

腹痛拒按,闷满嗳腐,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吐出宿食或乳凝块,口渴,便秘,或泻下酸臭腐秽,或有发热现象。

治疗:

疳积,健脾益气,消积导滞。
方:人参启脾丸。

虫积,祛虫法。
方:虫动时,乌梅丸。
虫静时,化虫丸。

食积,消积化滞。
方:保和丸。
日久,健脾丸。
《八》虚寒,中寒,寒结,寒湿之辨别。

相同点:肢体发凉或厥冷,腹部冷痛,喜热喜暖。舌质不红。

虚寒:

舌质淡胖而嫩,苔白薄而润。脉沉迟无力。

面色晄白,神疲倦卧,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寒结:

舌苔白,脉弦紧或沉伏。

胸闷气喘,大便秘结。面色夹青,口噤难开。或少腹睾丸掣痛,阴囊发凉,湿冷,或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

中寒:

舌色夹青,苔白滑。脉沉迟。

轻者突然出现腹痛,呕吐,腹泻,身凉。重者,骤发战栗,面青身冷,四肢厥逆,手足挛痛或倦卧不动。甚至昏迷僵直。

寒湿:

舌色淡而夹青,苔白腻而多津。脉濡缓。

肢节疼痛发凉,伴有困顿重滞感。或面色苍白,脘腹闷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头重身倦,面浮肢肿。

治疗:

虚寒证,温补法。
方:理中汤

妇女月经不调者,温经汤。

胃气虚寒,黄芪建中汤。

寒结证,温下法。
方:大黄附子汤。

寒凝肝经者,暖肝煎。

寒凝四肢者,当归四逆汤。

中寒证,祛寒法。
方:理中汤。

寒湿证,温寒祛湿。
方:脾阳受困,平胃散。

肢体重痛,姜桂苓半汤。
[td=1,1,97%][九]虚热,郁热,浮火之辨别。

相同点:自觉发热,面色泛红,尤其两颊。心烦。

虚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日晡潮热,骨蒸盗汗,五心烦热,阵发烘热,消瘦无力,口干咽燥。

郁热:

舌红苔黄。脉数而实。

皮肤痤疖疮痈,胸闷胁痛,口苦目赤,咽喉肿痛。或胸腹灼热,痞满,喘促,尿赤便秘。或吐泻酸腐秽臭。或皮肤出现斑疹,且不易透发。甚者神昏,狂躁不安。

浮火:

舌色不红,苔滑润,见晦黑。脉虚大。

常见牙痛喉痛,鼻衄。甚者颜面绯红如妆,精神萎顿。或咽痛,烦渴欲饮。或喜热饮,汗出肢厥。或身热而反欲衣被。或呃逆而足冷。

治疗:

虚热,扶羸清热。
方:秦艽鳖甲散。

郁热,散郁清热。
方:泻白散。
柴胡疏肝散。

浮火,轻者滋阴降火。
重者引火归源。
方:轻者,知柏地黄丸。
重者,七味都气丸。
《十》寒痰,水饮,痰湿,寒湿之辨别。

相同点:肢体或躯干困重疼痛,局部发凉。或出现浮肿,消化功能欠佳。

寒痰:

苔白滑。脉沉迟。

咳嗽喘息,面色黧黑,痰液色白而质清。祛寒背凉,骨骱冷痛,肢体厥冷,举动不灵。或出现寒性脓肿,溃后不易收口,残余漏管,淋漓难尽。或,口中自觉有冷气冒出,大便溏泄。

水饮:

舌上多津。脉弦。

咳嗽痰多,质如清水,胸胁作痛,头目晕眩,心悸气促,不能平卧,胁下胀满,肠鸣漉漉。

痰湿:

苔白滑而腻。脉滑,弦滑。

常见头重眩晕,口淡而腻,胸闷腹胀,痰量多且色白易喀出。咳嗽,气喘,心悸,易感恶心。妇女有白带增多,白粘如稀痰涎状。

寒湿:《见上文,证的辨别之八》

治疗:

寒痰,祛寒化痰。
方:理中化痰丸。
流注关节者,阳和汤。

水饮,温化法。
方:苓桂术甘汤。

痰湿,燥湿化痰。
方:陈平汤。
脾虚,六君子汤。
滞于四肢,指迷茯苓丸。

寒湿,《见上文,证的辨别之八》
[td=1,1,97%]《十一》湿热,痰热,湿温,暑温之辨别。

相同点: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胸脘痞闷,大便溏垢。或发热,口渴不欲饮。

湿热:

舌质发红,脉濡数,濡缓,滑数。

面色淡黄或油垢微黄,食欲减退,口苦。排便有灼肛感。小便短黄,混浊。汗出发粘而酸臭。有时发热。常常因为湿热病变的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症状。

痰热:

舌质红,脉滑数。

喀痰多,痰液黄稠,胶粘难出,胸胁疼痛。或眩晕,恶心欲呕。或咳嗽气急。或惊悸不得安眠。严重者,出现神识障碍。

湿温:

见于夏末初秋,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

初始头痛恶寒,周身重痛,面色淡黄,胸闷不知饥,午后身热。邪入气分后,但热不寒,体温稽留,汗出胸痞,皮肤或见白焙。

暑温:

仅见于暑天。起病急,传变快。

暑温夹湿者,初起背微恶寒,身热午后较高,汗出而热不解,身重而痛,面赤心烦,口中粘腻,渴不喜饮,饮则欲呕,胸脘不畅,小便短赤而涩。暑热盛者,体温较高,谵语烦躁,面赤气粗,脉洪大,皮肤见斑疹。湿浊重者,腹胀胁满,泄泻或大便滞下不爽。

治疗:

湿热,清热祛湿。
方:湿热袭表,古欢室方。
湿热中阻,三仁汤。
留连肌肤,黄芩滑石汤。
湿热下注,八正散。
湿热郁阻,香砂平胃汤。

痰热,清热祛痰。
方:清气化痰汤。

湿温,化湿,燥湿,利湿。
方:初起,藿香正气汤。
邪入气分,湿盛的,三仁汤。
热盛的,王氏连朴饮。

暑温,清心利尿。
方:夹湿,苍术白虎汤。
热势稍减,竹叶石膏汤。


中医证的辨别和治则《治法》基础部分讲完了,感谢大家。至于,复合证的辨别,待机遇吧。我只是抛砖引玉。实际上,网友可以举一反三,自己进行辨别,对于提高临证水平很有帮助的。
⬅ 大家帮帮忙,救救我朋友才9岁的孩子 老茶馆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